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

第1章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第1章

小说: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嘉能教授任职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BA课程已经有十多年了。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形形色色,有身家上亿的私企老总,有踌躇满志的政府官员,有高学历的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者,有不甘平庸的普通白领……他们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深知中国企业的“生态环境”和“游戏规则”。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是政府、企业的精英,指望通过MBA的学习,要么早日走上高级职业经理人的位置,    
         
      要么为自己创业打好基础。但近来他们常常在李嘉能教授面前抱怨,为了片面强调和国际接轨,他们的学习教材和案例大多援引自国外,这些教材和案例的文化根基在西方,在它所应用的环境中,“契约精神”、诚信度和法制程度都已经很高,这些理论适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职场素质也很成熟,而中国企业内部的弊端大多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把西方的企业文化完全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引领和构建中国的企业文化,肯定会水土不服;拿西方的药方来根治中国企业的痼疾,显然有点“病急乱投医”。“音乐对于聋子的耳朵是不存在的!中国很多职场人士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聋子对音乐的理解差不多。”来自某大型乐器公司的总裁杨天成先生形象地说。“西方的先进理论还是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跟马列主义在中国只有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才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嫁接,而不是移植。”政府官员高升桥主任说话高屋建瓴,极为形象,引起了共鸣。“西方的理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国家,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和西方人大相径庭。在中国,市场经济口号的提出也才区区十余年,企业生存的土壤,比如法律、行规、惯例、习俗、道德水平等等都和国际有差异,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企业对症下药的东西。”某集团公司副总韩尚华深有感触,他经历过国企、外企和私企的磨练,对中国各类职场的运作方式都十分熟悉。    
      “外国的理论比较枯燥、生涩,光那些名词就让人费解,那些案例只有放到西方文化中才显得精辟,那些幽默也只有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才会付之一笑。打个比方吧,在西方说某人是狐狸,那是夸奖别人睿智,在我们这里你去试试看!所以我们的确需要一本为中国职场人士量身定做的、指南性的书籍。”年轻白领陈雅姿说。    
      “我记得学者埃通加·曼格尔提出一个命题:文化是制度之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要剔除和杜绝制度上的弊病,还必须从文化上去找根子。有些中国企业的怪病还是要用‘中医’来对付。”谢裴妤说,她是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见识过企业中稀奇古怪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嘴脸。    
      “我们需要从零开始!”有人附和。……学生们的呼声感染、触动了李嘉能教授,他们的心声和他多年的教学体验不谋而合,他觉得已经到了实施他那个策划已久的科研计划的时候了。在不久后的一次的“拓展训练”(Outdoor Development)中,李嘉能教授像宣布一个重大好消息一样告诉他的学生们:这次“拓展训练”的目标就是由他们通力合作,打造一套在中国行之有效的、“中国制造”的职场规则。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但又有点犹豫和茫然。    
      “MBA教材是大师们长年累月心血的结晶,我们可是看着他们的书,听着他们的教诲成长的。”赵卓越笑着说,“他们的理论尽管有些脱离中国国情,可听起来如雷贯耳。”“是呀,我们是谁呀?”高升桥也摇头。    
      其他人都好像没有信心的样子。“你说你行,你就行!”李嘉能教授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鼓励道,“你们都是管理精英,你们有严谨的思维,你们有丰富的人生和职场经验,每天都有大量的故事在你们身边发生,你们最清楚中国的职场人士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行?——久病成良医嘛!”他补充道,“何况,我们只是做个试验,拓展嘛,就是尝试、探索未知的领域。”“那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陈雅姿津津有味而又疑虑重重地问。“不拘一格!没有菜谱,没有佐料,原料自己去找,如何做你们自己去琢磨,现在谁也不知道将做出来的‘菜’是什么味道……只要体现了我们的理念就行。”李教授鼓励道,“我们现在就可以讨论讨论。”“我觉得应该喜闻乐见,不要像国外的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应该是中国式的……”高升桥小心翼翼、欲言又止。“那是什么东西?”韩尚华问道。“我说的是形式,比如大字报呀、语录呀、标语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高升桥犹犹豫豫地补充。“你在说什么?俗不可耐!不行!不行!”艺术家老总杨天成断然否定。“你不能完全否认这些东西,我在政府干了十多年,这些措施常常很有效果。”高升桥急着辩解。“你这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当成政治来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历史已经证明了,行不通,要栽跟头的。”杨天成反驳道。有人在笑,高主任有些脸红地申辩:“我是政府财贸办主任,我们就是这样搞的,事实证明有些事情用计划的手段还是有惊人的效率。比如我们搞秋季商品交易会,我们的口号就是:‘全民动员,大办商业’;我们搞交通,就提出:‘要致富,先修路’;搞计划生育时,我们就这样说:‘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房前屋后多栽树’等等。刷得满街都是,老百姓很喜欢,妇孺皆知,群众积极性很高。”“老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大跃进呀?”有人在后面哈哈大笑。 李嘉能教授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行?我们还没有试过。高升桥说的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形式,形式只是一个事物的外壳和载体而已,只要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我们的理念,我看就行。计划经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看计划经济的落后主要在战略上,而不在战术上;相反,有些战术还是非常高超和强有力的。”“我现在可以表态了,我同意高同学和李教授的意见。”谢裴妤不失时机地表态。“我也同意,我觉得还要有故事,有几个人物客串,寓教于乐,否则还是比较空洞。”陈雅姿说,其他人也赞同。“我们来它个100条吧,配上100个故事。”高升桥处长提议。“太多,读者会感到疲倦,我看66条就行,中国喜欢六,六六大顺嘛。”韩尚华说。李教授颔首赞许,大家都也表示支持,连杨天成也耸耸肩,说:“我持保留观点,只好让事实来验证一下口罗。”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套植根于中国本土的“MBA教材”的雏形形成了。它涵盖了最具中国特色、最易于被中国人传播的信息元素:“标语”、“口号”、“语录体”、、“六六大顺”等,同时具备网络时代最便捷的传播途径:手机短信、动漫等。故事全部选自中国本土,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同时,拒绝枯燥理论,拒绝晦涩术语。 看着大家摩拳擦掌,群情激昂的样子,李嘉能教授很有成就感,又趁机提出,由每个人完成20条语录,20个案例,语录和案例要和内涵和谐、神似,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拓展训练”一周      
    结束,然后选择66条编辑成册,在新学期试用,接收新同学的验证。此后,李嘉能教授不断收到学生们发来的手机短信,都是一些简练而精辟的口号或语录。“拓展训练”结束后,新的一周开始了,李嘉能教授共收到所有学生交来的语录188条,案例156个。案例涉及到职场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遴选,他发现,这些职场经验丰富的学生们所反复强调的职场理念,囊括了一个优秀职场人士所必备的素质,概而言之,无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包括如何做一个好下属,如何做一个好同事;而做事就是如何提高业务技能,做个好职员。在李嘉能教授的指导下,作者经过归纳、整理、提炼,选取了66条语录、66条短信和60多个案例,编辑成书,命名为《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66条》,准备将它作为最得意的礼物,送给下学期李教授的新学员们。


第一篇做个好下属(1)

      关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问题,是每个职场人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公司总裁杨天成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李教授以前也常常听到老总们的怨言,果然,在李教授收到的此类92个案例中,杨天成总裁一人就提交了20多个。其次是某公司另一副总赵卓越和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谢裴妤,分别提交15个和13个,他们的职位处于老板和员工之间,应该说两边都看得比较清楚。    
         
      李嘉能教授经过整理,合并了一些大同小异的案例,总结出一些规律。他发现上下级关系中,首先是观念问题没有澄清,中国人“阶级”、“剥削”等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员工和老板常常处于桌子的对面,从对立面考虑问题。其次是态度问题,观念一时扭不过来,自然就存在各种消极心态,比如“吃大户心态”、“非暴力不合作心态”、“和尚撞钟心态”,甚至“流氓无产者心态”都冒出来了。消极怠工者有之,顺手牵羊者有之,破坏工具者有之,吃里扒外者有之……还有有效沟通问题,上司和下属看起来处于钱币的两面,天天在一起,却永远无法面对面,但他们忘了,钱币本来就不是绝缘体,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按钮。还有一些人,人身依附思想严重,试图用陈旧的官场型或者江湖型的忠诚,来代替现代企业文化所需要的、“契约精神”下的忠诚,从而掩饰敬业精神和业务才能上的欠缺……这些都是需要剥茧抽丝,拨云去雾,一一理清,一一正本溯源的。    
      第1条 千万不要认为老板容易    
      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一睁眼就欠人钱,用自己的骨头,为社会“熬油”,老板也真够“潇洒”的。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对老板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也由于事实上不可避免的不平等现象,老板是剥削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中国文化中仇富心态严重,很多人认为老板钱来得太容易,甚至来得不干净,“吃大户”的动机理直气壮,吃大户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老板哪里有那么潇洒?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拿中国现在这一批老板来说,在其创业初期不但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还要忍受人们观念上的歧视。近20年来,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产业到主流产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老板们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现在的老板才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价值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做老板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人生理想。但依然有一些人老是觉得老板的钱来得太容易,老板在剥削自己,对老板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连周北方、于志安、褚时健、禹作敏等等这些高级打工者都靠不住,更不要说普通职员了。超市保安监守自盗,采购员与同伙里应外合转移资金,业务员吃回扣,销售员侵吞货款……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好像老板天生就欠员工似的。没错,老板就是欠员工的。不但欠员工的,还欠房东的,欠税务局的,欠电力局的,欠自来水公司的,欠所有杂七杂八的开支……只要开门做生意,每天一睁眼就欠人钱。为了生意,老板们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忙得跟个苦行僧似的,哪儿像员工无事一身轻。可就这样,员工还得像“老爷”一样,老板反而成了“长工”。因为老板们“开弓没有回头箭”,辛辛苦苦创办了企业,呕心沥血地经营着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是员工所不能比拟的,他们每天要绞尽脑汁使企业盈利,想办法给员工发薪水、涨工资,还得花钱培训员工。大老板如比尔·盖茨给国家创了多少税收、解决了多少员工就业不说,还得每年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仅这项开支就占盖茨总资产的一半——200多亿美元;小老板呢,看看现在企业关门的速度就知道,有2/3以上的小老板赚的钱不见得比一个员工多,老板们容易吗?再看看员工呢,动不动就“炒”老板。心气儿不顺了就辞职,在老板这儿学到知识,长了本事,拿到资源就逼老板加薪,整天想的是如何才能干活少,拿钱多;不干活,也拿钱。干多少都嫌多,拿多少都嫌少;吃着盆里的,望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多出一点银子就翻脸不认人……这还是轻的,碰到那野蛮点儿的,达不到目的就拿着菜刀、绑着炸药去老板家“耍横”,看公司要倒闭就打、砸、抢,趁火打劫的也不在少数,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流氓无产者嘴脸。如果说这样的员工毕竟是少数,代表不了每天勤勤恳恳劳作的“工蜂”们,也行,可那些造假药、弄“黑心棉”、捞“地沟油”的“黑心老板”也是少数。作奸犯科的老板和员工不应是我们讨论的对象。虽然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人靠钻法律的空子和不可告人的“黑箱操作”完成了原始积累,但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全球商业规则的接轨,那种一夜暴富、投机取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外,也不要把老板和员工作为两大阶级对立起来。“老板剥削员工〃的思想肯定是错误的,当然,“老板养活员工〃的观念也是不对的,这些观念都是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其实,每一个企业的老板都离不开员工,员工也离不开老板,这是相辅相成的,要彼此信任才互相靠得住,否则自己都不想多付出,都想靠对方,又怎么靠得住呢?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员工与老板,谁离开谁都不能单独成立。老板和员工不过是两种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而且这种角色和分工是自愿选择的。看看那些富豪们的履历就知道,没有几个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当老板的,他们也是从员工走过来的。当不当老板,能不能当老板,是性格、志向、理想、兴趣、勇气、机会等很多因素使然,有的人想当总统,有的人想当乔丹,有的人想当李素丽,当好了都成,社会都需要。现代社会,员工与老板的角色转换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自立门户也当上了老板;今天还是老板,一夜之间破产了,你就是员工。这太容易了。    
    


第一篇做个好下属(2)

     第2条 千万不要拿老板当公仆    
      你要是拿老板做公仆,那些正宗的公仆可不高兴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却绝对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并没有献媚或者侮辱之意。    
         
      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老板的态度一直是偏激的,要么是“仕农工商”、“不奸不商”……居于社会的最底层,有时又成为革命的对象;要么是社会的精英,万众膜拜,被神话了。    
      从本质上说,老板是拥有一定资本,雇佣一定员工,以盈利为惟一或主要目的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