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正说清朝十二妃 作者:章恺 >

第3章

正说清朝十二妃 作者:章恺-第3章

小说: 正说清朝十二妃 作者:章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苹幌嗪希牒栏裢恢巫铮滴ね酰山醮蠼莺蠹匆怨Ω辞淄酢<父鲈潞螅侍虿〔荒芾碚喽蛴质苊胫G淄跫枚省⑺嗲淄鹾栏瘛⑽溆⒖ね醢⒓酶褚黄鸫沓V粱侍攀酪郧埃喽蛴牖侍旧匣贡3肿乓郧暗哪侵止叵怠
  多铎在皇太极继位时年方十三,此后还可以说是他的成长期,天聪九年(1635)后金攻明山西,为牵制明宁、锦之兵援助,多铎首次被任为领兵之帅攻明宁、锦一线,取得胜利,受到皇太极的褒奖。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极大封宗室,多铎以正白旗主且为努尔哈赤的嫡出幼子而得封豫亲王。六月,又命其管礼部事,接替刚逝世的萨哈廉;兵部贝勒岳托死后,多铎又于崇德四年(1639)又月继掌兵部,表明皇太极对这个幼弟还是比较重视的。
  多铎大约是由于以前努尔哈赤对他娇宠的缘故,行为任性,放荡不羁,平时喜押妓、弦歌、穿奇装异服,时或酗酒,完全一派花花公子的作风,皇太极虽几次对其密示或惩戒,但多铎满不在乎,仍然我行我素,对皇太极也不太敬重,元旦朝贺,竟以瘸马献汗。皇太极一直隐忍未言。崇德四年(1639)五月,终于借其临阵逃脱之事,召诸王贝勒大臣于崇政殿,令多铎跪受戒谕,历数其劣行,并予降其亲王为贝勒、罚银万两、暂籍牛录及家产的惩处。另据当时在盛京的朝鲜人记载,多铎还被拘禁在家,由旗兵看守。
  阿济格是有名的猛将,但政治方面却少才能,因而在国家政务上不为皇太极所重用,设立六部后,诸小贝勒都曾管过部务,只有他从未担当此重任。阿济格性情狂躁粗暴,做事也颇任性,也屡屡被皇太极训斥惩处。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与诸王商议他出征皮岛违犯军令罪时说:“以皮岛之罪,朕曾思革尔王爵,对尔训戒已感厌烦,此后不复训诲矣!”。皇太极对阿济格的惩处,也不乏感情用事之处。阿济格擅自作主,为其弟多铎娶阿布泰之女,被皇太极免去镶白旗主之任,以多尔衮代之。后来几件事的处理,增加了阿济格对皇太极的怨恨。崇德四年(1639)九月,因图尔格之首告,议政王大臣会议判处,将额亦都子孙图尔格等人及其所领有的三牛录,从阿济格属下罚出,拨归皇帝的镶黄旗。崇德七年(1642)九月,又因阿济格在驻兵高桥时,口出怨言,思欲潜归,围宁远时不守汛地,私自打猎,皇帝宴责诸王贝勒,阿济格席间擅自归第等等,拟其罪,皇太极令罚银万两,又把阿布泰由阿济格属下拨隶其弟多铎。这些事,使阿济格与皇太极的矛盾愈益尖锐化,守高桥时,正值皇太极爱妃袁妃病死,皇太极痛不万分,阿济格却在营帐中“歌舞作乐”,“弹弦为戏”。不到一年,皇太极也亡逝,诸王争立,阿济格立即加入到拥立多尔衮、极力反对皇太极之子嗣位的行列。
  多尔衮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同年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四年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为排斥异己,多尔衮逼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五年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瓖,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睿亲王封号。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多尔衮死时,弟弟多铎已于顺治六年三月染天花亡。时年三十六岁。至此多尔衮的同母兄弟唯存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在顺治八年的正月既已被封为皇帝,按理说应该兄以弟贵,就算不跟着沾光,也绝无遭殃的道理。但事实是就在多尔衮尊为皇帝配享太庙的同时,阿济格竟然被幽禁。史稿中记载:正月,多尔衮薨于喀喇城,阿济格赴丧次,诸王夜临,独不至,召其子郡王劳亲以兵胁多尔衮所属使附己。丧还,上出迎,阿济格不去佩刀。劳亲兵至,与合军。多尔衮左右吁阿济格欲为乱,郑亲王济尔哈朗等遗人于路监之。还京师,议削爵,幽禁终身。
  大妃之子虽各个战功卓著,但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染天花而亡、一个幽禁而死,身后有多有骂名,都可以说不得善终!
  孝庄文皇后
  第一部分 孝庄文皇后 作者 : 章恺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
  孝庄文皇后
  第一部分 孝庄文皇后 作者 : 章恺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己巳,崩,年七十五。世祖亲政,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圣祖以云南平,奏捷,定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初奉安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子一,世祖。女三,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嫁给后金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妻。翌年八月,努尔哈赤身患毒疽病逝,皇太极继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改号称帝时,封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她生三女一子,即皇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皇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皇七女固伦淑哲长公主、皇九子福临。由于她在后妃中聪明能干,深受皇太极宠爱。
  庄妃劝畴:初露锋芒
  第一部分 庄妃劝畴:初露锋芒 作者 : 章恺 庄妃自幼“无他无好,而独嗜图史”。颇通治国之道。皇太极时期,她“赞助内政,越既有年”。辅佐太宗文皇帝肇造王基。崇德七年(1642年),清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明在关外的精锐已经丧尽,因此皇太极积极准备率领大军入关争夺天下,但是深感对关内的情况不了解,急需“引路者”,他认为松山被俘,关在沈阳三官庙的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是最的人选,他既深知明廷,又熟悉农民军的情况。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曾命汉官重臣范文程前去说降: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真是拿他毫无办法。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此时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真是庄妃。 据野史传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并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踌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 ,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在盼望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击败李定国,除去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称的上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这就是野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的“庄妃劝畴”,使洪承畴“弃旧图新”,停止绝食,剃发归降,成为满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的“引路人”。
  此事正史虽无记载,但从洪承畴由坚决不降而又很快降清,以及从庄妃一生热衷于政事的情况看,由她出面劝降洪承畴,这意味着皇太极亲临说降,而使洪承畴很快投降,这是有可能性的。
  辅佐顺治
  第一部分 辅佐顺治 作者 : 章恺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患脑溢血突然病故,因为他生前未立嗣子,所以:“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当时争夺皇位最激烈的是在睿亲王多尔衮(太宗之弟)和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叔侄之间,两白旗贝勒大臣支持多尔衮,两黄旗贝勒大臣拥戴豪格,双方剑拔弩张,大有火并之势。这时善于谋略的庄妃,虽然沉浸在年轻丧夫的悲痛之中,仍不忘国事,看到了满族贵族内部出现的继统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清的前途,因此她为了清统治阶段的根本利益,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干与此事,设法使自己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以此来平衡协调多尔衮与豪格双方的争夺,从而制止一场自相残杀的悲剧。当时她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笼络各方力量,特别是将多尔衮叫进宫来,施加压力,立其子福临。在崇政殿诸王商讨立嗣会议上,有人提出要立豪格,可是他对形势估计不足,却虚假的表示谦让,“固辞退去”,而立于殿外的两黄旗大臣举行武荐,要求“立帝之子”。大贝勒代善表示赞成,除了豪格以外,显然包括福临。多尔衮见此情景,虽然有人“劝睿亲王即帝位’,但是他看到面对的形势不利,而庄妃会前要求立福临,正是摆脱眼前困境的唯一办法,于是对自己“即帝位”,“犹豫未允’,采纳了庄妃的意见,表示同意“立帝之子”,既然豪格“固辞退去”,便提出要立年方六岁的福临为帝,所谓“八高山(即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即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这个折衷方案,即尊重“立帝之子”的要求,又便于日后对幼帝的控制,因此为双方贝勒大臣所接受。庄妃在这场继统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不仅阻止了满族贵族的内讧,而且使其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成为清朝人关后的第一个皇帝,自己则被尊为皇太后。
  因顺治元年(1644年)清人关后,摄政王多尔衰的权势不断扩大,企图做皇帝的欲望也日益增加,为此他植党营私、打击异己、独专朝政,竟为自己建碑纪绩,命史官按帝王礼制记摄政王起居注,停止御前跪拜礼、私制御用服饰等等,根本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以皇帝自居,因此“大权在握,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皇太后见多尔衮所作所为,深知他随时都可能发动政变,夺取福临皇位,这必导致满族贵族内部混乱和斗争,不利于清初的统一,也不利于她们母子的命运,于是她为了对付这种危急的形势,粉粹多尔衮夺位阴谋,保住儿子福临的皇位,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韬晦之计。皇太后表面上对多尔衮准备夺位称帝的种种行径,皆无动于衷,置之不理。而幼帝福临在母后的授意下,“遨嬉胶桧,渔猎鄙事,无不为之”,因此多尔衮“安意无猜,得以善全”。这就起到了麻痹和延缓多尔衮政变的作用。
  二是密切感情。关于太后下嫁之说,众说纷纭,不过蒙古族和满族有兄死则妻其嫂的传统习俗,后来虽经禁止,但影响仍存在。明遗臣张煌言在《建夷宫词》一诗中云:“上寿筋为合晋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似指太后下嫁,正史无记载,王佩环先生在《清宫后妃》一书中有叙述,也认为有此事。与多尔衮加强感情联系,以确保福临的地位和政局的稳定却是事实。(“下嫁”之谜详情见下)
  三是宣称皇父。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顺治帝“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同时宣示中外,在给朝鲜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从形式上密切多尔衮与福临的关系,在表面上提高多尔衮的政治地位,以达到稳定、约束、限制多尔衮的作用。
  以上策略收到了好的效果,多尔衮的皇帝梦始终未能实现,当他犯病时,曾无可奈何感叹地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时值寒冬,多尔衮心情不好,不顾身体有病,带领王公大臣往边外围猎,不慎从马上摔下受伤,经过简单治疗,又上马继续追猎,此时“度不自支”,顿回到喀喇城。他见病情日益加重感到不久于人世,但对夺位称帝未成,在弥留之际,秘召其兄“英王(阿济格)语后事,外莫得闻”。但是从阿济事后种种诡秘行动分析,是对摄政王权力的交接有所安排,因此他积极“计图摄政”。十二月九日,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即遣三百骑入京”企图逼宫夺权,制造动乱。但被随猎的大学士刚林发现,“知其意,立策马行日夜驰七百里,先人京”,将此情急报皇太后和顺治帝。皇太后得知多尔衮已死,阿济格派兵人京逼宫,她沉着应战,“闭九门,遍告宗王、固山等为备,俄三百骑至,皆铠甲,尽收诛之,英王未知也。’,然后“派兵役监英王至京”,逮捕问罪,就这样粉碎了阿济格的逼宫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