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悬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是为炮风所震伤而死。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钓鱼城记》一文中说蒙哥是在架设望楼窥视钓鱼城时,遭到城内宋军的炮石轰击,蒙哥为“炮风所震,因成疾。班师至愁军山,病甚……次过金剑山温汤峡(今四川重庆北碚北温泉)而殁”。1484年,明朝四川巡按谢士元在《游钓鱼山诗序》里也说蒙哥是遭“炮风致疾”而死。民国时张森楷先生主持编修的《合川县志》也有相同记载,并说蒙哥中炮风的地方就是今钓鱼城嘉陵江对岸的东山(现称炮台山)。1980年出版的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的《钓鱼城史实考察》一书采纳了《钓鱼城记》的观点,还说合州知州王坚在蒙哥中炮风之后,又命人把从钓鱼城天池里捞起来的30多斤重的大鱼和几百个面饼送到蒙哥营中,并附书一封,告诉蒙哥把鱼煎了和面饼吃,并说城里粮食和水都很充足,蒙哥再有10年也攻不破钓鱼城。重伤中的蒙哥见到物和信,又羞又气,退兵温汤峡而亡。
六是炮石所伤致死。刘译华、冯尔康编著的《中国古代史》及邱树森著的《元朝史话》均采纳此种观点,认为蒙哥在率军攻城时,被宋军所发炮石击中,因伤势过重而死。
综上所述,蒙哥究竟为何而死于钓鱼城下,尚未有定论。“上帝之鞭”究竟如何断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一部分 帝王第11节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先他而死,乃由皇太孙朱允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后世也称为明惠帝。然而,惠帝刚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图谋夺取帝位,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北平(今北京),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1402年,燕兵攻陷了京师(今江苏南京),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第一部分 帝王第12节 同治帝死因之谜
天花还是梅毒——同治帝死因之谜
清入关后第八代皇帝同治(载淳),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所生,同时也是咸丰皇帝(奕)的独子。同治6岁时,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亲政。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
对于载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载淳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
近来,在清代档案中发现了属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以下简称“脉案”)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一份。
据记载,载淳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来,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只请第一次脉就能做出上述的明确诊断,主要是因为载淳之病来势很凶,“疹形”表发得较显著。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十二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同治仅服了一次药,效果便显现出来了。第二天早上,夹杂着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昨日那样烦闷堵厥了。但是,疹痘初发,未至出透,致使“瘟热熏蒸肺胃,以致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议用“清解利咽汤”对此进行调理。巳初三刻服药后,效果明显,是日午刻即“脉息浮洪,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颗粒透出”。
这样,经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不足两天,痘颗虽然开始表发了,有些症状也有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颗颜色紫滞,又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之内症。很明显,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滞并没完全随之表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身亡。
根据这些记载,有人便认为同治是死于天花,但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而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同治帝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开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戏。但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同治帝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同治帝宠爱皇后,强令其移爱慧妃。而同治偏偏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于是,同治帝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而毫无成效。一次,同治帝对醇亲王奕当面劝谏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同治帝却一再追问他消息的来源。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载淳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皇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载淳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
第一部分 帝王第13节 光绪帝之死探秘
光绪帝之死探秘
和同治帝一样,光绪帝正当盛年时却突然死去,成为慈禧垂帘听政之下的第二个牺牲品,而且他的死与慈禧的死仅相差一天。因而,关于他的死因也就引起了世人的种种猜测。
第一种观点认为光绪是患重病而死。在废立风波中,光绪依旧做他的皇帝,但他的实权却丢了,精神也备受打击。光绪帝沉重的心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健康。另外光绪帝自幼孱弱,脾胃素来虚弱。光绪虽贵为天子,却连一个孤儿也不如。据宫中太监寇连材日记说,当时宫中人受各种限制,不能亲近光绪。惟有西太后可以亲近他,而她当时骄奢淫逸,对光绪的生活根本不管。小皇帝每天有数十种菜,但菜皆不能入口。光绪要加菜,御膳房必先告知太后,慈禧必然责备他铺张浪费,不懂节俭,光绪只好从小挨饿。
光绪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患上重病。《清德宗实录》、《清史稿》、《光绪朝东华录》等都说光绪久病体虚,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病入膏肓,最后驾崩,但这些均为官方文件,可信度不一定高。
第二种说法最为流行,说是慈禧谋害了光绪帝。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光绪虽然长期被囚,保皇党却极为依靠他。慈禧自己身体健康,能执政时,百般折磨光绪。晚年,她力不从心了,便想害死他。当时因担任起居注官而能接近光绪的恽毓鼎,写了一部《崇陵存信录》(又名《光绪外传》),记录了光绪临死前的状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忽然传出病重消息,召京外名医入宫诊视。诊脉时,光绪静静地把双手置于案上,自己写出病情。入诊者都说光绪身体尚健。十月初十,适逢慈禧万寿节(生日),光绪出瀛台,替太后祝寿,有人看见他为准备跪拜而活动筋骨。十九日,宫廷大乱,增加侍卫,稽查出入,传言光绪驾崩。次日,宫中恢复了宁静,午后,传载沣监国、溥仪入宫教养之命。二十一日,皇后入瀛台探视,光绪早已气绝身亡。太后闻此,仅叹息几声。
在这则记录里,恽毓鼎实际上暗示慈禧害死了光绪。而且,慈禧宣布光绪病重,和百日维新后废立风波之做法一样。恽氏长期任起居注官,他的话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则在《清宫二年记》等书中,明确地指明正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
以上三种说法都是言之凿凿,但是清宫太监回忆录《清宫琐谈》则说光绪实则死于饥饿。据载,光绪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死前已得到光绪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二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饿急,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光绪便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上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上气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世。
在这几种说法里,究竟哪种说法的可信度更高一些,让人难以取舍。光绪帝之死与同治帝之死一样,成为清宫内又一未解之谜。
第二部分 政治第14节 华盛顿死因难明
华盛顿死因难明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之后,于1798年初冬,悄悄回到了自己离别16年的家乡——弗农山庄。66岁的他准备在这里安度自己的晚年,一年以后,死神却奇迹般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而对他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
1799年12月12日,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有一场大雪。对于这天的天气,华盛顿早有预见,但他仍旧骑上马开始巡视。他是上午10点钟出去的,下午3点钟才回来。
第二天早晨,他感到嗓子痛,不能再出去巡视了。下午,他的嗓子开始嘶哑。到了晚上,嗓子哑得更加严重。到了夜里,他又冷得全身发抖,呼吸不畅,凌晨两三点钟,他叫醒了夫人,但又怕她着凉,没让她起床。清晨,女仆进来生火,才把利尔先生叫来。此时华盛顿已呼吸困难,话也说不清了。他让人去把克雷克大夫请来,同时,在医生没来之前,让罗森斯给他放血。
大约4点30分,他让夫人在写字台中取出他早就写好的两份遗嘱。他看了一下两份遗嘱后,让夫人把其中一份遗嘱烧掉,另一份保留,放到她的密室里。夫人从密室回来后,华盛顿握着妻子的手,说:“这场病可能马上让我离开这个世界,如果真是这样,你要清理一下账目,把款项结清,另外你还要把我那些关于军事的书信文件仔细整理一下。”
大约5点钟,克雷克大夫来到房间里。
华盛顿说:“医生,我现在很痛苦,从一得病我就知道死神这次是不会放过我的。不过,死对我来说并不可怕。”
华盛顿又说:“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替我操心,我很快就要去了。”
他接着又躺了下来,大家也都走出了房间,只留克雷克大夫一人照看。
晚上,又采取了其他治疗方法,但都收效甚微,这次医生让他服什么药他就服什么药了。利尔先生后来在书中叙述道:
“大约10点钟,他几次要说话,但都无法说出。最后,他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快不行了。我死后的三天再下葬,葬礼要尽量简单。’我这时已难过得说不出话,只好向他鞠了一躬,表示同意。但他没有理解我的鞠躬,说:‘我的意思你明白吗?’我说:‘明白了。’他说:‘那我就放心了。’
“在他去世前大约10分钟,他的呼吸通畅了很多。他变得很安详。他还伸手,摸自己的脉。忽然他的脸色变了,我连忙叫克雷克大夫,坐在火边的大夫急忙到了病床边,但一切都结束了:华盛顿的手垂了下来,停止了呼吸。克雷克大夫蒙着脸哭了起来。华盛顿就这样没有叹息、没有挣扎地离开了我们。”
华盛顿的死因却一直没有被查实,他得的是什么病、医生为他诊断的结果是什么、给他吃的药对病情有没有作用、药名等都无人知道,而他生前为自己准备两份遗嘱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其中另有隐情?
第二部分 政治第15节 华盛顿为何不想连任第三任总统?
华盛顿为何不想连任第三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