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

第13章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第13章

小说: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文字的记载,结果变得湮没无闻;然而有的文明,在当时的时代里,可能并不怎幺引人注目,甚至是某些文明的边缘,但是仅仅是由于残存了一些记载文明的碎片,而在后代成为很多学者们追逐的对象和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比如敦煌藏经洞。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蔡伦造纸    
    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新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纸,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有麻筋,盖初做纸时所做,故不精细也″由于古汉时的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纸张的质量不太好。而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来满足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    
    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的出现便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在《东汉观记》卷二上记载:"蔡伦··有才学,尽忠重慎,每次休沐,闭门以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从以上看来,蔡伦是用树皮、破布、鱼网造纸的。    
    虽然在蔡伦之前也有纸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伦对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破布、破鱼网早已结束了它们本身的任务,成了废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对造纸工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术的要求,但是由于典籍流失,实际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记载,无从考知,但大概是先张布或网撕破或剪断,然后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加以舂捣,才能做成纸浆。用树皮做纸张,困难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捣外,中间还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下图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之(抵压覆)及(干焙火烘)。    
    最重要的是造纸事业经过蔡伦的发明创造,才由自发的阶段转入独立自主的阶段。蔡伦以前,造纸只是纺织业中附带的一个小部分,并未形成一种独立行业。但是到了蔡伦时期,使造纸业从纺织业中独立出来。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于是就有了迅速的发展。    
    在蔡伦之后,纸张大大地推进了书籍抄写和文化传播的事业。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书法和绘画的需要,纸张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书法上,因为书法对纸和笔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纸张私质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于南北两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两地所用的造纸原料都各有不同。    
    南朝的纸张以藤皮为主要原料,所这成的藤纸是一张质量优良的纸张,产地是剡溪。它是当时劳动人民根据蔡伦利用树皮造纸的经验,就地取材地制造出来的,藤纸的出现,适应了东晋偏安的地方形势,又符合于当时所谓“江左风流”的士族的需要。北朝的造纸原料却有所不同,主要以楮梭为主。    
    伟大的发明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能的结晶。造纸术发明以后,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书写工具大大方便了,于是书籍得到飞跃地发展,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首推造纸法,自汉代发明之后,很快就向邻近国家推广,如大约四世纪传至朝鲜,七世纪初传于日本。唐天宝十载(751年)怛逻斯一役后,由于一些中国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所俘,中亚、西亚的撒马尔罕(751年后)、巴格达(约793年)、大马士革(约795年)等处,先后开设起造纸工场。及至宋代,中国的造纸法又经由阿拉伯人向非洲、欧洲传播。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设立造纸场大约在公元900年。1100年,北非摩洛哥的非斯(Fes)也已有造纸场。1150年,西班牙出现了欧洲的第一家造纸工场。


第二部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23节 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之争是东汉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东汉迅速由盛入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章帝死后,和帝继位(88-105),从和帝至灵帝(167-189),即在东汉后期的大约一百年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相互倾轧,使朝政陷入极端黑暗、混乱之中。    
    自和帝起,东汉有十个皇帝均系冲龄即位、短命而死。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临朝听政。太后必然要重用自己的家族,造成外戚专权。通常是由太后的父兄担任大将军兼录尚书事,同时掌握了军权和尚书台的监察、行政权。外戚专政,削弱了皇权。君主一旦成人,要掌握实权,就必然寻求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因在外戚当政下,朝臣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身边最亲近的宦官来剪除外戚。于是,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的斗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便发展为一种政治势力,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又是太后临朝、外戚专政、排斥宦官,然后是宦官剪除外戚、取代外戚专政,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东汉后期就是在这种戚宦相互倾轧、交替专权的局势下度过的。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可用「虎」、「狼」二字。外戚是虎,宦官是狼。东汉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甚至是「虎狼同往并进」,一起把东汉政权撕成碎片。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大。大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无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外戚与宦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立政权后,为防大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正常。章帝死后,其子继位为和帝时,年仅11岁,难以视政,只好由其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母后听政,必然要倚重其娘家亲属以为辅助,其兄弟窦宪等掌握实权,由此开始了外戚专政的局面。但是渐渐年长的和帝开始对其舅父窦宪等不满起来,于是,宦官郑众等趁机为和帝谋划,将窦宪党羽一举收捕,夺回政权,郑众等宦官因此得以封侯升官,宦官开始得势,这也是宦官与外戚的第一次交锋。此后,东汉政权就在外戚与宦官的争夺打斗中摇来晃去,皇帝就似任人摆弄的布娃娃,完全成了傀儡。    
    和帝死,出生仅百多天的殇帝立,不到数月死。于是,邓太后与其兄弟邓骘迎立年仅13岁的和帝之侄为安帝,邓太后掌握大权,引用外戚,但她汲取窦太后的覆灭的教训,尽量恭谨守法,礼待宦官郑众、蔡伦等人,尚保平安无事,邓太后死,安帝亲政,邓氏一门立遭贬黜,邓骘等兄弟子侄7人被迫自杀。邓氏被灭,宦官并未得势,安帝又引其母家耿氏,妻家阎氏等外戚掌权,但更加骄横无度,政治也愈加腐败。安帝死,阎氏掌大权,迎立年幼的北乡侯为少帝,不久少帝病死。对外戚独揽朝政,宦官早心怀不满,意图夺权,这时见时机一到,宦官孙程等19人共谋,发动宫廷政变,杀掉阎显及其同党,拥立济阴王为顺帝,宦官声望陡然升高,他们既被封侯,又被破例恩准可以收养子以传袭爵位。    
    顺帝时,以皇后父梁商为大将军执政。梁商死,顺帝又任命梁商子梁冀为大将军执政,东汉的外戚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败时期。梁冀不学无术,无才无德,向来横行不法。顺帝死,年仅2岁的冲帝立,梁太后听政,其兄梁冀掌握大权。    
    一年后冲帝死,立仅8岁的质帝。质帝幼而聪明,即指斥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听了既恨又怕,觉得这小皇帝不好胡弄,于是支使人暗中毒死质帝。又立15岁的蠡武侯为桓帝。桓帝即位后,娶梁冀之妹为皇后,梁氏更加飞扬跋扈,权震朝野。    
    梁冀身为大将军执政,又有皇太后、皇后两个妹妹镇守宫中,许多宦官也是他安插的亲信,皇帝已处于他监控之下,甚至生命安全也为其掌握。桓帝为了讨好外戚,既增加梁冀封邑,又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倍于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皆为万户侯。梁冀的封户前后共3万户。梁冀掌政,其妻孙寿也大获封赏,被封为襄城君子,兼食阳翟租税。又加赐赤绂,和长公主相同待遇。梁冀嚣张的气焰使人望而生畏,不但不敢得罪,而且还必须顺从拍随,凡朝廷百官升迁,都要先到梁家求见谢恩,然后才敢去政府部门报到任职,太尉李固、杜乔等耿直之士不肯依附他,都被他诬陷处死。文武百官,顺之者生,逆之者死。他还不惜用诬蔑、下毒、强取豪夺等手段,威吓众人。桓帝曾大会公卿,共议如何特殊礼遇梁冀之事。有司奏请准许梁冀入朝不趋,带剑上殿,谒赞时不称名,其礼仪比于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以定陶、阳成余户、增其封地为4县,其势比东汉开国功臣邓禹。    
    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于西汉中兴功臣霍光。群臣朝会时,为其独辟席位,凌驾于三公之上。对于这样优厚的待遇,梁冀心里还不高兴,觉得有司所奏礼薄。    
    从此,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政事无论大小,莫不由他谘决之。梁冀在政治上无法无天,生活上更是骄奢淫佚。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梁氏为了炫耀其灼天气焰,大肆修建豪华宅地、园林,皇宫般富丽堂皇,他在首都附近辟猎场,逶迤千里。设兔苑养兔,绵延数十里,征发吏民费数年工时才得以完成。曾令各地上交活兔,不得有任何损伤,违者死罪。曾有一西域商人不知禁令,误杀一兔,结果因此处死者竟达10多人。他还将数千良民掠为奴婢,又称之为“自卖人”,视东汉禁令为废纸。各地贡献给皇帝的珍品,上等者皆选送梁府,剩下者才交皇宫。据统计,梁氏一门前后有7人封侯,女子7人被封君(相当于侯),2人为大将军,3人为皇后,6人为贵人。娶公主为妻者3人,文武大臣57人,掌权20余年,拥立三位皇帝,是东汉外戚中无有比拟的权臣。    
    外戚灼天气焰引起宦官不满,斗争时明时暗。桓帝为外戚所制,也想摆脱梁冀控制,多得些自由,所以当梁太后、梁皇后死后,即与宦官唐衡、单超等人策划铲除梁冀。延熹二年(159年),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5人发动政变,将梁氏一门无分老少长幼,尽皆斩尽杀绝,梁冀慌恐自杀,其它公卿将校处死的数十人,免官300多人,朝廷的高官几乎被罢黜一空。被没收的梁冀家财,拍卖后得钱30多亿,朝廷因此而减当年天下租税之半。    
    梁氏外戚是被铲灭了,但是,政权实际上并未回到桓帝的手中,而是为宦官们所掌握,单超、徐璜等5人因诛外戚有功,同日封侯,世称之为五侯。又小黄门刘普、赵忠等8人也被封为乡侯。宦官执政,情况比外戚执政并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加腐败混乱。他们把宗族亲戚派到地方上担任刺史、太守,贪赃枉法,榨取民财,形同盗贼。单超弟单安为河东太守、弟子匡为济阴太守,徐璜弟徐盛为河内太守,左悺弟左敏为陈留太守,具瑗兄具恭为沛相,都是为害当地的贪官。徐璜兄子徐宣为下邳令,因求汝南太守女不得,竟然发吏将其女捕到衙署,用箭射死,埋尸县衙。宦官侯览的哥哥为盖州刺史,将辖区内富足人家以诬陷手段抓来杀掉,没收其财产装入腰包,前后累计达亿万数。侯览自己霸占他人住宅多达381所,良田万亩,还新建府第16座,并仿皇宫模样,宾客仆从在地方为非作歹,侵扰百姓,劫掠旅客,地方官稍加干涉,即被罢官,是非完全颠倒。宦官单超早死,皇帝除追封为车骑将军外,又赐东园秘器,棺中玉具,赠侯将军印绶,并赐国葬。后又派五营骑士、将军、侍御史护葬。由其死可想见其生。此后,四侯骄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宦官的贪污无耻和强取豪夺,使老百姓受尽其苦,无法忍受,于是纷纷“起而为盗”,组织反抗。延熹八年(165年)桓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桓帝死,无子。窦皇后与其父窦武迎立12岁的灵帝,窦太后临朝听政,以窦武为大将军执政。窦武与太傅陈蕃等谋划诛锄宦官,先控制政府中枢和部分近卫军,又掌握首都及附近地方政府机构,准备将宦官逐步剪除。但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窦武拒不受诏,聚兵数千准备抵抗,但最后还是被困自杀。事后,窦太后被软禁于云台,灵帝完全为宦官所控。本来占尽优势的外戚居然被宦官的突然发难搞垮,可知宦官的势力在当时是多幺之大。    
    曹节、王甫诛杀窦武、陈蕃等人后,自相封赏,加官进爵,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令守长,布满天下。王甫、曹节等死后,宦官赵忠、张让等12人都任职中常侍,封侯贵宠,世人称之“十常侍”。灵帝甚至宣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待是我母”。宦官得到了空前的恩宠,他们愈发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东汉的政治也愈加混乱。    
    东汉后期的政治,一言以蔽之,可谓是外戚宦官政治。这种政治使皇权旁落到外戚和宦官之手,而皇帝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同摆设,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非作歹。惑乱朝纲,为害地方。不管是外戚掌握也好,还是宦官掌权也好,都是为了满足其自己的贪欲欲望,于政治无补,于社会无益。相反,只会导致政治更加腐败,经济更加糟乱,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这种外戚宦官专政对后代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宦官专政而言,在唐代、在明代,都先后发生过。而外戚干预朝政,更是多不胜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史。


第二部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24节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沉重的一击,促使了东汉未军阀势力的壮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国乱世的出现,开启了乱世之门。    
    东汉末年汉王朝外戚、宦官争权,买卖官爵,朝政日渐腐败,东汉与西羌的战争历时数十年耗资达400亿。加上地方豪强大量的兼并土地,农民民不聊生。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起义,但均遭到东汉王朝的无情镇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角组织了这场黄巾起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