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浮世绘-男人错 >

第20章

浮世绘-男人错-第20章

小说: 浮世绘-男人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它是真实的。真实有两种,一种是手足口鼻舌所感觉所触摸到的客观真实,另一种即是“我心中的真实”,月亮是不会开花的,但我认为他在开花,他就是在开花。要知道,所谓的现实从某一点来说,也是幻觉。无处不在的光线或明或暗笼罩在人的头顶,汽车轮胎滚滚轰隆声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每一处空间,每一个此时此刻,皆为一处舞台。人都是在台上演戏的,毋论他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点。小说的意义并不在于复制现实生活,或者上升一个层次--解释世界,而在于咀嚼,加工,淬取,身体吸收其营养,并排泄出其毒素,让人得以长大、成熟,跟随语言本身的节奏,迈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个人就是一部小说,一个人的一天也是一部小说,一个人的一秒同样是一部小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小说在某一点上亦可无限深入直至抵达灵魂深处,或从百合穴处喷薄涌出化作万千云霞,一花一鸟一木一虫一鱼一石,这些都是小说。人有多少种可能的生存方式以及多少种悲欢离合喜怒怨恨就会有多少种小说。小说讲的其实就是人生,而诗歌辞赋却是人生中的某一停顿,某一刹那,某一激情澎湃时。    
    小说足够“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大到你现在读我这篇文章时的姿态、想法、以及嘴边的冷笑都是小说的构成元素,它是动的,滔滔不绝,如星空倒映。小说的要素并非人物、情节、环境,而是整个时空的纵横交错,就技术层面上讲,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物,取而代之“你、我、他”这样意味深长的符号;它可以没有情节,仅仅就说心理;它也可以没有环境,当时空被打碎并重新揉和在一起,背景只是一片鸿蒙时的虚无。    
    世界并非“真实”的存在,通俗点讲,它可能是上帝玩的电子游戏,一切场景皆为虚拟,甚至疼痛,也只是程序所发出的尖叫。所谓“真实”,说到底,还是人内心的渴望,它不是事情的真相。真相不可知。小说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抚摸这些渴望,让人逐步往“不可知”中行去,并在“不可知”的每一个瞬间试图察觉某种可能的存在,然后为之欣喜或焦虑。小说是为渴望服务的,人是为了渴望而活着的。小说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存在的方式,不管是谁,不管他多么卑微或伟大,概莫能超越此方式的范畴。而且,小说所揭示的这种方式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们日常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在小说中只是一种可能,而小说本身同样在积累着经验,并以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呈现于外,从而为人所接受。    
    白发三千丈。这是事实,一种悲哀。    
    科学家喜欢探究事物,哲学家喜欢追寻概念。事物因其存在因其已知的部分而偏狭窄小。概念因其不可确定性不断游移只能遵守“约定俗成”此规律,以求为现在的人了解其涵义。而小说尽纳事物与概念于已身,且打破事物中的诸多不可能,毕竟“不可能”中包含着“可能”两字,同时利用文字,用一种面目可亲的方式,对概念进行挖掘,再诉之于人的欣喜与惊奇等不再属于感官浅层次的情绪 ,从而把生与死,未来、现在与过去,你与我,紧紧相联。    
    小说中的“我”,即现实生活中的你。    
    能明白吗?    
    再形而上地讲,小说是虚的,生活是实的,二者是琴与心。生活是一把具体的琴,这种具体若没有心的折光射来,就是一块上面绷着几根线毫无意义的木头,虫子还会嫌其做窝不够遮风蔽雨呢,惟有心,人之心,才能赋予它生命,至于包含观察、叙述、等在内的小说写作技法都属于那几根拨动琴弦的手指。动,或者静,光线搁在琴弦上,心忽一动,虚实交错,然后便是万丈音乐。虚与实其实并无分别。音乐至此时此刻,便是实的存在了,让人怜悯,让人愤怒,让人欢乐,让人仇恨。情感。对了,就是情感。人之一生无非是一连串情感单词,惟有它们才具有普遍的持之永恒意义,而某个所谓的自然法则却往往会被时空扭曲变形。故,小说往大处说是人生,往小处说,便是它们。舌尖放平,后缩,口腔扩张,气流轻轻吐出,“爱”,牙缝间挤出一片青绿嫩叶,嘿嘿,它也是--唉!    
    活在小说里,这听起来或许令人不大舒服,但这是我们的命。    
    


寻求出版作品《我对小说的一些看法》(2)

    二,小说是无用的。    
    “诗可兴,可观,可群,可怨。”    
    小说亦不例外。所谓兴,由此入彼,见高山得睹巍峨,望流水便思洒脱,从具体的客观存在迈入开满鲜花的精神国度。它过滤掉现实种种,将人的灵魂从那具为纷芸世事缠绕的臭皮囊中拔出,搁在清风明月处,一任文字抚摸,继而战栗,通体陷入不可言说的愉悦。这是小说之美。所谓观,照镜子。小说是一面镜子,籍此可观自身容颜,或妍或媸,从而自省内心、澄清思虑,得以深刻;亦可籍此镜觑他人之千娇百媚与奇形怪状,或怔或喜或叹或渐木讷无言。这是小说的认识。所谓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毕竟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用他人的体温互相温暖,相互肯定,当然,与草木同朽的圣人不在此列。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不仅可扮演听伯牙弹琴的子期,必要时还能客窜上几回红娘。小说在这里抛的是媚眼。所谓怨,发愤著文,不平而鸣,或哀百姓黎庶,或恨天道无眼,或泣自身不遇,胸中郁气实是不可不泄。    
    小说的功能即此四字。此四字时有起伏,间有消长,或长笛独奏,或管弦合鸣,并缘此形成种种流派,呈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谈论到的八种基本风格,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典雅者,端庄大气,简单质朴,写尽一个时代、地区的荣辱兴衰,所用笔法为现实主义;远奥者,文辞繁复,结构叠嶂,似群山蜿蜒,令人徒发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浩叹,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心神焕然一振;精约者,用字考核,冗词几无,句句皆挠到痒处,实难增删一字,文字似水洗过般清洁爽目;显附者,平白畅快,切合事理,直指人心,文章不逞词藻,着眼抒情、叙事、讲理。情得真、事需清、理应透。大部分小说都在此巢臼中转圈;繁缛者,流光溢彩,文辞耀目,遣字用词打破常规,着力于语言,小说似罗敷之裙,当真是一个惊艳;壮丽者,高论宏裁之余又得文彩点缀,思想为骨,词句为血肉;新奇者,新小说也,别出机杼,自成一体。后文专门论述;轻靡者,风花雪月,弱质女子,虚柔暖昧,不甚喜,不谈。    
    四字即四象。八种风格即八卦。    
    前文已述小说为太极,那么,何谓两仪?往俗处讲,就是创作主体(我)与创作客体(万千世界)。两仪似阴阳昏晓,对立,也统一。对立,是我认识世界、审视世界,深入世界、撕裂世界,这是小说的常态,形于文字,是呐喊、诅咒、揭露、批判,是用冷或热的文字撩开蒙在世界本质之上的面纱,“我”在其中凸出,不可磨灭,“我”的态度决定一切,甚至决定世界的有无;统一是某时某刻我与世界和谐共振,然后意得神传、笔精形似,“我”消失在小说后面,“我”是你,“我”也是他,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小说至此,往往超出国家、民族、肤色等之局限,指向自然、人性的永恒之美处。对立、统一犬牙交错,互相渗透,并无高下之分,区别仅在于有“我”、无“我”。有“我”可智慧,无“我”可喜悦。如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小说由功能而衍生出来的整体框架大约如此。    
    若按题材、意义与其他标准来划分,又是另外的模型。譬如我在《小说往何处去》里根据小说的意义曾把天下小说分为三大类,一是复制世界;二是解释世界;三是创造世界,并给出较详细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关于小说具体而言的深刻、新鲜、悲悯、有趣,及技术层面上的立意、结构、语言、情节、人物,以及烙印在这些东西上面的智慧,以后再谈。现在之所以根据功能划分小说,是因为这四个字所见证的似乎都是小说的“有用”。    
    小说真的是“有用”吗?    
    兴,诉于美。美是离不开羊大的,按《说文》中字源的解释,它是指人扛着一头肥羊。它有很强的功利性,并由此衍生出文学的娱乐功能。这种娱乐功能在现代化的今天,被放大成为商品,并反客为主,高高凌驾在美之上。娱已,即食鸦片;娱人,即为他人提供鸦片。人的感受力被小说滥用,整日沉溺于各种情绪所制造出来的镜花水月中,所见非见,所思非思。而托物起兴的各种事物更早已被各种陈腐的观念、威严的教条所填满。这些教条与观念,通过喋喋不休的电视、报刊、各种媒体及教科书占据着人们的大脑。何况,美是不可以对错来衡量,现在给美打分,居然精确到小数点后,譬如艺术体操。要我说,所谓艺术体操其实就是一种软色情。这样的形式之美何其之小,并因滥,无真正新鲜的生命活力,举手投足全是社会的需要。观念与教条主宰了人们日常的举手投足。于是,第一个把伦敦天空画成暗红色的画家被人指着鼻子骂。在大多数人眼里,美,已经固定为某种不容侵犯的形式,所以山一定高,海一定蓝,而事实上,山并不一定高,海并不一定蓝,在某日清晨醒来,投在窗户玻璃上那束阳光会泛出幽绿的颜色。    
    美被功利的娱乐吞噬,美被自身的重量压垮,美被世俗的社会所亵渎。    
    所谓观,照镜子本身没错,错就错在这面镜子的质地,它由文字构成,文字自身的张力与节奏打磨出一面魔镜,往往会放大、缩小一些事情,让事情的真相隐藏在不可言说的光线下,让人真以为自己是镜子所呈现的那个人。而且文字本身还有惯性,因为其重量,没有人能够让一个高速运动的事物在瞬间完全停止,这与是否高手并无多大关系,所以镜面凹凸不平,所以误读,误读自己,误读别人,也被别人误读。观不了自己,也观不了别人,我们以为的深刻其实常是事情的表相,谁能说他把握到宇宙的根本?万物流转不息,欲笑人面桃花,此门已空余春风。    
    观,是一种幻觉,荒诞不经的世界会在你“入观”时扇来一记耳光的。    
    所谓群,即结党,三五成群,沐春风而流斛,何其快活。然而世态炎凉,靠文字这根绳子联系起来的东西何其脆弱,况且文时常不如其人,一个文章中的“我”与生活中的“我”是不能划等号的,“我”在文章中仙风道骨,“我”在生活中却要吃喝拉撒。靠小说而群之辈,当若浮萍聚散,到了冬日风寒,满目疮荑,不堪瞧了。至于辛辛苦苦“群”来的小姑娘,一旦清醒地认识到小说甭提换宝马香车就连擦屁股也嫌硬时,是要河东狮吼的。    
    群之一字,伤人太甚。    
    所谓怨,你有天灵盖,别人有狼牙棒,能怨什么?纸与笔从来都得被绳子缚住,被刀割去睾丸。千秋岁月大如轮,何物不是成齑粉?雨打风吹,斜阳草树,骂名盛名,不过镜花水月。“怨”,故发愤著书?君不见南槐树下,黄梁枕上?小说内容的怨气,在政治挂帅时,是要被定义为反党的新发明,现在经济挑头了,则让你无发表之处。吏何况,一个人的救世情结往往要害得许多人苦不堪言。怨啊,怨到最后,自怜自艾,把喉咙往煤气管道上塞,倒也不错。小说实实在在是把人往死路上赶。就算你天纵其材煌煌大作,不能练达人情、洞悉世事,怕是要埋没随百草,夜里啾然鸣。把持小说话语权力的有几人真正懂小说?就算懂,又有几人会凭良心而非计算利害来说话?人,是社会人,人皆有难处,有不得已时,都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熵。若非师出名门又或家学渊深,妄想在小说上,打下属于自己烙印的人多半得自取其辱。现在已不是小说的黄金时期,物质社会的极其发达已让小说的许多功能退化。电视、电话、电影、电脑聊天、电子游戏……凡带电字开头的事物,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杀害小说的凶手。当然,这非坏事。小说或因此会浴火重生,淬汉字之形,洗纯洁之意,取永恒之象,言天地之神。    
    牢骚太多防肠断,还是不怨的好。    
    应该说,这些都是歪理,称强而辩之,亦是无妨,但小说确实是无用的。前面所述四点多为小说的内因。外因还有两点,一是作家本身,二是社会。    
    作家,坐家。现在别说读小说的人,就连写小说的人,对小说也没有一颗虔诚近乎偏执的殉道之心。玩,玩语言,玩结构、玩概念、玩技巧,玩得手熟,陶然以卖油翁自居,而晒养由基,浑不知天底下卖油翁无数,养由基只一个。殉道之心本汉唐雄风之根,而今却被日本人推到极处,实是一叹。再要么直奔名利而去。诚然,名利,人之所好,奈何其浮躁习性,容颜亦甚丑陋,与小说的质地大相径庭,以我自己为例,不少小说真要好好改改,可就是无法静心,诸事困扰,只好将就,噫,心魔难灭,不说也罢。    
    说来苦笑,一个作家或许还比不上一个妓女更有内心的尊严,至少我是受着这样的折磨。尽管我们同属昼伏夜出,我出售文字,她出售肉体,但肉体的芳香毕竟可提供慰籍,让人在孤单的夜里暂时不再那么寒冷,她是无害的,而我写的许多文字却是有害的。就譬如王小波的小说,一些少不经事的年轻人怕是拿它当准色情小说读的。而文字的有害还在于我的不少文章都是为稻梁谋的,要谈价值,那是说不上的,却冠上了我的名字得以发表、炒作,从而欺瞒,从而无耻。挖苦别人容易,讥嘲自己很难。物质社会,羞耻已死,敬畏之心泯灭殆尽。白纸黑字再也写不出伟大的神喻。拯救内心,听起来就像一场滑稽的闹剧。越来越多的垃圾被这个商品社会所制造、排泄、回收、加工,又端上餐桌。就算我朝上面吐出一口浓痰,七天八夜后,饿得头眼晕花的我,多半还得坐回桌前咽下这口痰。算了,不谈这些矛盾、恶心的感觉。    
    小说是商品,任何评价与谥美之词皆有可能是贴在其上的商品标签,必须正视事实。现在能安慰我的,也就是商品的双重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    
    空气是有价值的。    
    十人九个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越来越快速旋转的物质社会里,速度甚至已取代了物质,而成为上帝。财富、美女等仅是作为速度的一个代名词而存在。什么是速度?就是跑,拼命地跑,跑得面无人色、头发直竖,以为要飘入天堂。一切事物都被强而有力的速度抹去其参差不平的特性,为其所摆布,所奴役。所有的故事都大同小异,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像笑话。小说已然丧失了它最光辉的一面,那种光辉是需要一颗谦卑的心打磨出来,并只有另一颗缓慢优雅的心才能见到。物质社会需要的是能按一定的长宽高搭建模型的积木,人被物化成“非人”,为人性服务而兴、而观、而群、而怨的小说,下场自然可想而知。    
    累了,今天就先说到这。    
    但“无用方为大用”或许值得再说一声。    
    


寻求出版作品《我对小说的一些看法》(3)

    三,什么样的人适合写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