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下端象椎,所描述的正是石斧的样式。镇圭是略近方形的带孔片状的石
刀,笏是月牙状的石刀。璧、环、瑗同是圆形中间有孔,因孔的大小而名称
不同。璧的孔的半径是全璧的半径的五分之一。瑗是三分之一。环是二分之
一。玉璧和玉环,据考古学家研究,认为可能来自纺轮或环形石斧。玉环和
其他玉制的小件装饰品一样,同形制的石质,或介于玉石之间的质料的装饰
物,在石器时代原就是流行的。
古代玉器的形式是由石器而来,制作技术也是由石器而来。处理玉的原
料,因其硬度较高,需要特殊的技术,其主要的如:剖、磨、琢、碾、钻等,
都是在制作石器的长时期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此外,有关玉器的原料的
各种知识,无疑地是在新石器时代为了制作石器而获得的。除了对材料性能
及质地美丽等特点的认识以外,最重要的是关于出产地的知识。在细石器的
考古发掘中可见,很多细石器的发现地点都远离那些原料的产地,足证是有
意寻求的。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软玉双孔斧,以及安阳殷墟
发现大量玉器,其原料来源产地,我们今天不能确知。若就汉朝以后直到今
日为止的矿物知识而言,这些玉石原料都是来自遥远的新疆。
从石器和玉石工艺的各方面的联系可以看出,石器首先作为劳动工具引
起人们的热爱,因而同时被当作了美的对象,进入阶级社会,被掠夺为统治
阶级所独占。其中例如:石斧——圭,就被作为统治者的威权的象征。一些
饰物,则含有人格身份的意义。
各种不同的玉器和社会等级、政治仪式、宗教仪式相联系的成套的制度
(如“五瑞”的说法等);还把它解释成为道德生活的标志。玉代表着封建
制度初形成时的各种人生理想和美德。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
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三、原始时代的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新石器时代的
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
泥质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表面上有绳纹或篮纹、席纹等编织纹的
装饰。灰色陶器的有代表性的器形是“鬲”(三空足的煮器)。这种陶器最
初大概发生在陕、晋、豫交界一带,然后传播到各种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中,
在西北、中原、东北和东部滨海地带,都有发现。在时代上,一直延续到今
天。但陶鬲的形式在汉代就已完全绝迹,陶器表面的绳席纹装饰,在汉代以
后不见。
绳席纹陶鬲的形式与装饰方法都表现了陶器与编织物(或皮革器)的密
切关系。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或
木制的器皿上而产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们逐渐便发现,成了形的粘
土,脱离曾赖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适用于这个目的。这样,由编织或缝制
技术所产生的形式,便成了陶器最初在制作中所获得的形式。因长时期的应
用而成为工艺造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陶器上的绳纹装饰,后来长时期保存
着,也不再是制作时的必然结果,而是有意施加的一种装饰(图15、16)。
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
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广武县秦
王寨),淮河上游,晋南(夏县西阴村、万全县荆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陕
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辽宁、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最近在湖北
京山、天门也有发现。其中最早发现,而又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仰韶
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
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近年来在西安半坡村发现
的全部村落遗址,其遗址的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这一文
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 年。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
文化之一。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着长期定居的生活,
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武器中
发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交换。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区陕、晋、豫等地发现的大致类似,
然而也可以分为早晚不同的数期,器形完整的彩陶发现不多。器形完整而数
量丰富的发现,主要是在甘肃、青海一带。
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图9)以甘肃临洮
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半山类型”(图10)以甘肃广通半山遗址为代表,
“马厂型”(图11)以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遗址为代表。继承了仰韶文化,甘
肃的辛店文化遗物中也有彩陶,但已比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
但制作技术很精。陶土可能都经过精细的澄洗。制作为手制,有的经过慢轮
修整,陶器表面砑光。窑火温度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可能已经有了鼓风炉
的设备。陶土中含铁量很高,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以陶器烧成后成为黄色或
红色。彩绘装饰的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物表面也涂红
色或白色的陶衣。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标本是半山类型。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
的盆和敛口的(有颈或无颈)的罐。盆和罐都是宽度超过高度,小底,整个
器形侧影是柔和的曲线,平底无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极为膨胀,粗矮
坚实。
半山彩陶罐是古代工艺中的杰出的作品。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
的比例,如高度和宽度,腹径和底径的比例,使之有助于柔和优美的外轮廓
线的形成,在中国工艺史上为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之一。装饰因
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几何形装饰花纹的组成,或疏或密,都结合了形体的变
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传统手法的开始。几何形装饰花纹以波状
弧线效果最鲜明。装饰图案虚实相间,黑白互相衬托成为“双关图案”。这
是中国图案传统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
彩陶的造型和装饰,也可以认为尚保留了来自编织技艺的若干特点。彩
陶上的几何纹样,曾有人试图予以宗教的解释,尚难证实。西安半坡墓葬出
土的彩陶中有人面和鱼形图案,造型很简洁有力,含义尚不明了。
仰韶文化中曾发现半身人形的陶器盖状物,人脑后有发辫呈蛇形。从造
型的富于幻想神话的风格可知有宗教意义,具体内容尚不可知(图12)。
湖北天门石家河和彩陶一同发现的有泥质黄陶和红陶的小型的羊、狗、
鸭、鹅、龟、鱼和其他鸟类的形象,都是捏制的,单纯而富有特征。
马厂彩陶制作比较粗糙,装饰纹样中第一次出现符号式的动物形
(狗?)。此种符号式的动物形,甚至人形,也在制作更为粗糙的辛店彩陶
上出现。这些符号式的形象代表了朴素的认识现实的能力。
黑陶是中国古代工艺的另一光辉成就。
黑陶发现的地点主要在东部沿海一带,北至辽东半岛,南至浙江。但河
南中部及西部也有。其最重要的是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城子崖的龙山文化
遗址。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以外的,时期可能稍晚的,发展于中国东部沿海
一带的另一重要文化,已可以看出有商代文化的先驱的意义。龙山文化中除
了农业和畜牧业外,纺织业也较仰韶文化进步,有卜骨发现。
龙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遗物是一种较彩陶的烧制技术更进步的黑陶。其特
点是:“黑、光、薄、棱、鼻”。——色泽乌黑(也有灰色的和粉黄色的);
表面光滑闪亮;极薄,一般厚度为三毫米,最薄不足一毫米,薄如蛋壳;轮
制,外形上有转折清晰整齐的棱角;器上多附有牵绳或手执的鼻。黑陶造型
丰富,以平底圈足和三足器为多。陶鬶是黑陶的独特的造型。黑陶很多接近
青铜器的样式,如豆及鼎、鬲等。黑陶的造型有自己简洁爽利的风格特点,
不以装饰而以造型的权衡适当取胜(图13、14)。它和古代的玉器同样达到
相当的艺术水平。
在淮河流域以南,江、浙、闽、粤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带出土的有一种
几何印纹陶器,是解放以来在大规模经济基本建设工程中,因大量发现而引
起特别注意,但详细情况仍不清楚。有优美的造型和多种变化的简单几何纹
样的压印装饰。
此外,在内蒙一带与细石器伴随出土的有一种篦纹装饰的粗砂陶器,也
是尚待研究的。
古代的彩陶和黑陶,代表中国古代美术创造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技术上、
造型上均为青铜工艺作了准备。
古代陶器的长期发展和演变,证明了劳动一方面创造了艺术的形式,一
方面也培养了人的审美好尚。
第二节商周时代美术概况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传说中的夏朝以后,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商朝。
古代史书上记载的商朝的历史,大部分为已经出土的史料所证实。商朝大约
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开始,共持续了六百多年。商的领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商朝曾数次迁都,最后一次定居下来是商王盘庚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末迁到
“殷”(现在河南安阳附近)。商王的职权首先是主掌祭祀和战争,其次是
组织农耕牧畜。商代虽有相当发展的青铜工艺,但农业生产工具仍依赖石器。
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牧畜业都很发达。酿酒、冶铜、制陶、丝织、土木营
造、制革等手工业的发达,同时也代表着当时科学文化的水平。商代的科学
文化特别表现在与农耕有密切关系的天文学方面,商代的历法是相当严密
的。商代的文字是已知的我国最古的文字,有象形字、形声字、假借字。
商朝末年,社会内部极为混乱,在长期对东方各族的战争之后,虽然获
得了胜利,但力量削弱,不能抵抗在西方新兴起的周族和其他各族的联合武
装,商王纣兵败自杀,商亡。
周族兴起于陕西渭水流域,最后建都于西安附近,传说他们的农业是相
当发达的(为他们奉为始祖的是农神后稷)。在周文王时,周族发展成一个
强大的力量,文王的儿子武王用姜太公和自己的弟弟周公、召公作帮手,并
联合反对商朝的各部落、各氏族,灭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广大的领土上分封诸侯,受封的多是功
臣和子弟。商纣的儿子武庚率领商贵族也受封在殷。周武王成为统治各诸侯
国的“天子”。但周初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很不稳固,武王死后,他的年幼的
儿子成王在叔父周公辅助下即位,受到东方一部分诸侯和武庚的联合反对。
但最后被周公镇服,这一次变乱和变乱的平定,成为周朝历史上一件屡被后
人谈论的大事。周公把东方诸侯封国重新整顿以后,大规模的建设“洛邑”
(今河南洛阳)作为政治的和军事的据点。
周朝的制度,据文献记载,是以周天子为全中国的最高的领主,唯一的
“王”。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大夫,大夫再分给卿士。从
天子到卿士都是贵族。贵族们领有土地,也领有人民。隶属于贵族的人民群
众中有农奴也有工奴,他们直接从事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他们要无报酬地
向贵族贡献生产品,服徭役和兵役。
周朝自建国到公元前七七○年,共约四百五十余年,称为西周。西周中
叶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厉王因为和周贵族争夺剥削果实而被逐,结果爆发了
周王室内部的冲突。同时各地诸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强大起
来,周王室逐渐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因而在西方和北方各族的严重威胁下,
周平王不得不在公元前七七○年东迁到洛邑。此后称为东周。东周是周王室
日益衰微无力、列国日益强大的时期。历史上也称为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力图扩大自己领域和势力的诸侯之间,不断发生吞并和掠夺
的战争。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获得向各小国及人民勒索贡纳
的权利。兼并掠夺战争的结果,到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只剩下秦、齐、楚、
燕、赵、魏、韩七个大国,这之后即进入史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
是秦始皇在并吞了六国之后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战争,虽然破坏着生产力,但是由于铁质工具广泛
使用和牛耕,却促进了农业生产,手工业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也因铁制的工
具而加速进步。战国时期,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高利贷亦伴随发展
起来。例如阳翟大商人吕不韦能以其财富操纵秦国政权。这时金属货币成了
重要交换手段。不少地方逐渐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如:
咸阳、洛阳、邯郸、南阳、临淄、寿春等。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开始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的时期。传统的世卿制度在逐渐瓦解。贵族转化为“士”,这些人中的优秀
代表者,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一些有利于政治、社会、生产的措施。管
仲在齐国,商鞅在秦国,以及其他著名政治家所提出的变革措施,在不同程
度上为未来国家的统一开拓了道路。被称为“先秦诸子”的思想家,如孔丘、
墨翟、庄周、孟轲、荀卿、韩非,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在激烈变动中的社
会,并反映了社会的复杂要求。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构成了古代思想
史上最活跃而丰富的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代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有着辉煌
的成就。文学范围中的《诗经》和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都真实地描写了人
民的生活和愿望。一些历史著作(如《春秋》、《左传》、《国语》不仅是
古史的典范,和先秦诸子的哲学著作同样,都以优美的散文丰富了战国的语
言艺术。
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十一世纪)、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二
二一年)两代共约一千四百年,对于社会、文化和美术的发展都是一个悠久
的历程。美术发展中的辉煌成就,正如社会文化方面的其他成就一样,我们
今天所知还很不够,尚有待考古学的发现。古代文献中有些值得注意的片断
材料:商代的庙堂是“四阿重屋”的建筑,大概即今之所谓“四垂脊、重檐”
的样式;纣王曾修筑异常华丽奢侈的建筑物;商朝初年,宰相伊尹曾画了九
种不同品德的君王的形象,以劝诫商汤(《史记》);商朝有名的中兴之主
武丁,曾画了梦中所见的贤者的像。这些有关商代艺术活动的记载是极粗略
的。而有关周代的艺术活动,记载也很少。
孔子曾看见周的明堂壁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
以垂兴废之戒焉”。并且画了周公抱着成王朝会诸侯的图画,还见到周公背
后的“扆”(屏风)上画了斧形的装饰(见《孔子家语》)。周代某些宫室
(“路寝”,帝王听政的地方)外的门上画了虎的形像,以明勇猛于守(见
《周礼》)。周代的许多器物上都描绘有各种图像。如各种典礼用的旗帜上,
按照身份等级画着日月、蛟龙、熊虎、鸟隼、龟蛇等。盾牌上画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