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集中精力练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节作游戏。这样,一开始就让他觉得阅读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这样的亲子共读,哪个孩子不喜欢呢?
第三段:独立阅读阶段。
亲子阅读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等他一学完拼音,我就开始放手让他自己阅读。
由于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又有拼音帮助,加之有最初的阅读能力作基础,阅读对于他来说已不成问题。然而从以前给他读到让他自己读,要有个自然的过渡,如果过渡不好,容易让孩子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开始,我象以前一样读故事给他听,讲到精彩处或一半时,我故意不讲,说睡觉时间到了,留到明天讲,书呢,就放到他床头,这样由于为故事情节所强烈吸引,不由得自己翻书看起来。渐渐地,他能独立看书了。
然而拼音读物毕竟情节简单,内容单薄,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根据拼音阅读会影响阅读速度,容易分散注意力,以致抓不住主题思想内容。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也为了提高思维,拓展视野,必须提供无拼音的篇幅较长、情节丰富的书籍。因此,二年级初,我开始为他提供无拼音书籍。阅读时,遇上不懂的生字,我让他放在句中去猜测,或者跳过去不管(这并不影响他对文意的理解),不要局限于个别的生字,而要进行整体阅读,宏观把握,而且尽量进行快速阅读。从有拼音阅读到无拼音阅读的过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受识字率所限,在这个关键过渡阶段,必须特别注意选择他感兴趣的书籍,否则会因有阅读困难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和信心。父母要善于抓住孩子生活表现出来的兴趣所向,投其所好,选择他喜欢读的书籍。我抓住他爱看幽默、逗人发笑的故事的特点,选择儿童笑话幽默及有富有幽默色彩、妙趣横生的故事;针对儿童爱幻想的特点,推荐极富想象力、极度夸张的书籍。我之所以最先选择这两类故事,是因为在开始摆脱拼音阶段,这类浅显易懂而富娱乐性的书籍,容易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得到乐趣和享受,也容易养成快速阅读习惯。当孩子从书中体验到愉悦感、轻松感时,再推荐诸如《一千零一夜》之类的民间故事、名著、童话小说等就容易多了。
由于我对早期阅读的高度重视和适度把握,使他能尽早地阅读,培养起他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他的理解能力、作文水平、语文成绩大大提高,并且培养了健康人格,熏陶了情感,扩大了知识视野。阅读,将使他终生受益无穷,这算是我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吧。
——发表于《成长》2004年第九期
如何赞赏才更有效?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对于孩子来说,赞赏是心灵鸡汤,运用得好,它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发兴趣,使智力得到提升;能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能完善人格和培养优秀品质。那么该如何赞赏才能获得以上功效呢?
一、赞赏要有活动指向性。
儿童心理学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赞赏的效果越好。但如果孩子每每尝试一件事,家长总是空泛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你真行!这最多只能肯定现在的水平,而没有暗示下一步的目标,而如果能在赞赏中带有某种活动指向,则能使孩子在原有发展水平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都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母亲就要留心他掌握的新词汇,如果哪天他说出一个从未说过的新词汇,母亲可故作惊讶地说:“咦!奇怪,你怎么会说这个“五光十色”这个词啊,一定是从故事书中听来的吧?那可是书上作家用的词啊,怎么就变成你的啦?我们来找找在哪本书上好不好,妈妈也要学。”这就可以和他一起找书来进行亲子共读,以便学更多的词汇,认更多的汉字。“你看月亮除了象圆圆的月饼,还象什么?……你说对了,还象镜子,什么?还像桔子?还像西瓜?你也太会想了吧,如果比赛的话,也许我输给你了。不过我还是不太信,我们来试试比赛怎么样?”这样,又可以和他玩比赛看谁用的比喻多的游戏,以发展他的语言能力。
二、赞赏要有委婉批评性。
陈鹤琴先生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可见,在赞赏中在委婉地批评比直截了当的批评使孩子更乐于接受。比如,孩子喜欢在墙壁上到处乱涂乱画。如果命令式地制止他,也许根本不听。如果这样说:“宝宝画的真好看呀,妈妈怎么看也看不够,能不能画在纸上,这样妈妈上班了也可以带到单位去,和阿姨一起欣赏你的画?再说画在墙上又不美观,就象把画画在宝宝脸上一样,再美的画也不好看了,你的脸也不好看了,对吗?”这样,又保护了孩子的作画兴趣,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又比如,孩子懒于自己收拾房间,如果把“你看你房间多乱,什么时候都不知道整理一下。”换成:“今天有位叔叔来我们家,参观你房间,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你的孩子人长得白白净净的,人又是很勤快的样子,好可爱。可这房间却这么乱这么脏,你领我走错房间了吧?这一定不是他的房间。”孩子听了会觉得不好意思,不久会收拾起来。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改正了不良行为。
三、赞赏要有客观真实性。
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实际水平,盲目表扬,过度夸张,使赞赏显得虚假、不实在。现
在的孩子心理成熟早,尤其是有了一定判断力的大孩子,他会从中揣摩父母言语中的真实性,如果赞赏失真,被他识破,赞赏就失去效力。因此,家长更要讲究措词得当,不过份拨高,要能表扬到他心坎上。就拿学习成绩来说吧,明明现实情况是考得不理想,你为了鼓励他,不打击他的自信心,仍说:“没关系,你考得不错的。”就显得不真实,没有份量了。倘若这样说:“你这次考试,我看出其实你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还不是很多,如果下次再努力一点,你肯定会比现在考得更好。”这样既暗示了学习要努力刻苦,又不会让孩子灰心泄气,增添了新的动力。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全才全艺的人毕竟是少数,孩子总有他的强项和弱项,对于弱项如何鼓励赞赏呢?比如,孩子明知道自己美术的不是很好,你也知道他没有绘画天赋,但你又不能扼杀他的这项喜好,希望能尽量画得好些,你可以这样说:“你的画虽然比不上人家的好,但比我小时候画得好多了,其实主要是你自己平时太少练习作画了,起步较晚,而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画了很多了。如果你现在开始坚持每天作一幅画,过不了多久,你也和他们画得一样好。”这样客观地帮他分析原因,并把原因归于努力的多寡,就不会失去真实性,又能让他信服你所说为实,并肯继续努力下去,从而也培养了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优秀学习品质。
可见,赞赏也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家长应该尽量少说重复性的、单调的赞赏语言,多揣摩富于变化的、真正能打动孩子内心的赞赏语言,学会这种指向性赞赏、批评性赞赏以及客观性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赞赏的最佳功效,促进孩子各方面健康成长。
——发表于2004年6月《青年教师》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我的童年是在70年代渡过的。那时孩子多,生活的艰苦使父母每日为生计而奔波,我就成了没人管束的野丫头。什么没玩过呀,夏天跳皮筋、踢键子、跳绳,冬天溜冰、滑雪、蜓┱獭膊恢撬⒚鞯娜绱酥诙嗟幕ㄑ苤叛Щ乩矗榘环牛屯馀埽钡礁改敢槐楸榈倪汉壬釉洞Υ矗帕盗挡簧岬鼗丶摇V苣⒓倨诰透纯炝恕6嗖实挠蜗罚б档奈扪沽Γ怪宋一独侄篮玫耐辍?br》当我把我童年的故事讲述给我上小学的孩子听时,他天真的小脸露出羡慕的神情:“哇,妈妈,你真幸福,我们现在怎么这么多作业,我要是生活在你那个时候多好!”每个父母都是踏着童年的脚印走过来的,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为他们的童年感到悲哀:
背唐诗宋词,学琴棋诗画,疲惫了原本轻松自由的心情;超负荷的书包,大量的作业,挤掉了原本游戏的时间。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社会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父母理想的失落、面子的维护,迫使父母们用鞭子赶着“鸭子”上架,成龙就是成功,不断地、拼命地学习就是在提前支付成功。那么成功真是这么重要吗?真的到了要以牺牲童年游戏的快乐为前提的地步吗?
想想也似乎有道理,如果把时间花在玩耍上,而不奋力拼搏,那么你将来的高考成绩就比别人少几分;如果现在不多学一种技能,那么你的将来就少一份机遇,现实就这么残酷。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权利,父母却用根深蒂固的成龙观念去剥夺孩子的童年,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概念去扼杀了孩子的快乐,为了将来的成功,而让孩子交出童年的快乐,那么,这是更残酷的,更违背人性的!
因为,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橡皮泥由你捏造,他的想象需要驰骋,他的思维需要锻炼,他的身体需要运动,他的能量需要释放;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首先是人,是孩子,一个有玩耍权利、有快乐自由的孩子,一个有童心、有玩性的孩子。“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若把为成功而奔跑的弦绷得太紧,总有崩断的一天,弑母、自杀、逃学、出走等等就是触目惊心的例子。
整日被成功的榜样包围着,被学习的负担压迫着,就算你给了他玩耍的时间,他也不会玩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玩的能力!不是吗?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多住在火柴盒似的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子里,上幼儿园时,父母忙于应酬,无伴的孩子只好与电视、电子游戏为伍,于是乎,患“孤独症”、“自闭症”等的孩子多了起来。上小学时,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已无暇顾及玩耍,他们交往中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比起我们那个时代来正在弱化!就算周末父母开恩让他们疯玩一会儿,他们在游戏中体现出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也正在弱化!我曾问过我孩子,他和同伴在一起时到底在玩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失望:不知道要玩什么,没花样。无伙伴无游戏不会玩的童年,是一片贫乏枯萎的荒原,快乐从何而来?抽掉游戏、没有快乐的童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岂不是一句空话?由此导致的孤独、自闭、敏感等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谁来关注?谁又重视?当他们长大成人,回忆只有书本、只有学习的童年时,还有美好可言吗?
这里还是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
“救救孩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老师们可以少布置点作业,多安排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社会大氛围扭转不了的时候,至少父母们可以扭转家庭小氛围。御下所谓缥渺的成功吧,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发表于2003年12月《辅导员》下半月刊
《如何在孩子的童年培养兴趣的幼芽》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对环境有着浓厚兴趣的积极探索者。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神秘,这种新奇感与神秘感激发了他探索世界的兴趣,促使他去寻找答案,学到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知识,促进了各方面智力的发展。也许有人会质问,既然孩子对万物有这么多的兴趣,为什么到后来这种探索世界的热情消失了呢?或者说我怎么看不到他身上存在哪些兴趣呢?
兴趣的发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自觉地延续,凭着这种强烈的、旺盛的、持续的求知欲,不断主动地学习,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当然还要父母最基本的支持;一种是自发地熄灭,当失去好奇心的时候,或没有新的刺激、没有良好的环境激发的时候,兴趣也就象转瞬即逝的火花一样消失了;一种是人为的阻碍,这通常表现为被一些不懂儿童心理学、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们轻易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了。可见,孩子一开始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就象还在孕育中的幼芽,脆弱而又不稳固,稍不加注意就会被不留心的家长忽视或踩死;若不去给它浇灌施肥,不去小心呵护,就会夭折。这样的话,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了。
而兴趣却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石。美国心理学家伯克曼说:“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有了某种兴趣,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去发展这种行为。纵观瞩目举世的科学家的童年,如达尔文整日观察花鸟虫鱼,牛顿看苹果落地,爱迪生孵蛋的故事,诺贝尔对火药的着迷,就说明了他们从小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推动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索研究,说明了童年时代产生的兴趣导致一个人将来的成功。既然儿时的兴趣这么重要,又这么不易维持,父母们该如何去发现、挖掘、培育兴趣的幼苗,使之长成参天大树呢?
第一,尽早开创激发,进行兴趣启蒙。
在做父母之前建议多学点幼儿早期教育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数。孩子的生命之初是一张白纸,你第一笔涂什么画什么全由你决定,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要进行兴趣启蒙。如我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斑斓,蚊帐顶上挂上五彩的气球、会动的玩具,墙上贴着鲜艳的画册,以刺激视觉;播放优雅动听的音乐,让他对音乐产生敏感;孩子迟早会说话,但尽早说好话,培养起对语言的兴趣,却需要从小培植兴趣的幼芽。婴儿对母亲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在孩子出生的第二个月,不管自己多累,每天都要对着他说一阵子话,对“牛”弹琴,并且用词尽量丰富,此外还播放有节奏感的儿歌,尽早给他语言的刺激。实践结果也证明了我这样做是对的,我孩子两周岁时语言发展得非常迅速,朋友的评价是,说他的说话水平超出了同龄人,用词丰富,有条有理,理解力强。对语言的兴趣导致了以后他对阅读的喜爱,对语文课的偏爱。
第二,善于发现挖掘,处处留心观察。
兴趣潜藏于孩子的童年游戏之中,他的一举一动中都闪耀着兴趣的亮点。平时父母要做个观察家,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幼儿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每一个兴趣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譬如,孩子随着音乐节奏而打拍子、扭身体,这是对音乐产生敏感;爱拆玩具、电器并把它们弄得“体无完肤”,这是对机械方面有探究心理;很小就能细微辨别宝石蓝、浅蓝、天蓝等颜色,这是对颜色感兴趣,很可能对美术产生爱好;爱观察花鸟虫鱼,是对大自然产生兴趣;爱翻电话号码本,则是对数字感兴趣……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兴趣的萌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兴趣。在孩子呀呀学语时,我带他上街,发现他在看广告牌上的大字:“厦华彩电专卖店”,我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