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 >

第22章

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第22章

小说: 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谀嵌恕2还虑椴⒚挥幸虼硕兴煌N冶纠淳秃ε旅恳桓鋈耍还怯忠桓鋈梦液ε碌娜税樟恕<幢愕笔彼辉谀嵌艺昭岷ε滤9媚锼淙煌熳潘氖郑词疽馊梦腋诤竺妗羌一锢肟耍媚锱芙孔樱业人隼矗阋坏老颉患衣霉葑呷ァ;姑坏铰霉荩磺芯鸵丫悄敲从杖恕⒘钊思ざ庇纸腥搜岫瘢坏搅寺霉莼故侨绱恕@杳魇薄炱故悄敲慈龋敲疵馈颐亲呋丶胰ィ吖槎勾笄牛晃易匀缓苡淇欤淇旖鼋鲈谟冢夷抢鲜潜г共煌5纳硖逯沼诨竦昧四持制骄病S淇焓紫仍谟冢磺芯挥懈祸海腥搜岫瘛:罄矗矣滞馕还媚锞酃淮危蚁胧窃诹教煲院螅磺卸枷竦谝淮文茄钊寺狻H欢欢嗑梦揖投仁罴偃チ耍谀嵌胍晃还媚镄∮芯栏穑坏然氐讲祭瘢以僖膊桓铱捶暗昴枪媚锏难酃饬耍谖铱蠢矗涑闪宋也豢懊娑缘牡腥耍淙凰导噬鲜俏挥押煤蜕频墓媚铩也幌胨担霉堇锬枪媚锶晃抟馐兜刈隽艘坏闶裁戳钊搜岫竦氖虑椋ú恢狄惶幔⒂泄坏闶裁粹舻难孕校ú恢狄惶幔⒁蚨晌业幸獾奈ㄒ挥衫矗ǖ比徊皇悄敲椿厥拢5羌且湮薹ㄈァ且湟丫窍铝四歉鍪笨蹋歉鑫抑雷约河涝恫换嵬堑氖笨蹋欢遥笔蔽揖椭溃ɑ蛞晕约褐溃鏊道矗屯獠慷裕氢舻难孕胁⑽薮嬖诘谋匾痪湍诓慷裕侨词钦瞿浅【豢煞指畹牟糠郑钦忖舻难孕校ㄋ鲇械谋曛静还撬⌒〉囊坏愣骱脱杂铮┮运绱朔杩竦牧α堪盐彝辖饧衣霉荩蝗晃一嵊米詈笠坏懔ζθケ苊狻W訣rnst Pawel;The Nightmare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p。84…85。
  显然,对卡夫卡来说,性爱既是天堂又是地狱,人在性爱中既是美人又是野兽,用他自己的话说,性爱既让人渴望又让人恐惧,它是一种悬而不决和不由分说的〃疯狂的力量〃。有人相信,性爱及其对象深刻地反映出人的内在分裂。性爱和对象的魅力让人强烈感受到移情的冲动,让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神化感。然而与此同时,性爱又以它〃原始场景〃式的表达方式考验着我们的身心,惊吓着我们的冲动和抱负,让人痛感生物性的陷阱、痛感移情的失败和神化感的否定。如果一般人在性爱中都难逃分裂的命运,遑论卡夫卡了。虽然,在他首次经历的这一〃原始场景〃中,其心理上的复杂性令人惊讶,但正如他自己的总结,这一〃恐惧-渴望〃的遭遇,其结果是只剩恐惧,而〃没有渴望〃,即便有,也令他那么痛苦不堪:当时是这样,后来一直也是这样,我的身体几年之久常常处于静止状态,可又不断被震撼。对这么一种种小小的,但确实可厌的事的渴望,对某种让人有点反感、痛苦的肮脏的事情的渴望往往把我逼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即使在我所经历过的最美好的时刻,也有某种东西在作怪,某种淡淡的难闻的气味,某种硫磺味,某种地狱味。这种欲望有点永恒的犹太人的性质,他们被莫名其妙地拖着拽着,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第179页。
  两年后的夏天,卡夫卡由于精神过度疲劳而住进了疗养院,在远离布拉格的楚克曼特尔逗留了整整一个月,在那些完全陌生的人中间,他反而变得十分活跃。似乎可以说,在平日里令他无暇应付、且令他防不胜防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之外,他找到了久已憧憬的自由世界。〃我到西里西亚才四个星期,就同周围的人打得火热,我经常跟一些妇女打交道〃。在那里,卡夫卡遭遇到他生平第一次真正的〃艳遇〃:在一位已不太年轻的漂亮女人身上,他第一次享受到感情上的满足。这也是他自称真正让他感到满足的两次〃艳遇〃之一。两年后,他甚至写成一篇小说《乡间的婚礼筹备》,作为对这一经历的一种纪念。并非偶然,他在这篇小说中借主人公拉班的话含蓄讽刺了自己在布拉格囚禁般的生活,表达了对伦理-人际关系网络的不满,尽管我们不知道他对伦理-人际关系有无自觉的认识:〃在城里满可以放弃于人无益的事情。如果不放弃,那到头来只会因其不良后果而谴责自己。那时他将后悔,并由此才真正明白,今后他该怎么办。〃
  第一次性关系和第一次艳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有必要在此略作逗留。卡夫卡对第一位姑娘的厌恶心理,也许包含着他对那位姑娘身份的怀疑,也许隐含着他对纯粹肉体接触的反感和对浪漫爱情的渴望,但也很可能反映了他对伦理-人际关系的恐惧。尽管服装店那位姑娘并不具体属于他切身的伦理-人际关系网络,但是,她无疑与这一网络有着一种独特的关联。与第一次艳遇类似的经历后来又发生过一次,那是在八年后。当时,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相识已经一年多,正在是否订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苦恼不堪;在赴大利出差途中、在常规的伦理…人际关系之外,他与一位瑞士少女的艳遇使他感到深深的满足,并也留下一篇作品作为纪念。后来他对布洛德说:〃我基本上对女性没有过深厚的感情,只有两次例外。〃
  在这场艳遇之后两年,在大学毕业阶段,卡夫卡又经历了一场男女之间的友情,初尝了甜蜜而痛苦的单恋。那是一位19岁的犹太姑娘,维也纳大学的学生黑德维希·瓦尔勒。就像几年前的波拉克一样,这位姑娘也具有活泼、果断的外向型性格,她虽然比卡夫卡小5岁,反而常常像大姐姐一样给他重要的帮助和安慰。她代表了卡夫卡由于内心深处的缺憾而特别渴望的人格类型。卡夫卡对黑德维希表现得十分痴情,他生平第一次用书信的形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短短一个月内就达到八封信之多。为了让她毕业后能够到布拉格工作,他甚至代她在布拉格的报纸上刊出广告。这场颇有些狂热的单恋以黑德维希决定留在维也纳工作而告终。1909年,即卡夫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两年,两人的关系彻底断绝。
  无论卡夫卡是否恐惧伦理-人际关系,他无法完全切断自己对一份情感的渴望。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在致布洛德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如此急切地需要有一个人,希望他来爱抚我。所以,我昨天和一个妓女在旅馆里相会了。可惜那个妓女年龄已经太大了,她再也不会有丰富细腻的感情了。我不能像对待一个偷情的女子一样去对待她。我即使没有让她吃惊,也至少让她感到遗憾了。她没有抚慰我,所以,我也没有抚慰她。〃见瓦根巴赫:《卡夫卡传》,第86页。 
 
 
第六节 走向艺术
 
  如果世上真有〃可爱的手〃,那更可能是在孤独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而不是在其他地方。从中学时代开始,卡夫卡就经常挑灯夜读,以至经常被父母粗暴地关掉煤气灯,一个人在黑暗中无比委屈地感受着心灵的创伤。从中学高年级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然而,〃开始是多么痛苦(当然,无法与现在相比)!从我写下的东西里面,何等样的寒意整天追逐着我!〃让卡夫卡感到痛苦的,并非作品中情节的寒意,而是家人对作品的嘲笑。〃从这一家人的情感中,我洞见了我们这个世界冰冷的空间,我首先想找到一把火……〃 
  无论是眷顾〃可爱的手〃,还是对温暖的向往,它们都反映着卡夫卡内心世界的寒意。正如我们看到,他的内心世界是一片〃冰封的大海〃。而当他渴望着〃咬人的书〃,当他说〃一本书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时,他不仅表达了对阅读的希望,也表达了自己心中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与波拉克的友谊在焕发他生命力的同时,也把他推向更自觉的艺术创作。这一友谊的终结,真正把青春期的卡夫卡推入了彻骨的寒意(关于〃冰封的大海〃正是致波拉克的一封信,其日期大概正值两人的友谊开始逐渐消失之际)。在波拉克之后,卡夫卡几乎与生俱来的孤独倾向基本上已成固结。如果相对卡夫卡内心的缺憾而言,与布洛德以及鲍姆和韦尔奇的友谊较多地属于文学性质。它一方面无法击破卡夫卡心中的冰海,另一方面也促使他越来越深地走进文学,越来越深地执着于致波拉克信中那样一种文学创作境界。
  从很早的时候起,至少在那些格外地渴望着友谊和爱情的日子里,在那些令青春无比忧郁的寒意中,卡夫卡就已经形成极为独特的文学抱负。一个在童年的远方和内心的深处如此不幸的人,本能地知道如何在文学中去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上,对这样一位至为孤弱而又至为真诚的孩子,文学是他最后的避难所。他所经历的童年和青春、友谊和爱情,所有灵与肉的搏击,他所接受的文学、观念和思想的洗礼,所读过的无论是否咬人的书、无论能否劈开冰海的书,都在为这位不幸王国的王子戴上荆冠,把他一步一步引入那注定久久不为世人所识的文学境界。文学也知道如何给予,尤其知道如何给予这样一个孩子,一个对文学的世俗的含义几乎一无所求的孩子。文学的给予通常所要索取的代价,这孩子早已付出了。他在文学的世界中再也不会失去什么,而他可能得到的,也许是无边的文学境界。用这个孩子自己的话说,他是逃到了无边的境界中,否则他怎么会对这种无边的境界感到高兴呢?他是在无边而一无所有的沙漠中,用一种煞有介事的哑语呼喊。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一次,我坐在劳伦茨山……心里非常悲伤,我要检查一下,自己对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我最大的希望,或者说,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希望,是得到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当然,我还要用笔把这个看法写出来,让别人相信我的这个看法。这两点:得到某一种看法同表达这种看法,是紧密相连的。我对人生的看法是:虽然,人的一生大起大落,有着明显的变化,但是,它又是子虚乌有,是梦幻,是游云。想真心实意地了解生活,这也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好比我要一张做工蹩脚的桌子。我在做这张桌子时非常专心,一点都不分散精力,免得人家说,桌子对我是可有可无的,是子虚乌有;我这么专心地做桌子,别人看了,只能说:〃他真的是在做桌子,他敲的每一下都是实实在在的,但同时,它又是一种虚无。〃这样一来,我在桌子上的每一记敲打就更加有力、坚定,更加真实。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这么说,这每一记敲打更加疯狂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这样去希望得到某件事情,因为,他的希望不是希望,它只是个狡辩,是物化了的子虚乌有,所谓的希望其实是,他给子虚乌有以一点点活泼的表面现象;虽然,他本人还没有故意走进到这子虚乌有之中去,不过,他已经感到,子虚乌有是他的本质要素;这是一种告别方式,当他还年轻时,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的虚假现象。这个虚假的世界并没有直接欺骗他,而是通过他周围的权威人士的话欺骗了他,这样他才有了这个所谓的〃希望〃。见瓦根巴赫:《卡夫卡传》,第43-44页。
  时光流逝,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也可以用一种宏观的眼光来看待青年卡夫卡文学的悲哀。当人类社会文明发生剧烈变化,历史性、群体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分崩离析,文化和地理的地平线上战云密布时,个体,尤其身心敏感的个体就可能产生预感,他们过去不幸的生活史将成为一种预兆性的经验内容,与人类未来将要经历的遭遇之间有着一种前定的同构。他们遂成为时代的拉比或先知。历史上,卢梭、克尔恺郭尔、叔本华、尼采、卡夫卡等都是这样的先知式人物。
  不管怎样,文学对于卡夫卡几乎是唯一的意义和生命之所系,于是注定只能成为一种〃私人宗教〃式的东西,成为与常人眼中的〃文学〃截然不同的〃艺术〃。用卡夫卡后来的话说,〃祈祷和艺术是感情强烈的意志行为。人们要超越正常存在的各种表现意志的可能性,将它们升华。艺术就像祈祷一样,是一只伸向黑暗的手,它要把握住慈爱的东西,从而变成一只[自我]馈赠的手。〃艺术是一种虔诚而悲哀的乞讨,〃为了馈赠自己而乞讨〃。而相应地,〃[艺术的]语言只借给活着的人一段不确定的时间。我们只能使用它。实际上,它属死者和未出生者。占有[艺术的]语言必须小心谨慎。〃正因为如此,〃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艺术归根结底是悲剧性的。〃关于卡夫卡这一思想,参见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第19、44、46、54、55、56页等处。
  的确,只有理解了艺术对于卡夫卡的意义,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他在中学和大学时代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那么讳莫如深,直到1906年都始终保持沉默,聚会时也最多朗读一下他最喜爱的作家的作品。此后,也要在同学和朋友强烈的请求下才会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说。一生中,与历史上大多数文学人格相比较而言,他写得很少,发表得更少,而且,他很少主动发表作品。根据他后来的青年朋友雅努施的回忆,发表作品将引起他强烈的不安。在死亡面前,他将在遗嘱中请求朋友销毁他的绝大多数文字。站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他是在孵化一种世所罕见的艺术,久久地、久久地孵化。用他自己生命最后时光一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隐喻说,那是一种〃饥饿艺术〃,一种本身就是悖论的艺术。这种艺术从尘世间的身外之物中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于是只能自我喂养,只能伸向黑暗,向虚空乞讨。就像他那〃最瘦的人〃的身躯,在一个盛行〃肉搏〃的世界上什么也不为,什么也无法为;就像那只〃迷惘困惑地在人们中间跳来跳去〃、无处藏身的〃断翅寒鸦〃;就像那位〃饥饿艺术家〃,到最后甚至无法表演;……
  我是个素食者。素食者靠自己的肉为生。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第192页。素食者是一个隐喻,它象征一种命运。在一个盛行〃肉搏〃原则的世界上,一个〃素食者〃只能拥有这种命运,他只能自我啃啮、自我折磨。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只能是一个作家。
  即使我不从事写作,我也同样是作家……贝克勒等编:《向死而生》,第92页。而这一作家的涵义与常人的理解相去甚远。对于他来说,写作只意味着向虚空和黑暗伸出绝望的手,只是为了不从烟里跑到火里。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是我不写作,我的生活会更好。相反,不写作我的生命会坏得多,并且是完全不能忍受的,必定以发疯告终。《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第169页。
  只有摆平自己,也只为〃摆平自己〃。这是卡夫卡及其艺术与生俱来的命运。他只有拥抱这一命运。这是一个痛苦的悖论。我们的卡夫卡不能回避这个悖论。他必须面对悖论,成为悖论。否则他会成为〃悖论的悖论〃——那意味着疯狂,那是比悖论更糟糕的事情。 
 
 
第七节 生活和转折
 
  从1906年6月18日,就要过23岁生日的卡夫卡考试合格,被授予法学博士头衔。从10月开始,他在司法部门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实习过程,次年10月1日,他开始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布拉格分公司上班。约半年后又因故辞职前往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险公司工作,在那里十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