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妃 作者:章恺-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体味出,尽管是金枝玉叶,若生母卑贱,在王子群中仍要备受白眼和欺凌;他无论如何不想使密定的皇太子重复自己走过的一段苦难经历,因而一再坚持立元后嫡子为太子,直至彻底绝望才罢手。
在乾隆皇帝中年以后病态般的聚敛无厌心态中,似乎也隐隐看到其生母影响的影子。诚然,乾隆生在帝王之家,但他并不完全等同于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他确实挥金如土,铺张浪费,以最大限度地显示富有四海的太平天子气象;但他更注重敛财,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囊括天下财宝于一身的强烈欲望。人们可以举出许多种理由对此作出解释,不过幼年时期的乾隆因生母贫贱而留下的种种不可磨灭的印象,致使他对拥有财富无止境的追求,是不应被忽略的一个因素。总之,乾隆的铺张粉饰也好,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也好,其中难免让人感到有一种暴发户的味道在内。
而乾隆对自己的这位贫贱的母亲也有着浓厚的报恩心理,在这方面它可真是儒家孝子的典范。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崩逝,当即开示遗诏,以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即位。弘历于当天降谕尊“母妃”钮祜禄氏为皇太后,随后上皇太后尊号“崇庆”,在命礼部准备上皇太后尊号的典仪时,乾隆特别说皇太后”诞毓朕躬,恩深鞠育”。钮祜禄氏以诞育皇帝而被、尊为皇太后,按宫中制度,乾隆称其母为“圣母皇太后”,有时亦称“圣母”,另一位应尊为“母后皇太后”的雍正元后乌喇那拉氏已于四年前病故,因而乾隆皇帝以四海养的太后唯钮祜禄氏一位而已。
从名分上讲,乌喇纳拉氏是乾隆的嫡母,但皇子时代的乾隆似乎和她没有建立起亲密的母子之情,现在能够见到乾隆写给她的唯一一首诗题为“恭祝皇母圣寿”:蓬莱晓日照金扉,虬缦云成五色辉。
觞捧六宫趋彩仗,嵩呼四海仰慈闱。
琼筵恭进仙人膳,文绵欢呈玉女衣。
叨沐恩勤逢令节,年年拜舞庆春晖。
鸿福齐天:孝子乾隆皇帝报恩
下一章第二部分 鸿福齐天:孝子乾隆皇帝报恩(2) 作者 : 章恺 诗中虽有“春晖”、“恩勤”的字样,但缺乏感人的亲情,完全是应景文章。至于皇贵妃年氏、齐妃李氏这两位对乾隆来说也是母亲辈分的妇人,乾隆则从未提及。
被尊为崇庆皇太后时已四十四岁了,她膝下只有乾隆一子,而她老人家又是十分喜欢热闹的人,因此逢年过节,乾隆总是想办法让太后能开怀行乐。每年新正,先在重华宫中举行家宴,乾隆二十五年“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一诗写宫中天伦之乐甚详:凤辈临龙阁,新年第一祥。
彤庭增喜气,绿野遍春光。
欣答初韶伞,钦称万寿觞粉椋兰百和,胜帖燕双翔。
浮服孙曾绕,遐龄日月长。
宫中行乐养,欲以化群方。
对比前面那首诗,即可看出乾隆对两皇太后的感情了吧。
重华宫家宴之后,乾隆即奉皇太后从严素所居的畅春园移驻于圆明园的长春仙馆,随后庆贺新春的节目联翩而至,正月十三日开始放灯,圆明园中灯光辉煌,如天上仙境,至正月十五日,欢庆气氛达到高潮。入夜放烟火之前,皇上已陪皇太后在“山高水长”楼上坐定,观看类似今天大型团体操的舞灯表演,在楼前舞灯者有三千人,他们各执彩灯,口唱“太平歌”,随着乐曲的节奏,循环进止,并依照带队人的指挥,一转旋则三干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作“岁”字,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四字,取的是“太平万岁字当中”的吉利。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照亮半边天空,但见红鱼奋起,跳跃于云海之内,令人叹为观止。
乾隆侍候母至孝,他知道母亲熬个皇太后太不容易。在太后六十大寿时,打算尽量铺张,以承母欢。他改清漪园(今颐和园)之瓮山为“万寿山”,在园内修“大报恩延寿寺”(今排云殿)、佛香阁。在皇太后六十大寿之前,乾隆还命将大内的慈宁宫重加修葺,蹭加了前殿的重檐,新修了花园和佛堂,以供太后在城里居住时生活更舒适。皇太后的寿辰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往年到了这时节,京师多风雪,寒侵肌骨,但乾隆十六年自十一月初至二十五日竟无一丝风,无一丝雨,晴和暄暖,如春三月光景。十九日这天,皇上已奉太后畅游万寿山,二十四日皇太后銮舆自郊园进城,至西直门外高梁桥停跸,皇太后御大安辇进城,卤簿前导,乾隆亲骑于辇前恭引,云集北京的文武千官,以至大臣命妇、京师士女,簪缨冠帔,跪伏在大街两旁。为了烘托喜庆气氛,万寿山至西直门路旁由内务府备办各种景点,高梁桥至大内西华门,则由在京王公大臣和各省督抚分段布置,目击者对其盛况有如下精彩描述:“十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有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砌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
这一切,在王公大臣、各省督抚不过为讨皇上的好以固宠,而乾隆则不过为博圣母一笑。乾隆以为母亲看了一定高兴,结果大出所料,崇庆皇太后却嫌搞得过于铺张奢华了,“甫入宫即命撤去”。这些自然可以说是乾隆好大喜功,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孝顺之心。以后再为太后举办寿典时,乾隆便不再那么铺张了。这也反映出钮枯禄氏出身微卑,半生劳作,进而养成了不好奢华的品质。
崇庆皇太后身体康强,性又好动,乾隆每次巡幸都奉母同行。太后去世前乾隆曾四次南巡,太后每次必往;太后信佛,曾三游五台,三幸泰山,又曾至嵩山拈香,至于塞外的避暑山庄,自乾隆六年皇帝首举木兰秋弥大典,即奉太后同行,此后每次大多同行。太后出身贫寒,迷信因果,巡幸途中多行善事,施舍老弱。据说一次乾隆奉太后南巡,御舟行至山东境,济宁知州颜希深因事外出,而地方受灾急需赈恤,颜母即令发官仓救济百姓,山东巡抚却以严母违制上章弹劾。皇太后得悉此事,则以严母有仁爱之心,不让皇帝给予处分,还召见何氏于御舟之上,赐以匾额,褒奖备至。正赶上济南知府出缺,颜希深被提升为济南知府,没过几年,又擢拔为何南巡抚。也许因为她穷苦出身,没什么文化有关。崇庆皇太后虽然深知皇上孝敬自己,确也行事谨慎,恪守祖上所传下来母后不得干政的家法。
乾隆四十二(1777)年正月,崇庆皇太后钮枯禄氏去世。九月,乾隆发布上谕,决定明年秋间东巡祖陵。上谕还明示途中不围猎,不游玩,不摆筵宴,仅仅祭陵而已。东巡时果真如上谕所言,队伍虽然仍很壮观,但却鸦雀无声,默默赶路。途中虽有迎驾官员,也仅仅“赐茶”。由于一路未搞活动,二十几日便达永陵。68岁的乾隆一到陵园,还未达碑亭,便下舆动哭失声。步人启运,至宝城前行礼,已哭得弓腰曲背,难能站立了。皇帝一哭,随行臣、文武百官也都得随着大哭,哭声遂震动山野。
而乾隆前两次东巡陵,不仅未哭,而且还得意洋洋,壮志满怀。然而后两次东巡谒陵,他却大失常态,有了哭陵的哀状。由此可见乾隆对其母的孝顺,崇庆皇太后钮枯禄氏虽然出生贫贱但真可谓鸿福齐天。
香妃
下一章第二部分 香妃 作者 : 章恺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香妃入选本书于其他人有所不同,她既没有对满清政治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没有留下赫赫有名的子嗣。但这些都没有降低后人对“香妃”的关注。
香妃的传说:炒作香妃
下一章第二部分 香妃的传说:炒作香妃 作者 : 章恺 新疆喀什城东三公里处有香妃墓,当地人称“艾孜牙提”。“艾孜牙提”是座很大很雄伟肃穆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建筑,有圆顶,圆顶上有塔楼,塔楼尖儿上有镀金月亮。大厅里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着72座坟丘。香妃墓显然是借助“香妃”的名气,她的墓不过是这72座坟丘中的一座,位置在平台东北角。她和她的家族在一起,这个家族有五代人共葬在这座大墓堂里。
香妃何许人也?
据传闻,乾隆中叶,清军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丽质,更奇的是她身体会散发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倾心,执意纳之为妃,为讨其欢心,特在西宛建造一座宝月楼,供香妃居住,并常亲临探视,希其顺从。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刃,表示不屈决心,还时常因思念家乡凄然泪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见香妃,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顿首拜谢,于是趁乾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为成全其名节外,另有说是太后耽心自己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帝)为香妃所害,还有说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后,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椁送往故乡安葬。此说在清末民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叙述香妃故事的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实。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于是传说更加流行。
香妃死后,乾隆只有叹息的份儿,无奈将其送往新疆安葬。她的遗体是按伊斯兰截的规定做了处理之后,特意作了一顶轿子,由124人攀抬着,翻山越岭经过大沙灌,路上走了有三年半的时间才回到喀什的,还有传说,香妃死后葬在了北京香山。北京香山之名因香妃可来。
显而易见,香妃是和顺治帝的董妃,光绪帝的珍妃一样被渲染得极绚、丽极悲壮极楚楚可怜极赋传奇色彩人物。
1914年,北京古物陈列所成立,该所设在故宫外廷。成立时,古物陈列所从承德避暑山庄运来了一幅油画,画中女子小眼厚唇,披挂着西式盔甲。此画被悬挂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后元代所建阿拉伯式浴室的门相上。阿拉伯浴室被称为“香妃浴室”,悬挂的画像被称为“香妃”画像,此外还有说明文字,香妃《事略》记述以上传说。戎装画像、阿拉伯式浴室、说明文字三位一体,互为佐证,加上古物陈列所所具有的严肃性、权咸性,迷惑力引诱力极大,观众纷至沓来,一时卷起了一股“香妃”热,其画像被印成照片,价格昂贵,销量却很好。
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炒香妃的事件,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次。70年代,在香港又有人炒了一回“香妃”,又有一种香妃像画片出现,也是根据一幅油画影印的。画中人与戎装的香妃不同,瞒秀气,柳眉凤目瓜子脸,这种形象地照片也不胫而走,被多种书商翻印,大发利市。
解放前还有旗装戏《香妃》戏中她寡言笑,不屈从,进而谋刺,最后以殉身告终。近年流行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香妃也是处处动人,让人怜爱。于是人们认定,历史上确实有个“香妃”。
谁是“香妃”:身世之谜
下一章第二部分 谁是“香妃”:身世之谜 作者 : 章恺 从清代乾隆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档案资料来看,乾隆帝后宫中的容妃的事迹都一一和传说中的“香妃”相似。首次提出传说中的“香妃”就是容妃的是北大教授孟森先生。他在抗战前夕写的《香妃考实》一文中,提到了一条主要的证明材料:有人“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这是因为“民国二、三年”时守东陵的人,仍是原来清皇陵的守墓者。他们说容妃就是“香妃”当属宫廷内部因袭的传统说法,比较可靠。结合本章开头赵尔巽的《清史稿》卷214“后妃列传”中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这些记载表明,容妃确是实有其人的。在清高宗诸妃中,“容妃”是首先提到的“回部”即维吾尔族妃子。同时,近年有学者以众多可信的资料也考证出,传说中的“香妃”,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维吾尔妃子——容妃。传说中关于“香妃”的许多事情是后人编造出来加上去的。
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实》一文中认为她可能是大、小和卓的妹妹或女儿,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应该是一种因袭旧说的牵强附会。有学者发表《“香妃”史料的新发现》一文第一次公布了在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清朝档案资料,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香妃”的祖先不属于阿帕克和卓支系,而是属于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这支家族和大、小和卓同一个高祖,但不是一个曾祖。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帝令额色伊、图尔都、玛木特和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其他人陪同“香妃”进京,都受到了清朝皇帝的封衔,并在皇宫南城墙外的西长安街,为他们建造了特别的寓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发现的资料,“香妃”是辅国公图尔都的亲妹妹,而图尔都和“香妃”兄妹的父亲,根据《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图志》所载的谱系表看,应该是“和卓”阿里(即艾力)。额色伊是她的五叔,帕尔萨是六叔,图尔都是兄长。有的学者主张“香妃”之父为帕尔萨。但根据清皇宫内府档案,清廷给帕尔萨的封爵和御赠他的财物、“香妃”去世后分给他的遗物等的数量都比别人少,不象是对待一位“国丈”大人。《清史稿·后妃列传》以及现在出版的《二十六史辞典》中都明确地写着“容妃”是“台吉和札赉之女”。“台吉”是封号,“和札赛”三字包含了伊斯兰教上层的称呼“和卓”和“香妃”之父的名字“阿里”两部分。“卓”和“阿”合音为“札”;“妾”是“里”的模糊音。“和卓阿里”四字的快读音为“和札赉。学者们等把“赉”字误认为“麦”,就永远解释不通。这类例子在《清史稿》等史籍中还很多,如把“和卓集占”快读而翻译成为“霍集占”就是另一例。如此流传,往往弄错了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真名实姓。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香妃”之父为额赖玛特家族支系的和卓阿里,即和札赉。和卓阿里英年早逝,在大、小和卓反叛清朝时已经不在了。当年联合布鲁特武装牵制并攻打喀什叛军的“回部”武装的是“香妃”的五叔额色伊和胞兄图尔都
“香妃”在清宫
下一章第二部分 “香妃”在清宫 作者 : 章恺 “香妃”家属不仅不属于大、小和卓叛乱集团,而正相反,他们还曾经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当时,“香妃”的哥哥图尔都和五叔额色伊一起,联合了布鲁特(柯尔克孜族)的武装去攻打盘踞在喀什噶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