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睡在枕上,
他总嗅到枕下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
一夜思绪缠绕使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就着孤灯写下一首七绝,聊以
寄托情怀:
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
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一夕欢会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文茂因秀发的芳香不时由枕底
透出,从而撩起对心上人儿刻骨铭心的思念。在萧瑟的秋风里,心情郁结,
人也渐渐变得懒散不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数日不理功课。
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杭汝,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
肠,也是借诗抒怀:
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但咫尺天涯,有情人只
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
文茂更深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钩勒出一
幅幸福甜密的幻景:
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
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
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若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前景自然美好。只是儿女
之事,两个少年人都羞于向父母启齿。他们所接受的礼教都认为,婚姻应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
他们一时难以冲破。顾虑重重,美梦难以立刻成真,画饼充饥终归无用。日
日夜夜的刻骨相思紧紧包围着少男少女,满怀的幽情无计排遣。只见她日益
消瘦萎顿,原本瘦削的腰肢,已不盈一握,就象一条能随风摇荡的弱柳。寒
夜漫漫,孤枕难眠,更残漏静,忧思不绝,乃漫吟着长诗“子夜歌”: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夜夜不成寐,拥枕啼终夕;
郎不信依时,但看枕上迹。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持寄郎,聊当携手行。
绣房拟会郎,西窗日离离;
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佛门;
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眠;
晓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得郎憔悴音,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
郎欲系侬心,依思著郎体。
晁采信口吟唱着“子夜歌”,聊以藉慰自己的相思情怀。她心想:不知
此诗为何人所作,词意竟与自己的情况不谋而合,天下为情所苦的人原是那
么的相通啊!唱着唱着,不禁泪珠满腮,相思之苦借泪水聊作无奈的渲泄。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愈频,
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聪明的晁
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
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晁母又爱
又怜地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之母,我一
定要成全他们。”晁母是一个明礼之人,本对文茂十分赏识,因此并不追究
两人的儿女私情。她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于是
托了媒人说合。文家父母自然是欣喜不已,连忙应承下来。于是择一良辰吉
日,一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已
能朝夕相伴,但时时还互以诗词传情,不忘过去那段苦恋的时光。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
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
思君远别妾心愁,蹈翠江边送画舟;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问西留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郎
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
一天细雨迷朦,晁采隔帘凝视窗外的绵绵雨丝,想起赶路的文郎,不禁愁思
满怀,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
书,你难道不能吗?”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晁采明白
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
去。
不久,文茂在京城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会试,录为进士及第,再经吏部
复试,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金榜题名后,文茂衣锦还乡,携带送信的白
鹤素素回来家中。晁采喜出望外,自然又和文郎有一番新婚般的温存。后来,
晁采随文茂往淮南赴任,协助文茂治理一方。这对才子佳人终成恩爱夫妻,
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
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
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
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
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
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
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
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
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
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
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
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
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
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
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
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
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
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
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
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
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
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
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
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
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
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
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
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
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
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
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
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
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
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
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
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
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
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
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
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
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
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
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
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
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
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
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
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
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
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
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
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
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
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
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
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
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
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
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
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
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
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
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
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
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
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
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
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
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
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
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
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
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
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
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
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
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
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
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
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
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
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
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
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
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
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
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
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
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
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
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
结,这然一病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