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

第2章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第2章

小说: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本质上说,老板是拥有一定资本,雇佣一定员工,以盈利为惟一或主要目的的人,他甚至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身。他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为你提供饭碗的同时,也为自己堆砌了一座金山。但他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时时露出睿智和慈父般的微笑,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形体语言,并不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一个上司对下属的关心与嘘寒问暖,一定不会脱离最本质的工作目的,因为老板的职责就是让企业这艘船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他必须剔除累赘,留住强者。老板们都是“进化论者”。    
      所以职场人士绝对不要对老板抱以幼稚而仁慈的幻想,不要以为找到一个老板你就一劳永逸、老有所养了。老板不是你的救世主,不是你的公仆,不是你的菩萨,更不是你的保姆,他和你的关系非常简单,你出劳动力,他出资本,资源整合,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惟此而已。    
      第3条 和老板同舟共济    
      一条船航行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逃生。    
      在这个硕士、博士满街走的时代,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乏的却是人心,尤其是忠诚。尽管在现代社会,忠诚已经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类似于仆从一样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与“契约精神”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意义上的忠诚,即使这样的忠诚也日益稀缺。很多员工认为,自己和老板就是赤裸裸的劳动和报酬的交换关系,我工作,你付钱,天经地义,以人格上的平等来弱化“契约精神”上的敬业和忠诚。工作上谈不上完全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的成分也少不了。当然,人是利益动物,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上的自由选择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利来强制每个人来三呼万岁以表忠心。当然忠义之士也不是像恐龙般彻底灭绝了,依然有极个别人,义字当头,和老板同生死,共存亡,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案例]    
      五年前,同学甲和同学乙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坦率地说,这个公司规模太小,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来五六条枪(电脑)”,是国家允许注册该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许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完全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可能都有水分,只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罩着厚厚的报纸。连个厕所也没有。出门就是大排挡,油烟灌进来,熏得人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来款,资金储备少,公司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三个月后,同学乙动摇了,劝同学甲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吗在一棵树上吊死?股份?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实话实说,同学甲也有些动摇,但是一看到老板每天没日没夜地奔波和诚恳的眼神,又不忍开口了。谁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老板也是迫不得已。自己过生日的时候,老板在自己的家里为他过,亲自下厨,说了很多抱歉的话,想起这些,他就不忍心走。他想,反正自己还年轻,就算帮帮老板。即使以后公司垮了,也算积累点人生经验吧。同学乙骂他傻,摇摇头自奔前程去了。同学乙走的那天,老板还是借钱为他发放了全额工资并为他饯行,令老板感动的是同学甲居然决定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哥儿们。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同学甲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同学甲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老板对他说:“委屈你了,哥儿们”。他乐观地说:“什么也不用说了,只要你一天把公司开下去,我就一天不离开这里。”老板红了眼圈,他们同吃同住,无话不谈,成为真正的患难之交。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围棋。工作之余下下棋是他们最奢侈的享受。半年后,老板筹措到了新的资金,公司重新运转。产品由于质量好,买家愿意先付款了,公司局面开始峰回路转。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一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出钱,推出一种早就被他们认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新型办公软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软件的研制中去,常常吃住都在地下室,半年后终于推出了完美的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他们终于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接下来,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壮大,仅短短的几年工夫,就成为行业内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同学甲也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兼技术总监,月薪可以拿到2万元。年终,老板和同学甲同游澳大利亚,在遍游了风景,遍尝了海鲜之后,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海滩晒着日光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老板禁不住热泪盈眶。他问同学甲:“老弟,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撑下来吗?”同学甲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的。”老板却说:“不,其实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可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反正我已经一无所有了。感谢你!在我想躺下的时候,总有你这双手在拽着我走。我知道,当时如果你走了,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同学甲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带给他的光明、希望和勇气,老板给了他40%的股份!    
    


第一篇做个好下属(3)

      第4条 处处维护老板的权威    
      老板的一句话顶不了一万句,但一句是一句!对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就在执行中理解,并在执行中完善。    
      关于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有形形色色的说法,诸如“猫和老鼠”、“衣食父母”、“干      
    活拿钱”等等,但没有哪一条像如下的“职场总规则”那么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怀疑老板不对时,请参照第一条。任何团体都非常强调员工对集体的认可度、对老板的认可度,这种认可度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度,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的发起人,老板既是公司的所有者(有可能同时也是经营者),又是企业核心精神和企业经营理念的人格化体现。老板的人格力量是企业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资源,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很多企业的崛起就跟创始人的象征性和号召力密不可分,还有不计其数的公司甚至干脆就直接用老板的名字做商标:松下幸之助是“松下”的灵魂;比尔·盖茨几乎就等同于“微软”;而韦尔奇简直就是“通用”的第二商标。客观地说,老板的权威绝对不是通过“造神运动”造出来的,而是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千锤百炼,惊涛骇浪,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老板的威信是政令畅通的坚强保证,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对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就在执行中理解,而且在工作中不仅要处处留意和弥补上级的疏忽,还要不露声色地维护老板的威严。所以不妨将“职场总规则”稍做改动: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怀疑老板不对时,请不动声色地纠正。    
      第5条 千万不要指望和上司交朋友    
      上司和你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如果尽最大努力,你至少可以和他靠得无限近。等你和你的上司一样成功了,自然就是朋友了。    
      中国是很重视人际关系的国度,朋友之间,互相关照;朋友之间,也不必客气。原则、利益都可以为此让道,一些职场人士也打起了“朋友牌”。但是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里,尤其是在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里,这却是一个大忌。商场无父子,顾及友情就难以保证他的利益原则。如果你的业务做不好,你就算是老板的亲爹或亲儿子,也会被“大义灭亲”的。而如果你业务精湛,忠心耿耿,是老板的“战略性工蜂”,虽然成不了老板的朋友,却至少可以当老板的“嫡系”和“爱将”,地位今非昔比,收入也将日益丰厚。基于经历、兴趣、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教育等趋同因素,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外人很难介入,所以不要急于和你的上司做朋友,等你和他一样成功了,你们自然而然就成为朋友了。    
      [案例1]    
      某职员通过某公司老板一个朋友的介绍,到了该公司做文员。这位职员工作能力一般,不求上进,却以为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就常常在办公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和老板随随便便,勾肩搭背。他在上班时候还跑到老板办公室去扯家常,以致于很多客户的电话被转到老板的电话上。老板终于忍无可忍,在试用期还没有满就让他另谋高就了。     
      [案例2]    
      某大学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和一家公司老板谈得很投机,临近中午,老板顺水推舟地就近请他吃了一顿饭,以便做进一步的沟通。不久,这位同学被录用到了该公司,因为那“一饭之交”,逢人就吹嘘“老板请我吃过饭,是他哥们”。其实他所说的和老板的“私交”,公司的很多员工都享受过,仅是一顿便饭而已。当他因为重大失误被炒鱿鱼时,还对“哥们”的薄情寡意愤愤不平,“怎么对我这样,我们可吃过饭呐!”这也就成为公司的一大笑料。    
      第6条 千万不要主动请老板吃饭    
      别以为抓住了老板的胃,你就抓住了老板的心。温饱已经成为老板的过去,他不缺饭吃,缺的是你的业绩和忠诚。    
      “吃”在中国是万金油,一抹就灵,在某种意义上,吃在中国相当于一般等价物,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要想抓住别人的心,首先抓住别人的胃,所以拉关系,搞交情,无一不从软弱的胃开始。吃一顿饭,大家就成为哥们了,事情也就好办了。这是中国食文化的微妙之处,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吃了别人的口软,这一招还管用,可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老板们早就过了温饱阶段,除非是为了业务,他们根本就不会为了吃饭而吃饭,即使吃饭休闲,也仅限于自己的私人朋友之间。所以,作为下级,特别是级别相差很多的下级,你贸然请上司吃饭是非常徒劳的,他对于你的用意洞若观火,不会吃你那一套的;即使吃了你的“糖衣”,也会把“炮弹”还给你的。    
      [案例]    
      某职员由于资历浅,总想和老板拉拉关系,但他几乎没有和老板单独接触的机会,为此苦恼不堪。不久他的生日快到了,他突然心生一计——请老板吃饭。于是他买了一张精美的请柬,通过快递公司送给了老板,并到酒楼预定了房间。没有想到,那天下午他正准备到酒楼等候老板的时候,行政处的人突然来到他的面前,手里带着小小的礼物,说代表老板和公司祝他生日快乐,还批评他只知道走上层路线,瞧不起哥们。该君一阵脸红,怯生生地问老板呢,同事说老板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去了,令他羞愧难当。后来这位新职员工作特别努力,谈了一个大单子,老板突然单独邀请他共进晚餐,并宣布他晋升、加薪,令他恍若隔世。    
    


第一篇做个好下属(4)

     第11条 千万不要“纵容”上司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上司也有迷糊的可能,一个好下属就是在“老虎”打盹的时候为他放放哨、站站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局面瞬息万变,上司再英明,也不可能一贯正确,所以每一个员工就有必要主动为上司分担风险,多一个参照系,多一层保险,保障公司这条大船顺利航行。给上司纠错不是件容易的事,像古代专司挑错之职的左右拾遗,头上的乌纱帽与项上人头的去留永远在旦夕之间。虽然今天的上下级早已没了君臣之礼,但那条无形的鸿沟还是时时提醒你上下有别。这一条似乎和上一条“千万不要顶撞老板”相矛盾,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手法运用得巧妙,还是可以游刃有余的。关键是,既要维护上司的尊严,又要纠正他老人家的偏差。    
      [案例]    
      某先生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项目部经理,业务能力强,胆大心细。在世纪交替的那一波网络狂潮中,形形色色的人拿着形形色色的投资书来和老板谈。当时互联网热潮甚嚣尘上,老板被这些天方夜谭般的盈利模式搞得热血沸腾,决定投巨资搞一个“全球华人网上陵墓”,发一把死人财。这位项目经理经过仔细分析和调查,认为这个项目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想改变绝非易事。所以他就据理力争,极力反对这个项目,搞得老板很不高兴。这时,摆在他面前的路就只有两条,要么“纵容”老板,让公司承担巨大风险;要么阻止老板,让老板对自己不满甚至砸掉饭碗。他深思熟虑,终于选择了后者,但他没有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公开反对,而是单独和老板推心置腹地长谈,给他分析市场,并且表示自己可以承担一切后果,包括引咎辞职。他的“死谏”引起了老板的思考和斟酌,决定先观望一下。果然不久,他们就听到消息,另外一家投资该项目的公司血本无归。    
      第12条 千万不要耍弄老板    
      狐狸有可能骗过老虎N次,但只要有一次漏了馅,那可就……    
      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惊涛骇浪,险象环生。你和你的老板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锅里有了,你碗里才可能有。所以要想取得“双赢”,就不得不同舟共济。但有的人却认为企业是老板的,你赚多赚少,跟我有什么关系,于是出于蝇头小利,对老板玩起了“太极手法”,报喜不报忧,敷衍应付。当着老板的面是劳动模范,背着老板就消极怠工,昏昏噩噩,甚至假公济私。但老板岂是等闲之辈,虽然说不上火眼金睛,至少也是明察秋毫。那么多的员工之中,必然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即使你是个“万人迷”,还有你的业绩呢?那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你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     
      [案例]    
      某职员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材料部门主管,每年公司的大量材料都是经过他一手操办,这是个肥缺,很多相关供货公司都巴结他。当初老板就是看着他人本分才让他把持这重要职位。刚开始时他还把持得住,但人也会随着地位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供货公司“糖衣炮弹”的进攻下,他渐渐地揩起了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