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二战回忆录之孤军奋战 >

第9章

二战回忆录之孤军奋战-第9章

小说: 二战回忆录之孤军奋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有一席之地,这丝毫无损于贵国或其他国家的利益和领土。我也要提醒你注意意
    大利在自己的领海里受人蹂躏的真实情况。贵国政府对德宣战将会给你的鲜明个性
    带来荣誉,那么你应当明白,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对意德条约的承诺所怀有的同样
    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将指导意大利今天和明天的政策。
      从此刻起,我们对墨索里尼选择最佳时机参战的意图已毫不怀疑了。事实上,
    一候法国军队明显露出战败的迹象,墨索里尼就已经下定决心了。5月13日,他告诉
    齐亚诺说,他将在1个月之内对法英宣战。5月29日,他通知意大利三军参谋长们,
    他已正式决定在6月5日后任何适当的时机宣战,后来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宣战日期
    延至6月10日。
               *  *  *  *  *
      5月26日,北方各集团军的命运悬而未决,岌岌可危,没人能确定哪支部队可以
    撤退。此时,雷诺飞来英国,就当时困扰我们的话题进行磋商。我们必须预料到,
    意大利随时都会宣战。这样,法国又要燃起另一条战线的战火。一个新的敌人将像
    饿狼似的从南方扑向法国。有没有办法收买墨索里尼?这是人们提出的问题,我认
    为毫无办法;法国总理认为不妨一试,而他用作论据的每一事实却只能使我更加确
    信毫无成功的希望。然而,雷诺在国内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而在我们英国方面,我
    们希望充分考虑盟国的处境,它的惟一一件生死他关的武器——陆军——正在崩溃。
    尽管没有必要列举严重的事实,雷诺先生却毫不含糊地强调,法国有退出战争的可
    能性。他本人愿意战斗下去,但很有可能他不久将被一个性情不同的人所取代。
      5月25日,在法国政府的敦促下,我们联合请求罗斯福总统进行干预。在致罗斯
    福的电函中,英国和法国授权他说明:我们了解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区领土问题上对
    我们抱有宿怨,我们愿意立即考虑任何合理的要求;同时,盟国将允许意大利以一
    种与任何交战国平等的地位参加和平会议,并且我们将邀请总统务必使现在所达成
    的协议得到贯彻。总统一切照办3然而他的讲话被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极其粗暴地打断
    了。我们与雷诺会晤时,已经得到了总统的答复。法国总理现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
    建议。显然,如果他的建议能够改善意大利“在它自己的领海里受人蹂躏的状况”,
    那必将影响直布罗陀和苏伊士的地位。法国准备就突尼斯问题作类似的让步。
      对于这类意见,我们实在无法表示赞同。这并不是因为不应考虑这类意见,也
    不是因为在这种时刻似乎不值得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使意大利不参战。我的感觉是:
    根据我们目前的处境,我们根本没什么可以拱手相让,如果我们战败,任何东西墨
    索里尼都可以亲自去拿,或者由希特勒送给他。任何人在垂死挣扎的时候都是很难
    与人讨价还价的。我们与领袖进行友好谈判将会削弱我们继续战斗的力量。我感到,
    我的同僚们都坚韧不拔,毫不妥协。我们一心想着,一旦墨索里尼宣战,便立即轰
    炸米兰和都灵,且看他如何反应。雷诺内心并不反对这样做,他似乎被我们说服了,
    或者至少对我们的的意见感到满意。可这并没有阻止法国政府在几天后直接向意大
    利提出领土的让步;对此,墨索里尼表示蔑视。齐亚诺在6月3日对法国大使说:“
    墨索里尼对通过和平谈判从法国收复任何领土都不感兴趣,他已决定对法宣战。”
    果然不出我们所料。
      尽管美国已尽了最大努力,却未能使墨索里尼回心转意。6月10日下午4点45分,
    意大利外交部长通知英国大使,意大利从当天午夜起就与联合王国处于交战状态,
    对法国政府也送达了相同的照会。当齐亚诺将照会递交给法国大使弗朗索瓦—蓬瑟
    时,这位法国大使一边走向门口一边说:“你们也将发现德国这个主子很难侍候。”
    在罗马,墨索里尼从他的阳台上对秩序良好的群众宣称意大利已与英法两国交战。
    据说齐亚诺后来曾辩解道:“这是5000年才有一次的上佳机会。”这样的机会虽属
    罕有,却不一定就是好机会。
      意大利毫不迟疑地攻击阿尔卑斯阵地的法国军队,大不列颠也相应对意大利宣
    战,不久便夺取了5艘被阻拦在直布罗陀的意大利舰只。海军奉命拦截海上所有的意
    大利船只,并将他们带人我方控制的港口。12日晚,我们的轰炸机中队从英国起飞,
    经长途飞行后(即轻载飞行)向都灵和米兰投下了第一批炸弹。我们希望,在我们能
    够利用法国马赛机场时,我们会更猛烈地向上述两城投下炸弹。
      法国只能集结3个师的兵力以及另外相当于3个师多一些的要塞部队,抵御意大
    利西部集团军从阿尔卑斯山口到里维埃拉沿线发起的进攻。该集团军在翁伯托亲王
    的指挥下,共有32个师。此外,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迅捷地沿罗纳谷而下,马上就
    要横截法国的后方。尽管如此,意大利人还是遭到了抵抗3在新阵线的每一个点上,
    意大利军队都受到了法国军队的牵制;即使在巴黎已沦陷、里昂也落人德军手中后,
    意军还被牢牢困住。6月18日,当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晤时,这位意大利领
    袖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此后,意大利于6月21日发动了一轮新攻势。然而,法军的
    阿尔卑斯阵地被证明是固若金汤,意军向尼斯的主力攻击被阻断在芒通的郊外。虽
    然法军在东南边睡的表现挽回了它的名誉,然而德军却从南面包抄切断了它的后路,
    因此战斗无法继续下去。结果是,与德国缔结的停战协议也连带有法国向意大利请
    求停止敌对行动的条款。
      罗斯福总统于10日晚发表了一篇演说。约午夜时分,我和一部分军官在海军部
    作战室收听这篇演说,当时我仍在海军部办公。他严厉地谴责了意大利:“1940年
    6月10日这一天,手待巴首的人将巴首刺进了邻居的后背。”这时室内发出了一阵满
    意的低吼。我不知道在即将来临的总统选举中美籍意大利人是否会投罗斯福一票;
    但我知道,罗斯福是一位极富经验的美国政党领袖,为了实现他的决心,他从不惧
    怕任何风险。这是一篇很动人的演说,它充满激情,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趁我印
    象很深的时候,我在临睡前提笔给总统写信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  *  *  *  *
      竞相抢夺战利品的场面开始了。但墨索里尼并不是惟一前来争食的饿狼,与豺
    狼为伍的还有苏俄熊。
      我曾记录过至战争爆发以及敌对行动开始之前的英苏关系历程,到苏俄入侵芬
    兰期间,它和英法的关系实际上己濒于破裂。此时,德国和苏俄在它们深刻的利害
    冲突所允许的范围内紧密合作。作为极权主义者,希特勒和斯大林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连他们的政府制度也颇为相似。在每一个重要场合,莫洛托夫对德国大使舒伦堡
    伯爵总是笑脸相迎,热切地奉承德国的政策,并称赞希特勒的军事措施。当德国进
    攻挪威时,莫洛托夫说,苏俄政府明白,德国是被迫采取如此措施的。他还说,英
    国人的确做得太过分,全然不顾中立国的权益,“我们希望德国的防御措施取得彻
    底的成功”。①5月10日上午,希特勒煞费苦心地通知斯大林,他已开始对法国和保
    持中立的荷、比、卢三国发动进攻。舒伦堡写道:“我去拜访莫洛托夫,他高度评
    价了这一军事行动,并且说他理解德国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英法①以下引号
    内均选自舒伦堡《纳粹——苏联关系1939一1941》。——原注的攻击,他毫不怀疑
    我们将获得成功。”
      虽然这些表述直到战后才被知晓,但我们对苏俄的态度却丝毫不抱幻想。我们
    仍然遵循一种忍耐的政策,试图与苏俄重建相互信赖的关系,希望事态的发展会使
    苏俄最终走向德国的对立面。我们认为,明智的做法是施展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
    士的才华,派他出任驻莫斯科大使。他愿意接受这一前途黯淡而又没有希望的任务。
    那时我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苏俄共产党人极端痛恨左翼政治家,要比痛恨保守党人
    或自由党人更甚。一个人在情感上越接近共产主义,反倒越遭苏俄人的憎恶,除非
    他加入共产党。苏俄政府同意接受克里普斯为大使,并将这一步骤向他的纳粹盟友
    作了解释。5月29日,舒伦堡向柏林报告道:“苏联对以木材交换英国的橡胶和锡甚
    感兴趣。克里普所出使苏联一事没有理由让人忐忑不安,因为没有理由怀疑苏联对
    我们的忠心。由于苏联的对英政策未变,所以对德国或德国的重大利益绝无损害。
    此间没有任何迹象使人相信,德国军事上取得的最新胜利在苏联政府中引起了对于
    德国的警觉或惊恐。”
      法国的崩溃和法军的毁灭以及西方均势的破坏本应在所大林的头脑中产生一定
    的反应。然而苏俄的领袖们似乎对他们自身危险的严重性毫无戒备。6月18日,法国
    遭到全面失败时,舒伦堡报告说:“莫洛托夫今晚请我去他办公室,代表苏联政府
    就德国武装力量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差不多恰好是1年后的这一天,
    同一武装力量,完全出乎苏俄政府意料之外,暴风骤雨般将钢铁和炮火倾泻在苏俄
    的领土上。我们现在才知道,希特勒在1940年击败法国仅仅4个月后,便明确决定要
    对苏联实行歼灭战,从而拉开了这支备受苏俄推崇的德国军队的漫长的、庞大的、
    秘密的东进序幕。苏俄政府和它的共产党代理人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伙伴们在后悔
    他们的错误估计和过去的行为后,都不由地强烈要求开辟第二战场;而曾被他们认
    为注定要灭亡和遭受奴役的英国却将在这第二战场中扮演主要角色。然而,这些老
    谋深算者既冷酷无情又打错了算盘,我们比他们更能真切地洞悉未来,甚至比他们
    自身还要了解他们的危险和利益。
      6月14日,即巴黎沦陷那天,莫斯科向立陶宛下达了最后通牒,指控它和其他波
    罗的海国家谋反苏俄,并要求它彻底改组政府和作出军事上的让步。6月15日,红军
    进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遭到相同的待遇。这些小国必须立即成立亲苏
    政府并准许苏俄进驻,抵抗是不可能的。拉脱维亚的总统被掳往苏俄流放,维辛斯
    基先生被派来指定一个临时政府,操纵新的选举。他们在爱沙尼亚也如法炮制;6月
    19日,左丹诺夫到来,建立了同样的政权。8月3日一6日,克里姆林宫撕破了亲苏的
    友好的民主政府的假幌子,将波罗的海并入苏联版图。
      6月26日晚10点,苏俄对罗马尼亚的最后通牒送达罗马尼亚驻莫斯科公使的手中,
    要求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省北部,并于第二天立即答复。德国尽管被苏俄的
    这种将威胁它在罗马尼亚经济利益的突然行动所激怒,但受到了1939年8月由里宾特
    洛甫和莫洛托夫签署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制;此条约承认苏俄在东南欧的这些
    地区独享政治利益。德国政府遂劝罗马尼亚屈服。6月27日,罗马尼亚军队从上述两
    省撤退,罗马尼亚领土落入苏俄手中。至此,苏俄武装部队正牢牢驻扎在波罗的海
    沿岸和多瑙河河口。
    
    文学殿堂 疯马扫描校对 
    yesho/wenxue/ 
         二战回忆录   第二十八章 再谈法国
      当人们了解了有多少人已从敦刻尔克抢救出来时,我们这个岛屿甚至整个大英
    帝国都处处弥漫着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这种强烈的欣慰之感几乎要使人产生胜利的
    错觉。25万陆军精英的安然回国,这是我们历年来屡遭挫败的行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军队归来时,除了步枪、刺刀和几百挺机关枪外,几乎一无所有。他们马上被遣散
    回家放假7天。然而,他们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并未胜过他们要尽早与敌人交战的坚定
    信念。那些曾在战场上与德军交过锋的士兵相信:如果有好机会,他们定能打败敌
    人。他们士气高涨,很快就重返自己的部队各就各位了。
      当然,敦刻尔克的撤退也有它暗淡的一面。英国陆军丧失了全部装备,也就是
    丧失了我们工厂迄今提供的第一批武器。即使是现行的计划不受敌人干扰而能如期
    完成,也需要若干月的时间才能弥补这些损失。
      此刻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其领袖人物的胸中已激起了阵阵涟漪。美国立即了
    解到,大部分英国陆军已经突围,只是已损失所有的装备。早在6月1日总统就命令
    陆军部、海军部向他报告,能抽出什么武器可以拔给英法两国。位居美国陆军首脑
    的是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他不仅是一位素质全面的军人,而且是一位视野开阔的统
    帅。他立即命令他的军需署长和助理参谋长审查美国军械和军火储备的全部清单。
    他们在48小时内就给予答复,马歇尔将军即于6月3。日批准了开列的清单。第一批
    清单包括50万支0。3英寸口径的步枪,这是从1917年和1918年制造,用油脂封存了20
    多年的200万支步枪中拔出来的,每支枪配有子弹250发。还有900门75mm口径的野
    战炮,附有100万发炮弹,80000挺机关枪,以及其他各种军火。军械署署长韦森少
    将奉命处理此事,从6月3日起,所有美国陆军的军械库和兵工厂开始打包准备船运。
    该周末,600多辆载重货车驶往新泽西州的拉里坦陆军码头,顺河而下到达格雷夫森
    德湾。到6月11日,12艘英国商船驶入该湾下锚,开始从驳船启货装舱。
      采取了这些非常措施后,美国给自己留下的军械只够装备180万人,是美国陆军
    动员计划规定的最低人数限额。这一切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表现美国
    信义和气魄的了不起的行为,因为美国从自己的军火中拿出相当数量的武器,是为
    了帮助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已被打败的国家。可是美国永远不需为此事而后悔。正如
    下文将要再次谈及的,我们在7月份将这些珍贵的武器平安地运过了大西洋,这不仅
    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而且在入侵英国的问题上,无论敌人还是朋友都将此看作是
    一个重要的砝码。
               *  *  *  *  *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6月是难捱的一段时光,因为我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要
    挑起互不相容的两副重担: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法国尽到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又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