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宗镜录 略讲 >

第9章

宗镜录 略讲-第9章

小说: 宗镜录 略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错了!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懂这个理,镜中的头,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终无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疯,疯得蛮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机会忽然一照镜子,才发觉我的本头原来在此!他就不疯了。
  此乃说明“道”本来在我们自己这里,为什么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师父了,你自己就是师父。所以“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幻云满天疑无日
  既在,永明寿禅师宣传这本书是如何的好。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这本书专门挑你见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见、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远截断你的贪、嗔、痴、慢、疑的根。大家说:“佛说的都对!”古人有两句诗:“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上的好话,佛经上都说完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信不过!因为我们天性内在的多疑,无论是聪明或愚笨,任何人天生带来的,不会相信人。以佛法的观念来看“人”是最可怕的,他永远不会相信人。
  从前,我在大陆时,有位非常老实的学生,连我也确认他实在是无法形容的老实。后来我教会他一样本事,他对我更加敬畏!
  有一天,我们一起坐着,他倒了杯茶给我后,就不见了。过了半天才回来,我问他去那里?他傻笑了一下回答:“我去证明一件事,现在我完全相信,老师教我的都对!”“我的天!你原来还不相信我?”我上了他一个当。
  所以,疑根是天生的。我们不能成道,说是被疑根所害。佛法的道理都懂,实际上,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的工夫已经到了,但是因你自己有疑处:“大概不会那么容易吧?”又跑掉了。永明寿禅师说读了《宗镜录》后,可以治好你这个病,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不用丝毫的力量,就打开自性之宝藏,不用刹那的力量,顿获智慧之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我这本书叫做“一乘大寂灭场”。佛说的,涅槃道的道场,只有一乘道。“真阿兰若正修行处”,阿兰若就是茅蓬、寺庙,真正的庙子不是盖在山里,而是盖在你心里头。“阿兰若”是梵文译音,义为清净修道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这是结论,《宗镜录》这本书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到达。“自到境界”是《楞伽经》讲的,是佛的一切根本。现在前言,还是在宣传他的书。
  下次我们先从唯识部分讲起。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现在继续看序文。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文字简单易懂,就是说“心、识”两门最重要,佛学理论见地和用功的法门,即心、识两门所开展出来的性宗与相学。所谓般若性宗,是明心见性、形而上谈空的心性之学。而唯识法相的相宗是指以体起用。故后来有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实际上归纳起来就讲心与识的作用,“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接着永明寿禅师的结论: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这两句实在是一个意义,但是有差别不同。唯识法相宗,开始是釋迦牟尼佛发挥创立。而唯识这个观念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印度所有的宗教形而上思想就有,不过很不完整,经釋迦牟尼佛整理,等于中国文化经过孔子整理归为五经一样。印度文化关于唯识及其他部分都经过佛整理。佛经上的五蕴、六根这些名词都是原有,不过经佛的裁定整理,如同孔子的删定礼乐,唯识亦然,确定为八个部分,即心识分为八识。
  很奇妙,釋迦牟尼佛所裁定的八识与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八卦竟不谋而合。虽另有法师再细分为九识,甚至十二识,经后世学者再加研究,还是以佛陀所裁定的八识最好。
  后世宗教发展史记载:唯识是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说法,而由无著、天亲两位兄弟弘扬于世。但一般世俗的学术思想家,认为弥勒菩萨是佛过世几百年后才出生的一位大学者,与龙树菩萨一样,搜集佛的思想精华而讲的,并非如《瑜伽师地论》所述:无著菩萨晚上打坐入定,将自己的识神升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第二天早晨出定时才记录下来,因而弘扬此宗。所以后世一般世俗学者,认为唯识宗是由无著来弘扬弥勒菩萨的法系思想。人就是人,自成学说有道理,对可修证到超神入化之事不太相信,后世学者虽不敢明显推翻这种说法,但在学术上是疑古,昼做人道化的弘扬,唯识宗在佛教史上的演变大概如此。
  永明寿禅师与先圣孔子的态度一样是信古,关于考据的事情“多闻阙疑。”有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必然正确,宁可保留一点态度,绝不做肯定的说法。而后世学者是疑古的风气是肯定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推翻传统文化的开路先锋。后世各种杂乱的思想、邪说,乃至唯物思想得以扩充其领域,实由东西学者的疑古态度,进而推翻传统而来。
  所以,孔子的学术路线对各种说法决不妄下定论,但后世人则非常大胆地肯定。永明寿禅师也采保守性,决不随便下定论,他还是依传统的理论,认为这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讲的。
  这句特别注意:“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诸佛,凡是大彻大悟者必定证到心识圆融的道理。也就是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经》上讲的“自所证知”,诸佛菩萨自己所证到的境界。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此心究竟指哪个心?不是我们现在能思想的这个心,所谓“一切唯心”,此心包括心物一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哪一代时教?就是釋迦牟尼佛这一代是时教。以佛学而言,我们这个劫数称为“贤圣劫”,劫数的观念是历史哲学问题,即拿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世界的变化。贤圣劫很长,此劫有一千个佛要出来。釋迦牟尼佛以前已经有三个,釋迦牟尼是第四个,下一个是弥勒佛。最后一位是现在的护法韦驮菩萨,他希望一切人都成佛了,最后才来成佛。这个劫数有一千个圣人成佛,贤人如诸大菩萨则不计其数。
  我们注意佛说的这个观念,若以此看人类历史的演变那更妙了。例如宋朝理学家邵康节,他根据《易经》数理演变,看我们的地球文明由开辟到结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以十二干支作代表。“天开于子”,这阶段多少年不管,“地辟于丑”,指地球形成的时间。有人类文化的开始是“人生于寅”,以唐尧登基开始“甲子年”算起,六十年一花甲,直算到亥,地球就要闭了,闭后经过若干万年,又再重新开始,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等。他以这样十二万多年的来回,来描述世界人类文明的形成到毁灭的演变过程。
  我们街上看到的《烧饼歌》、《推背图》等,不过是十二万多年演变里的一小劫,差不多只包括了一万年的文化而已。我们看起来已经非常伟大,而且数字算得很妙,每一代历史的兴哀成败都算得颇符合。实际上邵康节这一套学问是由佛学里钻研出来的,邵康节的老师三代以上的传承是陈抟,陈抟属道家,陈抟以上的传承是和尚,和尚是传承曹洞宗的。曹山、洞山佛学的《易经》思想哪里来?这个学术问题牵涉得非常大,一般写中国哲学史碰到南北朝的佛学,已经写不下去,那碰到这个问题更写不下去!但是“劫数”的观念是由佛家来的。为什么扯得那样远?就是为了“一代时教”这个观念,而由横面来解释,不是转开话题。
  “一代时教”包括釋迦牟尼佛这一代。正法住世:他本人还在;他过世后,经典、佛像留下来即相法住世;最后连经、像都毁了,就是末法住世。包括了这三世的佛法住世叫“一代时教”。所以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思想的意识作用,是指心物一元的心。“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诠就是解释、表达、发挥;只好用“心、性”名词代号来表达那个东西,有时称为涅槃、法性、真如、法身……都是指这个东西。所以心与识的观念要正确。识,不是认识,把“我认识你”的“认识”当作“识”,那就错了;若将佛法的“一切唯心”的“心”误为是指思想、感觉、知觉的这个心,也错了。所以此二句文字虽简单,看似易懂,其实不然。永明寿禅师的文笔太美,我们的思想往往被美化的文句所骗,不是他骗你,是你欺骗自己,有这么严重!

  信、解、行、证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
  佛学的道理,在中国分为教理、行果。第一先要研究“教”,经、律、论,都是佛的遗教。为什么要研究经典?即要懂理。理懂了,要起行,修行做功夫,做功夫以后才能证果。小乘境界是声闻、缘觉之果;大乘菩萨界是菩萨、佛之果。研究教理由信入,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都是至理。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其真假,绝对只有一个“信”字,唯信可入,初由迷信,然后可得到正信。什么是正信?比如我说:“在前面这杯茶太烫了!”大家一定相信,这是迷信!你没喝,怎晓得烫?也许是我骗你的,所以这是迷信。必须你亲自喝这杯茶,被烫伤嘴后,才是正信!
  天下事正信或迷信实在很难讲。有些人自认高明,说自己“一点也不迷信!”其实,他就迷信自己的高明,迷信于那个不迷信的!这更严重。过几年才发现自己不对,这不是上自己的当?所以,迷信与正信是非常难讲的,谁敢说自己不迷信?除非同佛一样,通一切法,彻知万法之源,那可说是正信。世界上只有成道的佛菩萨,及一切圣贤,可以称做不迷信。等而下之,搞学问懂一点书,说自己不迷信?唉!这些学问如沧海一粟,不要自满了!所以初步只有信,信了要理解,融会贯通谓之“理解”。若是只懂得讲理,还不是理解。然后要修行证入,做到信、解、行、证,故说“信解证入之所趣。”趣,就是趣向。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一切圣贤诸位菩萨依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而来,所以佛说的称为“经”,依佛经而起信解行玣的著作称为“论”,故说“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圣贤是中国文化的名词,即佛教的佛等于圣人;菩萨等于贤人。贤分为三贤: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称大圣。一切成了佛的大圣,自己证道后,转来宣扬佛法,谈成四辩。因为由佛与弟子的问答讨论所记录下来的经典,就包括四种辩论,也就是四种无疑:法无疑、义无疑、词无疑、辩无疑。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这几句我们不再加解释,永明寿禅师乃表明这本书把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搜罗了。

  按部就班五阶学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好文章!捞,就如在水里捞鱼虾,虽有捞到,但由手缝渗漏掉的也不少;掳,就是槽篱,炸好的油条放铁篱网上,油就滴掳出来。“五乘机地”,佛法不只三乘,学佛要特别注意,五乘道才是真正的佛法,先学做人乘,由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天乘,由天乘再进一步修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再进一步修十二因缘法为缘觉乘,最后转到大乘。佛法的基础先从做人作起。所以叫五乘道,不是三乘道。
  西藏的密教到后来哀败了,因为他们错用方法,变得很混乱。到明朝,宗喀巴大师大力改革,将传统密宗的偏失删掉,创立黄教,并吩咐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转世。宗喀巴根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灯论》而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以五乘道为基础,决不走号称顿悟成佛的路线,这太危险。一般人很容易走错路,绝对走渐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严谨,不可有丝毫逾越,后世的人都觉得宗喀巴大师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在宗喀巴大师之前三、四百年的永明寿禅师,就已提出来五乘道了。他教我们学佛要“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最高的形而上道“第一义天”,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之天,这个天是理念世界。这个“本体”是“形而上”的东西,这两个都是借用名词,讲一声形而上早变成形而下了,讲一声本体已经不是本体了,一落言语已经不是了。第一义天也是这个道理,至高无上之义,义即是理。后来一般大祖师都引用这两句,文字好,尤其“升腾”两个字用得多美!如龙飞于天际,变化升腾,悠游自在,义理好,佛法的道理,由渐修而到证悟都说完了。

  阿谁不归一乘道?
  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含生就是众生。《宗镜录》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禅宗的正印,禅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证到,这是正统的禅宗。到了这样以后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谓“无邪不正,有伪皆空”,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什么叫邪、正?若还未证果,未证得圆融的三贤五乘都还是邪门;必须要圆满证悟,才算证果。所以此时到了“无邪不正,有伪皆空”,一切有法整个彻底空了。
  (编案:《仁王护国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
  “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十圣即十地菩萨。果报即实报土,净土即常寂光土。依此经而论,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萨顺菩萨道,名顺忍。七、八、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名无生忍。第十地等觉菩萨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名寂灭忍。
  若依《大乘起信论疏》,有五不退之说,如下:
  一、信不退:即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二、位不退: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三、证不退: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返佛土而不退转。四、行不退:即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无有烦恼可退转。
  为便初机,再将有关名词解释如下:
  一、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二、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三、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四、十向: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五、十地:依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