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戏曲导读-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不用,它的伸缩性有利于作家写作时解除杂剧四折规定带来的困难,从
而增加了灵活性。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小曲,曲牌多用'仙吕赏花时'或'正宫
端正好'。
宾白
宾白就是台词。明代姜南说宾是对话,白是独白。“两人相说曰宾,一
人自说曰白。”(《抱璞简记》)明代徐渭认为对话和独白都称为宾白,是
与歌曲相对而言的,歌曲为主,对话与独白为宾,明白易懂所以称为白。“唱
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南词叙录》)宾白
是戏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元杂剧有宾白正是它区别于宋、金院本杂戏的
显著特点,是元杂剧比它以前的杂戏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角色
元杂剧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末角,是扮演剧中男角的,主角叫
正末,配角有副末、冲末、外末、小末等。一类是旦角,是扮演剧中女角的,
主角叫正旦,配角有副旦、贴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
搽旦等。此外还有净角,一般扮演剧中男角,有时也扮演剧中女角,净的次
角叫副净。其他还有孤、卜儿、邦老、孛老、俫儿等称呼,孤是官员,邦老
是强人或流氓,孛老是老头儿,卜儿是鸨儿或老太婆,俫儿是小孩子。这些
称呼是当时社会上人人都能听懂的习惯用语。杂剧由于有众多的角色化装演
出,其舞台效果和展现故事的真实感比以前的院本杂戏大大的加强了。
科范
杂剧表演中的动作叫做科范。“科范”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砚
北杂志》在记载庐山道士黄可立的一段话中提到了“科范”这个词:
寇谦之之蘸箓,杜光庭之科范,不如吴均之诗;吴均之诗,不如车
子廉、杨世昌之酒。何则?渐近自然。
这里批评表演的动作程式化,比之于道士寇谦禳星礼斗的种种仪式那样
不自然,这是错误的。要知道表演中的动作,虽来于日常生活,但已经加工
提炼为某种程式,它比自然动作更美。这里且不去评述《砚北杂志》中对科
范的看法,但它证明科范一词在唐代已经出现了。元杂剧对剧中人物的心理
表演和重要动作在剧本中都通过科范作出了明白的提示,它为剧情的展现增
添了真实的生活气息,使人物性格的刻划更加细腻,同时也为演员施展表演
技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范”,就是说明演员舞
台表演中的某种特长。
砌末
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时所用的道具。如《货郎担》中“外旦取砌末付净科”,
这里的砌末是指金银财宝;《陈搏高卧》中“外扮使臣引卒子捧砌末上”,
这里的砌末是指诏书、纁带(参见清人焦循《剧说》卷一)。
题目、正名
元杂剧在每剧的末尾,用二句或四句结束全剧,前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
“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剧的内容;后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正名”,
也就是本剧的剧名。如关汉卿《鲁斋郎》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三不知同会云台观
正名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金线池》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韩解元轻负花月约老虔婆故阻燕莺期
正名石好问复任济南府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三戏曲家关汉卿的生平
世上有些事情往往令人不可思议,关汉卿这位伟大的戏曲家,给后世留
下了丰富的戏曲遗产,而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却少得可怜。
最早记载关汉卿生平的是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但非常简短:
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
这段简短的文字记载了关汉卿的籍贯、职位和名号,然而后世对这三点
都有不同的说法。为了方便读者诸君对关汉卿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们将
这些不同之说,分述于下。
籍贯
关汉卿的籍贯有以下三说:
1。钟嗣成说关汉卿是大都人,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多数关汉卿研究
者认为此说较为可信,因此现在一般都称关汉卿为大都人。
2。清代乾隆二十年修的《祁州志》中说关汉卿是“祁州伍仁村人”。关
于这条记载,现代研究关汉卿的学者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祁州在今河
北省,离大都很近,说它统属于广义的大都也是说得过去的。另一种看法认
为关汉卿原籍是“祁州伍仁村”,后来在大都落了户,就被人认为是大都人
了。
3。《元史类编·文翰传》说:“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
种。”此说关汉卿为“解州人”,解州在今山西省。关于这条记载,也有人
认为元代大都这个名词指的地域较广,现在的河北、山东、山西的部分地区
都包括在内,因此解州人也可称做大都人。这种说法未免牵强附会,故为大
多数研究关汉卿的学者所不取。
职位
关汉卿职位有“太医院尹”与“太医院户”二说。钟嗣成的《录鬼簿》
说关汉卿是“太医院尹”,而元代并无“太医院尹”这一编制。明代的蒋一
葵在他的《尧山堂外纪》中说:“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金末为太医
院尹,金亡不仕。”而金确有太医院尹的设置。王国维认为此说也有疑问,
所以他说关汉卿任此职,“未知其在金世欤,元世欤?”现代不少研究关汉
卿的学者认为,关汉卿在金末任“太医院尹”是不可能的。其理由主要是金
亡于公元1234 年,如果关汉卿任过“太医院尹”,就应该在1234 年之前,
但关汉卿在1300 年前后,还在社会上从事某些活动:元成宗铁穆耳在1297
年以后改年号“元贞”为“大德”,关汉卿作有《大德歌》十首,这说明1297
年以后他不仅健在,而且仍在从事写作。元代另一位杂剧作家王和卿是关汉
卿的好朋友,《辍耕录》中记有王和卿死时,关汉卿前往吊唁并和死人开玩
笑的话。据学者考证,王和卿死于1320 年,那么关汉卿到1320 年仍在活动。
如果1234 年金亡时关汉卿做“太医院尹”的话,那么年龄至少在二十岁以上,
这样到1300 年,他就有九十岁左右;如按《辍耕录》的记载,1320 年关汉
卿还活着的话,那么关汉卿那时就该是一百一十岁以上,这显然是不大可能
的。另一说认为关汉卿是“太医院户”。根据天一阁收藏的明抄本《录鬼簿》
和明代孟称舜《酹江集》附录的《录鬼簿》残本,“太医院尹”都作“太医
院户”。经学者考证,“太医院户”隶属太医院管辖,以行医为业。但也有
些人并非以医为业,而是为了逃避差役冒入“医户”,或父兄行医,子弟虽
不操此业,但仍承袭了“医户”的名目以区别于一般民户,而由太医院领管
的。研究关汉卿的学者,多认为关汉卿为“太医院户”较为接近史实。
名号
《录鬼簿》中说关汉卿“号已斋叟”。有人从《析津志》“名宦传”中
发现了一条关汉卿的史料(“析津”是辽、金时期北京的旧名),这条史料
说:
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这样关汉卿又多了一个“一斋”的名。且不说古人的名号是不能混同的,单
就“已斋叟”和“一斋”来说已是明显的不同,加之关汉卿并非名宦,元代
朱经在《青楼集》序里说:“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
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关汉卿不屑仕进,又怎么能入名宦传呢?不少学
者认为,《析津志》作为最古的北京志书,它的可靠性是不用怀疑的,但其
名宦传中的关一斋,并非伟大戏曲家关汉卿,而是另有其人。这一分析是比
较中肯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
人,曾做过太医院户。关汉卿的生卒年代,现在已无法确知,一般认为他生
活于十三世纪二十年代到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年龄大约不超过八十
岁。关汉卿的戏剧活动,大约在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初,前后有四
五十年的时间;在戏曲最繁盛的元贞、大德年间,关汉卿虽然已经是一个老
叟,却依然是戏曲领域里的活跃人物。关汉卿一生大多时间都是在大都度过
的,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题为《杭州景》,因此我们知道他也曾到过杭州。
关汉卿在当时戏剧界的名声很大,所以《录鬼簿》将他列在“前辈已死名公
才人”的第一位,甚至当时有人将另一杂剧作家杭州人沈和甫称做“蛮子汉
卿”。正如贾仲明在为关汉卿补作的挽词中所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
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关汉卿是当时公认的剧坛领袖。关汉卿对戏院
歌场的生活是很熟悉的,他和戏院歌场中许多艺人都有深切的交谊,他自己
也满腔热情地走上舞台,参加演出,所以前人说他“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曲选序》)。正由于他在戏曲
事业上,毫不疲倦地奋斗,因而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创作了六七
十种杂剧,虽然现在留下的只有十八种,但这仍然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何况
他的每一种杂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每一个剧本,几乎都提出了
某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都在揭露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具有强
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关汉卿在元代杂剧作家中,不同于一般面对“满朝朱紫贵,尽非读书人”,
因此退而投身到倡优群里搞戏剧创作、而又时时流露出读书人失意愤慨的知
识分子,他是在戏院歌场中成长起来的剧作家。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生性
倜傥风流,为人刚强自信,我们从他的散曲里,可以看到他这方面的性格。
他的某些散曲作品,我们也可看作是了解关汉卿的重要资料。如他在《不伏
老》中说: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
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弄柳拈花,一世里
眠花卧柳。
('南吕一枝花')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
中消遣,酒内亡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
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
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尊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锦阵花营都帅头,四海遨游。
('梁州第七')
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
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踏踏得阵马儿熟。经了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没
有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隔尾')
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恁子弟谁教
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
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
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
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与
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阎王亲令唤,神鬼自来勾,三
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黄钟煞')
这正是关汉卿生活与性格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多才多
艺的气质,同时也可窥见他晚年那种倔强粗豪的英锐气概。
四关汉卿作品的版本介绍
我们在了解了关汉卿的生平之后,现在对关汉卿戏曲作品的版本,作一
个概略的介绍。关汉卿现存的戏曲作品共有十八个,分刊在各种版本里。最
早的版本是《元刊杂剧三十种》(简称《元刊本》),其中收入关汉卿的《单
刀会》、《拜月亭》、《调风月》、《西蜀梦》四个作品;明代陈与郊编、
万历十六年(1588)龙峰徐氏刊出的《古名家杂剧》(简称《古名家本》),
其中收入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救风尘》、《金
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四春园》九个作品;
明代息机子编、万历二十六年(1598)刊出的《杂剧选》(简称《息机子本》),
其中收入关汉卿《望江亭》一个作品;明代王骥德编、万历顾曲斋刊出的《古
杂剧》(简称《顾曲斋本》),其中收入关汉卿的《望江亭》、《金线池》、
《玉镜台》、《四春园》四个作品;明代赵琦美抄校的《脉望馆抄校本古今
杂剧》(简称《明抄本》),其中收入关汉卿的《单鞭夺槊》、《单刀会》、
《四春园》、《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七个
作品;明代臧懋循编、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十四年雕虫馆刊出的《元
曲选》,其中收入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望江
亭》、《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
九个作品;明代孟称舜编、崇祯六年(1633)刊出的《古今名剧合选》,其
中《柳枝集》收入关汉卿的《金线池》、《玉镜台》二个作品、《酹江集》
收入关汉卿《窦娥冤》一个作品。这些版本,除了《元刊本》,其他版本多
经明人修改,现在已难判定哪种版本比较接近原来面目。《元刊本》时间虽
然早于其他版本,但由于科白不全,只是一个简本;其他经过明人修改过的
版本,只要是改得好的,我们今天就应当作为积极的成果加以继承。臧懋循
编《元曲选》,他在《寄谢在杭书》中承认是修改过的:“戏取诸杂剧为删
抹繁芜,其不合作者,即以己意改之。”(《负苞堂集》文选卷三)臧懋循
编《元曲选》所依据的底本,据他在《元曲选序》中说:“予家藏杂剧多秘
本,顷过黄,从刘延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于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又
说:“还从麻城于锦衣刘延伯家得抄本杂剧三百余种。”不论是《元刊本》
还是经明人修改过的版本,各种版本均有它的长处,也各有不足之处,我们
应该把各种版本都作为遗产来继承,从中各取它们的精华。另外近人整理编
校的一些版本,如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元人杂剧全集》、王季烈编选的《孤
本元明杂剧》,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隋树森编校的《元曲选外编》,中国
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关汉卿戏剧
集》,以及其他一些版本,都为我们阅读和研究关汉卿戏曲作品提供了有价
值的参考,可相以比照,互为参见,有所取舍,使其更接近原作整体风貌。
这是有待我们小心求证的,不可妄加论断遽改。
第二章关汉卿戏曲作品的思想成就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曲家,他以巨大的艺术胆略,竭毕生的精
力和辛勤的劳动,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为被一代学者王国维称做“绝代文字”
的元杂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卓越贡献。他的戏曲作品,为我们展
现了一幅元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元代社会,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政
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全国人民残酷压迫、剥削和奴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元蒙统治者以杀戮掠夺的野蛮手段统治着全国人民。他们虽然也制定了一些
法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