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略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许多文化、宗教、哲学差不多看世界都是悲惨的,看人生是悲哀的。佛教也离不开这样。但是佛教真到华严境界就不是这样。《华严经》看这个世界,看这个人生是至善、至美、至真。无处不善、无一不善,所以这是《华严经》的伟大。以华严境界看人生、看宇宙万有,无一不净,不垢不净是纯净。这也点出来,真正的佛的胸襟、佛的境界、佛的成果是这样。
道在方便中
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
所以说由“十信位”至最后成佛,处处都有方便方法,依《华严经》的境界是什么方便方法?为他好或为我好?重点在先为他好,给人方便,后谈到为我好。由此整个过程在通达十二因缘,贯穿宇宙人生的一切变化,成就了理智的大悲心。理是体、智是用,体用成就而起大慈大悲之心,就是所谓等妙二觉的境界。
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代表等觉、妙觉的境界。请注意,这一段是讲“方便三昧”的运用。方便三昧成就了,便能成就佛果。学佛法的人,如果修持或做人处事不懂得方法,不懂方便,总是拿一个模子来印天下人,那就是笑话,根本连佛法都没有入门。
佛法处处方便,所以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即代表方便法门。他(她)的手、眼特别多,看法、方法也就特别多,所以方便很重要。
普通我们讲六度波罗蜜,严格说来应是十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
第七个就是方便波罗蜜。比如大家念佛没有得效果,那是因为心力没有形成。大家明白心物一元,心能造物。念头能不能造得出来?比如心里想有只鸟儿在飞,等你心理定力到达了,就会有印象出来,称作力波罗蜜。所以力波罗蜜最难了。又比如我们大家练武功、练拳的人,为什么练久会有功夫呢?实际上是心理造成的,就是力波罗蜜的道理,最后就是大智的成就,智波罗蜜。所以方便波罗蜜三昧有这样重要。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经三僧祇中。所有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
佛在说《华严经》时,尤其说菩萨戒律如《梵网经》时,据说不在人间说,超越了人间,在宇宙之顶,色界的中层说法,呈现卢舍那佛的境界。依据佛教一般说法,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
真正的佛身,是由父母所生的肉身经由修行,转化成殊胜的报身,那就是报身成就。《华严经》说一切佛,皆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一切众生也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我们也是化佛之一,不过现在忘记了回家的道路。
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从开始发心学佛,一直到成果,“定经三僧祇中”,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有功德之圆满,皆从修行来。从心地,处处念念为善,孜孜为道。“所有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一切为了开拓生命,完成生命的庄严。
(编案:佛之三身,各种经论开演多途。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行为报身,以化弥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来说,则天台宗有法、报、应,法相宗有自性、受用、变化三身之说等等,分别详见各种经论。)
燃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
点灯,转生的地方不会常处在黑暗中,有些众生还非在黑暗中过呢!这都是果报。供灯,不是一定供养佛,燃灯给众生,给世界上光明,他生来世果报永远有光明。
多灾多难,一生在病痛中,是多生累劫杀业多。吃荤的人一定带杀业的,不杀就得长寿,少病痛,此生健康。此生多病痛,那是前生因果带来,当然有方法去医治,但要明白这是业报。这一生很穷,因为多生累劫不肯布施。能够忍辱,他生来世相貌自然端正。这皆是果报。
第十三章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
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举凡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关系,形成我们现在的报应。
这些因果都有“属对”,也就是有它的来由,我经常体会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说笑:“这人那么内向,当是前生给仇人杀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么都怕得那个样子。”虽是笑话,但何尝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所以因、果之间,有相对配属的关系。
我们现有的佛教经典是古人翻译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变作现代的方式,依我个人的构想,现代的青年应该朝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学到各种的科学配合起来,整合为一个非常高深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当然,其中尤其要寻找出心理、生理、医理及佛法修证之间的关系来。
现在言归正传。修行人要经常体会自己的行为,有时心里头一念动错了,很快,事情马上就会摆脸色给你看。只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在这方面自我观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么我会遭遇到这种事呢?”真要好好观察自己,以后就绝不会骂人。清醒,就会发现自己真有过错。“相似具足”,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彻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够做到相似的善行,并且时时警觉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对的起心动念,马上用佛法种种对治法门来修正。这样修行不息,行为的善真正圆满了,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着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怀海,南泉即是普愿’)
再讲第二个公案。有两个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个死人,一位马上口念“阿弥陀佛,好惨!没有人埋。”赶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头都不回。两位师兄弟有不同的表现。人家来问他们师父:“您两个徒弟都悟了,究竟哪个对呢?”“都对!”“怎么都对?”师父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说的也是!那个骨头埋与不埋都要烂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学佛,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对的。解脱是解脱,有时候解脱是不对的,特别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经常在批驳“禅”,因为“禅”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大流弊,满街是“禅”,不得了!这个禅已经弄得莫名其妙,与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远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阳明的王学,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满街贤人都如狗”。那个时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风气受害很大。大家学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觉到,现在佛法越昌盛,这个行愿就越糟糕。希望年轻同学特别注意。
这三节是连起来的,所以真正见到空以后,正好供养,正好起修狂不得呀!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现在因果可是电脑时代,小心呀!不要随便错喔!
有个朋友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您这样一讲,对了。我们小时候觉得,要看因果要等两三代,要孙子死了,才算受报。现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报了啊!”我说:“那你还看到了,现在不但看到自己受报,而且时间更快,算不得个把月就报了,甚至过几天就报了,电脑时代呀!”电脑的输入(因)与输出(果)之间跑起来快得很,千万要注意!
这说明修行的三节,处处跟着因果走。不要以为成了佛,就脱开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视因果。越是圣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观行的重要
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
最后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参考《华严经》。华严所标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门也不同。一念之间,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这是佛法的小乘法门,不是法界的圆满。一念有也不然,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对。
我经常说:“华严法界观行几乎失传了。”这个观行是“一念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圆,一切具备。
下面要注意这几个字。“身心”,换句话说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体”,这个身心性相的根本,整个是法体的大用。所以你身体生病了,心也病了;身体病好的时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点不舒服,你那个心理的病早有了;的之亦然。身心两个互为因果,是很快的。
“施为运用,动寂皆平”,这是讲功用、讲修行。施为就是现在所讲的作为,包括一切的行为、作为、应用、作用。
“动寂皆平”,动也是道,静也是道。动也是佛,静也是佛。不垢不净,干净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这就是华严境界。所以把华严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间,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动静皆平,道都是一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
“任无作智”,最后悟道了,佛到哪里去了?佛都再来一切的世间,普渡众生,这叫无作智。作而不作,为而不为,现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这样修持,现在就在华严境界。当然打坐可以练习,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过打坐是练习行之一。如果连盘腿都盘不起来,那更不用谈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么呆板的,要晓得所谓“善巧方便。”
我们往往拿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法门来确定佛法就是这样,这都是自己主观的看法。没有到圆顿法门,都是偏见来看的。拿一个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讲禅宗,不离唯识、不离华严,这是真正的禅。千万不要象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一动就是狂禅。禅是讲求行的,达摩祖师就特别吩咐,禅是从行入的。
为一切佛法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
这一段总论理由。一切佛法应该是这样明白的“无长无短”,,这是理由,要证到,不是理论。
口头说:“无长无短”。我们做到没有?学佛、学打坐,说:“我无坐无不坐。”做到没有?坐与不坐两样,都是没有做到。真做到了,一切平等,盘腿与不盘腿,清净地方与不清净地方一样。这句长短是形容词,始终就是毕竟,开头与结果,法皆如是,一切平等。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个名词“一真法界”。一切万有就是一个东西,体也是,相也是。这个东西至真、至善、至美,这个是道,所以叫“一真法界”。
“法界”这两个字是中国佛学翻译出来的专有名词。法界不是宇宙。现在普通所讲“国际”这个观念是包含在“世界”里;“世界”这个观念又包含在“宇宙”里;“宇宙”这个观念又包含在“法界”的观念里面。而法界就是法界,一切事、一切理都包括进去了。
所以《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皆真;一假,一切皆假。所以佛法也有个道理,这里不是讲理哦!这里有很多求用功修证的人,“诸行无常,皆因假离,离假即真。”世间如梦如幻,但是注意,“离假即真”,离了假,即是真。
比方,这间房子本来要做什么,不知道。现在我们要在此研究佛学,很严肃的;供了菩萨,我们觉得这里好庄严,真真确确。能离了假,真的就来了,就严肃起来。“离假即真”,这个道理千万要注意!
有些修法的人,念佛、观佛像,为什么修不成功?有些人念咒子。一方面用功在观,一方面太聪明:“哎呀!这是我一时想的,假的。”不虔信!“离假即真”,一念坚定,立刻成功。
不要拿哲学、佛学道理来注解,那就错了。我们的身体何尝不是这样“离假即真”?这是至理,也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弄明白了,你就可以修。这也是禅哦!
这里特别提出:“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一点行,具足了一切法,所以大家不要疑,就安心念佛。
现在很多人都发生这种情形。“老师,你教我药师咒,准提法,又打坐、又空、又听呼吸、又要气满,你叫我学哪样啊?”我说:“都学。”“哎呀!那不是很乱吗?”我说:“都放下!”“就是放不下!”我说:“那没办法!”叫你提起,你提不起;叫你放下,你又放不下。
问题就是不了解修持的道理。你只要“一真法界”,修一法门,信心坚定,一心坚固,万法皆定。“任法施为,悉皆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在经典上说,世间人下多少地狱,他都知道。我年轻时学佛,别说三大阿僧祇劫,九大阿僧祇劫我也修不成,世间人那么多!后来明白了,我也同佛一样,世间人下多少地狱我也知道。有人问:“知道多少?”我说:“一地。”永远是一地,无数万亿尘沙,地也不过一地。天下万事,始于一,止于一,终于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要专修一个法门,就成就了,不要三心两意。
为什么我们大家学佛的心理会弄那么多花样呢?都不放心呢?这就看出人性的弱点,又占便宜,又贪多,又患得患失。
“哎呀!我念佛,阿弥陀佛念了,今天没有念观音菩萨,恐怕他见怪哪吧。”等于明天,“哎呀!糟糕!准提菩萨忘记了。哎!不好!准提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好像自己功德又少了。都在那里找算盘。
一即一切,“任法施为,悉皆具足”。只要一门深入,“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很重要,因为它文字太好了,反而被我们迷糊过去了。恒沙同尘沙两个字一样。我们中国大河以黄河为标准,印度以恒河为标准。黄河、恒河里头有多少颗沙?谁知道?我知道!多少颗?一颗。但是一加一加起来,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