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英雄出世 >

第12章

英雄出世-第12章

小说: 英雄出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义夫说:“要杀我,他们在毕府就杀了,不会拖到现在。”
  王三顺道:“你以为人家在毕府不想杀你么?只是没杀成罢了!边爷,你不想想,人家若不想杀你,为啥下手前不和你透个口风?”
  边义夫说:“那是怕我会去和霞姑、李二爷他们说……”
  王三顺无可奈何地苦苦一笑:“这么说,边爷你是真要做那管辫子和婊子的委员了?”
  边义夫点点头:“我就要去做做看,反正总比回家当草民好,是官就大于民,我可算知道了……”
  边义夫说这话时是中午。
  到晚上,当客栈卧房里突然飞进几颗子弹,打碎了桌上的一面镜子和两个花瓶之后,边义夫的主张才改了,再不提做委员兼花捐局会办的话了,连夜和王三顺一起从老北门逃出了城。
  出了城,奔波半夜,一口气逃到桃花集与桃花山的叉路口上,二人才在路边的田埂上坐下来歇脚。
  歇脚的当儿,边义夫和王三顺主仆二人又迟疑了,不知该奔哪去。原说要回桃花集老家的,可眼见着桃花集就在面前,两人的心里偏又怯了。
  主子和奴才却又相互瞒着,并不明说。
  这时,星斗满天,闪闪烁烁,像凭空罩下了一张硕大无比的网。
  一弯上弦月遥远且朦胧,仿佛网上撕开的一个小口子。
  夜幕下的旷野一派死寂,没有一丝儿活气,只有相依着坐在一起的边义夫和王三顺,以各自的喘息证明着自己和对方的存在。
  歇了好半天,边义夫才又“考”起了王三顺,极力镇定着道:“三顺呀,落到这一步了,我现在倒真要考考你了:咱面前现在有两条路,进山或是回家,三顺,你说咱走哪条呢?”
  王三顺无精打采地道:“我说不准,我听你的。”
  边义夫痛苦地看着天上那黑幕大网,想了好半天,才最后下了决心:“就……就回家吧!”
  还找了个很好的理由:“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总……总是第一位的……”
  第十九章
  李太夫人看着儿子落到这步田地,回来“齐家”了,再无一句责骂与抱怨。
  老夫人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连两天任啥没说,只听边义夫和王三顺倒肚里的苦水,且不插言,最多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
  生活上,李太夫人让家人把边义夫和王三顺都照应得很好,还好声好气地和边义夫商量着,给小孙子起了名字。
  根据边家“礼义济世,家道遐昌”的班辈排下来,小孙子该是济字辈的,便由边义夫做主,李太夫人恩准,取了正式的官名:边济国,字,荣昌。
  李太夫人这番举止让边义夫和王三顺都很意外,也都很感动,主仆二人一致认为,李太夫人实是太宽厚了。
  因着李太夫人的这份宽厚,边义夫和王三顺就都收了心,只当以前四个月是做了场梦,打算着就此洗手,呆在家里好好过庶民的小日子。甚至还商量好了再次到尼姑庵爬墙头……
  不料,到得第三天傍晚,李太夫人却把边义夫和王三顺一起传到二进院自己房里,对边义夫和王三顺说:“你们主仆俩歇也歇够了,该说的也说完了,现在得走了。”
  边义夫觉得很突然,惊问道:“娘,你……你让我们到哪儿去?你知道的,我……我啥也没瞒你,毕……毕洪恩和钱协统要……要杀我呀!他们已杀了那么多人,还……还活埋了几百口子!他们……他们让我当花捐局会办是假,想杀我才……才是真……”
  王三顺也说:“老夫人,边爷难哪!实是不能再回新洪城了……”
  李太夫人道:“我并没叫你们回新洪城,只叫你们走。你们当初不听我的话,如今闹到这步田地,想做顺民也做不成了!现在,你们反朝的毕大人和钱协统要杀你们,日后灭了革命党,大清圣上重坐龙庭也要杀你们。你们得清楚。从伙同霞姑那个女强盗攻城的那日起,你们都没退路了。”
  前途被母亲道破后才知道,竟是如此暗淡。
  大冷的天,边义夫面额上还是渗出了汗,脸一下子也白了。
  李太夫人继续说:“义夫,你不要怪我心狠,事我已给你说透了,你既已参与谋反,为大义娘不能留你;谋反后又落得这么个被人追杀的结局,为娘的就更不能留你了。不留你,正是娘出于私情为你着想,你呆在家里必是死路一条,出去了,没准倒还有一线生机……”
  边义夫抹着脑门上的冷汗,讷讷问:“可……可我还能去哪呢?”
  李太夫人说:“进桃花山。我替你想了两天两夜,想来想去,也只有这一条道了。你和三顺不说了么?步二标还有八百口子弟兄逃到了桃花山。你和三顺得去找他们,得靠他们的力,和毕洪恩、钱协统这两个乱臣贼子拼到底!”
  这更让边义夫吃惊,他再没想到,素常对桃花山里的强盗恨之入骨的母亲会主动提出让他和王三顺进山投匪。
  边义夫以为母亲是捉弄他和王三顺,便道:“娘,你……你要是气我,就……就打我两巴掌也好,只……只是别再这么挖苦我了……”
  李太夫人摇摇头说:“都到这份上了,娘还有挖苦你的心思么?娘的秉性你是知道的,素常不惹事,碰上事不怕事。和当年你那不争气的爹正相反。我看你呀,一点不像我这个为娘的,倒活脱像你爹。正是个没事一身胆,逢事面团团的东西!”
  王三顺插言道:“老夫人,也不好这般说哩!我边爷还算是有点胆的,攻城那日,老北门没人敢下令开炮,就边爷下了令,连开三炮……”
  李太夫人定定地看着边义夫说:“义夫,只要你还有胆就好。你不是做过反朝的督府么?那就以督府的名,把山里的弟兄编起来,再下一次令,再轰一次城,再连开三炮,把姓毕的和姓钱的这甥舅俩轰出去!别坐等着他们来杀你们,剿你们!我再说一遍:你们别做那退的梦了!你们既上了贼船,最好的结局便是做窃国大盗!”
  母亲无意中说出的窃国大盗一语,让边义夫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尽管边义夫知道,忠于大清的母亲并不是真想让他去做“窃国大盗”,可他却由这句话看到了暗淡前程中的一线光明,看到了一个男子汉轰轰烈烈活上一世的最高目标。
  当夜,边义夫倒在火炕上吸了两钱大烟,又和王三顺商量了半天,终于下定了决心:再进桃花山!向山中的弟兄宣布:毕洪恩和钱标统那夜是谋反兵变,他要以督府兼协统的名义,亲率弟兄们去讨伐。
  想得激动,边义夫等不到第二天天亮了,拉着王三顺,收拾东西就要连夜走。
  李太夫人也不拦,边郁氏抱着儿子,又拖着大小姐、二小姐在一旁哭,李太夫人反而好言好语劝。
  行前,李太夫人拿出家里仅有的九百两现银,分做两包,用一层层布包好了,交给边义夫和王三顺,要边义夫和王三顺用它做日后招兵买马的花费。
  边义夫心头一热,噙着泪跪下来给母亲磕了头。
  王三顺放声哭了,也跪下给李太夫人磕头。
  李太夫人看着跪在一起的边义夫和王三顺,长长叹了口气说:“你们二人从小在一起长大,虽道一个是主子,一个是下人,却是天生的一对孽障;这次谋反又一起共过难,今日我老太太做主,你们就拜个金兰兄弟吧!日后出门在外,再没啥主子下人了,就兄弟相称,相沐以助吧!”
  边义夫和王三顺挂着满面泪水,依着李太夫人的心愿,点烛薰香,结拜了金兰。而后,王三顺便从牲口棚里牵出家里仅有的两匹马,给马备了鞍,一人一匹,牵出了边府大门。
  主仆二人在上马石前正要上马,李太夫人又说话了,要边义夫再等一下。
  边义夫重回到母亲面前,问母亲还有啥吩咐?
  母亲把泪水涟涟的边郁氏和大小姐、二小姐叫了过来,让她们一起跪下给边义夫磕头。
  大小姐不跪,说是自己老子是去做强盗,她不给强盗下跪。
  李太夫人厉声说:“就算去做强盗,他也是你爹!”
  大小姐这才跪下了,很委屈地给自己老子磕了头。
  边义夫心酸得很,自知此次进山不比上次,啥时能回来,甚或还能不能回来,都说不准了,心里头一回对母亲和妻女生出了愧疚之情,腿一软,又在母亲和边郁氏面前跪下了,泣不成声说:“娘,你们多保重,自今往后,你……你们就当……就当我死了吧!”
  言毕,边义夫再不敢流连,走到上马石旁,急忙上马走了……
  望着儿子和王三顺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李太夫人先是塑像一般在门口的台阶上立着,默默地落泪。
  后来,李太夫人就撑不住了,身子一软,依着门框“呜呜”哭出了声,并于哭声中一口一个“孽障”的骂。
  “孽障”当夜还在梦中,一副淘气的样子,躺在她怀里笑,躺在请来的奶娘怀里向她笑。还追着满院的小鸡小鸭笑。
  丰富多姿的笑却被一阵马蹄声踏飞了。
  睁开眼一看,天已大亮,家人来禀报说,桃花集被钱协统派来的马队围了,可能是来抓边义夫。
  马队的管带不说是来抓边义夫,只说是奉毕督府的令,来请边义夫到城里走一趟。
  对李太夫人,管带也很客气,说是毕督府和钱协统都知道老夫人是义民节妇,实属风世楷模,正拟呈文省上,造册具书证明,按例褒扬。
  李太夫人不听这些废话,只问:“你们毕督府找这孽障干啥?”
  马队管带说:“边爷时下仍是督府委员,还是花捐局会办,毕督府要请边爷上任视事呢!”
  李太夫人淡然一笑道:“回禀你们毕督府,就说这孽障只怕永远不会去上任视事了!”
  马队管带急问:“边爷既不上任视事,如今又在哪里?”
  李太夫人淡淡地说:“具体在哪呢,我也闹不清,只听说现在正整兵备武准备讨逆哩!也不知那逆是谁?反正这孽障从小就不是饶人的碴,你们回去传个话给你们毕督府和钱协统,让他们小心了就是……”
  第二十章
  嗣后长达二十四年的军阀混战就此拉开序幕。
  民国元年6月,边义夫以替霞姑复仇为号召,被桃花山当年霞姑手下的四百弟兄举为新首领。
  两个月后,铜山弟兄归顺,两边八百三十八名弟兄,面对革命党的铁血十八星旗盟血发誓,要随边义夫杀回新洪城去,并继续承认边义夫为新洪督府兼独立建国军协统。
  9月,边义夫亲率王三顺及随从保镖八人,秘密潜赴省城,联络省城不得意的党人黄胡子试图发动二次革命。
  不料,抵达次日,省城发生兵变,省城新军协统兼大都督刘方华纵兵大捕党人,黄胡子亡命上海。边义夫被迫返回。
  是年11月,边义夫为筹划施行二次革命,发布改编令,正式废弃“独立建国军”名义,以桃花山和铜山的八百八十三名弟兄为基干,在新洪六县境内大肆招兵买马,组建“讨逆军”,并出任“讨逆军”总司令。
  同年12月30日,由六路计三千六百弟兄组成的“讨逆军”完成大战爆发前的集结。
  “讨逆军”总司令边义夫在桃花山下的口子村,发表了日后被政敌、对手骂作“明言窃国”的著名的“讨逆宣言”。
  民国2年1月3日,“讨逆之战”正式爆发。六路“讨逆军”沿当年霞姑起事的路线,高张十八星铁血旗,浩浩荡荡由口子村向新洪城进发,于当夜兵临新洪城下……
  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十二门铁炮对着老北门架起了,前督府,现讨逆军总司令边义夫足蹬贼亮的马靴,站在一年多以前站立过的地方,心情异乎寻常的平静,甚至没有多少进城的热望。
  城里都有些什么,进了城又会发生什么,边义夫都知道。
  他已完整的品尝过一次从进城到出城的滋味了。
  边义夫身边仍是王三顺。
  王三顺不时地举着一个新式的双筒望远镜向城门上看。
  这个边义夫忠心不渝的追随者和盟兄弟,现在担任着边义夫当年担任过的职务:总联络。
  总联络当然应该有个望远镜,边义夫微笑着想,觉得那时自己与王三顺争一个单管黄铜望远镜实是很滑稽的。
  想到那个单管黄铜望远镜时,边义夫也想到了霞姑,想到了李二爷,想到了白天河,还想到了倒在他洋刀下的独眼大汉。
  正是他们造就了今日的他。
  边义夫知道,他对他们这些先驱同仁是应该保留自己永远的敬意的,良心和理智也时刻提醒他记住这一点。
  可也是奇怪,真率着讨逆军站在这血泪城下了,当初的悔痛和愧疚却无了踪影,就连对这些先驱同仁的思念也是淡淡的。
  毕府鸿门宴上的惨事,就像一个好了许久的伤口,在最初的创痛过去之后,留下的只是浅浅的疤痕了。
  信步攀到身边的一座高大的坟头上,边义夫仰望着白云翻滚的民国2年的天空,颇具理性的继续着自己思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不论打啥旗号,他都得为自己干了。母亲说得对,他已没有退路,他只有在这条征战的路上走到底了。
  他或许会干好,霞姑和前步二标千余弟兄,已用自己浸着艳红鲜血的躯体构筑了一座尸山,垫高了他眺望未来的视线和目光,他再干不好就说不过去了。
  六路主力在等待总司令边义夫的命令,边义夫却迟迟不下命令。
  当王三顺爬到坟头上,向边义夫请命时,边义夫一言不发,接过王三顺手中的望远镜,对着城头看了半天,才习惯的“考”起了王三顺:“三顺呀,霞姑、李二爷、白天河,这些最优秀的悍将都不在了,你说这城咱还能打开么?”
  王三顺坚定地道:“我看打得开!”
  边义夫点了一下头,一步一滑从野草丛生的坟头上走下来,走下后,又脱下戴在手上的白手套,把沾到马靴上的坟土掸了掸,才立直身子,平静地下达了总攻击的命令。
  伴着升上黎明天空的信号弹,十二门铁炮轰响了,决死队的第一轮攻城开始了。枪声、炮声和呐喊声犹如雷震,大地在脚下颤抖,新洪城头笼罩在一片如云的烟幛和血红色的火光之中,情形甚为壮观。
  边义夫这才激动起来,重新戴上白手套,手指着在枪声炮火中逼近城墙下的决死队弟兄,无限感慨地对王三顺道:“三顺,你懂么?我们今日是在创造历史哩!历史就是这样轰轰烈烈演进的。”
  王三顺笔直一个立正说:“是的,边爷,创造历史,还轰轰烈烈演进……”
  第一章
  卜守茹不相信父亲的世界会在短短十几天里垮掉。
  望着从江岸西码头到大观道一路上连绵不绝的凄惶景致,卜守茹心如止水,不为所动。那份凄惶是惨白的,一场大雪覆盖了石城,也遮掩了械斗留下的一切痕迹。天色灰暗,像笼着一团僵死凝结的雾,使人忧郁。
  卜守茹坐在小轿上,随着轿杠有节奏的“吱呀”声,木然前行,把父亲的世界一点点抛在身后……
  时近黄昏,周遭静静的,绝少轿子行人的喧嚣,亦无喇叭号子的聒噪,只有身下一乘孤轿的颤声,和轿夫巴庆达与仇三爷的喘息声,再就是他们脚下皂靴踩在积雪上的嚓嚓声了。
  天是很冷的,巴庆达和仇三爷直流清鼻涕,脑后的辫梢上结着冰,抬轿时都袖着手。卜守茹却没觉着冷,穿着身绿缎薄袄,披了条猩红斗篷,极端庄地坐在轿上,脸色如同积雪一般苍白。
  景观大改,父亲的世界已经倾覆。
  那门庭若市的三十六家轿号,现如今无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