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366-品牌三藏 >

第5章

4366-品牌三藏-第5章

小说: 4366-品牌三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移动关注于用户对移动通讯质量的需求——“信号无处不在”,并在品牌管理中、品牌广告、传播中,始终定位于“信号稳定,覆盖全……”实际上这是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是关键性的消费需求,是品牌核心构成元素的重要部分。    
    “竞争关系”    
    那品牌核心的第三元素是什么?竞争关系。    
    市场发展的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当商品繁荣过剩的时候,特立独行的市场策略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的出路却只有一条,叫做“死路”。    
    无论西方波特先生的竞争策略是如何划分,“低成本领先策略”也好、“别具一格策略”也罢、或者是影响深远的“定位聚焦策略”,但“兵以正合,以奇胜”,有效地竞争策略其实只有一种——出奇制胜,强调差异的竞争策略。    
    竞争要有差异,你不可能和你的竞争对手在同一目标上选择同一个定位,比如说同样是高档轿车,奔驰强调乘坐者的舒适,宝马强调的是驾驶者的愉悦,沃尔沃强调的是驾驶的安全;同样是可乐,可口可乐卖的是“快乐”,而百事可乐强调的是“新一代的选择”……这就是竞争差异,可口可乐不同于百事可乐,虽然都是碳酸饮料,虽然都是面对的同样的目标客户群,但是他们需要避免趋同,通过竞争差异策略重新划分市场格局。而这,就是第一等人——造势者,他们努力创造新品牌格局,选择差异策略。    
    奔驰通过舒适,将高档轿车区隔为舒适型轿车与非舒适型轿车。    
    宝马通过愉悦,将高档轿车区隔为愉悦型轿车与非愉悦型轿车。    
    沃尔沃通过安全,将高档轿车区隔为安全型轿车与非安全型轿车。    
    ……    
    他们各自在同一目标市场上,通过品牌核心的驾驭,对竞争关系进行选择,为自身的品牌建立起优势的支点,奠定独具一格的品牌核心。


品牌与“众口合一”品牌核心影响着“众口合一”(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我们在把握“众口合一”的过程中,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认识品牌,品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品牌的核心是一种关系,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这种关系要求品牌核心务必包含、反映出品牌自身以及品牌所处的环境,务必包含、反映品牌竞争的关系、品牌消费者的关系、品牌自身的关系。管理品牌,就是协调品牌自身与品牌消费者、品牌竞争之间的环境,就是协调你、我、他之间的关系。  如同每一个生命细胞都包含了生命体的全部元素,品牌的核心同样微缩了品牌管理的全部内容,它是更小的“品”字模型。在“品”字模型中,品牌众口构成了品牌管理的外部环境,成为品牌环境的外部之口(称作传统哲学中的“天”);在品牌核心中,品牌核心的三个基本元素企业核心价值观(品牌供给)、消费需求(品牌需求)、和竞争关系(品牌竞争),构成了品牌管理的内部环境,组成了品牌管理的内部之口(称作传统哲学中的“人”)。  而所谓“天人合一”,也正是品牌核心通过彼此相映的品牌核心之口,与品牌环境之口的互动,实现、影响着品牌管理的“众口合一”,使品牌管理存在于品牌内部之口与外部之口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之间。  品牌核心随品牌环境变化而调整  1859年,50岁的查尔斯•;达尔文出版了《自然选择下的物种起源,保护生存斗争中有利的物种》,书籍的出版从此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对世界的看法。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指出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产物。  但遗憾的是,在当时,达尔文并没有对物种能够进化选择的原因进行解释。在这里,从东方“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物种演变进化也好,选择也好,仍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即物种自身与外界环境影响、互动,物种同样映射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有如何的自然环境就相应而生什么样的物种。如同,耐干旱的植被一定生长在沙漠,猎豹一定生活在广袤无边的平原……如果平原被海水淹没,猎豹就会做出选择……而这,即是一种映射。  在品牌核心的讲述中,我们提到品牌是一种关系,它包含、映射了品牌核心要素与“品”字模型的关系,影响着品牌管理能否“众口”而“合一”。  如果“品牌核心”是“物种”,“品”字模型是“自然界”,“进化选择”的过程就是“众口合一”的过程。  那么“进化选择”(众口合一)要求在“自然界”(品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物种”(品牌核心)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适者生存”(内外合一)。使品牌核心(物种)与品牌环境(自然界)始终融为一体。简言之,“众口合一”(进化选择)要求“物种”(品牌内部之口)与“自然界”(品牌外部之口)和谐一致,而品牌核心(物种)与“品”字模型(自然界)的映射关系使这种调整成为可能。  当自然界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物种与环境间的平衡被打破。但物种与环境映射关系的存在,将帮助物种重新开始进化选择,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同理,当品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品牌内涵传递不一致的时候,也就是因为品牌环境变化,“众口”不再“合一”的时候,品牌者要重新开始选择。我们要分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品牌外部环境中的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的策略选择,根据这些原则去调整我们的品牌核心,使调整后的品牌核心重新适应变化后的品牌外部环境,重新达到“众口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当品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品牌环境中的消费者对品牌内涵的感知从A、B、C、D四个元素变化到B、C、D、E四个元素,没有了A,多了E;市场中的第三方机构对品牌内涵的感知从A、B、C、D四个元素变化到A、B、C三个元素,没有了D。此时,企业自身的品牌内涵仍然沿袭A、B、C、D四个元素的方式传递着,而“众口”已经不再“合一”。  当“众口”不再“合一”的时候,我们要去研究“品”字模型中的变化与品牌核心价值中的元素,如果这些元素与品牌生存的环境不同,品牌核心中多了或者少了什么,那么我们要减去或增加什么。增减的标准在哪里?存在于品牌核心元素之中,如果它不符合企业的核心价值,我们应该减去它,如果我们缺少的是消费者的需求价值,我们应该增加它,如果它不符合竞争差异策略,我们应该改变它。  所以,我们要理解品牌核心的元素构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品牌供给)、消费需求(品牌需求)和竞争关系(品牌竞争),当环境改变的时候,由品牌核心元素来决定品牌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增加、添减、协调品牌核心与品牌外部三口的关系,使调整后的品牌核心重新适应变化后的品牌外部环境,从而逐步达到“众口合一”,实现一致的声音、一个协调互动的关系。  品牌核心是一种关系,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消费者、竞争策略三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是“品”字模型下,品牌核心与外在的品牌环境内外感应的映射关系、天人合一的关系,当外在的环境变了的时候,品牌的核心要跟随着做相应的调整。  成功的品牌管理一定源于对品牌关系的领悟,品牌核心是内部之口、外部之口之间的互动和谐,所以谈品牌、做品牌,首先要认知领悟:品牌是一种关系。  当品牌管理尚未实现“众口合一”的时候,首先自问,我们认识品牌了么?认识到品牌是一种关系了吗?如果认识到了,我们是不是以它为基准,进行增加添减,来协调我们的品牌核心。


品牌与“众口合一”“众口合一”,操作中的问题(图)

  在实际操作中,即使理解了品牌核心的关系本质,品牌管理要实现“众口合一”依然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表达,往往一个人内心的想法不能一致地通过外在的文字、语言、形象等展示出来,有的时候自己的意思不能准确地表达,甚至表达错误,也就谈不上“合一”。  另一方面,事物不是静止的,即使我们正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合一”依然不能摆脱事物内在、外在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如同,万物的生老病死、四季的终而复始,变化始然。  对于品牌,我们往往会发现,企业有一个品牌核心,但是它在宣传的时候其实是言行不一的,或者说他的品牌核心,并没有通过接触点,广告也好、产品也好、服务也好、信息载体也好,有效地传递出来。而这,是品牌“众口合一”难以达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和企业的表现没有一致。在我们自身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时候,周边的人或环境也就不可能对我们有准确的认识,也就谈不上“众口合一”。  但并不是说,在操作中就不能实现“众口合一”,因为在实际的品牌管理中,众口之口往往源自品牌自身,众口之声更多由企业自身影响、决定。在品字模型中,我们可以通过管理企业自身之口控制好品牌之口的接触点、品牌管理的载体,从而实现“知行如一”,达到品牌“众口合一”的境界。  认同品牌更多由企业自身决定  从品牌自身来看,一个环境如何认识、认同你的品牌,更多的是由企业自身传递决定的。  消费者往往通过向朋友、同事、产品使用者进行咨询,从而来了解一个品牌;通过一个品牌的广告、宣传、产品使用等接触点,来深入体验一个品牌,从而获知自己对某个品牌的认知——这个产品如何,公司如何,品牌如何?  我们会发现消费者(品牌需求)之口,间接地由企业自身(品牌供给)影响产生,因为消费者的感受是来源于企业创造的两种产品,一种来自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无需多说,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到;另一种来自无形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产品体现在品牌代言人上、品牌的广告语上、品牌VI上,体现在包装、广告、文字介绍上……这些是信息产品,企业有时候会忽视信息产品,认为这些是费用,但站在品牌管理的角度,这些实际上更是一种价值。  用户在感受到信息产品和有形的实物产品之后,他会有体验有感受,他会接触不同的人去反馈,了解使用之后的满意度……实际上,这是由企业直接造成和间接影响的,所谓口碑,用户的反馈,其实往往如此。  作为独立于市场行为之外的第三方之口,往往是国家权威组织、行业研究机构、市场评价机构等,它代表了对某一品牌的客观的评价。  比如说一个权威机构,他想对某个市场中的品牌做出客观评价,找出市场中的第一是谁?那么他会怎么做,去了解谁?  作为权威机构,他们会通过了解、研究不同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认同,评价不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品牌差异,分析某品牌自身宣传、产品、服务等,从而对某个品牌做出评价。  首先,权威机构会去听取企业自身怎么说,以及竞争品牌如何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实说,企业不是被动,而是可以主动控制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企业会在很多媒体上做很多软性的宣传,公关公司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很多企业,提供类似的服务。  再次,权威机构要去了解品牌自身的消费者以及相互竞争品牌的消费者,征询用户使用后的效果,听取用户的反馈,从而得出客观的消费者评价。但如前面说过,用户的反馈实际上间接地由企业构成、受企业影响。所以说,作为第三方,它的品牌评价直接来源于企业自身,对品牌消费、品牌竞争的评价同样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源于企业自身。也就是说,第三方市场权威机构对品牌的评价,最终也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企业提供,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可控的。  塑造、管理品牌,实现品牌“众口合一”的核心是企业。而企业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品牌传递,如何影响消费者,如何影响竞争格局,如何影响第三方,以达到管理好“品牌”之口的目的。  所以在这个品牌管理的互动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众口合一”不仅可能,而且可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好品牌的各方载体、接触点,直接或间接地管理好品牌内涵在品牌之口、消费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中的传递,从而实现“众口合一”。这个管理过程的中心就是企业自身,当然,品牌的传播策略必须准备好。


品牌与“众口合一”随着时间推移品牌是改变的

    《三国演义》中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今中外,难有永久的“异口同声”,更不会形成始终的“众口异辞”。环境在变,品牌自身也在变,遂有品牌管理、品牌革新,品牌在“一治一乱”中调整着内涵与环境的平衡。    
    面对“众口异辞”与“异口同声”,是品牌管理由“乱”而“治”,实现“众口合一”的必经过程。“众口合一”不仅需要品牌内涵与品牌核心间的相互协调,还需要品牌核心与品牌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    
    有时候,即使我们自身准确地传递了内心的想法,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朋友、人群的认同,但伴随人、环境的变化,当品牌或我们自身面对的人或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依然故我的时候,“众口异辞”便产生了。    
    我们想没想过,一个企业,它的定位成功了,它的品牌宣传也成功了。那么它可能永远不变了吗?其实不是,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品牌的定位是卖快乐、卖健康,消费者也认同,但是可能过了很长时间,我们会看到,消费者并不是再像最开始那样认同这个品牌,为什么?    
    因为时间变了、环境变了。随着时间流逝推移,一个品牌,它所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伴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目标客户群构成、市场属性同时发生着改变。同样定位为年轻人的品牌,不得不面对不同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需求迥然不同。    
    一直定位于向儿童提供“游戏乐趣”的玩具公司,不得不调整以“游戏乐趣”为核心的品牌内涵。同样的目标客户群,满足20世纪70年代孩子的游戏乐趣,只要有个中规中矩的玩具就能解决;而面对80年代孩子的游戏乐趣,就需要更多的创造、新奇;到了90年代后的孩子,游戏的乐趣需要更多的参与、自由……一个长盛不衰的游戏玩具品牌,不仅要始终正确地塑造“游戏乐趣”的品牌形象,更要和自己的目标市场一起成长,调整自己。    
    在一个市场、品牌时代,可能我们服务的目标客户群定位于年轻人,但是多年之后年轻人也会变老,成为其他目标客户群的主体,随之取代的是具有新个性特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目标客户群没有变,变的只是目标客户群里的年轻人。中国有一句古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次一次的轮回,目标客户群没有变,但构成目标客户群的人是在变动的,作为一个品牌,要么服务固定的人,要么服务固定的市场。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麦当劳——一个全世界人都知晓的品牌    
    2003年9月2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