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

第30章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第30章

小说: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的看法。
  《春秋》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思想、学术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春秋》一书,在后学看来,已不是一部史学著作(古代各书目均将《春秋》作为经书著录),它的意义被推演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伦理的范围。司马迁认为《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君者,为人父者,为人臣子者,都不可不知《春秋》。
  《春秋》成书后,孔子后学根据各自的理解,对《春秋》作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保存下来的公羊、谷梁二传是最早解《春秋》的专书。二传对《春秋》的注解注重词句的诠释,并阐发所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398~446)
  中华书局1959 年点校本。
  《后汉书》为纪传体东汉史,记载了上起公元25 年,下迄公元220 年,整个东汉一代共196 年的史事,包括本纪10 卷、列传80 卷,由南朝宋范晔撰;志30 卷由晋司马彪撰,共计120 卷。《后汉书》是继《汉书》之后的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他出生于官僚世家,善写文章,工于隶书,又通音律,在很多方面都有造诣,但是他成就最大的却是史学。范晔撰写的纪传史料赅详,取舍得当;编写体例有所创新,范晔在过去已有的类传配合的基础上,能依据东汉社会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党锢》、《宦者》等7 种列传,深刻地反映出东汉纷繁的社会历史现象,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大体能够做到公正客观;而且范晔善于汲取众家之长,取司马迁、班固二家的长处,而又有所发展;擅长文辞表述,笔势纵放而娓娓动人。
  《后汉书》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它作为“正史”流传,跟《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同时也是兼具一代重要文章总集性质的史学名著。
  《三国志》
  (西晋)陈寿(233~297)
  中华书局1959 年点校本。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历史的著名史书,共65 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 卷、《吴书》20 卷,后人又称为《魏志》、《蜀志》、《吴志》。书的体裁,上承《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采用纪传体。书中没有志和表,只有本纪和列传。
   陈寿记载史事,一般能据实直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还比较客观公正。行文专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所以尽管学者的评价有毁有誉,但基本上还是肯定的。晋代著名学者张华曾将陈寿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刘勰也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相提并论。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一生著作很多,主要为历史著作,共有200 余篇(卷)。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显示出他的史德、史才和史识,这部历史巨著记录了确切的三国史实,后人把它列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4 种。
  如今,三国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管理部门及企业人士所注意的研究课题,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已形成“三国热”。《三国志》包蕴宏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得到启发和滋养,是三国文化的源头。
  《公羊传》
  《公羊传》一名《公羊春秋》,一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论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年)。相传是战国时人公羊寓所口述,至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和他的学生胡毋子写定成书。由于使用了通行的汉隶,故称“今文”。现存的本子,有《春秋公羊传注疏》28 卷(《汉书·艺文志》为11 卷)。
  《公羊传》兼传《春秋》之“微言”“大义”,如此特性,造就了它在中国政治史、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公羊学派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尤为明显。西汉董仲舒曾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张三世,以阐述春秋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公羊学遂为汉代之显学。历代今文经学家以公羊学说为依据来议论政治、褒贬人物。近代康有为对春秋战国公羊学作重新解释,为他的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提供理论的和历史的依据。《公羊传》体现出的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实践,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文明。
  《谷梁传》
  《谷梁传》,全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相传是与公羊高同时代的谷梁氏为《春秋》作的解释,是《春秋》“三传”之一的儒家经典。其释经,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谷梁不以补充史事为目的,而以解词释句、阐发大义为主旨。谷梁、公羊的史注具有开创之功,其影响深远。史注启迪了人们的思维,贡献了治学的许多经验,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范围,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外,公羊、谷梁又是“训诂之传”,它们在训诂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因地位的提高也越来越大。
  《谷梁传》与《公羊传》相同,讲的是微言大义,其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学术均产生过较大影响,但两书相较,谷梁言义不及公羊之大。
  《隋书》
  (唐)魏征(580~643)等
  中华书局1973 年点校本。
  《隋书》85 卷,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38 年的历史。隋立国虽短,但它结束了东汉之后将近400 多年大混乱大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帝国,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种制度上,都曾给继起的唐帝国以有力的影响。《隋书》比较客观公正地反
   映了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
  贞观三年,中国历史上正式设馆修史,《隋书》正是以史馆名义集体制作的。简明精练,名臣编纂,成为《隋书》的重要特色之一。魏征、孔颖达、许敬宗、令狐德棻、长孙无忌等都参与其事。由于皆诏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严净。
  《隋书》编修者以创业容易守成难和“以隋为鉴”作为指导思想,依据事实,修撰此书,旨在提醒本朝及后世的统治者,不要重蹈炀帝的旧辙。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果。
   二次推荐26 本
  《北齐书》
  (唐)李百药(565~648)
  中华书局1972 年点校本。
  《北齐书》为唐代著名史学家李百药所撰。共50 卷,分两个部分,本纪8 卷和列传42 卷。记载了高欢家族及北齐政权兴衰的历史,从公元534 年北魏分裂成东、西魏时开始,中经公元550 年高洋灭东魏建立齐国,直到公元577 年北周灭北齐为止共44 年。
  《北齐书》尽管在体例上创新不大,一度为人忽视而散佚,但是它却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成就。李百药为李德林之子。李德林曾于北齐时受诏修《齐史》,书未完便去世了。李百药既因其父亲旧稿,又杂采他人的著述,因此,《北齐书》取材上十分丰富;在记事上,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史实,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北齐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并且也为研究当时的文学史、哲学史、科学技术的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北齐书》的论赞十分精当,反映了史家的史识;在揭露北齐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行径上,做到了据实直书。
  《北齐书》修成后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之后,终于取得正史的地位,成为中国史学上重要的一环。
  《陈书》
  (唐)姚思廉(约557~637)
  中华书局1972 年点校本。
  《陈书》修成于唐代,是由著名史学家姚思廉在借鉴和应用了他父亲姚察的大量旧稿基础上撰成的。《陈书》共36 卷,其中本纪6 卷、列传30 卷。
  记事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建国开始,止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为隋所灭。
  作为卷数最少的正史,《陈书》自有其价值和成就。它取材广泛,姚思廉一方面广泛采用参考了唐以前有关陈史的史书记载,另一方面参考了姚察的旧稿,从而使该书具有内容丰富而精当的优点;《陈书》还具有史料真实的特点,由于作者亲历亲见,所以对陈朝历史的记载就比较真实可靠;《陈书》记载了陈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世学者研究陈朝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行文方面,《陈书》文笔流畅,叙事精练生动。由于是一人执笔修成,所以在编次、论述等方面都能保持一致。尽管《陈书》篇幅最短,它仍然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雄踞于二十四史之中。
  《金史》
  (元)脱脱(1314~1355)等
  中华书局1975 年点校本。
  元末顺帝时,由于各族人民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统治者极欲修史,以总结前朝治乱兴衰之由,借鉴经验,宣扬元朝政权的合法性,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愚弄各族人民以平息人民的反抗斗争,巩固蒙古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为此,元朝大张其事,于至正三年三月诏令同修辽、金、宋三史,以右丞相脱脱为纂修三史的都总裁。《金史》成书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年)十一月,为纪传体断代史,共135 卷。本纪19 卷,14 志共39 卷,2 表共4 卷,列传73 卷,全书卷末附有《金国语解》。此书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记载了女真
   族所建立的金朝(1115~1234 年)兴衰始末的历史。
  作为正史之一,《金史》保存了大量的有关金王朝兴盛衰微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金国史和民族的灿烂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后人对《金史》的评价颇高,认为辽、金、宋三史中,惟《金史》最为简要得体。《金史》自成书后,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中。1975 年,中华书局又将《金史》标点后重印,成为海内外学者争相收藏的书籍。
  《晋书》
  (唐)房玄龄(579~648)等
  中华书局1974 年点校本。
  《晋书》始修于唐代贞观十八年(644 年),在中国历代正史中,它是唯一一部由皇帝亲自参预修撰的史书。从唐朝开始,所修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重臣监修,选定史官集体分编而成。所以,正史直接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政治观点,为他们明治乱兴衰服务,《晋书》便是其中一部。
  《晋书》在史料搜集、编纂体例、记事详赡方面都有一定的优点和成就。
  (l)在史料搜集和引用上,它网罗了唐以前大量史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编纂成书的史料;二是晋朝的国史;三是有关晋朝的史料杂著。《晋书》以臧荣绪的《晋书》作为底本,广采博取,相互融合而成,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大量可资取用的史料。(2)《晋书》在编纂体例上也比较严谨,其突出贡献便是创立了载记。(3)晋书在搜集史料广博,编纂体例得当的基础上,记事详赡,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信息。
  《晋书》作为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两晋十六国历史的史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记录和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旧唐书》
  (后晋)刘昫(888~947)等中华书局1975 年点校本。
  在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影响深远的唐王朝虽然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但它的文明和伟大却被《唐书》永久地记载下来。
  《唐书》有两部,一是五代后晋修的200 卷《旧唐书》;一是宋代修的225 卷《新唐书》。二书皆为纪传体官修史书。《旧唐书》修于五代后晋,是现在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旧唐书》的主要修撰者是户部侍郎张昭远、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赵熙等。初由宰相赵莹监修,当书成时,刘昫继任宰相,遂独署其名。
  《旧唐书》有本纪20 卷、志30 卷、列传150 卷,共为200 卷。记事上起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下迄衮帝天祐四年(907),共计290 年的历史。
  《旧唐书》材料比较充实而清楚,赵莹、张昭远等为了编纂此书订出了广泛而可行的征集史料的办法,从而获得大批原始材料。在编纂取材上,《旧唐书》前半部全用《实录》、《国史》原文,后半部才是张昭远等采取杂著史料,重新撰著的,这就保存了原始史料的真实性,极具文献参考价值。
  但是《旧唐书》成书时间短,编纂粗糙,内容显得过于繁琐冗杂,文字也不够精练,另外,由于书成于众手,重复疏漏,前后不统一之处亦不少。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912~981)等
  中华书局1976 年校点本。
  公元907 年,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从此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五
   代十国虽然是个战乱的年代,但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个重要的时期,它是唐朝帝国与北宋两个统一朝代之间的过渡时代,是中国历史连续不断过程中的一环。完整记录这段刀光剑影历史的著述有两部,一是薛居正修纂的《旧五代史》,一是欧阳修编修的《新五代史》。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丰富资料。
  《旧五代史》共150 卷,包括本纪60 卷,列传77 卷,志12 卷,记载了上起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下至后周恭帝显得七年(公元960)53年间的史实。各朝的本纪、列传分别列在各书之中。五书之后,另有《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记载中原王朝以外十国情况。最后以《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志,全面叙述了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体例相当完整。
  《旧五代史》是在薛居正的主持下修撰的。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人。他一生经历了五代及北宋六个朝代,主要活动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他为官清正,政绩显著,一生喜爱读书,著述颇多。当时参与《旧五代史》写作的还有卢多逊、张澹等,他们都是史学造诣很深的饱学之士。《旧五代史》内容丰富,在史观上也有不少可取之处,而且写得比较顺利,这都得益于这一大批才能卓著的撰稿人。
  《梁书》
  (唐)姚思廉(约557~637)
  中华书局1972 年点校本。
  《梁书》共56 卷,共记梁代56 年的历史,即从公元502 年梁朝建立到公元557 年梁朝灭亡的全过程,平均一年一卷。它属于纪传体正史。共有本纪6 卷,列传50 卷,没有志书,有关志的内容都包括在《隋书》诸志之中。
  《梁书》最初是由姚察撰写的,但他因病辍笔,他的儿子姚思廉继承其父未竟之业,修完《梁书》。姚思廉,名简,以字行,才华出众,为唐朝太宗所器重,被列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曾赞语,称他“志基精勤,纪言实录”,足见他的史名为当世所重。
  《梁书》是二十四部正史之一,具有很高的声望。它在内容上具有取材广泛、记事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的优点。另外,在形式上叙事“简严完善”,行文明了简练,实开唐中叶古文运动之先河。在南朝各史中,《梁书》是编写得比较好的一部史书,并且可以说它是记录萧梁历史和文明的唯一原始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