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陶渊明集译注 >

第2章

陶渊明集译注-第2章

小说: 陶渊明集译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融洽,可谓神韵悠然。又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秋高气爽,万木凋零,山峰越发显得高峻奇绝,青松、芳菊更加显出坚贞秀
美。自然景物的神态气骨,正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卓越的精神境界。
年岁略长于陶渊明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就十分强调“以形神”(《论画))
和“迁想妙得”(《魏晋胜流画赞))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同时代的另
一位画家王微,在《叙画》中也强调要通过尺幅千里的表现技法,传达出绘
画对象的“动生焉”、“灵出焉”的神,并说:“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
降之。”不仅要传达出绘画对象的神,而且这种神应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情思
熔铸过的,即典型化甚至理想化了的。而陶渊明的诗歌,就具有这种妙处。
袁行霈先生在《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一文中指出:“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
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
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下编)
就精辟地指出了陶诗的这一突出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诗歌对于人物的描写,也是偏重于意态神情的传达。如《咏荆轲》
诗,对荆柯的描写,就只突出表现英雄的豪迈气概,不需要任何的外貌描写。
陶诗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也无不如此。如: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其二)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
都是通过神态的描写,虽只淡淡的几笔,便将抒情主人公在特定环
境下的心境展露无遗。
2、比兴、象征与寄托
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运用比兴、象征和寄托的手法由来已久,《诗经》、
《楚辞》、汉乐府就都是成功的范例。而发展到阮籍,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
高度。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就大多采用这些手法,并形成隐约曲折
的艺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厥旨
渊放,归趋难求。”李善《文选》注也说他“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
代之下,难以情测。”陶渊明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就吸取了阮籍的这些手法,
但他却避免了过分的隐晦曲折,而使比兴、象征、寄托的意象都具有十分鲜
明清晰的特色。如陶诗中写青松: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二十首其八)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乙巳岁三月为建成参军使都经钱溪》)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拟古》九首其六)
不惧严寒,不畏霜雪,贞秀高杰,卓然独树,这是青松的本性,也是陶
渊明的化身。此外,诸如佳菊、幽兰、独鸟、孤云,诗人也常常用来比喻或
象征自己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寄托“有志不获骋”的孤独苦闷心情。萧统
谓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是
很有道理的。阮籍诗偏重于内心的独白,而很少描写生活,故给人的感觉是
隐晦曲折。“归趋难求”;陶诗则是通过对诗化了的平淡生活的描写,来展
现内心世界,故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鲜明清晰。
3、情、景(事)、理的融合
陶渊明是一位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位哲人。他深受老子、庄子和孔子思
想的影响,与魏晋玄学思想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他的诗歌不仅富有
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
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是通过景或
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
陶渊明不仅有纯哲理的《形影神》诗,而且还有充满玄学意味的《五月
旦作和戴主簿》诗。然而陶诗的妙处,既不在于一般的言情,也不同于玄言
诗式的说理。他能将情、景(事)。理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加强了
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如其《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既然“在人境”,就难免有“车马喧”,但诗人偏说“而无车马暄”。
原因何在?由于“心远”。接下来诗人用这样一幅图画来展现“心远”的境
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如此清静优
雅的境界,不知是自然之景还是诗中之画,或是心中之境。总之“此中有真
意”,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诗中“心远地自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可以说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客观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但诗人
并不是作道学家式的说教,而是把这“心远”的“真意”融在一个极其优美
的景象之中,从而更具体形象他说明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诗人
把情景理完全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这是不错的。但陶诗语
言的好处,却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
富于启示性,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陶渊明自幼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家乡那清秀的山水田园,陶冶了他那
颗朴素的心灵。经历了仕途羁役之后,更增强了他对家乡山水田园的热爱。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二十首其十
四),努力使自己忘却世俗的烦恼。要表现这简朴的生活。自然的风光和淡
远的情趣,就无需用浓艳华丽的词藻去雕饰,也只有用平淡自然的语?言,
才能显示出天真自然之趣。但是,悠然自得的淡远情趣,只是陶渊明个性的
一个侧面或表面。在悠然自得的背后,他还有孤独与苦闷,也有愤激与不平,
他是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人。而陶诗语言的风格,就正如他的个性一样,也
总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藏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就是苏拭阶
兑“外枯而中青”((东坡题跋》),“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尤
其是陶渊明以他那哲人的慧眼,在不断观察。思考着宇宙、社会与人生,并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将他的深刻体悟平易地道出,读来如警句格言,十分耐
人寻味。北齐阳休之在《陶集序录》中说:“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
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南宋陈模在《怀古录》中说:“盖渊明人品索高,胸次洒落,信笔而成,
不过写胸中之妙耳。未尝以为诗,亦未尝求人称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
此其所以不可及。”把语言艺术完全归结到人品上,只要人品高,就可以不
思而得。“信笔而成”,这种见解恐怕是片面的。陶诗语言的妙处,在于既
经过了精心的锤炼,而又显得格外朴素自然。毫无斧凿之痕。例如: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
弟敬远》)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南窗革时物,北林荣且丰。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除阶旷游迹,园林独余情。((悲从弟仲德》)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九日闲居》)
借助整齐的对偶形式与谐调匀称的音节,把相互对应的两个部分突现出
来,使它们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既显得自然本色,又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化
与感染力。陶诗中大部语言都是表面平淡无奇,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寓精奇
华美于平淡朴素之中。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就说:“其文章不群,词采
精拔;跌宕昭章,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钟嵘在《诗品)中评
陶诗亦云:“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
家语那!”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
看有奇句?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
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陶诗造语精工而又不露痕迹,是常为后人所惊
叹的。如《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诗中,“虚舟纵逸掉”
的“纵”字,“神萍写时雨”的“写”字,“晨色奏景风”的“奏”字,无
不锤炼精工而妙传难言之意。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
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葛立
方也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韵语阳秋)卷一)寓精奇于平淡之内,含绩丽于朴素之中,这才是陶诗
语言的本色。
还应当看到,陶诗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学习和借鉴《诗经》以来的优
秀传统也是分不开的。陶渊明早年便“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其十
六),“诗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学习前人
的语言,对于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一点在他早期
的诗歌里,表现尤为明显。如他的四言诗,就直接受到《诗经》的影响,我
们从陶诗的注释中已可明显看出。同样,陶渊明的五言诗也是大量地学习和
借鉴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如《古诗十九首》、曹丕。曹植、阮籍、左思,以
至于民歌,对陶渊明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以曹植诗歌为例:曹诗有“仆夫
早严驾,吾将远行游”(《杂诗》七首其五)陶诗有“辞家夙严驾,当往志
无终”((拟古)九首其二)。曹诗有“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箜篌
引》);陶诗有“盛年不重来? 。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其一)。
曹诗有“种豆南山下,葛蔓自成阴”(《种葛篇》);陶诗有“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曹诗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
邻”(《赠白马王彪》);陶诗有“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
十二首其四)。曹诗有“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回瓤举,吹我入云
中”(《杂诗》七首其二);陶诗有“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随风
转,此已非常身”(《杂诗》十二首其一)。但是,曹植诗的语言风格是“骨
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与陶诗语言风格有显著的区别。可
见陶渊明学习前人的语言,并不为其所圃,而是结合自己的个性,将自己的
日常生活化入诗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如同他那不随俗、不苟同的高尚人格一样,“独超
众类”。清代胡凤丹《六朝四家全集序》说:“靖节为晋第一流人物,而其
诗亦如其人,澹远冲和,卓然独有千古。夫诗中之有靖节,犹文中之有昌黎
也;文必如昌黎,而后可以起八代之衰;诗亦必如靖节,而后可以式六朝之
靡。”
除诗歌之外,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同样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尤其是他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与子俨等疏》及《自祭文》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文学史上同
样具有很高的地位。

陶渊明作品集子的版本甚多,异文也较多,本书所收篇目及卷次、正文
一般依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年5 月第1 版)为底
本,同时参校以其他版本,凡不同于逯本之处及所据之本,皆一一注出。
为了帮助读者能够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作品,书中对所收陶
渊明的每一篇作品,都作了“说明”、“注释”和‘释文”。“说明”部分
的内容,旨在介绍作品的写作年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注释”部分主要是
解释典故和一些较难懂的字、句,文字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在说明与
注释过程中,吸收和参考了古代和当代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书中没有一一
注明,谨在此一并致谢。将陶渊明的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确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而将陶诗今译,难度就更大了。本书对陶诗的今译,在尽可能保持
原有风格和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文字生动流畅。通俗易懂。为了不至于
过多地失去古典诗歌的味道,在译诗的过程中,对句法形式。平仄音调及用
韵等方面也作了必要的考虑。书后附录四篇关于陶渊明生平和创作的重要资
料,可供读者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孟二冬
一九九五年五月
于北京大学
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集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
'说明'
这首诗共四章,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春,当时诗人四十岁,闲
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停云”,凝聚不散的云。本诗和下面的《时运》、《荣木》都是模仿
《诗经》的形式,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
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
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
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
成江”等诗句,则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1),园列初
荣(2),愿言不从(3),叹息弥襟(4)。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5)。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6)。
静寄东轩,春醒独抚(7)。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8)。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9)。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10)。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11)。
竞用新好,以抬余情(12)。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13)。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14)。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15)。
敛翩闲止,好声相和(16)。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17)。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18)!
'注释'
(1)罇(zūn 尊):同“樽”,酒杯。湛(zhàn 站):沉,澄清。醪(láo 劳):汁滓混合的酒,
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
(2)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
(3)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4)弥(mí迷):满。襟:指胸怀。
(5)霭霭(āi 矮):云密集貌。漾檬: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6)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7)寄:居处(chū),托身。 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8)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仁(zhù注):长时间地站立
等待。
(9)平陆:平地。
(10)靡(mǐ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