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苏德战争 >

第34章

苏德战争-第34章

小说: 苏德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围。据报道,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科斯坚科、第6集团军司令员哥罗德尼扬斯基与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均被击毙。尽管这次胜利的大部分功劳应归于希特勒与哈尔德,但保卢斯也因在这次胜利中所作的贡献荣膺“骑士”十字勋章,纳粹党与新闻界开始宣扬他的才干与事迹。 
  似乎有理由相信,铁木辛哥发动的攻势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目标有联系,这一战略目标就是要消灭为实施夏季攻势而集结的德军。3月末,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扬和铁木辛哥出席了一次国防委员会会议。斯大林在会上要求所有战区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全面攻势,并批评朱可夫的建议是权宜之计。朱可夫建议,为了牵制德军,展开自己的预备队,应向尔热夫与维亚兹马地区的克鲁格部队发动进攻。铁木辛哥与伏罗希洛夫支持朱可夫在中部地区发动牵制性进攻的想法,但又急忙改口,说同意斯大林及其他与会人员关于向哈尔科夫附近的敌人集结地域发动进攻的意见。据朱可夫说,聪明、谨慎的沙波什尼科夫在应表明态度时,他却保持沉默。于是,便决定在乌克兰发动这场预防性攻势。 
  6月1日,希特勒飞抵位于波尔塔瓦的南方集团军群,凯特尔、豪辛格和瓦格纳也到达此地。在里希特霍芬、克莱斯特、鲁奥夫、马肯森、魏克斯、赫特与保卢斯等人出席的那次会议上,包克介绍了他所拟订的夏季攻势计划。精力依然充沛的元首同意这项计划。保卢斯的战后供词证明,该计划并没有把斯大林格勒作为一个目标,但希特勒却这样说过:“如果我们拿不下迈科普与格罗兹尼,我便结束这场战争”。希特勒、包克、哈尔德均同意继续在沃耳昌斯克地区实施扫荡作战。 
  6月的晚些时候,参谋总部派至第23装甲师的作战参谋赖歇尔违反军令,乘轻型飞机携带初期作战计划,不料,计划落入苏联人手中。尽管如此,元首决定不采取修改这项总的计划的作法。第40军军长施图姆及其参谋长对这一失密事件承担责任,他们被判处监禁。 
  与此同时,德国采取了欺骗行动,迷惑苏军最高统帅部,使它相信这场夏季攻势的主攻方向是莫斯科。戈培尔通过一些渠道故意向外国记者透露消息。另外,克鲁格做出公开为这场显然是向苏联首都发动进攻作准备的样子,代号是“克里姆林宫”。 
  使德国人进入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的强大突击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仍有必要扫清克里木的敌军,迫使敌人退出沃耳昌斯克这个小突出部,并夺取奥斯卡尔河(顿涅次河的支流)东岸的桥头堡。于是,德军开始分别实施两项作战计划。第一项作战计划的代号是“威廉”,由德军第6集团军向驻守在沃耳昌斯克地区的苏军第28集团军发动进攻;第二项作战计划的代号是“腓特烈二世”,由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从哈尔科夫的东南方,向库皮扬斯克方向的苏军第38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发动进攻。6月10日至15日实施第一项作战计划;6月22日至26日实施第二项作战计划。苏军迅速向东撤退二十英里,以免被围。即便如此,苏军又有四万人被俘。至此,苏军西南战区已丧失所有的主动权,只剩下一副空架子。 
  在克里木,德军第11集团军已胜利地进入这次战役的最后阶段征服塞瓦斯托波尔。曼施泰因于4月中旬晋见希特勒,就他拟订的下一次进攻计划进行磋商。元首毫无疑义地接受了这项计划。该计划的企图是,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之后,令第11集团军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截击从顿河下游退往高加索的敌人。 
  扼守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共有七个步兵师、三个海军陆战旅和其他部队。后来在战斗过程中又有两个步兵旅登陆。总计七十个营。另外,凡能使用武器的公民均强征入伍。根据苏联的资料,这支守军有火炮多达六百门,但坦克只有四十辆。德军分三路进攻:北部是汉森指挥的第54军;南部是弗雷特尔…皮科指挥的第30军;中央是罗马尼亚山地旅向耶拉高地进攻。总计七个德国师,两个罗马尼亚师,由七百门火炮(其中许多是大、中口径的)和一些重型迫击炮进行支援。曼施泰因还拥有一些能将高爆炸药运入敌防御配系的巨人式遥控装甲履带输送车。他没有坦克,但有若干强击炮营。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8航空军负责实施空中支援。它拥有七个轰炸机大队、三个斯图卡轰炸机大队、四个战斗机大队和十七个高射炮兵连。 
  去年12月德军发动的首次进攻使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外缘已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它北起别耳别克河北岸的别耳别克村,向南越过重峦叠嶂直到黑海之滨的巴拉克拉瓦附近。防御地域宽约十六英里。从兵力上看,攻防双方旗鼓相当。但是,曼施泰因行将进攻的是一支有良好既设阵地的强大敌军。这些阵地设置在险要的山地和起伏地上,地面上大都有浓密的灌木丛,并由构筑在岩石中的机枪掩体守卫着。但是这个德国人依然仗恃自己的优势装备,接受了这项极其冒险的任务。这个地区的某些地段上装甲强击炮无法通过。然而,第8航空军却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6月7日,曼施泰因的部队在炮兵、空军的大力支援下发动进攻。第54军再次在别耳别克峡谷取得良好战绩。肖尔蒂茨率领他的奥尔登堡人攻占了斯大林堡,策30军占领了萨蓬要塞的前进阵地。德军伤亡惨重。它与去年冬天一样,步兵团只剩几百人,步兵连已少得可怜。当时已很明显,主攻方向应改在第30军的左侧,但是哈尔德警告第11集团军,夺取要塞的时间如再延长,第8航空军就可能撤离,因为包克发动的攻势需要它。所以,已无时间改变部署,必须坚持到底。于是,第54军的第50步兵师渡过超尔纳亚河,并占领了苏军萨蓬防御阵地后方的英克尔曼。6月28日夜,德军第22与第24步兵师乘强击舟快速横渡敌后方上千码宽的北湾,直插塞瓦斯托波尔城的东部。苏军的防御自此土崩瓦解。 
  战斗又持续了几天。在某些地区战斗还十分激烈,在炮阵地的坑道中和悬崖峭壁下的洞穴里抵抗尤为凶猛。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苏军的政治委员们宁愿与守军、敌军以及避难的妇女儿童同归于尽,也不投降。有许多部队在他们的政治委员被击毙或自杀前仍然坚持作战。曼施泰因报告这里的情况与近卫师描述的去年冬天罗斯托夫的情景相似,当时,成群结队的军人与老百姓(包括妇女和姑娘)手换着手(因此无人能退缩)向德军战线冲去。德军损失惨重,伤亡约两万四千人。曼施泰因为避免更多的伤亡,禁止部队在该城的居民区与港口清剿残敌,于是使用飞机轰炸和炮火轰击,在此过程中又有许多平民丧生。 
  德国享有决定性的空中优势,致使黑海舰队只能在夜间输送援兵和补给品登陆。最后,水面舰只已无法进入塞瓦斯托波尔。苏联的历史学家宣称,总计约四千吨的补给品是由潜艇运抵该城的。潜艇还把所有的高级军官、高级官员、职员在德国人可能俘虏他们之前撤离此地。苏联独立滨海集团军的残部退至塞瓦斯托波尔西侧的赫尔松涅斯角,妄图从海上逃生,未能得逞,三万余人于7月4日投降。这次作战,共俘虏苏军九万人,缴获火炮四百六十门。对塞瓦斯托波尔最后一次进攻,德军消耗了四万六千吨弹药、二万吨炸弹。为表彰曼施泰因在刻赤和塞瓦斯托波尔所取得的胜利,他由上将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曼施泰因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胜利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因为这里地形险峻、守军顽强、双方地面部队势均力敌。这次胜利激发了元首的想象力。他放弃了早先想把第11集团军开入库班的打算,决定让曼施泰因率领其胜利之师去征服列宁格勒。当时哈尔德很难同意希特勒的意见。他向元首和其他将领表明,他坚决反对把攻打列宁格勒、在乌克兰与高加索发动大规模进攻三项任务同时并举。大部分支援塞瓦斯托波尔进攻的攻城炮和重炮由火车运往列宁格勒地区。第11集团军随后启程,但不是所有的部队。第42军留在克里木,只有四个步兵师随同第30军和第54军军部北上,其余的步兵师则补充到斯摩棱斯克与克里特岛的其他部队。只有到这年的年末,当德军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面临危机,在高加索的德军有被孤立的危险时,才对拆开这个完整的集团军追悔莫及。它从前拥有八个德国师,并且是富有指挥罗马尼亚军队并与它协同作战经验的唯一的一支部队。 
  在北部,中央集团军群的第4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同残留在维亚兹马地区的苏军第33集团军、第1骑兵军和空降部队作战。这些苏军部队被逐步消灭,又被俘二万人。7月2日,德军已有可能对付由别累伊至司切夫卡西部地域之间的这个大突出部。该突出部由苏军第39集团军与担任第9集团军后卫的第22骑兵军驻守。德军攻占这个突出部,使战线缩短一百五十英里,又俘虏了五万余人。 
  此时在南方已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夏季攻势。18第十八章 向伏尔加河和里海进军第十八章 向伏尔加河和里海进军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希特勒在1942年6月22日写给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又构想了一幅奇妙的幻景,他想象德军诸集团军将越过高加索,在埃及的轴心国部队,那时也许距亚历山大还不到一百英里,两军将共同占领英国统治下的整个中东。元首亲自草拟的第41号指令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杂烩。它包罗万象,文不对题,战略战术混为一谈。没有提及敌人的兵力、部署和企图,自己的目标也混乱不清。 
  指令规定的总目标是消灭苏军残存的军事力量,并切断它的武器来源。但是,军事力量一词的确切含义未予明确;军事工业中心的位置也未指明。这次作战的特定的主要目标是:在夺取高加索油田和占领高加索山脉中通往土耳其和伊朗的通道之前,先歼灭顿河以西的苏军。所以,无论攻占斯大林格勒,还是进抵伏尔加河,既未列入总目标中,也未列入特定目标中。 
  如果元首想要占领黑海各港口和中东,夺取高加索通道自然是必要的,如果要想消灭苏联,那就不太相干了。夺取高加索油田则明显地对德国有利,而苏联丧失它却是一个最为沉重的打击。 
  1940年,苏联的石油总产量为三千一百万吨。到1941年,产量上升到近三千八百万吨。主要原油产地是高加索的三大油田: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其中以巴库油田的产量为最多,西方人士认为它的产量占苏联石油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另外,据悉,到1942年,这三个油田只占苏联已开发油源的一小部分。因为大量生产石油的地区还有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卡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卡马的产油量超过巴库油田)、乌拉尔、乌赫塔北部,直至里海的东部。这条狭长地带横贯整个苏联南部。1941年,苏联陆军与空军消耗的石油不到四百五十万吨。 
  当然,人所共知的苏联石油分布与运输的详细情况,本来应当是决定德国东方战略的重要因素。1941年时仅有几条可用的油管,而且其长度和输油能力都有限。从巴库到黑海的巴统港的一条约一千二百英里的主要输油管线,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在使用。较短的管线有:从格罗兹尼至里海的土阿朴谢;从阿尔马维尔至罗斯托夫和特鲁道维亚;从里海的古里耶夫至东北方向的奥尔斯克。此外,据德国人估计,每年约有九百万吨石油用内河油船和驳船运往伏尔加。然而,苏联仍然依靠铁路将大批的石油与石油产品运往国内各地。这些铁路网的运输总能力为二千九百万公吨。 
  希特勒作为德军的最高统帅,下达了执行总指令的各项明确而具体的命令。战役开始是以三路兵力由西向东平行推进。以最北路为先导依次出动各路兵力。第一路,也是最北边的一路,由装甲部队和步兵从库尔斯克附近的地区向东突贯顿河与沃罗涅日,希特勒特别指出,突击的目的是夺取沃罗涅日(该城位于顿河以东约五英里处),尔后,这一路装甲部队转向东南方,迅速向顿河西岸运动,由此向南包抄敌人,与从哈尔科夫地区向东推进的第二路兵力会合,目标是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部队。第三路是从南部的塔甘罗格向正东,沿顿河下游的北岸向前推进,以期与来自顿河上游的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会合。这是在该项指令的执行条文中首次提到斯大林格勒。元首坚持要尽一切努力抵达斯大林格勒,“最低限度也要能用重武器的火力控制该地区”,使敌人不能再把它作为工业中心或交通枢纽。尽管如此,夺取该城肯定还未构成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畔的一座工业城市,在顿河以东约四十英里处。希特勒坚持夺取该城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德军占领它无助于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或攻占高加索,因此,遭到哈尔德与包克的反对。控制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这座陆桥仅仅有利于保证德军北翼的安全;而截断伏尔加河的航运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便可切断向北方提供补给品与石油的运输线。因而,没有理由能说明为什么不应当夺取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陆桥,为什么不在上巴斯孔查克附近切断伏尔加河,因为这还可以附带掐断苏联内地与阿斯特拉罕联系的唯一的一条铁路干线。所以,切断斯大林格勒的铁路交通并非至关重要,因为可以不经由斯大林格勒,而取道萨拉托夫。 
  希特勒坚持夺取斯大林格勒,可能部分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律。1918年,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斯大林率领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三个人都声称打退白匪军是他们共同的胜利。斯大林掌权后便篡改了历史。于是,保卫察里津便成了军事上的奇迹,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斯大林名下,五年之后,他将这座城市易名为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之所以痴心于摧毁该城似乎是因为它载有斯大林的名字,而且它与斯大林早年追求政治权力与军事威望的雄心联系在一起。 
  简而言之,希特勒设想从库尔斯克与哈尔科夫地区,先向东方,后向东南方发动战略性的主要突击,以围歼顿河以西的苏军。德军向东南方向运动势必使顿河上游一线成为其左侧作战边界。向东南方向进展愈远,顿河翼侧暴露的面就愈大。在攻势发起前,南方集团军群的正面从奥廖尔至塔甘罗格绵亘约五百英里,最后则从奥廖尔到斯大林格勒,然后向南延伸至格罗兹尼地区,再沿高加索山麓折向亚速海,全长约一千三百英里。最初,南方集团军群下辖六十八个德国师,其中只有九个装甲师,七个摩托化师,有三分之二的步兵师已补充到编制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的十五个师由于缺乏人员和装备只能发挥部分作用。7月,六十八个师减少到五十二个师。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仅剩下九十六个德国师,其中许多师严重缺额,几乎只相当于团的兵力。然而,他们却扼守一条长达一千三百英里的战线,根本不能指望从那里抽调兵力去加强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迫不得已,只好从西欧与巴尔干抽调部队。但是,他不愿意将西线的兵力减到四十三个师以下,于是他只有向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盟军施加压力,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