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黑暗的左手 作者:[美] 厄休拉·勒奎恩-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近四月中旬的时候,我们一连许多日子遇上无风和煦的天气。如果有风暴的话,也在我们以南遥远的地方,在“冰川下面那儿”。
4月21日,约摸中午时分,我们周围死沉沉的虚空开始流动,扭曲。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眼睛作祟,因为我常常受到自己幻觉的捉弄,于是我对天空那隐隐约约的,毫无意义的躁动并不注意。突然间,我瞥见头上方有一轮黯淡无光,死气沉沉的小太阳。随即,我低头平视前方,只见一个巨大的黑团从虚空赫然呈现,向我们逼近,无数黑色的触须向上扭动,四下摸索。我戛然而止,将站在滑雪板上的埃斯文猛地转过身来,因为我俩都在挽具里。“是什么东西?”
他凝视锁在浓雾里的那些黑的奇形怪状良久,才终于说:“是悬崖……准是艾歇尔豪斯悬崖。”
我们又继续赶路。我们离那些庞然大物有数英里之遥,但我总觉得近在咫尺。天空变成浓雾低垂,随即又晴朗起来,我们清晰地看见耸立在夕阳残照里的冰原岛峰,硕大无比的尖锥形岩石伸出冰地,犬牙交错,怪石嶙峋,恰如海上冰川奇观,沉没的大山,冷冰冰的,像已死寂了亿万年之久。
如果我们仅有的那张糟糕地图可靠的话,那么冰原岛峰可能在我们最近的路线以北。第二天,我们略微转向东南方。
《黑暗的左手》作者:'美' 厄休拉·勒奎恩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说明:本书借用【云中孤雁】制作的模板
第十九章 回家
寒风凛冽,昏天黑地,我们举步维艰地跋涉,已经连续七周只见冰雪,因而翘首遥看艾歇豪斯悬崖,想从中获得鼓舞。地图上标明,悬崖离南面的森希大沼泽不远,离东面的戈森湾也不远。然而,这张戈布宁地区的地图并不可靠。我们累得疲惫不堪了。
实际上,我们离戈布宁大冰川南面边缘比地图上标明的近些,因为转向南行的第二天,就开始遇上压力冰地和冰裂谷。大冰川没有火山地区那么动荡,险恶,但它却是腐烂的。处处有数英亩大小的陷坑,可能是夏季的湖泊,有虚空的雪地,只要你喘一口大气,就可能陷落进一英尺深的陷阱,有的地方密密麻麻地布满凹坑、裂口。我们愈走,冰川上的大裂口、古老的峡谷愈多,有的宽阔如大山峡谷,有的则仅有两三英尺宽,却很深。
到了4月24日(根据埃斯文的日记,我没有记日记),阳光灿烂,北风劲吹。我们驾着雪橇,穿过横跨狭窄冰谷的一座雪桥时,往桥下面左右瞧去,只见蓝色的沟壑深渊,滑雪橇挤下的雪块落下去,啪啪作响,清脆悦耳,犹如银丝在薄薄水晶表面弹响。现在我仍然记得那天早晨的情景,阳光照耀在深渊之上,我们拉着雪橇奔跑,梦幻般喜悦,头脑飘飘然。然而,不久天空转阴,空气凝重起来。道路险恶,危险丛生,我们却掉以轻心。冰上波纹很深,我在后面推,埃斯文在前面拉。我眼睛紧紧盯着雪橇,一个劲地推,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推快些。突然间,雪橇猛地一跳,向前直冲,车把差点从我的手中挣脱。我凭本能死死地抓牢雪橇,向埃斯文高喊,示意他慢下来,以为他已经快速登上了平滑的路面。不料雪橇却猛然停死,车头向下,埃斯文不在那里。
我差点松开雪橇车把,去寻找他,没有松手完全是运气,我抓牢车把,茫然地四下环视寻觅他,看见了裂谷的边缘,它由于断裂的雪桥另一面在移动与跌落而显得清晰可见。埃斯文脚朝下滑下去了,滑雪板仍然在坚硬的冰上,我的全身重量压在滑雪板后部第三节上,雪橇才没有跟着他落下去。他悬挂在裂谷中的挽具里,全身重量拖着雪橇车头朝下,一点一点地倾斜。
我全身压在后车把上,将雪橇从裂谷边缘往后拉呀摇呀橇呀。雪橇先不大动,但我全身重量死死地压在车把上,拼命地拖,
雪橇终于开始缓缓地移动,接着猛然从裂谷滑走了。埃斯文双手抓到了边缘,他的身体重量现在助了我一臂之力。他在挽具的拖拉下,挣扎着爬上边缘,脸朝下瘫倒在冰地里。
我跪在他身旁费力地解开挽具。只见他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是胸部一起一伏喘大气,嘴唇发紫,半边脸擦伤了。
他摇摇晃晃地坐起来,吹口哨似的低声说:“蓝色——一片蓝色——深渊里的高塔——”
“什么?”
“在裂谷里。一片蔚蓝——亮晃晃的。”
“你没问题吧?”
他开始重新系紧挽具。
“你走前面——拉着绳子——用棍子,”他喘着气说,“探路。”
连续数小时,我们一人拖雪橇,另一人引路,如履薄冰,用棍子一步一步地探路。在白茫茫的天气里行走,看不见前面的裂谷,等走近些往下面看到裂谷时,为时已晚了,因为裂谷就悬在头上方,并非总是坚实的。每一个脚步声都可能意味着一次不测、一次跌跤、一次颠簸。没有影子,仿若一只均匀、白色、无声的球体在一只巨大的冰花玻璃球里移动。球里面空空如也,球外面也是空空如也。然而,玻璃球上有裂缝,探一步走一步,再探一步再走一步,探出明显的裂缝,人可能从裂缝掉出白色玻璃球,跌落、跌落、跌落……没有一点松弛,肌肉麻木起来。渐渐地,我举步维艰。
“怎么啦,金瑞?”
我站在虚空的中央,眼泪流出来,冻住了眼珠。我说:“我害怕掉下去。”
“可你套着绳子的呀。”他说。接着他走上前来,看前面是否有明显的裂谷。他说:“搭帐篷。”
“还早呢,继续走吧。”
他已经在取下帐篷了。
后来,我们吃完饭后,他说:“该停住了,我认为不能走这条路。看来冰川走势平缓,一路上都有冰洞与裂谷。如果看得见,倒还可以绕过,可是没有影子,什么也看不见。”
“那么,我们怎样到达森希大沼泽呢?”
“这个,如果我们再次一直往东走,不偏向南面,那么就可能踏上坚实的冰地,一直走到戈森湾。
“我的看法是,只要还是这白茫茫的天气,我再走20步都走不动了。”
“如果我们走出了裂谷地区……”
“哟,如果走出了裂谷,那就没问题了。如果太阳又出来了,那么你可以坐在雪橇上,我免费把你送到卡尔海德去。”到了旅途的这个阶段,我们爱调侃一下。这种调侃往往显得愚蠢,但有时候也逗得对方发笑。“我没有问题,”我接着说,“只是患了严重慢性恐惧症。”
“恐惧非常有用。就像黑暗,就像阴影。”埃斯文露出了微笑,他的头如同一个剥落的,布满裂纹的棕色面具,顶部是黑色皮毛,面具上安了两颗黑色的岩粒,微笑就是面具上一道丑陋的裂口。“真奇怪,白天居然光线不足。我们要行走,没有影子可不行呀。”
“把你的笔记本借给我看一下。”
他刚刚记下了我们当天的旅程,计算了里程和给养。他把那本小小的记事簿和一支铅笔绕过夏帕火炉,递给了我。
我在封底里面那一页空白上画了一个圆圈,又在圆圈里面画了两道曲线,并将符号“阴”那一半涂黑,然后递给我的同伴。
“你知道那符号吗?”
他好奇地端详良久,最后说“不知道”。
“这符号是在地球上,在汉恩——达文纳特星上,在悉菲沃尔星上发现的。叫做‘阴’‘阳’。‘光是黑暗的左手’……它象征着什么呢?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女人与男人。而你自己,瑟尔瑞姆,却是阴阳同体,你是雪上的一个影子。”
第二天,我们艰难地跋涉在白茫茫的虚无里,走了整整一天终于走完了虚空地面的裂缝。我们食物定量已经削减了三分之一,希望藉此维持长途跋涉。我们往东行进了四天,每天走了18到20英里。之后,暴风雪来临,我们左右前后,细小的雪粒旋风般飞舞,飞舞,飞舞,飞进眼睛里。我们在帐篷里一连躺了三天,听风雪怒号,那无言、仇恨的咆哮发自没有呼吸的肺部,持续了整整三天。
“气得我真想和它对吼。”我用心灵语言对埃斯文说,而他的默契却带几分迟疑不决的拘谨:“没有用处,它不会理睬的。”
我们睡呀睡,吃一点东西,护理身上的冻伤、炎症、擦伤,用心灵语言交谈,然后又蒙头大睡。三天过去了,呼啸声渐渐平息,最后变成一片沉寂。我们拔营出发。阳光明媚,上午温度计显示零下10度。行进中我们的体力也渐渐恢复,走得又快又轻松。那天一直走到星星出来了才歇脚。
晚餐,埃斯文准备了全额定量的食物。照此下去,我们只能再维持七天了。
“形势有了转机,”他一本正经地说,“要想跑得快,我们得吃饱才行。”
第二天早晨,我们醒来很迟,吃了一顿双倍量的早餐,然后架好挽具,拉着轻便的雪橇离开世界的边缘。
世界边缘是一座岩石陡坡,沐浴在惨淡的正午光亮里,呈红白相间,边缘下面躺着冰海:戈森湾。从此岸到彼岸,从卡尔海德到北极,大海千里冰封。
下到冰海和穿过冰原那些拥挤在红山之中的断裂边缘、悬岩以及沟渠,需要花费那天下午和第二天的时间。第二天,我们丢弃了雪橇,打起两个背包,一个主要装帐篷,另一个装其它什物,粮食平均分,我们两人各负重不到25磅,我多背了夏帕炉,但负重仍然不足30磅。我们不再将雪橇拉呀推呀拖呀撬呀什么的,轻松多了,行进路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埃斯文。他回首望了雪橇一眼,只见它如同一小堆废物躺在浩瀚的冰地和淡红色岩石堆里。“它干得不错。”他说。
那天晚上,也就是我们旅途的第75天,我们终于走下了戈布宁大冰川,到达戈森湾冰海。我们再次披星戴月,长途跋涉。空气寒冷,但却清新,静谧。冰地平坦,没有雪橇拉,我们就用滑橇。那天夜晚我们露营时,想到脚下躺着的不再是绵延一英里的冰雪了,而再过数英尺就是盐海水了,真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我们没有闲功夫去细想,吃了晚饭,就睡觉了。
东方破晓,又是一个晴天。尽管寒气袭人,气温零下40度,我们看见海岸线几乎是直线向南方延伸而去,有些地方隆起,那是冰川的伸出突起部分。我们先紧靠海岸行进。
那天,我们吃完了最后一点奥西谷粒,最后几盎司卡迪克芽苞,每人只剩下两磅吉西—米西和六盎司糖。
对我们旅途最后的日子,我的记忆已经模糊,无法细细道说。饥饿固然可能使感觉敏锐,但再加上极度的疲劳,就大不相同了。当时我一直都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那是一种重获自由的感觉,欣喜的感觉,睡意浓浓的感觉。
我们到了卡尔海德,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我们的背囊也空了,于是,我们以热水作酒庆贺我们的到达。第二天清晨,我们起来,出发去寻找道路与栖身之处。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我们也没有该地区的地图。也许有路,但都埋在五到十英尺深的积雪下面,我们可能不知不觉地穿过几条路。没有农耕的迹象。我们迂回前进,忽而南行,忽而西行,透过苍茫的暮色和稀疏的落雪,看见远方一座山边有一盏灯光在闪耀,一时间我俩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我们驻目凝视。终于我的同伴用低沉而又沙哑的声音说:“那是灯光吗?”
天黑了许久,我们才跌跌撞撞地摸进一座卡尔海德村庄。那是一条街,两旁立着高屋顶的黑色房子,雪堆积在房屋的御冬门前。我们在热食店门口停下,狭窄的百叶窗泻出黄色的光线,那就是先前看见穿越山脉的光亮。我们打开门,走了进去。
我们步入一间热气腾腾,灯光明亮的大屋子,里面美味佳肴,香气四溢,人声喧哗。我一把抓住埃斯文的肩膀。顿时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双双陌生的眼睛转向我们,我忘记了还有活生生的人,相貌并不像埃斯文。我吓得魂不附体。
实际上,那是一间相当小的屋子,屋里只有七八个陌生人,他们和我一样也大吃一惊。隆冬季节,谁也不会夜里从北方来到库库尔斯特领地来。
埃斯文开口了,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我们恳请领地关照。”
叽喳声、嗡嗡声。茫然,惊恐,欢迎。
“我们是翻过戈布宁大冰川来的。”
他们围住我们,七嘴八舌地问开了。
“请照应一下我的朋友,好吗?”
我以为是我说的,却是埃斯文说的。有人请我坐下,他们端来吃的,照顾我们,接纳我们,欢迎我们回家了。
这些穷乡僻壤的山民,愚昧无知,吵吵嚷嚷,狂热好动,他们的热情好客给我们艰难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用双手奉献,不配额,不计算。而且,埃斯文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的奉献,恰如一个领主生活在领地中间,一个乞丐头生活在乞丐中间,一个人生活在同胞中间。
生活在大冰川边缘之边缘这个极限地区,只能维持温饱的渔民们,对他们来说,诚实犹如食物一样至关重要。彼此必须以诚相待,没有什么值得欺骗的。埃斯文深知这一点,因此一二天后村民们登门旁敲侧击地就荣誉原则询问我们干吗要选择寒冬漫游戈布宁大冰川,埃斯文立即回答:“虽然我不该保持沉默,但沉默总比撒谎好。”
“众所周知,一些达官贵人遭到放逐,但他们的影子却没有萎缩。”熟食店厨师说。厨师的地位仅次于村长,他的熟食店在冬天或多或少成了全领地的聚会场所。
“一个人可能在卡尔海德遭到放逐,另一个人则可能在奥格雷纳遭遇相同的命运。”埃斯文说。
“是呀,一个人可能遭到家庭的放逐,另一个人可能遭到住在艾尔亨朗的国王的放逐。”
“国王无法缩短人的影子,尽管他想这么做。”埃斯文说,厨师看上去满意了。假若埃斯文是被自己的家庭放逐出去的,那么他就会受到猜疑,但受国王的放逐却是无足轻重的。至于我呢,我一眼就被看出是外国人,是被奥格雷纳放逐的人,因而反倒是一种光荣。
我们没有向我们在库库尔斯特的主人透露姓名,埃斯文极不愿意用假名,但又不能公开说出我们的真名。同埃斯文讲话就是一种犯罪,更不用说供给他衣食住宿了。即使戈森海海岸偏僻的村庄也有收音机,因此村民们不可能借口说不知道“放逐令”,只有真正对他们客人的身份一无所知才可能成为借口。村民们的微妙处境给埃斯文的心里压了一块石头,而我却没有想到这些呢。我们到达村子后的第三天晚上,埃斯文到我的房间里商量怎么办。
卡尔海德村庄如同地球上的古堡,少有或者没有独立成户的房屋。然而,但在那些布局零乱、高大的家庭大楼、商贸大楼、联合领地大楼(库库尔斯特没有领主)以及法庭大楼里,500名村民个个住在自己的房间里,享有隐私,甚至可以隐居。那些房间分布在古老的走廊两侧,四周是三英尺厚的围墙。他们给我俩各一间屋子,位于家庭大楼的顶层。埃斯文进来时,我正坐在火边,那是一堆温馨、浓香的火,烧的是取自森西大沼泽的泥炭。他说:“我们得尽快离开这里,金瑞。”
我记得当时他站在火光通明的屋子阴影里,赤着脚,只穿了村长送给他的宽松皮毛马裤。卡尔海德人独处温暖的幽室之中时,常常是半裸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