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 >

第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最严重的战争创伤并不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易于体察。从1938年至1944年期间,公共债务由四百亿德国马克增加到三千五百七十亿德国马克,纸币流通量由一百零四忆德国马克增加到七百三十亿德国马克。用硬性冻结物价和工资的办法来抑制物价和工资上涨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只能使纳粹政权消失后的通货膨胀来势更猛。以数量增加了的货币去猎取数量较少的物资,而价格维持不变,结果使占有货币便成为次要的了。人民群众由于普遍期待着某种货币改革和削减债务的措施,因此对货币的信心便进一步遭到了破坏。这是促使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失败,幻灭,以及认为努力一直是徒劳无益等意识,很难提高人们的品德标准。在德国,这种情况是在纳粹匪帮持续统治十二年之后出现的,因为纳粹千方百计把德国人经历过1918年的灾难和101922—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而仍保持下来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即使那些并不赞同纳粹分子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他们的毒害,德国主要地是已经失去了道德感。 
  生命的损失也极为惨重。据统计在战斗中德军死亡人数达三百十万人,平民死亡人数达十万人。另外五十万平民死于空袭;由于战争直接造成死亡率增加而死于非命者估计达四十万人;此外据信有二十万人死在集中营里。阻在西德就有二百万人残废。又据统计,1924年出生的德国人当中每一百人就有二十五人死亡或失踪,另外三十一人程度不等地变成严重残废者,1939年全人口中男性占百分之四十八点八,到1946年下降到百分之四十四。战前妇女比男于多一百四十六万三千三百人,这一数字已增加到七百二十六万九千四百人。在二十岁到四十五岁范围内,女性和男性是一千四百八十二与一千之比。结核病患者由1939年的四万二千人增加到1943年的七万五千人。 
  死亡率既然激增,活着的人要想吃饱肚子,这就很难说了。农业方面,牲畜头数大大下降;据统计1937年英占区共有牲畜一千四百八十万头,即使在1944年仍有一千三百九十万头,到1945年则已下降到九百十万头了, 
  主要是缺乏饲料所致。未来谷物和马铃薯的生产由于缺乏肥料和人力而受到威胁。德国的农民一向是靠碱性矿渣肥料来提高贫瘠土壤的单位产量的,但矿渣肥料乃是钢铁生产的副产品。过去农业劳动力充沛,有可能实行集约耕作。但在战时此项劳力是由外籍工人提供的,战争一结束他们就迅速回国,而他们所顶替的德国人或者已经阵亡,或者还在部队里没有复员。运输的梗阻更11增长了普遍的不安情绪,而且给囤积产品提供了借口,那些产品如果上市出售,很可能只是换回无用的钞票。 
  德国遭受的损失并不完全是由敌方的军事行动所造成的。纳粹党的划一政策——用单一的政治观点向一个铁板一块的国家进行渗透的主张——把许多最有才干最优秀的公民不是置于死地,就是从公共生活领域中驱逐出去。1933年以前的一代人中幸存下来的都已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即使其中有一些后来还很活跃;他们的天然的接班人或者死亡,或者移居国外,或者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有十二年之久,其中一半是战争岁月,德国人接触世界上各种主要思潮和文化活动的机会受到阻碍,而当权者则不遗余力地传播一种冒牌货来取而代之。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如果他们能够做到不戴纳粹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人生,或者有机会得知事实真象并据以进行自由探讨的话,那就算是幸运的了。mpanel(1); 
  上而所说的就是盟军进入德国时所面临的一些情况。战争所造成的破坏颇为引人注目,但其结果在很多方面都被夸大了。在一片瓦砾堆下有好多重要的机器设备仍完好无损或者很容易修复。的确,1945年5 月鲁尔地区的煤炭上业日产量只二万五千吨,而战前平均日产旦则力四十万吨。钢的生产量甚至更低。1945年8 月美占区的钢铁厂中恢复生产的只有百分之十五,而产量只达总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五。次年秋天的一项估计证明,即使在作为英国皇家空军空袭主要目标的鲁尔地区,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厂房和机器给破坏到不堪修复的程度,就全德国而言,不堪修复的厂房和机器只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交通运输易于破坏,但也易于修复。1945年5 月英占区铁路总里程中只有十二分之一行车,到次年11月仍未修复通车的则只有十三分之一了。在屡遭空袭的汉姆,候车室至今仍保留其仿造时廉时代的人理石浮雕。德国有些港口几乎未受损伤,即使在汉堡港也还有一些深水停泊地是完好无损的。一位英方军管官员对德国工厂情况作了一次典型调查,发现德12国工厂的库存物资和原材料比英国工厂要雄厚得多。煤产量是下降了,但是地面上还有存煤二百万吨。 
  再者,1944年以前,德国靠掠夺欧洲各国发了横财;其他各国所受损失有甚于德国。因为德国不仅从被占领国家拿走粮食和消费品,而且在许多为别人所根本料想不到的地方没有非同寻常的宝物仓库,储藏着价值不等的珍贵物品。据说一位为此感到困拢的美国民政官员向其上级讲过这样的话:“现在我可以使用五个管工业的官员,但是首先请给我派一名负责清理掠夺物资的官员。”有二十万台机床拆迁到德国,德国的机床总数由1938年的九十六万六千台增加到1945年的一百三十万台。仅法国一国就支付了七千亿法郎的占领费用。结果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期间大大提高。在欧洲,包括英国和苏联在内,唯有德国1944年的工业总产值高于1938年。受损失的主要是德国的社会资本;德国工业设备所遭到的长期性损失并不算大,虽然战败后的混乱情况和交通的破坏使它看起来似乎损失比较严重。即使在社会领域里,情况也不是一片凄凉。一位熟悉英、德两国情况的苏联军官在波茨但会议期间曾对一位英国记者说,他认为德国人看上去比英国人更丰满,没有英国人那么疲惫,芽着也比英国人强。这位英国记者在德国各地旅行了四个月以后倾向于同意苏联军官的看法。 
  战事闹哄哄地结束了,接着是潮水般的人口流动。首先有七百万德国武装部队向西方盟国军队投降。美占区在美军进驻前已从德国东部流入一百五十万人,他们在苏军挺进时弃家西逃。英占区的情况也大体相同。遭到轰炸的大城市有一千万居民撤退到乡下,虽然,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有点令人惊异的是人口的流动方向似乎倒转了过来;例如,从什切青抵达柏林的最后一列火车,据说满载着原来从柏林撤出的人口,他们急于在征服者到达前回家照管他们的财产。4 月间,纳粹分子曾试图把政府各部门一分为二,分别从柏林朝南北两个方向撤退:13有些在中途搁浅,携带的档案卷宗象雪片一样沿铁路线到处飞扬。在德国各地多种多样的隐蔽场所中都挖掘出文件、档案、博物馆的文物和私人收藏的珍宝。随着纳粹政权的倒台,有六百万外籍工人以及许多盟国的战俘象断梗的飞蓬一样到处流动,他们纷纷挤向公路,急于觅道还乡。在这个日益紧缩的地带内除了拥塞着上述形形色色纷然杂处的人群之外,还有八百多万盟国军队蜂拥而来。 
  从东西两方涌进的人流到了易北河畔就煞住了,犹如上涨的浪潮在高水位上停住了一样。把德国划分为几个占领区,虽然大体上是按照外交方案行事的,但却立即造成了不少困难,这是在随便哪个发达国家所必然要出现的一种情况。例如中部德国的采矿业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依赖于鲁尔地区。纺织工业的纺纱业集中于威斯特代利亚,而织布业则集中在萨克森。主要在美占区生产的照相机,需要俄占区供应光学玻璃,法占区供应镜头和快门。俄占区的人口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造纸工业的生产能力却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俄占区生产的钾盐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美占区工业的全部用煤和俄占区工业的部分用煤要靠英占区的鲁尔来供应。德国汽车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有百分之六十八集中在美占区,而这些工厂也是修理它们所制造的汽车所需零件的唯一来源。瓷土、石膏以及烧制细瓷容器所需的特种耐火粘上等邻是巴伐利亚州的陶瓷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但只产于俄占区。要想复兴工业,就得保证不同地区的物资交流能够继续畅通无阻。而运输体系的解体意味着即使没有政治上的麻烦存在,恢复生产也殊非易事。 
  人们得吃饱肚子,才能工作,可是食品供应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俄占区的牛肉、羊肉、牛奶、黄油、奶酪,水果、蔬菜、鱼和蛋等都供应不足。俄占区只拥有全国乳牛存栏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但拥有的羊则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八。易北河以东的大农场过去一直向兽尔和莱茵兰工业地区输送大量制造面包用的谷物、马铃薯和糖(虽然在14这种看来不合逻辑的经济体系失去管制时,有一部分谷物已从西方运到了东方)。举一个虽然小却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德国种甜菜所需要的种子大部分靠马格德堡附近一小块地方供应;如果在1945年夏季该地区还属英军占领时未能将甜菜籽供应各地,那么1946—1947年英占区和美占区的食糖配给量就还要少得多了。据克莱将军的记载,西部各占领区在1935年至1938年间的农业生产,只能配给每一消费者一千一百卡路里热量的食品。 
  这就是盟国军队进驻德同时的情景,由此可见他们当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但是盟国自身不能把全部甚至是大部分注意力倾注于德国。他们心怀异志,如何取得协调,这个问题姑且不论,几年来他们自身就处于紧张状态,他们的正常生活方式也遭到破坏。在1945年8 月以前,人们都认为盟国的力量须得转入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一旦结束,临时参军的大部分战士迫切要求脱掉军装;他们的亲友也都吵吵嚷嚷地要他们回国。不出几个月,美国军队实质上陷于解体。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占领军部队内部人员的不断流动,这些都有损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持续贯彻。俄国所面临的重建任务比德国还要艰巨。英国如果不能迅速恢复起点几等于零的出口贸易,就要挨饿,因此必须把最优秀的人才留在国内。法国不得不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几个方面重起炉灶。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等国都因道德国占领而苦难深重。在从战争转向和平的过程中,到处都充满了难题、紧张和不安,这就使各国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国内事务。在这种转变过程结束之前,甚至在结束后的几年之内,各方面的匾乏部不得不加以考虑。对德国问题予以应有的重视,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牺牲不幸的受害者而优待残忍的敌人。   
  第二章 各占领国的态度 
  第一节 美国 
  美国政府最初对战后世界秩序表态的文件是大西洋宪章,但是这个文件并未具体提到德国。然而大西洋宪章第八节对德国的战后待遇明显地有所预示,要求对那15些“在本国国境之外进行侵略或可能要进行侵略”的国家解除武装。这个意见未见于丘吉尔起草的初稿中,而是由罗斯福提出来的。大西洋宪章所保证的利益不一定适用于德国,这一点到1944年才趋于明朗。1942年美国采取了制订对德政策的下一个步骤,由国务院成立战后问题咨询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不担任公职的名流。他们的一般想法是通情达理,温和适度的,成为国务院制订政策的开端。具体他说,他们反对强行肢解德国的任何尝试,理由是这样做只能激怒德国人起来造反。但是这种态度并没有为他们的上级所采纳。从一开始罗斯福总统似乎就赞同分割德国,一般说来罗斯福是主张强硬路线的。正是罗斯福,他在出国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前告诉他的军事顾问们说,他要使会议采纳“无条件投降”的定则。他所以如此做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他永远不能忘记威尔逊总统的烦恼;他认为威尔逊制订十四点政策作为光荣投降的依据,给战后世界招来不知多少麻烦,因为各国对十四点是否遭到违反这一问题争论不休。1943年2 月12日总统在白宫同记者们谈话时说:“我们不想伤害轴心国的普通老百姓。但是对于他们的罪行,对他们的凶残暴虐的领袖,必须给以应有的惩罚。”同年3 月,艾登告诉罗斯福,说斯大林很可能坚持把德国分割为几个国家,罗斯福对之井无异议,只是表示希望通过鼓励分裂的运动来促其实现。罗斯福的个人助理霍普金斯问他:如果掀不起这样的运动又怎么办?总统说,不论情况如何,必须把德国分割为几个国家。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也赞同分割德国。在194316邱10月莫所科会议期间,他的上级科德尔·赫尔国务卿说,这是美国领导人一般都赞同的方针政策,虽然专家们部认为行不通;艾登和莫浴托夫也都说英国和俄国的情况也大体相仿。 
  然而美方代表团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是由专家们负责起草的,事前准备这份文件时就曾按照总统指示同英国驻华盛顿大使馆进行过磋商,因此,其中体现了英国人以前的想法。这份文件已经包含着全部占领德国并把德国划分为几个地区的主张。但是除了提议要德国放弃东普鲁士(考虑到东普鲁士同德国的传统联系,这个建议很可能会遭到激烈反对)以外,文件没有提到分割德国的问题。文件规定要摧毁德国制造军备的能力,要根除纳粹主义,但是要维持德国的经济统一并建立地方分权的民主政权。规定德国要对它造成的物质损失进行赔偿,但容许德国人享有“能过得去的生活水准”。规定德国的经济活动要由联合国进行监督。应制订人权法令,以保证言论、信仰和出版的自由。莫斯科会议同意接受该计划作为讨论的基础,会议决定在伦敦设置欧洲咨询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拟订对德政策的细节。 
  然而就在下一个月的德黑兰会议上,英美苏三国首脑对于他们的外交部长刚刚讨论通过的方案竟很少理睬或不予理睬。罗斯福重申分割德国的主张,建议把德国分为五个部分,把基尔、汉堡两市和鲁尔、萨尔两个地区交由联合国管制。此项建议稍作讨论之后,便交给欧洲咨询委员会去研究,在讨论这一建议时,斯大林显得比丘吉尔还要冷淡。欧洲咨询委员会于1944年1 月14日召开首次会议,工作进展得很缓慢。一开始,就出现了障碍,英、美两国对德国西北部应作为谁的占领区的问题争持不下。这一争论直到1945年9 月魁北克会议时才得到解决。事情并不止于此。代表美国政府出席会议的是驻伦敦大使约翰·G ·怀甫特,为了使他得到的指17示不致自相矛盾,在华盛顿设立了对外称为安全工作委员会的机构,任务是协调国务院、陆军和海军三方面的意见。陆军部的代表来自民政局,这是最近成立的机构,准备研究处理将要出现的军事管制政府的各项问题;其大部分成员是穿军装的律师,他们倾向于把整个问题视为管辖权问题。起初他们坚持“德国的投降和重建纯属军事问题,须由军事当局作出决定”。在他们同意派出代表参加委员会以后,派出的人却是一位下级军官,无权表态承担义务。既然不急于作出决策,压力可能就不那么大了,因为很多人认为就处理德国问题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