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给总经理101条忠告 >

第17章

给总经理101条忠告-第17章

小说: 给总经理101条忠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让别人认识你。如果你是个大汽车制造商,突然间别人对你汽车的评价降低,影响到你汽车的销量,你也许得立即增加几百万广告预算,宣传你的汽车有多好多好。当然,如果是你个人,是不可能负担得起这样的费用的。但当你事业的一扇门即将关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走出去,周旋在同行之间,让他们知道你站得很稳,随时可以胜任工作。写信给合适的人,打电话给任何你可以为之服务的人。不要龟缩在封闭的硬壳中,相反,要比以前更开放,更为人所见。不要羞于与同行为伍,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会被公司解聘,或遭降级。
  8.平常疏于联系时,不要意外地向别人提出要求
  打电话给他们时,要准备邀请他们共进午餐,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在某些特别的事情上面,提供你的援助,以报答他们花费的时间与恩惠,同时也准备一些特别的想法。介绍一些你认识的人或提点建议,以使他们的处境变得更好。试着找找彼此可以互惠的门路。
  9.聪明地选择可以信任的人
  不要到处宣扬你对别人的负面评价,你永远不知道会不会传进当事人的耳朵。除非不说不痛快,否则尽量埋在心里。即使要说,最多也是跟配偶或推心置腹的朋友说。 
56.明白“大家要相互帮衬”的道理
 
  做人的互助原理是:你在关键时候帮人一把,别人也会在重要时刻助你一臂!初看起来这似乎是等价交换。其实,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像鲁滨逊那样孤独一人闯天下,尤其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让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付出精力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的资本。因此,高明的做人,必须信守“相互帮衬”之道。
  常常挂在“红顶商人”胡雪岩口头的“花花轿儿人抬人”是一句杭州俗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相互维护、相互帮衬。人抬人,人帮人,人要办的事才会顺利,人的事业才会发达。
  话虽如此,然而真正窥得其妙的人却并不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想成就一项事业,少不得要借助众人拾柴之势。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是个包袱,不过如果用得巧妙,也可以成为一块成功之路的叩门砖。“相互帮衬”正是一个帮人帮己的诀窍。
  当年,胡雪岩扶助王有龄做了湖州知府,他在开办钱庄之初就有让自己的钱庄代为打理府库银两的打算,也有了着落。但是,真正要使这一打算变成现实,还要过一关,那就是要打通钱谷师爷的路子。旧时的州县衙门,都有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师爷名义上虽只是州县的幕友,但由于他们精通律例规制,所管的事务专业,一州一县的司法、财政的具体办理许多时候实际上就在师爷手中。而且这些人都师承有自,见多识广,常常是州县官们也不敢轻易得罪的角色。师爷向来独立办事,不受东家干涉,表面平和的还与州县老爷敷衍一下,专断的甚至可以对州县老爷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库,也就不能不笼络他们延请的钱谷师爷。
  在笼络师爷的过程中,胡雪岩和王有龄就演了一出“花花轿儿人抬人”的绝好的双簧。王有龄署理湖州正是端午期间,这个时间给胡雪岩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打听好已经接受延请到湖州上任的刑名、钱谷两位师爷在杭州的家眷所在,送去节下正需要的钱粮。不过他是以王有龄的名义送的。这两位师爷自然要感激王有龄的好意,但等到他们拜谢王有龄时,王有龄却说这原是胡雪岩的心意。这一来,师爷不仅见了胡雪岩的情分,自然也知道了大人的意思。好事做了一件,交情却落了两处。一帮一衬不过言辞之间,却使得极巧。事实上,这出双簧并不是胡雪岩和王有龄事先商量好要这样演的,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如此做了,可见胡雪岩、王有龄两人都深谙这“花花轿儿人抬人”和相互帮衬之道。
  相互帮衬往往不在于你帮的心是巨是细,出的力是大是小,有时候甚至也不过是些惠而不费的小节,比如王有龄、胡雪岩演的那出双簧,也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然而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心思用得巧,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胡雪岩和王有龄之间有这一帮一衬,一下子就收服了人心。例如当胡雪岩找到湖州钱谷师爷杨用之,提出要以自己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和乌程县库时,杨用之不仅毫不为难地满口答应,甚至连承揽代理公库的“禀帖”都为他预先准备妥当,还为他引见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湖州征纳钱粮绝对少不了的,也绝对不能得罪的“户书”郁四。而郁四后来实际上也成为了胡雪岩生意上的牢固伙伴和得力帮手。
  的确,一个人精力到底有限。经手的事情太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疏漏,也许失察疏漏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留下很多了。比如胡雪岩对于宓本常的失察,在典当业上的疏漏,都是在他经手事情太多,生意场面太大的情况下,由于实在是顾不过来而发生的。这些疏漏的地方,一定的时候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而且,由于一个人所有的生意运作常常是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有一些因失察留下的疏漏所产生的后果,常常是关键性的,并不只是影响某一桩或某一个行当的生意的成败,它可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厦整个儿彻底坍塌。
  所以,帮衬是多方面的,既需要朋友同行的帮衬,也需要内部人员的帮衬,这是一个诀窍,也是现代商战中重要的经营策略。 
57.如何与新闻媒介打交道
 
  一般的总经理都很少与新闻界打交道,但如果总经理的生意做大了,或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就一定有新闻记者来打扰你。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电视、广播和报纸在未来事件和公众形象中的影响作用,那就是在冒屡遭不愉快事件的风险。新闻媒介可以帮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也可能把那些暴发户一下子变成你和你的同行都得认真对待的竞争对手。谁只要看过一次《焦点访谈》就会明白,要是撞到记者枪口上,让他觉得下次应该把你或你的机构作为“大坏蛋”曝光的话,那结果可就不妙了。因此,任何企业的总经理,都应重视搞好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与新闻媒介打交道呢?
  1.要明白,他们的盘子里也许已经盛了很多菜
  只有那些和新闻媒介打交道经验很少的人,才会期望那些编辑、记者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只来关心自己这一件事。除非你是个超级明星,或者是位重要的政界人物,否则记者给你的时间总是很有限。所以,你们一旦接上头,你就应该直奔主题。任何其他的做法都会让人把你看成是刚出道的新手,你讲的事情在新闻媒介中露面的机会也要大受限制。
  2.不要发表过度的言辞
  记者,其实更像是一群怀疑论者。如果总经理讲的话站不住脚,或者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总经理想把一个纯粹的新闻素材变成一条有偿商业信息,那么总经理或者会被打断,或者会受到猛烈的攻击。是的,总经理是有一些信息想让人了解,但是记者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如果让人觉得总经理像是个卖二手车的,对记者所追求的角度和要求的形式,不去努力适应的话,就不必奇怪自己没有得到想像的那种关注,或者没有得到自己想像的那么长时间的镜头。
  3.报道会带来更多的报道
  别的新闻机构对总经理的故事越关注,你就越容易使任何一家报纸相信,总经理提供的是一条重要的、及时的新闻。但是总经理必须动作迅速,在总经理的新闻材料中还要强调,最重要的电视台和出版物曾报道过你的消息。
  4.企业受到新闻媒介的注意,并不见得总是好事
  记者们是一群打心眼儿里愤世嫉俗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如其他人敏感,而是因为他们从长期的苦涩经验中了解到,和他们打交道的很多人感兴趣的是隐瞒重要事实,只讲事情的一个侧面。揭这些人的老底儿有两个好处:它让记者更加感觉到自己做的工作是有效的和道德的,而且它还能提供一些有趣的、戏剧性的素材来填充报纸的版面和电视的节目。所以,绝对有必要向你接触的任何记者表明,你不是坏人!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用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来谈论问题,有时可以承认差错和疏忽,强调你很关注一般市民所关心的事情。
  5.一个好的“钓钩”应该能用一两句话就说明白
  如果总经理得用多于一个长句或两个短句的话才能让人理解你的“中心思想”,那你还得再下点工夫。一个能吸引人的故事,应该能一下子有力地把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引向某种让人立刻就能发生兴趣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者关系到直接的利益,或者有不同寻常的本质,或二者兼备。如果你试图赢得媒体注意的努力收效甚微或毫无功效,那可能是因为你所传达的东西缺少吸引人的地方,不能刺激新闻媒介把它变成一篇报道。如果你试图让新闻媒介报道你的机构,那么确定宣传中内在的吸引人之处就是你的责任,而不关记者的事。“本地高额保险费受害者的福音”,就是一个成功“钓钩”的例子;“ABC公司在本财政年度推出适当政策,调整不合理保险收费”,这就是一个不成功的“钓钩”。
  6.要做好应付局促场面的准备
  总经理碰到的很多新闻工作者,他们之所以干这一行业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软磨硬泡、咄咄逼人的个性。有的时候,记者或主持人的确是来势汹汹,或者使出种种让人觉得味道不对的手段。他们不见得是在攻击你,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干的是新闻这一行,这一行最大的忌讳就是枯燥无味。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顺着这种“诱”的格式来,就能够让人理解你的观点。如果不这么做,而是“虚晃一枪,跳出圈外”,或者闭口不言,那只会落个“最差嘉宾”的名声。
  7.采取合作的态度
  与传媒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花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建立,受益无穷。如果记者来找你要新闻,你就向他们提供线索,努力帮助他们。有朝一日你可能需要他们的帮助。努力提供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信息。经常会出现报道失真的情况,原因在于当事人没有花时间解释自己的真正想法。如果你的话被引用错了,首先与记者联系,友好地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不要对记者说该如何写。如果你怒气冲冲地闯进编辑室,你将失去记者的尊重和友谊。 
58.任用贤能,不要怕自己被超越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这里躺着一位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人的人”,一语道破了职业经理人应有的管理品质。工作中下属是能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否则就会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每个经理对待能力高强的下属的态度却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影响着能干的下属的命运,同样也影响着自身利益。那么,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应如何对待能人下属呢?
  首先,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有能力的人。心态好是指心态要平和积极,不要有嫉妒心理,如果有嫉妒心理,就会有许多变形的行为和语言产生,这大大影响到经理人自身的形象和声誉。积极的心态是指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下属,这样不仅下属会有自豪感和荣耀感,而且也会积极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而经理人自身也会受到有才干的人和有才干的人以外的人尊重、信赖和佩服,大家会团结起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于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说,下属是能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能人要比没有能人要好得多,因为能人可以来做好多工作,而且可以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次,对待有能力的下属要把握三点:一用、二管、三养。
  第一是要用。给能人挑战性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能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工作,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施展,给他们以舞台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们,不然,离去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是要管。能人毛病多,恃才傲物,有时甚至爱自作主张,因此,必须要管,要有制度约束,要多与之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力争达成共识和共鸣。目的在于让他们与你相互了解,防止因相互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和用人不当,出现麻烦和损失。
  第三是要养。能人往往招致组织中其他人的嫉妒,而且他们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表现欲,甚至不分场合地张扬其才华,这就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他们很容易成为组织成员中的众矢之的。如果经理人一味地偏爱有才能的人,经理人自己也可能受到攻击和损伤,而如果经理人顺应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心理需求,对已成为众矢之的的他们给予打击排斥,他们就很可能离开组织或转而对组织造成损害。
  妥善的解决办法就是经理人要采用“养”的办法。如果能人是鱼,组织就是水,而这个组织就是由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组成,也包括能人自己。因此除了要引导能人少说多做、做出成绩外,还要善意地有艺术性地帮他改掉毛病,同时也要教导组织成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见贤思齐,使组织形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健康氛围,这样一来再引导他们和组织成员融合在一起。其实只要组织健康良好,自然就能养住能人,而且还会培育出更多的能人和吸引组织外的能人进来,使组织成为一个聚贤的宝地。
  接着自然是荐举能人。有机会要力荐有能力的人上,不要担心他们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有能力的人上,对经理人自身来说是利大于弊,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利而无害,而且对组织来说还可以培养更多的能人,大家看到有才华的人能得到提拔,大家会争先恐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战斗力;反之如果经理人故意压制能人,甚至让庸人或小人上,就更加危险,不仅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能人对组织彻底失望,而且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也会有看法,严重者会造成整个组织的分崩离析。
  养的另一个含义是培养人才,为自己升迁做准备。组织中如果人才少或没有人才,经理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造就更多的人才,为自己的调岗和升迁做准备,也就是说让人才下属催着自己升迁。如果自己没有培养出能人或没有能人接班的话,关键的时候就会使自己的升迁多了一道障碍,试想,如果没有人才来接替你的工作,你能调走和升迁吗?另外,只有培养出能人才说明你是能人,你是比能人更有能力的人,你能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如果连个人才都培养不出来,那说明你自己只是小角色,只是一个只会干活的人,你也不可能被更高级别的组织和经理人看中,升迁到更高的职位上,或担任更重要的角色,胜任更重要的工作。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做的,你不会做人的工作,只会做事,但一个人又能够做多少事情呢?自己组织输出的人才多,有很多人才到组织以外的系统任职,对你自身和组织来说都是一笔很好的资源,为自身和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宽松环境。
  有些经理人担心下属超过自己,不仅不培养、不举荐,甚至千方百计地采取压制贬损迫害等卑劣手段,这样的经理人在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