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中的英雄 >

第3章

历史中的英雄-第3章

小说: 历史中的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在公元前501年时,孔子获得一个为官的机会;他被任命为中都宰;在他为政期间;人们讲信修睦;路不拾遗。孔子的继任者是鲁定公委派的一位刑部长官,他很满意于中都这种的局面。中国的史书这样记载:    
    “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     
    这一情形实在太过美好,所以也不可能长久维持。一些反对孔子的人悄悄聚首,企图陷害他。鲁国的日益强大也引起周围邻国的极度。当时齐国一个阴险的大臣还设计离间鲁定公和孔子。他让齐王送给鲁定公一群美丽的歌女,和120匹骏马。于是定公很快沉溺其中,疏远朝中大臣、荒废国家政务,也不顾孔子的苦心劝谏(孔子认为最好的治理原则就是以身作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失望的辞去了官职,和他的学生开始了13年的流亡生涯。他曾很悲伤的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什么呢?他希望通过教育的发展来重建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在《大学》中有两段话是他的学生对他的思想的概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一种完美的图景;但却忽视了人类不过是穿着裤子的猿猴。但无论如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追求的目标,一条可供攀登的阶梯。这是哲学的黄金之书之一:改革应从家里开始    
    在孔子六十九岁时,鲁哀公成为了鲁国国君,他派了三个官吏去看望孔子,带去了礼物,并邀孔子返回故土。在后来的五年中,孔子过着简朴而尊荣的生活。当叶公来询问他的健康状况,他让他的弟子子路回答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在七十二岁时去世,他的门徒葬之以厚礼,以表达他们对孔子的敬爱之情。其中一些弟子还在墓旁建起棚屋,守丧三年。当所有人都离去后,对他感情最深厚的子贡又独自留下,继续守丧三年,独自在孔子的墓旁哀悼。    
    现在让我们穿越十二个世纪,从公元前478年来到公元705年。    
    在中国唐明皇统治的繁盛时期,一天,皇帝接见了一位来自高丽国的使节,这位使节带来了一封用高丽语写成的重要文书,但皇帝周围的臣子没有一人能读懂。    
    “什么?”皇帝吼道:“你们这么多文官,这么多的学者和勇士,难道找不到一个人能够为朕解忧吗?三天内,如果没有人能够译出这封信,所有相关人员都统统问罪!”    
    臣子们焦急万分,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纷纷为自己的官位和肩上的脑袋担心。这时,大臣贺之章走上殿来出主意:“你们这样去对皇上说,有一位很有天赋的诗人,姓李,他精通诸学,无所不能,可以找他来解读这封信。”    
    于是李白被召进宫来,他很快译出了信件,并拟定了回复,皇帝也毫不犹豫的签署了回信。唐明皇可能很相信大臣贺之章的密语:李白是一位因无心之失而被逐出天庭的“谪仙人”。这个故事是李白的轶事之一。    
    在李白出生的那天晚上,他母亲——一位嫁到李家的女人——梦到了太白星,一颗很亮的星星,在西方称为金星。所以这位新诞生的小孩姓李,名为太白,也就是那颗星星的名字。在李白十岁时,他已经学习了所有儒家经典,并开始构思自己的不朽诗篇。他长得健康而强壮,好剑术,并向全世界宣称他的能力:“虽身高不及七尺,但力可抵万军。”于是他悠闲的留连山水,在不同女人朱唇中,品尝爱情的美酒。他写道:    
    葡萄酒金叵罗    
    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     
    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     
    芙蓉帐底奈君何    
    李白曾结婚,但由于他一直很穷,他的妻子最终还是带着孩子离他而去。当时的唐明皇对他很友好,送给他大批的礼物,并让他给自己宠爱的杨贵妃写诗。但杨贵妃认为李白在诗中讽刺了她,于是她说服本来很赏识李白的皇帝,给了李白一些钱让他离开了。    
    我们可以描绘出他在很多城市游荡的情形,就像崔宗之对他的描述:    
    “担囊无俗物,    
    访古千里余,    
    袖有匕首剑,    
    怀中茂陵书”


第二部分 孔子和谪仙人第4节 孔子(2)

    在李白的漫游生涯中,他对自然的迷恋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也带给他一种平静的乐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或者: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现在,他的头发斑白了,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年轻时代的渴望。很多次,在京城长安的浮华中,他渴望着简单自然的家庭生活!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他的晚年岁月很凄苦。因为他从未认真去赚钱糊口。在战争和革命的混乱中,再也没有使他衣食无忧的帝王。当永王李璘的邀请李白加入自己幕府,李白欣然接受了。但李璘一直在密谋反叛唐明皇,当计划败露后,李白也以叛逆死罪被投入狱中。后来,平定叛乱的将军郭子仪为李白求情,甚至提出自己辞官代赎李白之罪。皇帝也最终同意免其死罪,不久之后,朝廷大赦天下,李白终于获得自由,他迈着踉跄的脚步走上归家之路。三年后,李白在家乡病逝,但传奇总不会让高贵的灵魂得到平庸的结局,在关于李白的传奇中,他是在狂欢的陶醉中,为了拥抱水中月亮的倒影,蹈水而亡。    
    唐明皇和杨贵妃死去了,但李白仍然在高唱着自己的诗篇:    
    木兰之枻沙棠舟,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还有更多的东西要说,但地狱的钟声已经敲响。我还是以自己在1932年写的一段关于中国的论述来结尾吧。    
    “没有任何一种武力的胜利或者外国财政的专制,可以长时期的压制这样一个物产丰饶、生命力顽强的国家。在使中国这只雄狮真正耗尽元气之前,入侵者早已损失了资金,也失去了耐心,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吸纳并教化了她的征服者(接下来将是日本)。她学习了各种现代工业技术,利用交通和信息的发展将国家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节俭的传统美德使中国获得更多的资金,强有力的政府也使社会变得稳定而有秩序。所有的混乱都是暂时的,一切的无序状态都终将结束,并以专政的形式达致平衡。旧的障碍将被一扫而空,继之而来的是欣欣向荣的自由。革命,就像死亡的一种形式,是对沉痼的清理,也是对冗余的割除,它总是出现在旧事物的垂死之时。中国在此之前已经死去过很多次了,并也由此获得了更多次的重生。”


第三部分  印度——从佛主到英迪拉·甘地第5节 《奥义书》 

    我们把文明定义为社会秩序的进步和文化的创造。在印度,文明和考古学家的发掘一样古老。1924年,约翰·马斯霍(JohnMarshall)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在印第斯河岸的摩罕达约(Mohenjodaro)地区发掘出四、五个分层次排列的城市遗址。城中有上百间坚实的砖结构的房屋和店铺,整齐的排列在宽阔的街道和狭窄的小巷两侧,在一些地方还排成有序的高低层次。他们还在其中发现了带轮的货车、家用器具、盥洗用品、彩绘陶瓷、钱币、雕刻的图章、项链、耳环。所有这些物品都和古埃及金字塔一样古老。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一群被称为雅利安人(Aryans)的人从北方进入了印度,以入侵者的身份定居了下来,并成为了印度的当权阶层,他们建立或强化了种姓制度。发展出一种与欧洲语言基本相类的梵语,还孕育了以流传到今天的四部吠陀经(Veda)和《知识之书》(Booksofknowledge)为代表的古典文学。这些作品主要由祈祷、赞美诗和宗教仪礼构成,其中一部分是《奥义书》(Upanishad)——这是大师和学徒间互相交流的宗教哲学著作。很多世纪以来,这些内容只是口口相传,到了公元前300年,才被正式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印度哲学经典。我非常喜欢这些作品,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分享其中的一些内容。    
    “奥义书”(Upanishad),这个词中的“Upa”是指附近的,“sbad”是指坐下;整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宗教老师的旁边坐。奥义书的整个教义——现在仍有宗教老师不断传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去理解,第一部分是耐心和持续的内在关照。要忽略所有的感觉、欲望、记忆、理性和思维;抛开所有的智力思考,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应对外在事物;还要放弃所有的行为和关于行为的思想,坚持进行内在关照,直到你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无形、无质、无特性,直到你能感觉到所有物体背后的所蕴含的思想,那些意识中的意识。这是所有现实中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东西,是所有现象、所有感觉和所有事物所依存的基础。宗教老师将这些称作“阿特曼”(Atman)——意为生命中的“原息”,也就像我们所谓的“精神”或者“灵魂”。    
    其次,是在所有事物中,也包括我们自身,有一种内在的元息,一种重要的、无形的力量。缺少了这种东西,事物就会失去精神、无法运动,甚至死亡,一切事物都不能生活和生长。这些生命的力量就是梵天(Brahma)——一种永恒存在的无形、无性、非人格化的难以琢磨的精神或实体。不仅所有生命和思想依存于它,所有形式和力量也依存于它。它是唯一的真神,印度教的万神殿中那所有的神灵都只是它一部分的表现,它以诗意的表达帮助人类思想去构想那些生动变化而又无所不在的现实。    
    最后,“阿特曼”(Atman)和梵天(Brahma)是一体的,这种普遍的灵魂或力量存在于我们身上,也存在于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身上,同样存在于客观的世界灵魂中。让我们来来听听最受尊敬的奥义书大师加纳瓦克亚(Yajnavalkya)是怎样向他的学生斯维塔克图(Shwetaketu)阐释这一点的:    
    “给我拿一棵无花果过来吧。”    
    “先生,给你。”    
    “切开它。”    
    “切好了,先生”    
    “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一棵很完美的种子,先生”    
    “再将它继续切开”    
    “切好了,先生。”    
    “你看到了什么?”    
    “什么都看不到,先生。”    
    “这就对了,孩子,最好的精华就是你看不到的那部分——它就是一棵大树的生长所需要最好部分。相信我,……整个世界都有灵魂,这就是精华的部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梵天,Tattvamasi——这就是艺术,斯维塔克图。”    
    “先生,你使我悟到了很多。”    
    “这就好,我的孩子。”    
    奥义书包含的内容有很多;瑜珈(Yoga)是一种自我修身;而重生是一种对自私的责罚。但是,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佛主的故事吧,他是亚洲的“世界之光”。


第三部分  印度——从佛主到英迪拉·甘地第6节 佛主

    在传奇中,他的历史如此的短暂,以至于我们不太相信他确实存在过。有一种传说称他是由处女所生,据说他是自己进入到玛雅(Maya)王后的肚子里的,在里面呆了十个月,然后被生了出来。他“没有被不纯洁的事物玷污”,“就像一个人步下阶梯”,并且“像珠宝一样闪亮。”当然,释迦牟尼还是有一个父亲,他父亲是喜马拉雅山(Himalayas)附近卡皮拉瓦斯图(Kapilavastu)国的国王。这个新生的小男孩被唤作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Gautama)。他在王宫中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远离痛苦和忧伤。在他长大成人后,他从五百位美丽少女中挑选出自己的妻子,继而成为一个幸福的父亲,一直过着富足平和的生活。    
    传说告诉我们:一天,乔达摩·悉达多离开宫殿来到大街上,他在那儿看到了一位老人;第二天,他又来到街上,看到了一位病人;第三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死人。他后来解释说“这些看起来和我毫不相干,但我一旦仔细回味,却发现那些年轻时的春风得意全都没有意义了,……哦,原来我的诞生是为了寻求生的意义,我的衰老是为了寻求衰老、病痛、哀伤、和不纯洁的意义。接着我想,如果我的出生是为了寻求生的意义,那么当我目睹了生而为人的悲惨之后,是否会去追寻生命的超脱,追寻涅槃(Nirvana)的那种最高境界的平和呢?”每一个人的“皈依”都会经受磨难,乔达摩·悉达多决定离开自己的父亲、妻子,还有刚出生的婴儿,成为一位追求世间真理的修行者。    
    在六年里,他以青草、野果为生,“我想,如果我食取少量的食物,以我的手掌所能捧住的为量——大豆、野豌豆、鸡豆、蚕豆的果汁……,可能我的身体将变得非常瘦弱。我臀部的形状就象挨饿的骆驼的脚印。……但当我想到我可以因此得到解脱,我就宁愿选择少吃些。”    
    但是有一天,乔达摩感到自我的禁欲并不是办法,因为他不能从这样的苦行生活中找寻到新的启迪,相反,那种自我折磨的特殊自傲却破坏了本来可能产生的神圣。于是,他放弃了禁欲主义,开始到菩提树下静坐,(这棵菩提树今天还在被游人观瞻),决心直到自己有所顿悟才能离开。他问自己,什么是人类哀、老、病、死的根源?他感到生和死是一种无限的延续,它们分别代表着痛苦和哀伤,并得出结论说:这就是所有罪恶的根源。    
    为什么生不会停止呢?这是因为因果报应需要在人间有新的化身,在这种因果报应中,每个人都需要偿还自己前世的孽障。然而,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公正无私,兢兢业业,友善平和;如果他总是在思索那些永恒的事物,而且他的心不会被生和死、得和失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