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

第10章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10章

小说: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力的说明。要是他只是轻轻地用鞭子触触马,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效果。真的需要不停
地用鞭子来驱赶牲畜的话,你也完全只使出鞭声的1%就足够了。大家都知道,动物的视
觉、听觉是很敏感的,即使是很细微的迹象或人类难以觉察到的事情,它们就能感受到,
这个方面,警犬和金丝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令人吃惊的事例。
    显然,我们在这里所见到的纯粹是一种恶作剧,是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者一种无
理挑衅。都市里竟会容忍这种丑事的存在,简直是一种暴行,一种罪过。实际上,要解
决问题也很简单,只须利用“鞭梢必须打结”之类的治安告示即可。应该提醒群氓注意
他们上层的人物是用脑子劳动的,这没害处,任何一种脑力劳动对于下层人民来说都是
精神的一种烦恼。该将那些赶着马在人口稠密区穿城镇走街巷、时不时还甩上几鞭子的
人拖下来,狠狠地抽上5棍子才好。
    世界上所有的慈善家与立法者主张废除体罚,可是他们却很难说服我。还能碰到比
上述更为可耻的事呢。你常常可以看马车夫在街上闲逛,身边既无马也无车,独自一个
人,却仍然不时地响着鞭子,可怜的人们却以毫无理由可讲的容忍态度来对待,似乎已
习以为常了。当今,人们的肉体及其需求到处都可受到优待,难道就不能采取一些哪怕
是些微的措施来保护一下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吗?他们真的不该受尊重吗?车夫、脚夫、
邮差是人类的驮兽,对他们应该公正、亲切、宽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肆无忌惮地
发出噪音来妨碍人类的高度智力的活动。我真想了解一下,有多少伟大而又光辉的思想
就这样被鞭声所葬送掉。我要是有权力的话,一定要让这些人在挥动自己手中鞭子的同
时,想起自己被鞭打的滋味。
    我们希望那些智慧而又高雅的民族能为此开拓一条道路来,更希望德国能照此办理。
在这里,我想引用托马斯·胡德的一句话:“我所遇到的音乐民族中,只有德国是最噪
乱的。”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并不是说他们比他人更乐于发出噪音——你要是真问他们,
他们立刻就会矢口否认的,就是因为他们的感觉迟钝,即使听到一种噪音也毫无反应。
因为他们不思考,所以噪音不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和考虑。他们一味地抽象用以代替思
考。对于极无礼貌又缺乏教养行为的砰然作响的关门声,其忍受的程度直接证明了大脑
的习惯是迟钝且缺乏思考。在德国,似乎没有人去专门注意发出的噪音,比方说,有的
人不停地击鼓又毫无目的。
    最后,关于本章主题的主要文献,我只推荐一本书,是一本极好的书,它是著名画
家布朗杰那写的《第三韵律》式的书信体诗文,题为《DeRomart:aMesserLuca》。它详
细地描绘了意大利一个小镇上,各种各样的噪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悲剧的风格写的,
因此妙趣横生。可以在《伯尼·爱尔梯诺等人的笑话集》第二卷中找到这部诗篇,1771
年在乌得勒支问世。




杂喻



    在一片稔熟的田地里,我站在一块被无情的脚步践踏了的地方,放眼望去,成熟的
庄稼密密集集,直立挺拔,穗头丰满。可忽然间,又看到一簇簇五彩缤纷的花丛,那五
颜六色的花中还带着纤纤叶片,悠然自得地长在那里,看上去非常美丽,再一想,它们
又有什么用呢?它们又不会结果,仅是莠草一株,因为无人铲除而幸存了下来。当然在
这样广垠的田野里,有些野花也难以让人觉察。这是诗和艺术的象征,在社会生活中,
它虽高雅,有用且也不完全无果实,可它的作用与田野上的野花却无二致。
    世界上真有旖旎美丽的风景,人的形象与其相比,显得粗俗不堪了,还是别管他们
吧!
    苍蝇应该说是厚颜无耻与鲁莽的象征了。所有的动物对人都避之不及,人还没有接
近它时,便落荒而逃,可是苍蝇却就要落在人的鼻子上。
    两个旅欧的中国人,当他们第一次走进剧院大门时,一个便研究其舞台装置来,并
马上说明白了其工作原理;另一个却不顾语言上的障碍立马就想弄懂剧情。从这两个人
的身上,你就会了解什么是天文学家,什么是哲学家。
    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无法付之实践的智慧,就像是一朵双瓣的玫瑰花,花色艳丽、香
味郁浓,凋谢后却留下了种子。
    不错,玫瑰都有刺,但有刺的不都是玫瑰。
    一株普通的苹果树,亭亭玉立,开满银花。在苹果树的后边是一颗挺拔的冷杉,高
高地仰着略显黝黑的锥形头。“看我这满身的灿烂的花朵,它数以万计,”苹果对冷杉
说:“你能与我媲美的,总不会是你那一身深绿色的针叶吧?”“是的,”冷杉答道,
“然而,冬天来临之际,你就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了,我却依然如故。”
    有一次,当我在一棵橡树下采集标本时,发现在高低错落的一片草丛中,竟长着一
株小树苗,呈黛绿色,叶茂苍翠。在我触摸它的时候,它口气坚定地说:“留下我吧,
我并不适宜做你的标本,我不像这些草只有大自然赋予的一年的生命,我是一棵小橡树。”
    对于那些影响深远的人来说,童年时期、青年时期或是成年之后,甚至会是整个一
生都是生活在大众之中的,似乎很渺小,很平凡。但要是要他独自创业,他绝不会跟大
众一起消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对他宽容。
    一个人坐在汽球上飞向天空时,他并不觉得是在升高,而是觉得地面在下沉。
    只有感觉到奥妙的真相,人才会明白。
    你对某个人身材的估计,往往会受到你和他之间存有的距离的影响。但是,如果你
还考虑到他的身体或是精神状态的话,就必然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你在远处看
一个人时,会觉得他很小,同样的距离下,你却会觉得另一个人很高大。
    自然之神用美装点了她的每一件作品,好比是梨或李子表皮上生出来的一层柔柔的
而又很香的粉霜。画家与诗人不遗余力地在追求这种美,从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以
此奉献给我们,让我们在闲暇时能欣赏。在我们开始认识生活本身以前,我们就已经沉
醉在这种美之中了。一旦日后亲眼目睹大自然的这种美时,它已荡然无存,因为艺术家
早已穷尽了这种美,我们亦已享受过了。事实上,世界常常以极粗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它毫无诱人之处,甚至还会让人生厌。还是让我们亲自去寻找此种美吧!也许这正说明
我们无需大量而仓促地去享受这种美,不应有如此精微完美的图画,也不该有如此完美
的诗篇,万事万物应由自己的眼光去观察,那些大自然的宠儿并没有这样去看,他们没
有在艺术的帮助下预先品尝美的欢乐,也没有过早地去撷取生命的美妙之处。
    梅因兹大教堂的四周,是密密的房屋,它们紧紧环绕着大教堂,使人简直难以找到
一处可将它尽收眼底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或美的事物的象征。教堂应
该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可人们却在后来将它用在与服务不相干的目的之上,从四面
八方拥来的人企图从教堂中获取施舍和救助,他们妨碍了教堂的作用,破坏了教堂的影
响,这本来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由于匮乏、不足,人们去抓住一切可以满足个
人欲望的东西,而且毫无例外,甚至连那些为着自身而不是为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的事物,
真和美也是这样。
    以此,对公共机构作出了特殊说明和论证,这就是不管大小、贫富,也不论是在什
么年代建成,建在哪片国土之上都能维护和促进人类的知识,也可以说使人类变得崇高
的智力方面的成就也因此获得了帮助。无论这些机构设在何处,人们很快就以希望追求
那特殊的目的而步步接近它们,这些人确实因欲望所诱使,企图偷取属于大家的利益,
以此来满足他们粗俗、卑鄙的兽性的本能,其实,在知识的各个领域内都会有这样的骗
子存在的。他们根据不同的环境而随时变换着各异的嘴脸,可实际上,他们对知识一无
所知,仅想得到知识的皮毛而已,是为他个人自私而卑鄙的目的服务的。
    英雄好像都是力大无穷的参孙,壮士也总是受芸芸众生的欺骗,直到他失去最后的
耐心时,他就会跟这些芸芸众生同归于尽,或像小人国里的格里弗那样,被无数的小人
倾翻在地。
    有位母亲让她的孩子们读读伊索寓言,以此希望能教育和启迪他们。可是随后不久,
他们却把书拿回来了,其中年龄大些的孩子(他较其他孩子更成熟些)说出了自己的看
法:这根本不是我们看的书,它太幼稚也太愚蠢了,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谁
都不会相信,狐狸和狼还会说话,这书确实不适合我们去读了。
    从这些年轻的希望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进步的理性主义者的身影。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一群豪猪为了取暖而挤作一团,当它们身上的刺却把各自刺
痛时,它们又立即散开,但是天气的寒冷又使它们不得不再次挤到一起,又再次分开。
这样反反复复后,它们总算知道还是不要离得太远但也不能挤到一块。同样,社会的需
求也把人类像豪猪一样赶到一起,但人类天生的多刺而难以相处,这种特性又使人类互
相排斥。最终人们发现,他们所能容忍的相处距离只能是适度,这才是有礼貌的君子协
议。只有当违反这种协议时,才会受到一种粗暴的警告,即用一句英国人的警言叫做
“彼此疏远”。只有这样,那相互温暖的需要虽然只是得到微弱的满足,但也不致于会
刺痛对方了。一个怀有暖意的人总是不合群的人,这样做,既不会刺痛别人,也不会让
别人刺痛。



第1版序言



   这两篇论文是互相独立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而形成的,然而它们又相互补充成为一
个关于伦理学基本真理的体系。但愿人们能在这一体系中看到已停滞了半个世纪的这一
学科的进步。当然,两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不能以另一篇为前提,同样也不能以我以
前的著作为前提;这是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为不同的科学院而作,从而严格的匿名也就
是众所周知的条件。因此,两篇论文都涉及到了某些相同的方面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
是由于不能事先设定一些什么和总是必须从头开始。这两篇论文是关于两种学说的真正
专门的论述,这两种学说就其基本点而言,可以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Wel
talsWilleundVorstellung)的第四篇①中找到,但是在那儿,它们是从我的形而上学中
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译者用综合的方法先验地推导出来的,而在这两篇论文中则相反,
是用分析的方法后验地加以说明的,因为根据实际情况,不允许作什么假设。因此,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是第一位的东西,在这两篇论文中则成了后一位的东西。
但正由于这两篇论文是从这种所有人都会采用的一般的立场出发的,因此尽管是经过了
专门的论述,它们还是变得易于理解,说服力也增强了,其重要性也得到了更详细的说
明。因此可以把这两篇论文看作是对我的主要著作第四篇的补充,就像可以把我的《自
然界中的意志》(DerWilleinder Natur)看作是对该书第二篇的十分彻底和重要的补充
一样。此外,虽然后一篇论文和前一篇论文的题目看来是迥异的,但是两篇论文之间却
有着真正的联系,前一篇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后一篇的钥匙,而看到这种联
系首先有助于完整地理解这两篇论文。如果有朝一日有人阅读我的作品,那么他将发现,
我的哲学就像古代上埃及的首府底比斯一样,有着100座城门,从随便哪个门他都可以进
入其中并笔直地走到市中心。    
  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共分四篇,分别是: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容体;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意志的客体
化;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独立于充分根据律以外的表象,柏拉图的理念,艺术
的客体;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在达成自我认识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见
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中译本。

 
    此外,我还要指出,两篇论文中的第一篇已收在挪威皇家科学院在德隆海姆出版的
最新一卷的纪念文集中。挪威皇家科学院考虑到德隆海姆离德国甚远,极其热情慷慨地
答应了我的请求,允许为德国重印这篇论文,在此,我向该科学院公开表示我真诚的谢
意。
    第二篇论文没有得到丹麦皇家科学院的嘉奖,尽管并没有其他的竞争者。由于该科
学院发表了它对我的论文的评语,我认为我有理由对此加以说明并作出申辩。读者可以
在该文的后面看到这篇评语,并从中发现丹麦科学院对我的论文不仅不给予些许褒奖,
反而是一味的指责,指责分为3个部分,现在我将逐点加以批驳。
    第一个指责也是主要的指责,其他两个指责只是附带的。这个指责是说:我错误地
理解了它指出的问题,而这是由于我错误地以为,它是要求我提出伦理学的原则,而实
际上,它问的主要是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而我完全没有讲到这种关系(“他忽略
了最主要的要求”),评语从一开始就这样说。然而在三行话以后,它又把这句话忘了
个一干二净,而说了相反的话,即我说明了这种关系(“他说明了他的伦理学的原则和
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且把这作为文章的附录,作为超出要求的部分提了出来。
    对于评语的这一矛盾本身,我愿意完全不加考虑。我把它看作是陷入迷茫而手足无
措的童稚之举。相反,我倒要请求公正而有学识的读者,现在仔细地读一读丹麦科学院
提出的问题及问题之前的引言,这两项连同我的德语译文都放在了论文的前面,然后我
请他们判断一下,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是伦理学的最终根据、原则、基础、真正的、
实际的起源呢,还是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关系。为了使读者易于弄清真相,现在我想对
引言和问题作一分析,并极其明确地强调一下它们的意思。引言告诉我们:“也许存在
着一个必不可少的德行的理念,或一个关于道德律的原初概念,这一原初概念出现在两
个方面:即一方面在作为科学的道德之中,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之中;在后者又表现在
两个方面,即一部分在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评判之中,一部分在对他人的行为的评判之
中。然后又有别的以它为基础的概念与这一德行的原初概念相关连。”丹麦科学院是在
这一引言的基础上提出它的问题的,即:“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究竟在何处?也许是在德
行的原初理念之中,而这原初理念也许实际上和直接地是在意识,或者是在良心之中?
这一原初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概念,也许将在以后加以分析,或者道德还有另一个认识
根据?”如果去掉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并使之十分清楚的话,那么用拉丁文来表达问题就
是这样的:“道德哲学的起源和基础在何处可诘究?是在对寓于直接意识的德行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