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代历史研究--玉搔头中短篇集 >

第15章

唐代历史研究--玉搔头中短篇集-第15章

小说: 唐代历史研究--玉搔头中短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忽然又省悟到自己好像有些得意忘形,于是在后两句中极力地抑制住兴奋压低了声调,可终究还是留下了点清亮的尾音。诗行洋溢着活泼泼的气息,实在很难想像是从一个在宦海中颠簸多年的老者口中吟出。但是,那种志得意满也已经到了高度饱和的地步了。

  再多一点,就是虚妄。

  无论是否认同李德裕的政策、能力和作风,多数人歙肩俯首,纷纷作了李府门前车马客。大小官员的书剌在李德裕的面前云飞雪落。无数依附者带着多方求取的宝玩,费尽心计侧身相府小斋。那里有水浸白龙皮带来的凉爽,更有权势发散出来的炙人热度。璨然的暖金带、避尘簪含糊地映出一张张谄媚的笑脸,万里外汲来的惠山泉冲泡的茶汤里多少羼和了些许市侩风味……李德裕的府邸位于安邑坊东南。按照唐朝最有名气的卜者桑道茂的观点,风水上讲那里是一只玉盌。那么玉盌里一定满盛了长安官场的五光十色,带着浮沫和渣滓。就连远在洛阳的平泉庄,与其说是为元老重臣日后归隐而筑的心灵家园,毋宁说是宰相铺陈滔天权势的另种场所。“陇右诸侯供语鸟,日南太守送名花”,雁翅桧、礼星石、海州的鱼骨二丈五尺八……鸣皋山下无所不有。园中两座亭台被毫不谦虚地命名为构思亭和伐叛亭。李德裕已经轻狂到用土木砖石自旌功业的地步了。可繁庑的楼台花木中所享受的,也不过是过分喧哗中的一丝寂寞。

  一丝寂寞里没有让他听见不绝于耳的怨詈之声。那是切切秋虫,那是预告秋和冬的声音。

  刘谏的首级已为李德裕的政治建树安上了壮美的拱顶石。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没有想到当一颗红如桃实的流星拖着烛地的尾迹从紫微横贯而入时,李炎驾崩了——飨国不过区区五年多。李炎在会昌五年秋后心火炽腾的症象让人联想起二十五年的宪宗。和宪宗一样,他的早逝和皇室对炼丹术由来已久的迷信有关。对有绝大抱负的李德裕来说,五年时光实在太短暂了,远不能将他胸中的宏伟构想付诸实施。红槿,未来将在前往谪地的驿路上吟咏过的一种花期很短的南国葩卉,正是他政治鼎盛期的绝好象征物。

  李德裕苦心经营的事业在李炎驾崩后顷刻瓦解再一次说明——最近的两次是元和宫变和甘露之变——在官僚制帝国中,任何积极的政治进取如此的脆弱。在构建强大中枢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只能是皇帝。其他任何人,无论其个人能力多么强,都面临着和李德裕一样的问题:提防、排挤与不配合,以及广泛的舆论压力。因为他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在传统政治理论和实践中是缺乏合理依据——这样的依据只给予皇帝本人。继武宗李炎君临天下的李忱知道这一点。他对李德裕怀有恶紫夺朱的心态并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对李德裕的实际打击。他进行得很顺利。因为在庙堂上下,在九城内外,李德裕实在为他自己树立了太多的对立面,而这正缘起于他对权力的垄断。这种垄断直接——在操作上而不是制度上——颠覆了中唐以来翰林、枢密、中书门下三权制衡的中枢行政体制:

  从《旧唐书》的记载来看,“自开成五年尽回纥至天德,至会昌四年八月平泽潞,首尾五年……皆独决于李德裕,他相无预焉。”李德裕对权力的欲望似乎永不饕足,这使得他同僚们备位伴食而已。不仅相权集于一人之手,内廷也感受到来自李德裕的压力了。由于枢密使个人的软弱,这个职位不复王守澄在任期间的风光,出纳王命的权力被暂时地削弱了。李德裕还咄咄逼人地染指翰苑。按照多少年来的惯例,朝廷的外制文书出自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之手,而内制文书则由名为“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草拟。可从现存文献看,李德裕明确亟请翰林学士照自己拟定的内容撰写诏书就有二十八件之多。他一如既往得到了皇帝的坚定支持。在最重要的诏书起草过程中,李炎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学士不能尽人意,须卿自为之。”这意味着学士们丧失了利用草诏参预政务的权力,沦为服笔札之役的风尘俗吏。翰林学士,尤其是承旨学士的失落与觖望可想而知。无怪乎会昌一朝的几任承旨学士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对李德裕的构陷。其中,就有白敏中——他能进入长安政治核心圈子归根溯源得益于李德裕的推荐,否则皇帝原本更青睐他的从兄诗人白居易。然而在李德裕失势的日子里,是白敏中往眢井里投下了最重的一块石头。井底,铩羽涸鳞的李德裕望着头顶坠落的千斤石无奈地感慨道:

  唯以怨报德为不可测。

  这又岂“恩怨”二字了得。

  柳仲郢在地方上切实地贯彻了李德裕“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的政治主张,试图遏制日渐膨胀的官僚机构。由于方志编撰晚至宋代才有,现存唐代史料对京畿之外的情形总体上又是漠不关心的。我们无从得知裁汰州县冗员到底在长安以外给李德裕又增添了多少冤家。可是,以后的几个朝代里却有不止一个例子可以证明类似行为绝对会给当政者个人徼怨、徼祸的。

  修史一向被看作标志文职官僚集团独立和独特地位的一项工作——所有发生过的,靠他们存留;所有不该发生的,靠他们忘却;他们可以通过修撰历史来重塑历史,使历史成为他们所奉行的信条的图解。修史使他们获得了近乎最终裁判者的权力。可出于个人目的和家族名誉,李德裕还是侵夺了他们的最后领地。一部《宪宗实录》被删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连掖庭宫也投下了李德裕的阴影。他在会昌五年毫无必要地运用他的影响力阻止深得李炎欢心的王才人当皇后——大臣有效地干预册后最近的一例发生在开元十四年。两件事情不可相提并论:玄宗立武惠妃为后势必勾起文职官僚们对武周恐怖统治的痛苦回忆,所以侍御史潘好礼的反对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响应;王才人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也没有证据表明她企图对政治生活施加不应有的影响,后来她的殉节更是赢得了普遍的同情。所以,李德裕因这个女子寒微出身而反对她晋位带着一点任性,无法让人心服。

  我之所以要对被李德裕侵犯了的方方面面进行尽可能详尽的罗列,就是试图勾勒出李德裕手中权力膨胀的程度——那是会昌一朝政治实践成功的保证,也是失败的祸苗。连李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开始对李德裕颛权作风有所不满了。设若赵归真的丹药无害,我怀疑李炎对李党无保留的支持也近尾声了。正是在手中的政治权力无限制地扩大的同时,李德裕使自己的政治空间逼仄到了极点。看起来,在整整五年里,他似乎比任何一个对手都更为强大。但他永远不会比作为全部对手总集的对立面强大。如果说原先文职官僚们对李德裕还处在既恨之咒之,又求之依之的矛盾心理状态,那么在不满李德裕的杜悰、崔铉一齐罢相后,前种心态占了上风。

  愤懑的人愤懑地愤懑着。

  要颠覆一个集千百样矛盾于自身的大臣,现在缺少的是时机。李炎晏驾使这样的时机来得比预期的还要早些,而给李德裕致命一击的力量掌握在那些被阉割的魑魅魍魉手中——他们仇视李德裕,因为五年来他们的权力不断地萎缩:枢密使的地位削弱了;监军宦官的权力也暂时性地被李德裕遏制住了;宦官势力的领袖和象征仇士良试图煽动一场针对李德裕的宫廷游行,这个魔鬼式的人物曾在那么长时间内主宰长安并肆意摧残文职官僚集团,现在却被迫休致;占据上风的李德裕还曾致力于解除宦官的兵权、财权和其他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特权,也取得了些许进展。当然,他终究没能改变阉寺对神策军和内库的把持——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做到的,因为那是宦官势力的命脉,是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捍卫的。但是,这已经够了。李德裕所作所为已足够引起阉人们一致的敌意。在李炎大渐的时候,反击围绕着立嗣展开了。

  一个李炎所指定的继承人很有可能继承他对李德裕的信任,一个尚在冲龄的新皇帝或许会使权相处在特别有利的地位——这些都不是李德裕的对手们所希望的。他们必须抓住帝位交接的机会改变自己的被动处境。李炎晏驾时长生殿的情形疑云重重。蛰伏于宫闱中的阉党毫无滞碍地出入禁中,别有用心地传达上意。无论所谓的“遗旨”是多么的不合情理,内心蒿然的李德裕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根本不能质疑它的真实性。李德裕及其他外廷臣工与以前一样,对新皇帝的迎立不仅无法施加影响,甚至无从知悉,只是在一切都无法改变后消极地接受:出人意表,会昌一朝饱受迫害并从骨子里仇视会昌君臣的皇叔李忱入继大位。其实,“以察为明,无复仁恩”的李忱于宦官来说也不是合适的人选,宦官们后来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李忱与李炎、李德裕宿怨极深。这使鼠目寸光的阉人更青睐于他,把他看成摧毁李德裕的可靠工具。表面上看,李忱掌权是李德裕遭受打击的原因,其实因果关系正好相反:皇叔不可思议地柩前即位不过是宦官为打击李德裕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既然如此,李德裕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

  长乐驿外,谁与他共饮这一觥送别的酒?

  没有什么人长亭相别。送李德裕南行万里的只有一人——不是士人,是僧人。曾被他的权势和官场表面礼节掩饰得非常好的孤单处境终于显现出来了:等不到一句慰藉的温言一只挥别的手,有的只是窃笑无声地充斥在南衙北司的阴暗角落。李德裕不能不面对芳草夕阳无人处,黯然品味着孤立于文职官僚集团之外的苦涩。

  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诱导着我去作一些与处世哲学有关的思考,试图在老庄式的浅白感悟外寻找更具社会性的涵义。在读《明史》的时候,我也不由得将他与万历朝的张居正作对比。他们都面临着一个重臣的两难境地:要么尸位素餐,在庸庸碌碌的日子里坐观自己的老化,就象看一件跟自己毫不相关的物件慢慢腐朽;要么挣扎着有一番作为,最终在和光同尘的空气里窒息。张居正与李德裕一样选择了后者。他政治实践的捩折点是自己的死亡。李德裕的执政生涯却因李炎的死亡发生重大逆转。逝者已然无知无觉,生者却必须目睹世态炎凉、人情醨薄。这使得他的遭遇比起张居正尤其的不幸。张居正的对手主要是外庭群情汹汹的道德主义者,而李德裕则苦于无法彻底打击内廷阉人。明季泛滥的道德主义是传统政治政治伦理癌变的结果,而宦官更不过是帝国权力体系的附骨之蛆。所以,透过表面上的差异,我们可以认为对“臣道太盛”表现出排异反应的,归根结底是帝国固有的政治结构,有着十足韧性和弹性的结构——在很长很长时间里,长得唐也亡了、明也亡了,它也没有多少实质性改变。

  鬓发霜侵的李德裕踏上了更加寂寥的长长一条鶂路。长亭、短亭、长亭、短亭……七十五长亭外,不是他的故乡。谁也说不清何处是他心底的归处,长安,还是他在平泉庄的家?

  其实,李德裕在平泉庄的时光很有限。失落的日子里,那一首又一首《忆平泉》不过是用对山庄若多细微景物尽自细致却未必真实的描摹来苦苦寻找一种已被抽绎的情感。他南谪后,平泉庄蓬门昼掩,竹径寂廖,红桂静静地凋谢在碧潭前。洛阳城内的豪族越过日渐圮坏的墙垣盗取松石花树。最后,连平泉庄也改作了平泉寺。这一改,就改出了某种归结性的意味。

  庙号武宗的李炎归葬端陵的那一个月,被他和李德裕所打压的循州司马牛僧儒迁衡州长史,恩州司马崔珙迁安州长史,湖州刺史杨嗣复迁江州刺史,昭州刺史李珏迁郴州刺史,而流放封州的李宗闵也起复为郴州司马。李德裕南谪,这些平庸但对唐的政治生活曾经拥有非常影响力的前宰相们则同日北迁。他们都老了,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以后的日子是要完整地留给李忱的。所以,他们的北迁更多地具有象征性,带着涤荡会昌政风的意思。可这也许提醒了一些人,不能在日后给李德裕同样的机会。由此观之,平泉庄可算不上理想的幽禁处所。不全然因为多少官员的阿谀和世故在平泉庄的月榭前喧妍着,金丝笼里啼叫着,四壁上悬挂着,铭刻着进献者的名号在多宝槅上陈设着。更要紧的是,它离东都不过三十里,近迩两畿,联络朝野有极突出的便利。于是:

  过了一个月,李德裕被解除平章事,收回荆南节度使节钺,留守东都。

  半年后,李咸莫须有的控告使李德裕降为太子太保、分司东都。

  九个月后再贬潮州司马。因为吴湘盗用钱粮程案翻案了——那倒未必是一个莫须有的案件,但作为整治政敌的借口,无所谓。

  又过九个月,李德裕终于万里投荒,被送往崖州。

  这是湮没在天南荒烟蔓草里的一个角落——雨林里,文明痕迹和草木反反复复地争夺着每一寸空间。崖州的荒凉不仅意味着匮乏,还意味着巨大的落寞:没有多少可以做的事,多少可以走的路,甚至没有可以对话可以倾诉可以感染的人、可以亢声争辩驳斥的人——全郡户数不过八百一十九,散落在孤岛上,且多有未开化的百越人……崖州,在那个时代人眼里,是鬼门关外的九幽狱。永贞的宰相韦执谊甚至连这个地名都非常忌讳,然而最终他自己也没有逃脱被贬崖州的命运。他、皇甫鎛,还有更早一些的杨炎,这些失势的宰臣不得不踯躅于南去崖州的路途,在踯躅中消耗掉人生涯的最后一段。他们的对手都明白:那些政治强人的身躯可以用栅栏禁锢,而禁锢他们影响力的只能是距离。距离就是这个狴牢的藩篱——“雷州徐闻县南舟行,渡大海,四百三十里达崖州。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里,至东都六千三百里,广府东南二千余里”——一个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李德裕对这个距离的感受肯定要深刻得多: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有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如果说《登崖州城作》还因恪守“哀而不伤”的诗歌创作守则而压抑了什么的话,王谠在《唐语林》中所记载的李德裕可能要真实得多:“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登临之地因该是舍城城北的望阙亭,而时间大约是申酉之交吧:在平泉,桑柘影斜,夕烟中朝出暮归的荷蓑老叟吆喝着牛羊悠悠地踱过田埂;在长安,那正是六街传鼓时分……崖州没有严厉的宵禁,李德裕可以冥然兀坐在无垠的儯u中,把自己坐成一樽北向的雕像。天已经渐渐晚了,化不开的墨色洇染着边城周遭的荒芜景象。桄榔椰叶将舍城水流域四下里飘散的暗青色野烟分割成丝丝缕缕。褴褛的瘴气后面,残照也没有,月也没有,就是北翥飞鸟也在微弱天光中翙翙投林,就是围绕郡城的荒山也只剩轮廓。老人脸颊上两道晶亮的线沿着鼻梁洏洏而下,都是被泪水打湿的泪水。

  他不想归去,他也没有归宿。简陋的下处藏在鬼气飖飏的黄芦苦竹中。推开柴门,满眼挂网檐虫、绕床饥鼠。庳湿使空气都有青苔的颜色,残羹冷炙散着淡淡的腐败气息。那就留半截残烛吧。一个人的长夜里,明灭不定的光就会使陋室里的一切影影幢幢,连老人自己的身影也扭曲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