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军第59军傅作义部于4月底由察东调至昌平,此时奉令进驻怀柔一带布防。所部218旅为右区队,210旅为左区队,211旅为预备队,防守第二线阵地,军部设于萧家村。
22日夜敌第16、第4旅团分左、右两路发起进攻。23日我军左翼210旅伤亡严重,211旅赶来增援,将敌遏住。午后我军奉命后撤,敌续攻至顺义一线。25日敌收到“关作命511号”停止战斗的命令《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二)第209页。,原地停止攻击。
第6师团据军令于17日命各部继续向西推进。松田部队于18日由玉田附近出发,20日进抵平谷,后奉令南下于23日主力集结在上仓镇,一部进占宝坻。服部部队主力18日进占石门镇,19日占蓟州,尔后并指挥由黄崖关南下的鲶江支队,于20日攻占三河。22日先头部队占领白河东岸,主力集结于夏店,威胁通州。高田部队22日从玉田出发,主力进至林南仓,一部进至新安镇。平贺部队22日从丰润出击,26日主力进入丰台,一部占领宁河。
至此,北路第8师团已进至顺义一线;东路第6师团打到蓟运河一线。北平、天津已是兵临城下。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战争停战交涉与《塘沽协定》(1)
关东军连续发动热河战役、长城战役等,其目的一是要完成所谓“满洲国”的疆域;二是要使华北地区特殊化。为此,一方面大举实行军事进攻;另一方面又施展阴谋伎俩,欲图以武力和谋略相配合达到其目的。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军的进逼态势十分恐惧,一面不得不抽出一定兵力组成华北军进行抵抗;一面又积极开展外交手段,欲与日本妥协。于是,在炮火硝烟军事较量的同时,一场幕后的政治谋略战也在展开。
一“板垣工作”与停战交涉
早在关东军准备进攻热河之时,日本军部就已经着手“扰乱华北”工作。2月中旬,板垣征四郎从关东军被临时调任参谋本部附,赶赴天津主持所谓“板垣工作”,即以天津特务机关为据点,物色北洋军阀残余人物等,进行策反,扰乱华北。企图一举“使华北准满洲国化”。岛田俊彦《关东军》,第118页。
板垣把当时华北军政人物分为四类:蒋派、反蒋派、现状维持派和观望(首鼠两端)派。欲引诱收买后三派,排除蒋派在华北的势力,组成所谓“华北联治政府”。其属意人物首推段祺瑞,次为吴佩孚、孙传芳,再次为张敬尧、白坚武、石友三等。为此,板垣勾结永田铁山等人,数月之间从陆军省机密中融通资金300万日元《现代史资料》(7)第568页。;用做活动经费。但这项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段祺瑞为躲避板垣,刚到天津便移居到上海。吴佩孚、孙传芳也不为所动。板垣只好用25万元(一说为30万元)参见李云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收买了张敬尧。张化名常世玉,潜入北平阴谋活动。石友三、白坚武等也受板垣指使,在平津地区骚扰作乱。
关东军逼近长城后,根据板垣的意见,确定了“谋略为主,作战为辅”的政战方略。4月间的滦东战役和南天门战斗即为配合板垣工作而采取的作战行动。关东军先是发动滦东战役,企图为叛乱分子挖出一块立足之地,以鼓动声势。4月18日,关东军已侵占滦东大部,板垣高兴得急电关东军,声称“宋哲元预定4月21日在平发难”《现代史资料》(7),第530页。;要求关东军加紧进攻,促其成功。由于天皇责命滦东战事告停,关东军转而于4月21日在南天门发起攻势,以策应板垣工作。在此期间,板垣多次发电,或言张作相起事,或言宋哲元发难,然至南天门战斗结束无一实现。关东军及军部对板垣工作逐渐失望。
另一方面,国民党的投降活动也在加紧进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依赖国联的外交政策,拒绝与日本直接交涉。而日本根本不听国联的“劝告”,竟于1933年3月27日正式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国联。南京政府所依靠的“国际政府”也无济于事了。蒋、汪等便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美、英、法等国,企图让欧美列强出面调停。但美声称实行不干涉主义,其他各国也顾虑重重,而日本军部则明言反对第三国干涉,致使第三国调停之路被堵死。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只好暗中寻找中日直接交涉之路,首先在上海打开了突破口。4月19日,黄郛、张群与日本驻华武官根本博会谈,只广泛讨论了中日大局,未言及停战问题。27日,军政部政务次长陈仪再晤根本,探询如何停战,根本暗示如中国军自南天门后撤,并解除对兴隆日军包围,停战可有希望。陈将此意转告何应钦,何遵此照办了。29日陈告根本我军已撤,要求开始谈判。但根本据关东军回电称,南天门为日军所夺,不能作为停战条件,但如果中国军队自动撤至密云、平谷、玉田、滦河西岸一线,日军攻势可以缓和。似乎中日停战有了一线曙光。
不料,这时北平和天津却又横生枝节。在天津的板垣得知上海方面情况后,感到如果停战,他的“谋略计划”将白费力气,遂于4月30日电告关东军,认为停战议和与既定国策相违。“目前华北的反蒋活动已处于饱和状态,唯有捕捉发动点火工作的微妙机会。……今闻日本军与中国军之间欲行妥协,实为荒唐无稽……前滦东撤军一时造成反蒋方面意志沮丧,最近古北口关东军勇敢行动已重鼓士气,亦准备在近期内我军反击适宜时,捕捉表面化机会,促进反蒋各派活跃……”《现代史资料》(7),第536~537页。
驻北平的武官永津佐比重与板垣意见不谋而合。永津久驻北平,深知中国军阀之内幕。他认为目前华北局势,虽何应钦接张学良主持军政,但东北军、西北军和晋军等未必能与之融洽。永津虽不属关东军,但积极支持其侵略活动,此时便跳出来与板垣同唱一调,于5月2日通电关东军指出,停战不合时宜,当利用各派分歧造成混乱,再由日本增派1个师团进逼平津,并以飞机实施威胁,即可使华军不战自退。《现代史资料》(7),第540页。
此时,关东军得到了军部允许进攻关内的新精神,遂采纳板垣与永津的意见,放弃根本博之前议,同时将前定的“谋略为主,武力为辅”的方针,改变为“武力迫和为主,内乱策反为辅”,于5月3日下令大举进攻关内。
同日,国民党政府明令撤销北平政务委员会,设立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简称北平政整会),任命黄郛为委员长。这是蒋介石对日本投降妥协的一个重要步骤。早在上海方面接洽时,南京政府已在考虑收拾华北局势,其案有三:①起用段祺瑞,以张群、黄郛佐之;②重用阎锡山予以华北大权;③组成由地方军将领参加的军委分会及政治分会,以黄郛主其事。《现代史资料》(7);第534页。蒋认为黄郛与日本关系较深,又非国民党,易为各方(实为日方)所接受,决定采用第三案。于是政整会便出现了。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战争停战交涉与《塘沽协定》(2)
黄郛出山首先于5月6~14日,在沪三次晤谈根本博三次谈话内容参见《现代史资料》(7);第544~548页。;表明妥协意愿,探询关东军虚实,“如果中国军队撤至密云,关东军是否停止追击”。关东军答复:“务盼中国军队撤至日军守备区域炮程不及之地为要。”虞奇:《抗日战争简史》(上),第83页。黄郛将此线理解为密云、平谷、蓟县、玉田、唐山一线,并将此意转告何应钦,何表示同意。有以上交涉为基础,黄于15日离沪北上。
此时,关东军在西线已进占石匣镇正向密云逼近,东线突破我滦河防线,向《华北应急处理方案》之规定线推进。武藤认为该是表明关东军态度的好机会(虽然仍有反对),遂于15日发表声明:“中国军队如断然放弃从来之挑战态度,由国境线(指长城线)远退,则我军迅速复归长城线。”《现代史资料》(7);第516页。武藤声明可以视为关东军愿意停战之表示。
何应钦据此判断关东军有谈判之意,一面促黄郛尽快北上加紧交涉,一面派熊斌与永津接触。15、16两日熊斌三次访晤永津,表示愿意按日方要求,西线撤至密云以南,东线退至芦台、宝坻,但日军不得追击。永津由此窥测出国民党政府已丧失抵抗意志,便电告关东军继续进军。几日间关东军便攻占了密云、平谷、蓟州、三河、玉田,先头部队到达蓟运河一线。
关东军一面加强武力进攻,一面催促板垣加紧内乱工作。板垣、影佐祯昭等人活动更加频繁。从4月底至5月中旬,板垣连连电告关东军,或言××将发难,或者×××将宣布自治,其电文竟有9通之多。《现代史资料》(7),第534~552页。然其中大多并未实现。板垣最得意的张敬尧于5月7日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刺杀于北平六国饭店。但板垣仍搞出了一些闹剧:5月18日石友三旧部于滦州发表独立宣言;19日李景林旧部在天津海光寺投弹;驻平日海军武官门前有菊花纹章毁损等。但这些举动未能造成大势。
正当关东军威逼日甚的局势下,黄郛抵达北平,于18日对报界声称:“希望(中日)于互相谅解之程度下,谋一和平解决办法,藉以维持大局。”《第二次中日战争各重要战役史料汇编·长城战役》第437页。表白其对日妥协停战之意。但关东军为争取更有利的局势再行谈判而未予理睬。永津闭门拒洽,黄郛束手无策。20日敌机飞临北平上空示威。是日又发生刺伤日兵事件,天津之日军借此向北平增派2个中队。此时到处传闻日军将进攻平津,何应钦、黄郛等甚为惶恐,22日已做出军政机关撤出北平之准备。黄郛致电蒋、汪,叹息“既往工作,尽付流水”。李云汉编《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251页。
二《塘沽协定》之签订
就在北平当局走投无路准备逃亡时,关东军认为时机已到,遂打破停战交涉僵局。5月18日,参谋本部下达《华北停战指导要领》,指定关东军为签订停战协定当事人,由永津在关东军指导下负责接洽。于是,关东军于19日急电板垣,告之关东军已准备谈判停战,内变工作已到最后机会。板垣无奈于21日电告关东军,托出内变工作四大困难:①华北无可发号施令之中心人物;②反蒋各派内容复杂难于合流;③反蒋派未必就是亲日派;④中央威力仍大,反对中央者犹豫不决,缺乏果敢勇气。《现代史资料》(7)第553页。关东军立即将此呈报军部,22日军部电告关东军,转令板垣停止内变工作,立即开始谈判。武藤当即电令永津接洽停战事宜,并提出条件三项:一是中国军队速撤至延庆、顺义、宝坻、宁河、芦台一线以南及以西,以后不得越线前进;二是中国军队照此线退却,日军不越线追击;三是日方确认第一项实行后,自动撤至长城线。
是日夜,黄郛携李择一到丁香胡同日本海军武官宿舍,与永津、藤原喜代间、中山详一等晤谈(关于此次晤谈经过及参加者,说法不一,本稿取一说)。永津据武藤电令修改增加提出停战条件四项:①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以西及以南,而后不得有一切挑战行为;②日军不越上述线追击;③何应钦正式任命之停战全权代表往密云,对日军表示停战之意志;④以上正式约定后,关东军司令官指定之日军代表与中国方面军事全权代表,于某日某时在北宁线某地点,缔结关于停战之成文协定。《现代史资料》(7);第563页。恰此日;汪精卫来电曰:“只要不涉及承认伪国割让四省问题,一切条件均可商订。”《史料初编》绪编一,第645页。黄郛据此电完全接受永津所提条件,至23日晨6时双方达成停战初议,并口头约定分三步进行。
第1步,停战之申请。黄郛回来后即与何应钦、黄绍、张群、熊斌等商议,均表示接受日军条件。何、黄一面将停战交涉、处置情况及日方条件电告蒋、汪,一面通过李择一向永津转达函告:“兹决定派分会上校参谋徐燕谋前往密云接洽停战。”《现代史资料》(7),第563页。永津回函表示接受何应钦的“正式承诺旨意”。停战申请完成。
第2步,签订停战觉书。24、25日;蒋、汪分别连电何、黄电报内容详见《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254~258页。;表示愿对停战之事同负责任。但最好“避免文字方式”,不得已签订条款时,绝不能有“承认伪国及放弃东四省”之类似文字。实际已同意签署停战协定。何、黄等据此精神商议后,于25日派徐燕谋前往密云日军第8师团司令部,与关东军代表永津达成觉书五项。《史料初编》绪编一,第649~650页。其要点:中国军队撤至永津所提之线,而后不得越线并不为挑战行为;日军以飞机侦察等方法视察中国撤军;在以上确认后双方代表做停战成文协定;至协定成立为止,在中国不挑战之限度内,日军不越前记线追击。
第三部分:走向世界战争停战交涉与《塘沽协定》(3)
第3步,签订停战协定。何、黄等对日方条件等研究后,决定委派熊斌以军分会总参议名义作为正式谈判代表,让黄绍急赴庐山向蒋、汪请示。29日,蒋、汪听取黄绍报告后,分别回电何、黄,表示“欣慰”,准许谈判。
5月30日,关东军派副参谋长冈村宁次为代表,率永津等7人;中方派熊斌为代表,率钱宗泽等6人,于塘沽正式举行谈判。日方中山代办,藤原武官列席。下午举行第1次会议,双方交换委任状。31日上午召开第2次会议,正式开始谈判。冈村拿出拟定好的协定案,声言一字不得更改,限中方1个半小时内答复。熊斌阅后认为不违背中央所定原则,便提出《中国军代表停战协定意见书》,希望共同讨论,遭到冈村拒绝。熊斌屈服于限定时间内在日方所提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其主条文如下:
(1)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南以西;而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得有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2)日军为确认第一项之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以行视察,中方对此应加以保护及予以各种方便。
(3)日军如确认第一项所示规定中国军业已遵守时,即不再越线追击,且自动归至长城线。
(4)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之地域内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任之,但上述警察机关不可用刺激日军之武力团体。
(5)本协定自签字后即生效力。《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第940~941页。
协定签字后,午后又以恳谈方式召开第3次会议。熊斌 针对协定内容提出说明性“协定节略”三项《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280页。;几经磋商双方同意作为协定附件签署了一项备忘录:万一撤兵地域之治安发生扰害,非警察力量所能镇压时,应由双方协议后再行处置。《抗战前华北政局史料》;第282页。
此外,尚有当时未予公布的日方口头提出的希望四项:丰宁西南之骑2师应即撤至限制线以南;速将平津附近华军40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