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岁――16岁:我爸认为在这个阶段,各种动作都要快,动作是所有专项运动的基本条件。而这个阶段,也应该是孩子选项的时候,可以明确未来的专业运动方向了。我选择了足球以后,我爸就针对足球运动的特点开始对我进行专业训练。着重训练我的弹跳力和爆发力,尤其是对我的速度训练,按照我爸对现代足球的理解,认为这项运动必须建立在速度基础上,所以我以后的跑动速度一般都能保持在100米/11秒左右。但是我爸认为,在这一阶段,不能进行大力量训练,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孩子的发育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进行大力量训练,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尽管有时候大力量训练也会收到一些效果,但是我爸还认为,这个时候一个孩子的力量突然过大,很可能会影响他的速率感,而速率感对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极为重要的。
16――20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发育已经完成,这时候就应该加强爆发力和力量训练。尤其是现代足球,对抗性越来越强,没有力量没有爆发力,就根本无法适应比赛要求。
20――26岁:这一阶段应该是一个足球运动员的成熟时期,也是他的黄金时期,但也正是这个时期,很可能就是一个球员的“瓶颈口”。要突破这个“瓶颈口”,一是球员要自律,尤其不能放松训练;二是要连续加大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三就是要动脑子,进一步完善各项技战术要求,等等。
当然,这些阶段的年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限定,不是那么明确的。
家庭对一个球员的投入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一个普通家庭,有时候真是难以维持。所以,在每一个球员的身上,都凝聚了他的父母家人的心血,那是一种爱,一种无私的巨大的爱。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场上,一旦球员进球,就会立即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有许多动作就是献给家人的,那是一种对家人的感激,一种对爱的回应。
小时候,我家的条件并不算太好,父母收入一般,而我又特别需要营养,所以家里一直过得很拮据。我们回到大连以后,我记得家里就没有添过什么象样的东西,只有到了过年过节,妈妈才会给哥哥姐姐买一件新衣服。那时候,姐姐已经大了,到了爱美的年龄,可是我从来就没见过姐姐向妈妈要这要那。我一直在穿哥哥的旧衣服,一直穿到我进了成年队。可是在我的营养上,家里却特别舍得花钱,我到现在还记得家里的那只小冰柜。
我记得有一天我从体校回来,见家里突然多了一只小冰柜,那时候,冰柜还是一样很稀罕的东西。我看了很新鲜,左瞧瞧,右摸摸,就问妈妈,俺们家干嘛要买个小冰柜?妈妈说:“你爸说了,得给你增加营养,人家都说,海参是个好东西,赶明儿,出去多买点,有个小冰柜,东西放着新鲜,不会坏”。那时候,大连附近的长海县的海参最好,爸爸妈妈就经常赶到那儿去买,去一次总得花上上千元。而从那以后,我家的小冰柜就没断过我的食品和营养品。那时候,哥哥姐姐也大了,可是,我从来就没见过他们和我争过东西吃,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把桌上最好的菜让给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亲情更为珍贵?
父亲和母亲把他们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我的身上,那时候家里穷,不可能上外面做专业按摩,因此我每次训练回来,爸爸都会亲自给我做按摩,好让我全身的肌肉放松,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我离开中国。妈妈就更忙了,每天变着法子合理搭配给我做东西吃,好让我增加营养。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们还研制出一种饮料,我们家一直把它戏称为“营养水”,不过这玩意还真管用。妈妈的身体并不好,有很严重的腰疾,发病的时候,只能在地上铺条褥子,这样才能安眠。我每想起这些,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内疚。
我真的觉得我很幸运,不仅有我的父母家人在背后支持着我,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在关心我,有许许多多的球迷一直在支持我,尤其是我遇上了许多的好教练,他们是我的恩师,是他们手把手地把我引上了足球之路,他们是:张斌张指导、杨宪敏杨指导、周复新周指导、赵庆和赵指导、孙连章孙指导、张群张指导、盖增圣盖指导、盖增臣盖指导、孙成耀孙指导、刘建伟刘指导……,等等,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名字,但我的感激之心永在。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的足球史上声名显赫,我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和青睐,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一生的荣耀。
第一章 海边第5节 起步
一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被改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这样在我的面前打开。
对于我来说,体校从此不再神秘,它成了我生命的一个部分。在去体校的路上,我总是把足球鞋斜搭在肩上,运动衣的背后,印着“少体校”几个大字,路边的孩子向我投来羡慕和崇拜的目光,我在这样的目光中长大,充满自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员一般来说总要比同龄人早熟一些的原因之一吧。
足球的魅力是不可抵挡的,我很快就融入了这一项运动,而且,我还马上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似乎是与身俱来的美妙感觉。是的,在足球场上,长距离的奔跑使人尽可以享受到风驰电掣般的快乐;你可以冲刺、急停、转身、盘带、过人,一路攻城拔寨,然后迅即起脚射门;你可以在中场倒脚、带球,一边捕捉场上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然后迅即分球、传递,发起致命一击;你也可以在后场如铁闸一般,舍身堵抢眼,阻敌于千里之外;你可以一对一对抗,也可以群起而攻之,或者群起而堵之;你可以声东击西,也可以声西击东,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有可能改变场上的形势;这是一项勇者的运动,也是一场智者的角斗。我有时候会想,它简直就象一场战争,是一种体力、智力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体校足球队的时候,我几乎打遍了场上的每一个位置。大概是我责任感比较强的缘故,最后,张导把我安排在后场,我打过后腰、中卫、左右边卫,好像都很适应。我一直弄不懂的是,尽管我训练非常刻苦,但是头球一直是我的弱项,尤其是到了曼城队,这一弱点暴露无疑,这也是我一个最大的遗憾。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引导他自觉向上的最大的一个动力,就是趣味。我在足球中找到了我生活的乐趣,从此我不再需要爸爸的督促,而是每次放学回家,都会很自觉地让爸爸给我加练。那时候,我家门前就是中山路小学,我和爸爸每天总是在这个小学的运动场上练得很晚。太阳下山了,弯弯的月亮从海那边升起,这时候,我就会听见妈妈叫我们吃饭的声音,每天都是这样,一抬头,我就会看见妈妈倚在窗前的身影。邻居们都说,这一老一少都着了魔,在玩命呢。
1986年8月,我第一次代表大连到浙江参加全国“贝贝”杯少儿足球比赛,那也是我第一次离家远行。
火车轰轰隆隆地向前行驰,我有点兴奋,趴在那儿望着窗外的风景,火车好像老也开不到头似的,不停地轰轰隆隆、轰轰隆隆。窗外,摇曳的高粱渐渐隐去,山和水都开始变得秀丽起来,我看见有许多稻田,还看见了水牛,牧童骑在牛背上,横吹着短笛,就象古代的画儿一样,这时候,教练说,南方到了。
那一年的浙江,来了许多的孩子,都象我一样,带着一个梦,一个有关足球的未来的梦。虽说是少儿足球比赛,可也弄得象正规赛制一样,循环淘汰。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全国性大赛,刚上场的几分钟,说实话,心里还真有点紧张,手脚都有点发麻。但是几分钟一过,我就完全放了开来,那一次,我记得教练安排我打的是中卫。
比赛一场一场地打,我也完全进入了角色,越打越放松,平时的刻苦训练,这时完全起到了作用,那一年,我们得到了第一名。在我和队友们登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们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心里暗暗在想,有一天我要登上世界杯的领奖台。许多年过去了,我也知道,这只是一个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一直在支持着我,支持着中国的足球人,也许,在我这一代,不可能了结这个心愿,但是还有第二代、第三代……。人总是需要一点梦想,梦想支持着我们奋斗的勇气。
从浙江回来以后,我们好像成了一支半专业队,不断地训练、比赛,比赛、训练,而我们的球技也在迅速提高。第二年,也就是1987年,市里还特地安排我们到上海进行冬季训练。
从1986年到1992年,我参加了7次全国性的少儿足球比赛:
1986年8月全国“贝贝”杯浙江第一名
1987年8月全国“蓓蕾”杯北京第五名
1988年8月全国“萌芽”杯河北第一名
1989年8月全国“走向2002年夏令营”(获最佳阵容奖)山东第一名
1990年8月全国“萌芽”杯天津第一名
1991年8月全国“幼苗”杯洛阳第一名
1992年8月全国“幼苗”杯北京第一名
为了写这本书,我把当年的各种获奖证书又重新翻了出来,这些证书早已发黄,留下了岁月匆匆走过的痕迹。回忆少年往事,未免感慨良多。
我是一个胜负心很强的人——当然,我指的是足球,而不是其它——也许,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淡泊、比较低调的人,而且,我生性开朗,和谁都能相处,但是,一到足球场上,我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对胜利充满渴望。对每一场球的输赢都及其计较,寸土不让,毫厘必争,甚至无法平静地接受一场球的失败。我至今还记得,1987年,我代表大连少年队到北京参加全国“蓓蕾”杯比赛,有一场非常关键的球,是我们对阵沈阳队,如果这场球我们输了,就只能获得第五名。那是一个雨天,雨下得很大,打在脸上都有点疼,场上积满了水,球根本带不动,后场断下球,只能大脚往前开,平时练的技战术配合到了这时根本派不上用场,我和队友拼尽了全力,这场球我们最后还是2:4输给了沈阳队,但是输得挺窝囊。比赛结束后,双方队员都退了场,我还是一个人呆呆地木立在场上,这时候,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索性一屁股坐在水坑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个够。事过多年以后,当年的队友有时候还会为这件小事笑话我。
我之所以重提这件小事,是因为后来我走上职业化道路以后,有许多事情都和我的这种性格有关,有些事还直接导致了我的停赛,比如推挤裁判、和上海申花队的外援兰柯打架,等等。我不是要为这些事情辩解什么,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明白冷静和涵养对于一个球员,尤其是对比赛的重要性。不过,我还是要说,求胜的欲望对于一个球员,一支球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大连实德队之所以能在国内所向披靡,可能就和我们东北人的这种性格有关。
小时候,我常常会在路边看大爷大伯们下棋,那时候看见他们为了一个棋子都要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是有点弄不懂。后来,我才慢慢悟出一个道理,人类之所以要发明出体育运动,可能就是要以一种文明的形式来满足人的胜利要求。当然,我在以后的职业化生涯中,尤其是在英超联赛中,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胜利要求,不是逞一时之气,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更完美的技战术结合。
时间就是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我也渐渐地开始长大成人,但是这时候,我发觉自己的学习有点跟不上了。尽管我们体校对文化学习抓得还是很紧,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在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足球上面时,势必要影响到我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数、理、化和外语。我后来到英国,在英语上化了很多时间,就是和我小时候外语底子差有关。什么事情都有得有失,我母亲当然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仍然要我坚持练字和记日记,妈妈说:练字能养性,记日记可以天天反省自己,什么时候做人都是第一位的。这个习惯我坚持了很多年,一直到现在。有时候,我觉得做一个运动员真是很不容易,他要付出许多,要牺牲许多,而有时候,这种付出和牺牲并不一定能帮助他成功,我应该是比较幸运的。
1992年,我被调进大连物产集团青年队,是由当时的大连体委和物产集团合办的,后来我又被调进大连万达青年队。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听说国家要组建一支青年队,远赴巴西留学。
第二章 巴西第6节 “健力宝”
在拉丁美洲,有一个国家,叫巴西,这个国家盛产咖啡,当然,还有足球,我们把这个国家的足球叫作“桑巴”。对于我们来说,巴西已经成了一个足球的“圣地”。有谁不知道巴西,不知道巴西的足球呢?“黑贝利,白济科……”,小时候,他们是我的偶像,我们甚至把它编成了童谣,随口传唱。在我们眼里,巴西足球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巅峰,那时候,我做梦都不敢想像,有一天,我能够到巴西,到贝利的故乡,去学习足球。可是,在1992年,这一梦想却差一点儿变成了现实……。
1992年的秋天,天已经凉了,早锻炼的时候,出门必须加一件外套。那一天晚上,爸爸带回来一个消息,说是国家准备组建一支青年队,远赴巴西留学,还说是由南方的一家什么公司出资赞助。我一听,心里就热了,嚷嚷着对爸爸说:“爸,我也想去”。姐姐在一边逗我:“哟,你想去就能去呀,全中国12亿人民呢,轮得上嘛你”。爸爸对我一直充满信心,正色说道:“只要是公平竞争,我相信我们继海能行”。
这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我一会儿想,这个消息到底是真还是假呢?一会儿又想,我们大连会选谁呢?挨个儿数去,一会儿乐了,想我八成能选上,一会儿又泄了气,姐说得对啊,全国那么多人呢,轮得上我吗?一会儿想,甭管怎么说,我也得去报名,一会儿又直犯嘀咕,要是选不上怎么弄,不被人笑话死了?可是,我真的是想去,我知道这辈子要想有出息,就非得走出去不可。就这样,翻来覆去,那一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了。
没过几天,我们体校就正式传达了这个消息,说是中国足协决定正式组建一支青年队,远赴巴西留学,为期五年,目标是冲击2000年的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还说这支队伍由广州的健力宝集团出资赞助,并冠名为“健力宝”青年队。而凡是符合规定的适龄球员,都可以报名参加全国性的公开选拔赛,等等。这个消息一传达,队里顿时就象炸开了锅,有说这的,也有说那的,有信心十足的,也有摇头叹气的,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想,人生能有几回博,这次说什么也得拼了。
后来,我才知道,1992年,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尤其是所谓的“黑色三分钟”,几成一个经典暗示。但是,国人痴心不改,年复一年,坚持为中国足球摇旗呐喊。有了电视机后,凡有中国足球队的比赛,我每赛必看,说实话,心里和球迷一样,难受极了。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有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