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18地心世界猎奇记 [苏] b·a·奥勃鲁契夫 >

第33章

18地心世界猎奇记 [苏] b·a·奥勃鲁契夫-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准备穿过冰原往回走了。要在初夏日长夜短的季节到达南森地南岸,出发的时间必须在三月底或四月初。这就是说,他们要等待将近两个月的样子。他们要锻练自己的体力,要锻练狗一口气跑很长很长的距离。有好多次在林边的雪地里看见了鹿、麝香牛和狼刚刚走过的脚印。他们希望在离小山岗一两天路程的距离内能猎获一些野兽。人和狗现在都十分需要新鲜肉类,越来越不爱吃火腿,幸亏卡图吃起来没个够,熏肉已经所剩无几了。
  因此,必须省着吃,以便多留点儿供归途中食用,暂时只能去打些猎物来吃。他们于是轮流出去打猎,三人一组,分乘两架雪橇,由两队狗拉着,还带着帐篷。另三个人有一队狗拉的雪橇,是上次出猎回来留下来休整的。 




《地心世界猎奇记》'苏' B·A·奥勃鲁契夫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第五十六章 越过冰原
 
  三月底,探险家认为是穿越冰原返回来的时候了。气象台照样留在原处,在气象台和山岗上的冰库里各放进一个焊锡密封的金属盒,里面各放一份材料,介绍普洛托尼亚探险队全体成员的概况和南下探险的主要成果。
  夏季一到,原始人会返回北方,为了防止他们拿走盒子,毁坏气象站,探险家把卡图用木雕刻的偶像放在该站的搁架上,地上堆着高高的一大堆兽骨、空罐头等废物作为祭品。这都是伊戈尔金的主意,他比学者鲍罗沃依更了解原始人。
  三辆雪橇满载着标本,粮食和探险队的装备,穿越冰天雪地的冻土带向冰原边缘奔驰而去。
  返回南森地的旅程,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先是越过了冰障,登上俄罗斯岭漫长而艰难的上坡路,接着又从冰川的冰瀑顺坡南下。因为是逆风,雪橇超载,狗的数量又不够,各种因素凑在一起,搞得狼狈不堪。经常性的暴风雪甚至使行程中断,然而倒也使人和狗获得了额外的休息时间。
  越过冰障以后,出现了昼夜交替,这种现象探险家已经有很久没体验了。
  他们奔赴普洛托尼亚的路上沿途设置过的仓库,有的未能找到。不过,在特鲁哈诺夫海血甲发现了北极星号全体人员设下的够一年吃用的食品库,库内有张便条,写明船正在海岬偏东十公里处停泊过冬。
  从海岬的最高点,可遥遥望见停泊的船只。他们继续向前奔驰了两公里,终于和其他成员欢聚在…一起了。甚至连特鲁哈诺夫也乘坐雪橇赶来迎接他们,拉雪橇的几只小狗还是在北极星号上出生的哩。嘘寒问暖没完没了,特鲁哈诺夫笑逐颜开,他对地球内部情况的假设已经得到了证实。 




《地心世界猎奇记》'苏' B·A·奥勃鲁契夫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第五十七章 科学对话
 
  雪橇探险队回到北极星号的几天以后,极其猛烈的暴风雪就怒吼起来了。对这个纬度来说,这原是正常现象。一切室外活动全都突然停止了。大家呆在餐厅里,把时间消磨在回忆和交谈之中,互相倾诉着几个月以来随着大块浮冰漂移的情景,交谈着去普洛托尼亚探险的奇遇。特鲁哈诺夫对于进入地下世界的细节特别感兴趣,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事儿,显然是无法解释的。
  “你知道,拆看你的信的那一天看见了猛犸,忽然明白是穿过冰原到达冻土带了。虽然你的信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可是我们并不完全满足。”卡什坦诺夫对特鲁哈诺夫说。“我们很想了解,你何以知道地球是空心的,这个假说的根据何在?这个假说后来被一一证实了。”
  “其实,这既不是我的思想,也算不上什么新的假说,”特鲁哈诺夫回答说,“一百多年前,西欧的一些科学家就提出来了。我是在翻阅旧杂志时,偶尔发现的。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就开始加以验证,我相信它是正确的。”
  “能不能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呢?”
  “好的。只要你们愿意,今天晚上我们就来详细谈谈吧。”
  这天晚上,一次有趣的科学性谈话在餐厅里开始了。特鲁哈诺夫先扼要地介绍了古人对地球的看法,他们认为大地是一块平板,漂浮在原始海洋之上。又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认为大地是一个球体。随后便详细地论述了现代人的观点。
  “十八世纪末,一位名叫列斯利的学者认为地球里充满气体,由于受到上面的压力而发光。大气层的地下有两个星体——普洛泽尔和普洛托……”
  “普洛托?”鲍罗沃依忍不住说。“这么说,我们给它取的并不是一个新名称啰!”
  “是啊,前人已经给它取了这个名称。”特鲁哈诺夫继续说。
  “有些学者甚至连这两个星体的运行路线都给算出来了,当它们最接近地壳时,地球外部的地表就会发生磁爆和地震。按列斯利的说法,地球内部的地表受到一个弱电发光体照耀着;四季常春,植物茂盛,珍禽异兽繁殖,另是一番天地。”
  “他的想法完全正确啊!”帕波奇金惊叹道。
  “列斯利设想,通向地球空腔的出入口,在北纬八十二度某个地方……”
  “真了不起!”马克舍耶夫拍手叫绝说,“他说的真准!我们正是在北纬八十一度多一点儿的地方找到南边的出入口的。”
  “列斯利是根据北极光最强点的位置计算出来的,他认为这种极光来自地球内部,是由照亮地心的电光形成的。列斯利的学说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因此,派一个考察队到地表内部去的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讨论的。”
  “噢,原来如此,”格罗麦科笑着说,“这么说来,我们在这方面也算不上是先驱者了!”
  “不过,考察队并没有组织起来,因为列斯利的假说,遭到当时一些著名的专家权威——布丰、莱布尼茨、祁尔赫等人的嘲笑,认为他的设想荒诞无稽。他们坚持地核呈熔融液态,是由一个整的或由许多个次中心组成的高热体系。到十八世纪末,康德-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假说,他们认为我们这个行星,最初是一个火热的气团,或称一团星云。这个假说得到公认,从而摈弃了其他假说。”
  “不过,科尔穆利斯于一八一六年证实地球的内部是空的,地壳的厚度不超过三百英里。”
  “哈利、富兰克林、里奇顿伯格和科尔穆利斯又竭力以地球内部可能存在一个星体这一观点来阐明地磁现象及其变化。德国施泰因加泽尔教授于一八一七年认为这个星体的存在是几乎没有疑问的,并把这个星体命名为密乃尔瓦①星。
  “人们再次提出到地球内部去进行考察的新方案。密苏里州圣路易的一位退役步兵大尉西姆斯于一八一八年四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致全世界》,并把它分别寄到美洲和欧洲的许多研究部门,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宇宙光芒降临,世界开拓永无止境”

  【① 密乃尔瓦——古罗马神话中的科学艺术女神。——译注】

  信的内容如下:地球的内部不仅是个空腔,而且还有生命存在。这个空腔包含有几个同一中心的圆圈,两极有洞口,位于纬度十二度至十六度之间。我敢以生命担保,这假说是正确的。如果全世界支持我的事业,我愿进入这个空腔,去进行调查。我已经就这个问题写了篇论文,并且就要发表了。在这篇论文里,我将对上述假说提供证据,解释各种现象,并对达尔文博士的“金色的秘密”提出解答。我唯一的要求是成为这个世界和新世界的保护者。
  我已给我妻子和她的十个孩子立下遗嘱。我把米特哈尔博士、德维爵士和亚力山大·冯·古穆博里达男爵作为我的保护人。我需要一百个勇敢的伙伴,于夏末从西伯利亚出发,带着可以在北冰洋上拉雪橇的北方鹿。
  我保证,只要一过北纬八十二度,就能找到一片温暖而又富裕的陆地,那里繁殖着有价值的动植物,甚至还可能有人类生存。第二年春天我们返回。
  “那么,探险队组成了吗?”卡什坦诺夫问道。
  “不幸得很,也可以说我们幸运得很,探险队没组成。西姆斯的信引起广泛的注意,感兴趣的读者不仅纷纷向报刊杂志编辑部,还向许多学者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关于这位大胆的尉官,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情愿留下一个寡妇和十个孤儿,提出自愿探险的建议,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但一百名勇士也好,经费也好,都根本没有着落。想必,他所找的保护人及挑选出来的学者,只不过把贫穷的西姆斯看作是一个幻想家,或者干脆把他当成一个疯子,问题在于:有许多人虽然相信地球内部存在空腔,而且还有一个小星体。但对手是否存在深入地球内部的洞口就表示怀疑了。
  “比方说,物理学家赫拉德尼在看到西姆斯的信后,在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记地球之内部的文章,文章说洞口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说这种洞口在某个时期存在过,那么它已不可避免地被水灌满了。
  至于谈到施泰因加德泽尔所发现的那个星体,它在被空气挤压得十分稠密的空间运动缓慢这点时,赫拉德尼解释说,这种运动可能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引起的。他还提出某些有趣的假说,当然啰,他也并不认为那些假说是无可争辩的:因为空气在十分强大的压力下,会释放出热来,而炽热的物体就会发光,既然地球内部空腔的中心,四面的压力极为巨大,那么在这极大的压力下,空气就有可能变成一种类似太阳中心那样的炽热而发光的物质。
  “如果地内表面有人居住,那么他们就能看到这永远挂在天顶上的太阳,而太阳照亮着地内表面,形成一幅非常美丽壮观的景象。
  “地内星体这一假说曾维持了一段时间,贝尔特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也认为地球内部是空的,空腔内有一个磁核,并在彗星的影响下,从地球的一极向另一极移动。
  “十九世纪,极大多数康德——拉普拉斯学说的拥护者,赞同高温液态地核的假说。该假说的拥护者只是对固态的地壳有多厚这个问题进行着争论;有些人认为地壳只有四五十公里厚,另外一些人则计算出有一百公里厚,还有一些人甚至算到了一千二百七十五公里至二千二百公里厚,也就是说是地球半径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不过,这么厚的地壳与地球的火山现象和地热现象是相矛盾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地球是一个完全冷却的固体,这一说法同样与地球的火山现象和地热现象也是相矛盾的。因此,作为补救,厚地壳的拥护者采纳了这样一种说法,即在地壳中的个别地方保留着一定量的岩浆盆地,形成了火山的发源地。
  “因此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大多数追随者接受了第四种假说,他们声称,地球具有固态的并不太厚的地壳和固态地核,在这两者之间有着厚薄不一的熔融层,称之为‘橄榄岩带’。
  “固态地核说只有在那样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那就是,在靠近地心处由于那里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一切物体,尽管处于超出熔点(指在正常的压力下)无数倍的高温之下,仍可能保持固态。”
  “地壳由较轻的岩石组成,而橄榄岩带集中着较重的岩石,有大量的橄榄石和铁矿石;而在地核里较多的应是较重的物质,如金属。他们认为,铁陨石主要由镍铁组成,是星球核的残骸,而陨石是由橄榄岩和其他含量丰富的铁矿,掺杂着镍铁组成,使人们获得了橄榄岩带物质成份的概念。
  这一假说直到目前还拥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然而同这一假说一样,为争取领先地位而进行奋斗的还有另一假说,也就是采普里茨的假说。他以新的形式复活了列斯利的学说,并吸收了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其他学者的观点。
  “这个假说是建立在这样的物理定律之上的:即地核的温度极高,在这样的高温下,一切物体,尽管压力巨大,必然处于气体状态。
  “你们知道,存在一种气体的所谓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时,不管压力多大,气体既不压缩,也不转化为液体。毫无疑问,在地心,这样的临界温度要高出无数倍。因此地核本身甚至可能是由所谓单原子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它们已丧失原有的化学特性,因为气体的分子在高温影响下,已分解为原子。地核受过热超临界温度气体层的包围,而这种气体层又被一般气体层所包围。
  “再外面一层,就是液态层,物体都处于液态状,随后便是类似熔岩或树脂状的稠液态层,还有一层则是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层,称之为潜塑性过度层,密度与靴匠用来擦线的蜡相同。
  “最外面覆盖着坚硬的地壳。上述各层,当然口罗,并不能截然分开,但它们相互逐渐地转化,因此地球转动时不会使各地层产生某种程度的互相置换,不影响海水的涨落,不会影响地轴发生转动。就地壳厚度而论,说法也不一致。瑞士地球物理学家阿雷尼乌斯推测,气态地核层的厚度占地球半径的95%,高温液态层占4%,而硬地壳只占1%,也就是说厚约六十四公里。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更厚得多,可达八十公里,一百公里,甚至一千公里。然而地壳的厚度不超过六十到一百公里的说法比较能与火山现象、造山运动、地热作用等现象相一致。
  “你们看,这一假说不但复活了列斯利和其他学者的学说(尽管没讲到地内的星体和外露的洞口),甚至还证实了大尉关于同一中心的圆圈的见解。不过要讲到地核处有人类生存,当然啰,是根本谈不上的。因为那里的温度太高,连气体原子都会分解。”
  “不过,那里确有人类生存!”卡什坦诺夫大声地说,“而你不也是推测可能有人类存在,才装备考察队前去考察的吗?”
  “完全正确,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假说,”特鲁哈诺夫回答,“我早年信奉采普里茨假说,为了进一步发展并证实这个假说,我进行了观察和计算。观察的范围遍及重力、地磁现象和地震作用等,并加以测定。
  “大家知道,地震波不仅在坚硬的地壳中传播,而且能直接穿过地心,因此一旦某个地方发生地震,灵敏的仪器就测到两组震波——先是最短的沿地球直径的震波,随后是沿地壳,也就是沿地球外围的震波。震波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均匀度,按传播的速度可确定出介质组成的成份。
  “我在各地震站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特别是在蒙库沙迪克山的天文台。我在那里的深矿井和高山脚下安装了新的、十分精确和十分灵敏的仪器,发现了一些与采普里茨的假说不相一致的事实。原来,地核并不是由紧紧压缩的气体组成,恰恰相反,是由密度不大的,只不过稍密于大气层的气体组成,这一层的厚度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三。换句话说,这气态地核层的厚度直径约达八千公里。这样,液态层和固态层的厚度,每层不超过二千四百公里。而在气态地核中间,会有固体或是差不多是固体的物质存在,也就是有星体存在,其直径不超过五百公里。”
  “怎样推算出这个看不见的物体的直径呢?”鲍罗沃依兴致勃勃地问。
  “很简单,当地震在地球对蹠地域的天文台被测出时,该物体就出现在震动传播的路上,也就是从新西兰往东传入太平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