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平息事态。
在这次“天京事变”中,洪秀全利用韦昌辉铲除了异己,韦昌辉也因滥杀而自取灭亡,洪秀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坐收渔人之利。
僵局之救通过造势来救市
要有话语传播的途径,就应建立自己在媒体中的关系网。当你面对不利的局势时,只要能控制住舆论、影响公众的判断,就能化险为夷。
唐敬宗时,兖州(今山东兖州一带)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村间炊烟稀少、饿殍遍野。米价腾贵,有米户更加囤积居奇,望价待沽。原兖州节度使赈灾不力,朝廷将他革职外调,任命以擅政闻名的令狐楚来做兖州节度使。
令狐楚上任后,思谋良策,怎样才能让那些囤积居奇的大户们售出存米来赈救灾民呢?突然,他想起大户们存米不外乎是想等粮价越涨越高时抛售赚大钱,若他们得知米价涨到极限,马上就下跌时,肯定会纷纷抛售的。对,自己就制造个“米价马上下跌”的假情报。
主意已定,令狐楚带手下人走马上任。消息早传到兖州,州内大小官员迎出郊外。未及进城,寒暄几句后,令狐楚马上问来迎的官吏,州内米价几何,州中有多少官仓,共存米多少。听完汇报,令狐楚掐指算起来:存米多少多少,可调出多少多少投放市场。多少多少米投放市场后,可将米价压下多少。最后说:“看来赈灾救民不成问题了。”他故意算得很响,让前来迎接的官吏和他们的随从们都听到。
官吏、随从们回到家,赶忙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新来的节度使要开官仓平方米价了,米价马上要下跌,赶快抛售存米!一时间,“米价马上下跌”的消息不胫而走,存米大户纷纷抛米换钱。没用令狐楚开一个官仓,米价就压下来了。
令狐的聪明就在于先制造放粮的假象,进而影响舆论,激化市场。舆论在斗争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的公众并不是直接去了解事实真相,很多时候是通过舆论趋势来判断的,所以,谁掌握了舆论优势,谁往往就掌握了优势。
北宋大臣文彦博处理危机的方法,与令狐楚的计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有位臣僚请求废除陕西铁钱。朝廷虽然没有接受,消息却不胫而走。平民百姓以为朝廷迟早会这么做,便争先恐后地拿出铁钱去买东西,以免到时候铁钱作废。消费者希望抛出铁钱,而销售者不愿收铁钱。这样,彼此相持不下,长安城因此而发生骚乱,商人们纷纷关店歇业,市场陷入一片混乱,许多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文彦博出来说话了。针对许多人提出的禁止关闭店门的主张,他提出反对:禁止只会使人们更加疑惑,从而引起更大的骚动,唯一的办法是让官府出面做买卖,只收铁钱不收铜钱。于是他命人召来丝绢行业的商人,让他们卖丝绢时说:“凡买丝绸者一定要用铁钱,铜钱不收。”这样一来,人们知道铁钱不会作废,市场便又恢复了稳定。
国民党的大财阀孔祥熙,也曾通过制造舆论解救了自己的困境。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感到非常失望。美国用了大量的援助,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一些政界人士认为美国送给蒋介石的数十亿美元的援助,都被贪污了。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杜鲁门便命令联邦调查局查清孔祥熙财产的来源和数量。联邦调查局得到的情报反映,孔家和宋家有20多亿美元存在美国。
孔祥熙当时已经居住在美国,在华尔街拥有数家银行。听说美国政府要调查他在美国的财产情况,又惊又怕,开始了他的反调查活动。一个“局”在孔祥熙心中形成了。
首先,孔祥熙收买了各大银行。当调查局前往这些银行调查了解具体数字时,都受到了银行的拒绝。这样,便从源头上掐断了调查的线索。这一招利用了美国的政治特点,说明了孔祥熙是非常了解美国政治的。
京师某甲,作贵游衣冠,诣马市。途中,以钱数十文雇一贫儿,并付一包裹,若甚沉重者。谆谆然嘱曰:“吾欲一试马之良否,汝持包待我,不可遽离,事毕再有赏。”其人许诺。乃谓马主曰:“吾欲市一骏马,试可乃论价。”马主谨奉羁的。甲一跃上马,疾驰而去,迳诣缎肆,维马于门。自云:“吾某内监家人,欲缎匹若干,以马为质,用则奉价。”肆主见良马不之疑,如数畀之。时马主见甲一去不回,询其随来之人,云系途中受雇者。启其包,均系瓦砾,已知受骗,急追踪至缎肆,与之争马成讼。有司不能决,为平分其马价云。
然后,他又把一些美国朋友请到家里,一一向他们诉苦,说自己如何如何地穷困潦倒,但是大家并不相信。正当孔祥熙郁闷不已的时候,一位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启发了他,那个朋友说:“你到底有多少财产,自己都说不清,难怪外界胡乱猜疑。”这一句话,使孔恍然大悟:“你是说因为情况不明而产生猜疑——”于是,孔祥熙顿时生出了一个高招,他经过多方活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和财政部终于公布了一个华人在美资产的材料。这个精心炮制的材料为孔祥熙洗清了所有的“不白之冤”。材料说,全部华侨连同各银行在内,所有的美国银行存款,不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最大的存户,只有一百多万美元。而且这些存户中,大部分是侨居美国经营商业的华侨,且都在美国居住年代很久。虽然没有提及孔祥熙的情况,但是这自然就使议员们形成了华侨贫困的印象。而孔祥熙正好混入其中可以沽名钓誉了。这一招不禁让人称绝。
当材料公布后,孔祥熙趁机在华尔街一家酒店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不但出示了这份材料,还请这些“有正义感、客观公正”的记者们为他澄清以前的谣传和误解。说他自己现在只能靠积蓄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孔祥熙还装出一副可怜相对媒体说:“请你们主持正义,再不要听任那些居心叵测者,往一个落魄的人身上泼污水了。”记者们回去后,报刊广播开始出现“孔祥熙丢掉大陆财产,来美后生活拮据”的报道。孔祥熙的困境解决了,又可以安枕无忧地发财了。
本文讲的故事情节曲折,看似复杂,其实道理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的道理,不是轻易可以想到的,做到就更难了。起码的要求是要有话语传播的途径,建立自己在媒体中的关系网。只有如此,才能制造舆论,影响公众的判断,进而化险为夷。
僵局之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这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常识,而这个常识的意蕴却是丰富而深邃的。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曹操深知自己军粮不足,长久相持下去,一旦缺粮,全军将不战而败,袁绍之所以猖狂,就是仗恃粮饷充足。
这时,曹操少年时的同学许攸来到曹营投奔曹操。许攸原本在袁绍军中当谋士,曾多次建议袁绍趁曹军主力在官渡时,可派轻骑去袭取许昌,而袁绍不听。许攸见袁绍刚愎自用,多次坐失良机,便知他大势已去。恰好这时许攸家里的人犯法,被袁绍拘捕起来,有可能株连到他,于是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当时已上床睡了,听说“许攸来访”,高兴得鞋也顾不上穿,赤脚迎了出去。因为曹操知道许攸本来是袁营中的谋士,了解袁营粮草情况,所以一见面,曹操就情不自禁地说:“子卿(许攸别号)远道而来,吾大计可成矣!”
果然,许攸一坐下,就单刀直入地提出:“袁军势众,你打算怎么办?你目前还有多少粮?”曹操撒谎说“可支持一年”,见许攸不信,又说“可支持半年”,许攸仍不信。最后才不得不说实话:“只够一月了。”这时许攸就将袁军在乌巢存粮的情况向曹操说了出来。并建议:“轻骑偷袭乌巢,来他个‘釜底抽薪’。”
这一下正中曹操下怀,立即以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曹操亲带五千轻骑,打着袁军旗号,人含草,马衔环,每人手中带上一把干柴,兼程急走,从间道直奔乌巢。路途中虽然也曾碰上袁军的巡哨,因为曹操所带的五千人,冒充袁军,居然骗过敌人的耳目,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曹操立即下令将粮囤围住,放起火来,霎时间,只见烟雾腾空,火光四起,袁军不知所措,慌作一团,守粮官还分辨不出是怎么回事。最后看到有的士卒虽像袁军,但并不救火,才知这支奇特的部队,原来是曹军。守粮官淳于琼一面差人向袁绍大营报告,请求救援,一面拼死组织反扑。曹操五千精兵奋勇冲杀,打得袁军大败,迫使其退回本营,眼睁睁看着粮囤全数烧掉。
曹操用这一“釜底抽薪”之计,烧毁了袁军的物质基础——军粮,令袁军军心不稳,上下动摇。曹操见袁军大势已去,集中全军出击袁绍。袁军大败,四散溃逃,从此袁氏家族一蹶不振。
唐代的李愬铲除军阀吴元济,用的也是釜底抽薪之计。他做的这个局更加精彩而富有层次。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派生出一个新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便是雄踞四面八方的节度使们。他们拥兵自重,俨然成为外朝天子,陈兵对抗朝廷。吴元济的叛乱,便是其中一例。
唐代的藩镇大多行伍小卒出身,文化素质极差,道德观念全无,根本不知政治为何物,只知肆意掠夺,尽情挥霍,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强盗而已。辖下之民,有志之士全离开故土,赴京师寻找出路;沉淀下来的文士秀才,“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球饮酒,射马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直到淮西平乱之后,河北民俗犹称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纲常之败坏,道德之颓丧,比起五胡乱华的北朝,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深陷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节度使们“拥励卒,自署吏,不贡赋,结婚姻,相联结”,与朝廷对抗却是一致的。
所以,李愬部下的十万藩镇之兵与吴元济的十万淮西军,非但势均力敌,而且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种形势下,运筹不失者胜,抚御有方者胜。光知猛冲猛打是不济其事的。
李愬在与吴元济直接开战之初,先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一些城池,先声夺人,他这样做,意在震慑叛军,使更多的叛军投诚,这等于挖吴元济的墙角,这一“釜底抽薪”的策略,正是合时宜的克敌致胜的法宝,妙在“化敌为我”。
对已经投诚的将士,如李祐等人,李愬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委以重用。这是“釜底抽薪”总策略能否实施下去的关键。李愬对淮西降将的尊重与重用,曾一度引起军中将士嫉妒,并由此派生出诸多疑虑与不满,隐伏着某种危机。而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赢来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这些城池必须分兵驻守,光靠朝廷兵驻守,就没有机动部队打仗了,大势所趋,不重用投诚的将士共守是不利的。
为了消除军内的妒忌,李愬绕了一圈,押送李祐赴京请罪,同时又上疏请求皇帝赐还,并请来了圣旨以镇抚部下,使“釜底抽薪”得以继续运作。
但胜利来得太快,取下太多敌城,也有问题。当取下吴房时,问题来了:如果朝廷军分兵驻守吴房,机动兵力显然比吴元济的淮西兵少;而如果放弃吴房,让吴元济分兵驻守,便可削弱淮西军的兵力。这是一着奇招,将地送还敌人以分敌人之兵,然后再以优势兵力削弱敌人有生力量。这是“釜底抽薪”的另一种妙用。
李愬以“釜底抽薪”之策,终于平定了淮西,于是四方藩镇相率归命,出现了宪宗元和年间所谓的中兴局面。
如果对手的实力太强大,就不要直接与他硬碰硬。可以先把对手的根基挖空,或者集中全力攻其要害,这样,他的大厦自然崩溃了。
僵局之救借助外力办自己的事
做局,要懂借力之道。借助外力来办成自己的事,甚至借助敌手之力来办自己的事,这才叫高明。
战国时的冯谖就是借助秦国的力量,使孟尝君在自己的国家成了香饽饽,孟尝君的宰相之位得以巩固。
当初,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继承其父齐相田婴的爵禄,家累万金,其所养门客说士鸡鸣狗盗之徒曾达三千之众。加之他才思敏捷,善于因人成事,其声名远播各国诸侯。不久,孟尝君当了齐国宰相,在协助齐王与秦国争霸称雄的争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来,齐王听了秦国和楚国的挑拨,认为孟尝君独揽大权,其名声在己之上,于是就罢了他的官并没收了他的封地。孟尝君无可奈何。这时他的门客冯谖献谋说:“您让我带上礼物去秦国,包您官复原位且得到更多的封地。”
于是,他受田文之命到秦国后对秦王说:“所有说客无论到秦还是到齐,都是为了秦强齐弱或秦弱齐强。齐、秦二国是不分雌雄而不能并立的国家,谁称了雄,谁就可拥有天下。”秦王听后问道:“您有何办法能使秦国成为雄而不为雌呢?”冯谖说:“齐国之所以能得到诸侯的尊重,关键是有孟尝君。而现在齐王听信挑拨,罢了他的官,孟尝君固然心里不满而想离开齐国。您若趁机把他请来相秦,那将不只是使秦称雄而是拥有天下的事。您若失去时机,待齐王醒悟过来官复孟尝君原职后,那将来谁雌谁雄就难说了。”秦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旋即派人携重金去齐请孟尝君。
冯谖辞谢秦之后,先走一步回到了齐国,马上把他对秦王说的话重复对齐王说了一遍,还说:“秦国很钦佩孟尝君的才智,听说秦王已派人携重金来迎他去秦。如果孟尝君一去,秦王肯定会任他为宰相。到那时各诸侯国就将都归附于秦,秦一旦称雄,齐则成了雌,连临淄、即墨都难保了。您为何不趁秦使未到而抢先将孟尝君官复原职,再多封领地以示歉意呢?这样,孟尝君也将乐于接受。”
齐王当即就采纳了冯谖的意见,并派人到边境打听到确有秦使请孟尝君。于是,齐王就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并在旧有封地外又多增加了一千户的俸禄。
冯谖借助的是外力,另一个聪明人田单,则借助敌手之力,让敌人自己毁灭自己。
公元前279年,燕军大举进攻齐国,齐国大部沦陷,只剩莒、即墨两城尚在坚守,情况危急。即墨的守将叫田单,他看到士气非常低落,觉得这样下去即墨恐怕也守不住,决定想个计策,给大家打打强心针。他设了这样一个局:
田单派出间谍到城外,对燕军宣传说:“田单将军最怕燕军俘虏齐军士兵后,把他们的鼻子割掉,再把他们放到攻击部队的前头,那样即墨守军的精神非崩溃不可!”燕军将领叫骑劫,是个糊涂蛋,居然相信了。他果真这样去做,令人将俘虏的鼻子全割掉,推到阵前恐吓齐军。城中军民看到被俘士兵被割去鼻子,异常愤怒,决定死守。
田单又派出间谍四处散布言论说:“我最怕燕军挖即墨城外的坟墓,那会使城中军民人人寒心,失去斗志。”于是燕将不仅下令挖掉齐人的坟墓,还焚烧掉骸骨,威逼齐人投降。城中齐国军民一见祖坟被掘,悲痛涕零,义愤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