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好,李秀成对上海发动的攻势,受到了有力的打击,所以整个东南大局,犹有可为。
***
江苏膏腴之地,其时只剩下冯子材一军苦守镇江,以及上海与浦东三县而已。但上海由
于租界的关系,造成了畸形的繁荣,所以关税百金,数倍于往昔。在何桂清未失苏常以前,
上海的官商就有自保的计划,官则苏松太道吴煦作主,商则四明公所的董事杨坊为首。同时
,英法领事为了维护其在上海侨民的生命财产及商业利益,亦支援吴煦与杨坊的计划。
这个计划是招募洋人编练洋枪队。有个美国纽约人,叫做弗立克﹒华尔,军校出身,在
国内犯了法,亡命到上海,本来是想投效太平军的,为人所劝而中止。结果为吴煦所物色─
─一说华尔为美国领事署所逮捕,预备押解回国,归案审判,经吴煦代为向美国领事说项,
得获解放,华尔受惠感恩,是自愿投效的。
华尔所编组的洋枪队,以菲律宾人为主,总数只一百,另外招募了几百中国人,一半改
穿西服,冒充外国人,一半仍着常服,跟在队伍后面,聊壮声势。就凭这一支怪队伍,经过
一个半月的训练,居然大败太平军于松江。
主要的原因,中国人当时虽已会用洋枪,但由洋枪而来的“兵法”,却茫然无知。当华
尔率队出发之前,他就下了严厉的命令:“有进无止,止者斩!”等到两军相接,李秀成的
所属陆顺德的部卒,枪炮齐发,火网甚密,华尔只是下令“卧倒”,太平军的枪炮完全虚发
。等打过一阵,华尔下令还击,120人的排面,打了一排枪,第二批接着来,然后第一批
趁此空隙装子弹,接着第二批再打。一共只打了3排枪,太平军就死了几百人,败退入城,
华尔领先冲锋,跟着到了城里,展开巷战,太平军四散溃逃,松江城就这样轻易地克复了。
当华尔出发以前,吴煦曾经禀明已升为江苏巡抚的薛焕,只要攻入松江,太平军的一切
,以及官府库藏,都归洋枪队所有。因此,太平军一退,华尔首先就清查战利品,谁知打开
府库一看,空空如也,太平军早已席卷而去。华尔跟吴煦提出交涉,结果另外送了他五千银
子,作为补偿。
于是华尔以松江为根据地,扩充洋枪队,六月间曾一度进攻青浦,未曾得手,上海得此
犄角之势,总算稳住了。
***
在浙江的战事,始终紧张。张玉良攻嘉兴狠打了几场胜仗,七月下旬,李秀成亲自领军
对敌,血战五昼夜,相持不下。于是李秀成出奇兵自间道攻石门,此地为张玉良的粮台所在
,一把火烧了军粮,前线士气,大受影响。张玉良负伤败退,太平军跟踪而下,从海宁分兵
两路,一路向石门,有进犯湖州的模样,一路直扑杭州。王有龄与将军瑞昌、提督饶廷选,
分守西北两城,同时因为各地都有官兵通敌的事情发生,所以王有龄下令,将散兵游勇,尽
皆驱逐出城,杭州城内的治安,相当良好,但粮饷不足的困难,却愈来愈甚。
不久,进犯杭州的两路太平军,不战自退,这是因为李秀成攻上海不利,收兵回苏州,
预备重新整顿补充,检讨局势,另作部署的缘故。
可是皖南一路,依然吃紧。由广德过来的大股太平军,目标是在湖州。湖州的防务,完
全得力于赵景贤,当时各地纷纷举办团练,自保地方,而功效卓著,则首推湖州。此亦不能
不归功于王有龄当湖州知府时,慧眼识英雄,能够支援赵景贤。
湖州是水乡,太湖在北,苕溪在西,汊港纷歧,一苇可航,所以在防务上,到处都是漏
洞。赵景贤跟王有龄商量,添筑外城一道,紧靠龙溪大河,城墙上下,多筑炮眼,外城左右
亦安设炮位,只要敌人一过河,火力压制,便无立足余地。
当时攻城最通行的战术是挖地道,填火药,轰坍墙,一拥而进。湖州由是利用地形,添
筑这道外城,大为得力,始终不虞敌人挖掘地道,此为湖州得以久守的一个主要原因。
到了十月初旬,严州一路失利,新城、临安相继不守,富阳随即失守,前敌两员主将,
总兵刘芳贵,副将刘季三、双双阵亡。这一下,不但省城吃紧,而且由富阳渡江,可以威胁
宁绍,浙东在此时是全省主要的粮源,不能不保,因而王有龄作了一次奇袭。
他在富阳失守的第2天,抽拨马队500人,步兵1000人,下令已在傍晚,限定二
更拔队,五更到达富阳,调集最精良的火器,由东南两面集中攻击,大声呐喊,声势甚壮,
太平军不知有多少人马,望西北两门败退,王有龄亲自领兵拦截,斩获甚多。到了第二天上
午8点钟,收复富阳。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
在此由七月到十月的100天中,中国的国际关系,有了极大的变化,英法联军,终于
内犯,七月初七攻占天津,接着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文宗仓皇出奔,逃到热河行宫避难
,九月十一日,恭亲王签订了北京条约十条,成就所谓“抚局”。这自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但对平定太平天国,却大有帮助。
在清朝与太平军之间,英国最初严守中立,其后由于两广总督叶名琛的颟顸,换约问题
,引起轩然大波,英国改变策略,有意利用太平军来威胁清朝,与江宁方面的接触,不绝如
缕,清朝是希望洋将“助顺”,则出入之际,关系太大。
这只是恭亲王与英法议和时,不能不委曲求全的苦衷。及至北京条约成立,尘埃落地,
英国因为有条约的关系,不论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也好、遵守国际公法、尽其应尽的义务
也好,都不能不支援清朝。且不说以后李鸿章的“用沪平吴”,得力于此“正常化”的中英
关系,即就当时而论,上海的局面便立刻发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李秀成是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并不以攻城略地,耀武扬威满足,而是要取得膏腴之地
来支援他“北征”的计划,因此攻取苏州时,仅派270人入城,一面严申军纪,一面极力
安平,务求促使地方士气。上海在短短三数年间,一跃而为东南的精华,当然更不肯轻加兵
火,所以他以运动会党及官军起义与联络洋人,双管齐下,打算和平接收上海,此中的关键
,当然系于英法公使的态度,李秀成早于五月间递送了一件“照会”,申明占领上海、松江
的必要,自以为已取得谅解及默契,而其实不然。
在北京条约没有签订以前,英法公使虽循薛焕之请,以武力保护租界,并派兵协守上海
县城,但对外仍表中立,这就等于间接答覆李秀成,太平军攻上海,英法将出以“默成”的
态度。等到北京条约一成立,英国人公使布鲁斯对太平军的表面如旧,暗底下却已准备“助
顺”。这一转变,李秀成自然不知道,同时当时中国人对国际事务的缺乏了解,他亦看不出
北京条约对他会发生这样迅速而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上海吃了个大亏。
李秀成只带了3000人到上海,先在南市九亩地与清军遭遇,打了个胜仗,便分西南
两面推进,以为预先有接洽的会党和官军会开城迎接,而助守的洋人,一定袖手旁观。哪知
一到城下,城上的一千二百英法联军,随即开火,太平军死了好几百。其时风雨大作,李秀
成以为视界不明,引起了误会,不愿还击──事实上在英法联军强烈的火力,且是居高临下
的优势压制之下,亦无法还击,急急下令退兵。
其实,误会的是李秀成,他的整个和平接收上海的计划,已经完全破灭,除了洋人态度
的转变以外,所联络起义的会党及官军,亦为薛焕事先防范无法动手。
这些情形,李秀成不知道,第二天又迫近城下,由南门转往西门,英法联军,水陆并攻
,开炮轰击,以致李秀成亦受了轻伤。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外援内应,皆不可恃,只能撤退
。临走时留下一封长信,痛责英法公使,无非出气而已。
上海一撤退,浙江方面的压力便重了。嘉兴、石门的攻防战告一段落,李秀成先回苏州
部署防务,然后到“天京”参加军事会议,与洪秀全族中的兄弟“干王”洪仁?,商定了五?
艨i兵援安庆的策略。
安庆是当时整个战局的焦点。湘军攻下安庆,便可再度进围江宁;而在太平军,则安庆
围解,不独对“天京”的直接威胁,可以消除,而且进窥两湖,打通长江,东南与西南联成
一气,这局面自然非局处东南一隅所可同日而语。
当曾国藩受命总督两江时,原有东援的任务,但他迟迟不进。这因为曾国藩的用兵,有
他与众不同的一套──清朝的皇帝以明为鉴,而有见识的大臣,亦无不如此,曾国藩熟读明
史,练兵学戚继光,用兵则学杨嗣昌,以静制动,稳扎稳打,他的整个战略,乃是以高屋建
瓴之势,从长江上游,打到长江下游。自东晋开发江东,长江代替了黄河的地位以来,欲保
长江下游的金陵,必守住长江上游的武昌,武昌、九江既为湘军所掌握,那么,下一步就必
攻安庆,舍此而东援,则气势不贯,且可能腹背受敌,所以尽管上海、杭州吃紧,薛焕、王
有龄乞援的公文,雪片飞来,曾国藩始终不肯撤安庆这围。围安庆的是他的幼弟,“老九”
曾国荃。
当然,要稳住长江上游,克复安庆,必先控制整个安徽,因此,他除了以曾国荃围安庆
,派多隆阿攻桐城,并请胡林翼经营霍山、舒城一路以外,自统鲍超的霆军六千人,以及其
他部队总计一万人,移镇祁门,接替江西巡抚张萧,主持皖南军务。
其时江浙两会的官军,奔走不暇,为李秀成摆布得团团转,薛焕、王有龄则都寄望于曾
国藩,而主张不同。王有龄巴望援军,薛焕则希望曾军能直捣“天京”,则太平军“回顾根
本”,压力便可减轻。这些意见不但诉之于曾国藩,亦上达于朝廷,那时文宗在热河,恭亲
王留守在京,肃顺与恭亲王不和,各行其是,根本拿不出整套的办法,只是将薛焕、王有龄
的原奏,照样转给曾国藩而已。
曾国藩当时很不怕得罪人,首先就指责张芾,奏折中说:“徽宁两处防军,历年取用浙
饷,约计千万,浙中恃为长城。
本省别无防守之师,一旦藩篱尽撤,任贼长驱,杭人惨遭浩劫,张萧不能不任其咎。皖
南地方辽阔,处处与江浙毗连,一片逆氛,几无完土,惟系臣兼辖地方,自应力筹兼顾。断
不能更顾浙江。”另外有一道奏折,则更说得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