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 >

第2章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2章

小说: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角”的地名,后来音转为南、北线阁。

  公元12世纪初,北方的女真族对辽国发动了突然袭击,1127年攻占辽南京,接着又灭掉北宋。俘虏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父子,同时把汴梁的皇宫洗劫一空。北宋汴梁(开封)无论皇家和民间的金银珠宝、财帛子女都被掠到燕京(当时辽已灭,南京亦称燕京)。就连赵佶搜刮民间血汗营建的御苑也被拆毁。其中珍奇的山石——“艮岳山石”也被金朝运到燕京,作为营建金皇宫和御苑的装饰物。

  大约在公元1150年,即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二年,女真族皇帝在辽南京的基地上营建了中都,作为金的首都。天德元年海陵(即完颜亮)意欲迁都于燕……乃命左右丞相张浩、张通、左丞蔡松年,调诸路民夫筑燕京,制度如汴……改号中都(元《一统志》卷一“大都路”条)。而《日下旧闻考》记:“(金)宫室制度,阔狭修短,央以授之左丞相张浩辈,按图修之。”这个“图”就是根据汴梁城市布局所画,金中都除营建了一座仿宋的都城和皇宫之外,还在近郊建造了离宫(别墅)御苑,其中最豪华的是中都东北近郊的大宁离宫。这片地方本来是一片稻田,“岁获稻万斛”,而且有流泉。这座大宁离宫是在稻田上挖掘成湖泊,积土堆成琼华岛,这就是今天北海琼岛。当时还用从汴梁运来的艮岳山石堆成假山,这些秀丽奇妙的山石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金代营建中都的工程非常繁重。《金史》记载:“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这样大的工力所营建的都城和皇宫,连南宋的使臣都惊叹它的齐整和豪华。这座中都城的规模比辽南京大多了,“都城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当时白云观已被圈到城里,它的北城墙在现在宣内绒线胡同、石附马大街一线。而西城墙南城门彰义门,在今广安门外迤西里许。明清两代,北京居民一直把广安门俗称彰义门。

  到了公元1234年,北方蒙古族骑兵在忽必烈的指挥下,以席卷之势袭击了金中都。豪华的中都和皇宫遭受严重兵火而大部被毁,连忽必烈自己也无法住到皇宫,但他选中了仙境一般的大宁离宫。由于中都已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漕运的原因,忽必烈决心在中都之北重新建立一座都城。以琼华岛、团城为中心,修建了正朝大明宫(今紫禁城址偏北)、隆福宫(北海西南)、兴圣宫(北海西侧偏北),形成三宫鼎立的布局。这三座皇宫和御苑用红墙圈起成为皇城。皇城之外才是京城。这座京城呈长方形,“方六十里”(按元代里二百四十步)。南城墙位于今长安街一线,北城墙则在今天北郊的土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元大都,也即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原来中都的城址被称作“旧城”,逐渐荒废。

  13世纪初,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当时的“汗八里”(即元大都)作了具体描述,元代皇宫的豪华壮丽被描写得如同人间天上;汗八里都城的雄伟和富庶被形容得举世无双。因此成为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向往东方的吸引力之一。

  关于元代皇宫的记载,除散见于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外,还有明初肖洵所著《故宫遗录》。从记载看元代皇宫确实豪华雄伟,它的正朝大明宫的宫城四角有十字角楼。十字角楼在明代拆毁。元大明宫殿尚有两座迁至今紫禁城西北大高玄殿门前。解放后加宽马路时才拆其木构正檩,刻有元代宫殿额名。当日笔者曾拓一纸,“文革”时遗失。原来建筑材料全数迁至西郊月坛,今亦早已无存矣。午门内有大明门,而大明宫建在10尺高的殿基之上,绕置龙凤白石栏,栏下每楯压以鳌头”。兴圣宫和隆福宫分布在太液池西岸,是太子、太后和其他后妃居住的地方。这几处宫殿都和琼华岛相连。记载中描写这些建筑像天宫仙阙,“虽天上之清都、海上之蓬瀛,犹不足以喻其境也。”说明元代皇宫除了极尽豪华之外,也吸取了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意境来设计。比如太液池中的琼岛,就是按照“蓬莱仙岛”的传说设计出一处处的仙境,到琼岛顶端则是一座广寒殿,说明这个仙境已经和月宫相联,人们游到这里已经遗世而登仙了。元世祖忽必烈虽然营建了豪华的皇宫,但他经常居住的地方却是琼华岛广寒殿。当时他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镶嵌珍宝的床,安放在广寒殿的里面;一件是盛酒用的玉雍瓮——渎山大玉海,至今仍存放在团城。这座广寒殿一直到明代万历朝初年仍存,后来因失修而倒坍。从屋脊中发现铸有“至元”年号的金钱,这说明广寒殿是元代初年忽必烈朝所建的。事在万历七年,据《日下旧闻考》引《太岳集》载,皇城北苑中有广寒殿瓦壁已坏,榱桷犹存。相传为辽肖太后梳妆楼。成祖定鼎燕京,以垂鉴成。至万历七年五月,忽自倾,其梁上有金钱百二十文,盖镇物也。上以四文赐余,其文曰至元通宝。按至元乃元世祖纪年,非辽时物矣。

  元代营建了豪华的皇宫,只享用了70多年。到1368年,明代的大将军徐达率领骑兵和步兵沿运河北上,从通州抵达大都的齐化门。元顺帝连夜从健德门逃走,出居庸关北走,如上都。当年八月初二,徐达等进取元都到齐化门,将士填濠登城而入。达登齐化门楼,执其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赛不花、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戮之。……封府库图籍宝物及故宫殿门以兵守之。宫人妃主令其寺宦护视。号令士卒勿侵暴,人民安堵……”(《明史纪事本末》)。

  徐达和常遇春攻占元大都,是明代开国史上的一件大事。朱元璋非常重视平定北方疆土。这一年的4月间他匆匆跑到汴梁,亲自坐镇和指挥。他原想在汴梁建立国都,明确表示过“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南京后,正式宣布:“应天曰南京,开封曰北京。”在大都被攻占后,朱元璋第二次又去开封,可见他对开封的重视。

  但是开封始终未成为明代的首都,既未进行都城营建,也未建立行宫。原因是朱元璋经过实地考察,看到那里“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因而放弃了建都的念头。可是为了平定北方,巩固中原,又不能不在这里设立一个陪都名义的建置。于是开封作为北京的称号达十年之久。

  朱元璋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想控制江淮,仰仗江南人力和财力。复于洪武二年(1369)决定在他的家乡临濠(即凤阳)建都,亦具有衣锦还乡之意。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1375),营建凤阳都城和皇宫达6年,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以后朱元璋又诏建南京大内,“罢北京(即开封),以南京为京师”,而以凤阳作为陪都,称为中都。至今凤阳中都遗址尚存。

  由于刚刚建立明王朝,北方尚未完全平复,朱元璋始终在考虑在北方建都的问题。在他晚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特派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经管“建都关中”事宜。转年朱标死了,此事便没有再进行下去。而北方建都问题是由他的第四子朱棣完成的。

  历史上记载,营建北京皇宫以至都城,是以南京为蓝图而宏敞过之。但事实并不全是如此。北京皇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凤阳皇宫的规模和体制而建。凤阳的宫殿经过战乱,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从考古的著述看,无论从宫殿的布局、名称以及规格看,与北京故宫比较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从午门到三殿这一坐朝地区,基本上和北京故宫的“外朝”吻合。所以确切地说,北京皇城建筑应该是以凤阳为蓝图,其宏敞足过于南京,比中都有逊色。如凤阳中都石雕、砖雕、各色琉璃,均华丽并现有遗存。大殿柱础方27米,石雕、砖雕均雕以龙纹,北京宫殿不能比之。可以说南京故宫从规模上讲是中都的翻版,皇宫是中都再翻版。

  无论南京或凤阳的宫殿,其设计方案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朱元璋在建都之前,曾派专门官员到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对唐宋以来的宫殿、都城建设作考察,以资参考。因此南京和凤阳的宫殿无论在布局、坛庙规格、宫门座落、殿堂结构,以及前朝、大内,宫苑的名称、制度,都有汉唐以来的依据可寻,但在规划原则上则是依照《周礼·考工记》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而制。而北京都城皇宫之建设,则是在凤阳、南京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可以说,作为古建筑艺术的宫殿,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到了明代已经发展到集前朝之大成的地步。而满族统治者——清王朝,只是承袭了明代中轴线象征政权的现成建筑,没有作变动。中轴线的东西地区则变动较大。 







 
第一部分


营建的四个时期
                




    明代自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北京皇宫,直到明末,可以说是在陆续不断地进行。除去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永乐开创时期。

  这个时期结合营建都城,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南拓,并完成北京城墙的修建,确定了整个皇宫的规模和座落。皇城的范围就是这一时期所规划并完成它的布局。

  整个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备料,营建西宫;后一阶段是正式营建北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工程量最为浩大。北京紫禁城以南京宫殿为蓝图,且在取得营建凤阳、南京两处宫殿的经验后进行施工的。因而在规模和气派上及工艺精湛上虽逊于中都,但要比南京宏敞,而在布局上则比中都、南京更为完整。

  紫禁城宫殿南北分为前朝和大内,东西分为三路纵列,中宫和东西六宫,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皇宫的沿袭和集大成,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营建法式。今天看到的紫禁城故宫基本上是永乐时期所奠定的基础。

  东西部御苑部分,既承袭了元代琼华岛部分,又营建了西宫(元隆福宫旧址,今中南海部分)和景山,改变了元朝三宫鼎立的格局,形成以紫禁城为中心,四周环绕西宫、南内、景山三处御苑,并圈于皇城内。同时在皇城兴建了各监、局、作、库等一整套供应皇家需要的机构。从历史上看无论在欧洲或亚洲,在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主一般都把御用服务机构以及作坊、库房设在宫廷之内或贴近城堡地带。以英国中世纪的都铎王朝为例,作坊就设在城堡之下,仓库设于城堡之中。中国历代都城的建筑非常繁复,至少分为都城和宫城两重。到元代以后禁区扩大,都城和皇宫之间围以红墙叫做“红门拦马墙”。明代吸收了元代规制把红门拦马墙向东南方面扩展,形成后来的皇城。御用机构分布于各御苑与紫禁城之间。这样的双重宫禁布局之工整、机构之繁多,充分体现了亿万之家供养皇帝一身的建筑主题。

  永乐时期的建都和营造宫殿,是明代开国后继南京、凤阳后最浩大的一次全国性工程。四五十年内连续进行3次大规模营建,所耗用的财力、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皇宫中最大的建筑——金銮宝殿,在永乐十九年(1421)即建成后仅仅9个月,竟然被一次雷火烧毁。这件事引起整个朝廷的震惊。当时再也无力进行重建了,朱棣只好下诏求“直言”。一位大官员邹缉上书,直指这次营建对民间的影响:

  陛下肇建北京……凡二十年,工大费繁,调度甚广,冗员蚕食,耗费国储。工作之夫,动以为万。终岁供役,不约躬耕田亩以事力作。犹且征求无已,至伐桑枣以供薪,剥桑皮以为楮。加之官吏横征,日甚一日。如前岁买办颜料,本非土产,动科千百。民相率敛钞购之他所。大青一斤,价至万六千贯。及进纳又多留难,往复辗转当须二万贯钞,而不足供一柱之用。其后既遣官采之产地,而买办犹未止。盖缘工匠多派牟利,而不顾民艰至此。

  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言谏,把当时的皇家向民间横征暴敛记载得多么具体!不但如此,其中还提到强拆民房事宜:

  自营建以来,工匠小人假托威势,驱迫移徙。号令方施,庐舍已坏。孤儿寡妇哭泣叫号,仓皇暴露,莫知所适。迁移甫定,又复驱令他徙,至有三四迁徙不得息者。及其既去,而所空之地,经月逾时,工犹未及。此陛下所不知,而人民疾怨者也。

  谏言中也提到官吏贪污之情景:

  贪官污吏遍及内外,剥刮及于骨髓。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虐取苛求,初无限量。有司承奉,惟恐不及。间有廉强自守,不干事媚者,辄动馋毁,动辄得罪,无以自明。是以使者所在,有司公行货赂,剥下媚上,有同交易。夫小民所积若何?而内外上下诛求如此。就在皇家大兴土木之际,民间疾苦如何?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货妻易子,以求苟活。而京师聚集僧道万余人,日耗廪米万余石,此夺民食而养无用也。

  这篇直言可以说是皇家营建的记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个缩影。但就是这样一份显然缩小了事实,并大加修饰的奏折,也仍然被朱棣罪为“多斥时政”,而下令把那些“直言”的大臣都下了狱。

  第二时期——正统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天顺是正统的复辟,都是朱祁镇作皇帝。景泰的七年是他弟弟朱祁钰当政。这一时期是明代开国后初步稳定和兴盛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较前有所丰裕。北京城建中如各城门的瓮城、天、地、日、月等坛,是在这个时期最后完成。皇宫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史书记载说,(明北京都城和皇宫)始建于永乐年,而于正统朝完成。

  三殿两宫的建设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一登基,第一件大政就是这件事。自正统元年(1436)起,一共花了10年的时间。

  值得提出的是,金銮宝殿重新建成使用后,封建典章制度第一次遭到了破坏。按照明代制度,“三殿”地区无论上朝或宴会都有严格的封建等级的限制,宦官是无资格参加廷宴,至多只能以家奴身份执事而已。但正统皇帝把大权交给了宦官王振,在三殿落成后举行宴会时,王振因为未能参加而大怒,居然闯到三殿。一些官吏都望风伏地而拜!这次事件成为明朝宦官专权的起始,也是明朝转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由于聚敛较多,朱祁镇把营建重点放在御苑方面。前期修建了玉熙宫、大光明殿;后期则重建了南内(在今南河沿、南池子一带)。而南内在嘉靖、万历两朝拆建改建工程频繁。朱祁镇营建南内是有其政治原因的。正统十四年(1449),他在宦官王振操纵下,仿效他曾祖父朱棣的样子,北征瓦剌部族,出动50多万军队和扈从以压倒优势,与只有2万多人马的瓦剌交战。但由于王振的极端腐败无能,在土木堡一战竟使明军全军溃败,连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首领乜先所俘虏。当时全国一片震惊,为避乜先提出的亡国条件,明政府只好另立朱祁钰作了皇帝,因而使朱祁镇失去了政治价值。瓦剌乜先勒索不成,在敲诈了一大笔赎金后,把朱祁镇送还北京。从此,正统皇帝作为“太兄太上皇”被幽禁在南内翔凤殿。到景泰七年,乘朱祁钰患病之机,朱祁镇依靠一批心腹爪牙复辟,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