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美术史 >

第45章

中国美术史-第45章

小说: 中国美术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釉、翠青釉,鲜艳的孔雀蓝、孔雀绿釉等。明初的晶莹细腻的甜白釉,显示
了白瓷的进步。

釉下青花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发展,质量和数量都大有提高。青
花瓷白地蓝花,色调单纯明快。又因各个时期用料的不同,形成早期(明永
乐宣德之际)色泽沈厚浓艳而带有黑色结晶斑,成化前后色调明快雅致而匀
净,清初康熙时又转为青翠明亮等不同风貌。装饰花纹有图案的,也有偏于
绘画写实效果的,一般明代前期画风豪放,中期用笔疏简,晚期及清代转向
繁缛细致。优秀的画手在瓷胎上挥洒自如,使单色青花具有浓淡深浅等丰富
层次,给人以妙趣横生,墨沈淋漓的感觉,增强了艺术装饰效果(图399、
400)。器形品种也日渐增多,小者如杯盘之类,胎薄如纸,白釉与青花相映,
兼有雅致华丽之美;大者如瓶炉尊缸,器形稳重,花纹配置得体。定陵出土
之大龙缸,为景德镇特制,直径达七○厘米,装饰鲜明生动的云龙图案,气
势磅礴,尤可见在烧造技术各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造成丰富的色彩装饰,是明代中期以后出现
的新成就。加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成化年间取得高度成就的“斗彩”,是
先以釉下青花绘出主要花纹,入窑烧好后,再在釉上或点少许彩色,或用多
种彩釉覆盖填染再入炉烘烤而成的。装饰花纹多为花果鸡虫人物等。成化斗
彩质釉精良,在明后期就相当名贵,文献记载当时在北京市场上“成杯一对,
值十万钱”。流传至今的少数鸡缸、葡萄杯、人物杯等,器形轻盈,画工美
妙,色调鲜嫩雅致,相映成趣,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398)。

青花加彩瓷器在成化以后继续发展,色彩趋于绚丽,如故宫所藏明嘉靖
时期的青花矾红鱼藻纹盖罐,高四一·七厘米,通体用青花画水藻莲花,其
间穿插十二尾不同姿态的红鱼,鱼身以黄色为底,上施红彩,又以褐色勾勒
轮廓及鳞片。沉静的青色莲藻与色调热烈活泼的红鱼鲜明对衬,在设计及绘
制上独具匠心(图401)。

万历前后出现的“五彩”,成为彩瓷技术的又一新发展。五彩不止以釉
下青花与多种釉上彩结合,也有的以褐黑色勾描轮廓以代替青花,或直接在
釉上加彩绘,颜色进一步转向浓艳,多以矾红、绿,黄、紫等色交互配置,
对比鲜明,绚烂多彩。如万历时烧的五彩鸳鸯莲花纹瓶,瓶腹部画绿叶红莲
翠柳鸣禽及戏水的彩色鸳鸯,瓶颈装饰山石草虫,优美悦目。有的五彩瓷器
造型也追求复杂变化,有的瓶瓶身图案镂空,用五彩画翱翔的凤凰穿云,并
穿插有锦地开光的图案,玲珑绚丽,成为瓷器的另一种风格。

五彩瓷发展到清康熙时色彩越加丰富,除用红、绿、赭、紫外,还善用
蓝、黑彩及金色,灿烂夺目,彩绘的花鸟虫蝶及人物故事也日渐精细而更近
于绘画(图402)。康熙末年创造而在雍正乾隆之际流行的“粉彩”,系在
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或在彩料加铅粉晕染绘画,设色上富于浓淡深浅
强弱的变化,色调丰富而润泽,又被称为“软彩”(康熙五彩俗称“硬彩”)。
粉彩特别适于绘制工笔没骨的花鸟草虫,有的还以彩色衬底,特别有秀丽优


美的韵致。

珐琅彩为清代彩瓷上的另一新创造。传系在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优质白瓷
上,由宫廷画师用特制的彩料作画,再经烧制而成。珐琅彩瓷胎白薄润,有
的周身布满复杂的纹饰,有的追求立体效果,画工极为细腻而富立体感,精
美绝伦,在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均有烧造,俗称“古月轩”瓷器,是宫廷
贵族专用的奢侈品。

清代单色釉瓷器色彩进一步增多。红釉有霁红、郎窑红、豇豆红,蓝釉
有天蓝、霁蓝,绿色有秋葵绿、松石绿、粉绿,还有斑斓的窑变和古色古香
的鳝鱼青、蟹甲青等。据乾隆时景德镇所立《陶成纪事碑》记载即有五十七
种之多。

明清陶瓷继续运用划花、刻花、雕镂的装饰,但更为发展的是彩画瓷,
瓷器上的装饰图案纹样非常丰富,画工之高超也为人所称道:“成化彩画。。
点染生动,有出乎丹青家之上者,画手固高,画料亦精”(朱琰《陶说》)。
“明瓷画手,皆奕奕有神。”“青花瓷画绝幽伞纫岳侗柿倌≈嫖
本,亦雅人深致也”(《陶雅》)。

据文献记载嘉靖八年御窑烧造瓷器所列图案名目即有:赶龙珠、升降戏
龙凤、抢珠龙、海水苍龙、出水云龙、龙穿西番莲、双云龙、穿云龙、团龙、
穿花凤、升凤拥祥云、鸾凤穿宝相花、团鸾凤、云鹤、云鹤穿花、孔雀牡丹、
狮子滚绣球、飞狮、仓狮龙、缠枝宝相花、转枝莲、乾坤六合花、四季花、
万岁藤、松竹梅、灵芝捧八宝、八吉祥、二仙炼丹、八仙过海、三阳开泰、
群仙捧寿、一秤金、耍戏娃娃、耍戏鲍老等五十余种,“其他花草、人物、
禽兽、山水、屏瓶盆盅之观不可胜纪”(王宗沭《江西大志》)。这些包括
龙凤、珍禽、奇花、吉祥图案、神话风俗等图画,在传世瓷器中皆可看到,
至于民间瓷器上的花纹更为丰富,清代以后,历史神话故事(如岳传、杨家
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特别流行,题诗咏句也被大量运用。

瓷器上的绘画不少受到当代画风影响。明代青花瓷上一些写意山水人
物,疏简凝炼,简率而富神韵,接近吴派风格;一些历史故事画用笔细劲,
又宛若明代版画,吉祥图案及风俗人物大略受建筑彩画及民间绘画影响,缠
枝宝相等图案则借鉴于锦缎。清代瓷画中的山水花卉不少接近四王、恽南田、
蒋廷锡、华嵒风格。一些民间陶瓷上的花纹往往笔简神足,洒脱自然,形象
突出,画风朴质刚健,长期为群众所喜爱。

陶瓷发展到清代中期,技术上达到很高水平,制成瓷器胎质细洁,釉质
晶莹纯净,造型轻巧,色彩绚丽,镂雕精工,无论是仿古创新烧造上皆能得
心应手,在掌握配料、制坯、成型、烧造火候等技术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
验。但官窑的一些瓷器装饰一味追求细致繁复,不惜工本,以追求奇妙取胜,
出现了玲珑剔透的转心瓶、转心壶,有些瓷器专门仿竹、木、青铜、雕漆及
花果昆虫(如核桃、贝壳等),几乎可以乱真,技术上可称巧夺天工,也在
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陶瓷工人的智慧和才能。但这些瓷器脱离了实用和陶瓷本
身特点,片面讲求技术上的奇特,装饰繁复流为琐碎,艺术性也不高。

随着明中叶及清代前期工商业的繁荣,丝织生产展现了空前的盛况。工
匠的分工细致,复杂的提花织机和多套色印染法在作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使工艺技术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丝织印染生产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区,规模也
大大超过前代。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山西潞安州(今长治)的潞绸都
是著名产品,特别是工商辐辏文化发达的江南五府:苏州、松江、杭州、嘉


兴、湖州也都是丝织的中心产地。湖丝质量好,最适于织提花锦缎。松江“绫
布二物,衣被天下”,苏州、杭州更以生产优质绫罗纱缎久负盛名。明清政
府在苏、杭、南京等地设立织造衙门,“以官领之,以授匠作”,负责供应
上用(宫廷)官用(官府)的丝绸衣物。私人手工业工厂和专业织工也大量
涌现,其产品质量有的可与官办作坊媲美,以丝织为家庭副业的更是无计其
数,所生产的丝绸棉纺大量投入市场和远销海外。清乾隆时徐扬《盛世滋生
图》中所绘的苏州市街,经营丝绸棉布的商号即达三十六家,铺面宽敞,经
营的货物品种极为丰富,从中也可看到此一地区丝织发展的盛况。

明清锦缎花式繁多,质地优良,其中妆花缎的成就尤为突出。妆花缎系
在缎底上以各色丝绒织成花纹,并以金丝织于花纹边缘,极为精美富丽,是
织锦缎的重大发展。锦缎以南京、苏州两地产品最为著名。南京产品质地厚
重,花色庄重,并在同一色中用不同的深浅色调的“退晕”方法,使鲜艳色
彩对比中又具有协调的效果,有如天际彩霞,因有“云锦”之称。苏州织锦
质地薄,花纹多仿宋代,图案于严谨中求变化,绚丽中见古雅,被称为“宋
式锦”。宋式锦又根据不同用途在花纹设计上有所差异,用作被面靠垫者花
纹较大,称为“大锦”,花纹较小的适于书画锦匣的装衬,称为“小锦”。

丝织品种和装饰花纹较前代大大丰富,据《天水冰山录》中所列的丝绸
缎匹服饰共五百三十多种,包括织锦妆花缎、绢、绫、罗、纱、䌷、改机、
绒、锦等,其中仅缎一项即有一百四十余种。花纹有云龙、云凤、飞鱼、仙
鹤、斗牛、麒麟、狮子、孔雀等瑞兽。清康熙时编纂的《苏州织造局志》中
载“上用”缎匹衣物有一百八十多种(其中包括“特用”袍服二十三种),
官用的也达六十种,犹“未能尽载”,装饰花纹则有龙凤、翎毛、宝相莲花、
葵花、四季花和灵芝、如意寿字等吉祥图案。在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红
楼梦》里对贵族衣饰的具体描述中也可了解花色品种之繁多。这些文献材料
在现存的明代藏经封面、原裱书画及传世和出土袍服衣料等实物中大都可以
印证。如云龙海水、缠枝宝相花、落花流水游鱼、云鹤、梅蝶、胡桃锦及宋
式的八达晕、方棋、龟背如意等图案可经常在各博物馆藏品中见到。这些纹
样或继承前代传统注重装饰和变化,或侧重写生表现娇艳的意态,各具有豪
放、活泼、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图403、404 )。

明定陵出土的袍服缎匹三百多件,为苏杭织造,大多用金线装饰,极为
豪华。其中的龙袍上织以形态各异的团龙,织造技术相当复杂。从《天工开
物》中关于龙袍的记载可知,所用工料之值要超出一般丝织物几十倍。这些
“上用”的织物,体现了当时技术的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缂丝工艺继承了宋元的传统技术,并有所发展。重要的产地在苏州及北
京,除官办织造外还出现了民间作坊。以名人书画为蓝本的缂丝织物,大到
气势奔放的立幅围屏,小到笔墨纤秀的扇册,织造得都非常逼真。一些皇室
贵族的服饰花纹也有用缂丝织造的。

刺绣流行于广大城乡,大多为妇女的艺术创造。不少城市中还出现了经
营和生产刺绣的绣庄。绣工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品种和多样针法,大大
提高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在不同地区中展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如花
纹突出的北京洒线绣,色彩浓艳质地坚固的山东鲁绣,历史悠久细腻典雅的
苏绣,及后来涌现的湘绣、粤绣等都各具特色。清代出现的双面绣,花纹正
反相同,工艺巧妙,针法多变化,反映了刺绣技术的进步。

明末的顾绣在明清刺绣中有突出的地位。相传顾绣开始于嘉靖时上海顾


名世之妻缪氏,而其次孙媳韩希孟之刺绣最为精绝。顾名世为明末官僚,曾
任尚宝司丞,在上海九亩田筑有露香园,故亦称“露香园绣”。顾氏之孙寿
潜与画家董其昌等皆有交往,顾绣又多以名人书画为蓝本。顾绣配色典雅,
针线平匀齐整,形象生动,又略以画笔点染补绣工之不足,表现古代书画名
迹能得其韵致,而无生硬造作之感,颇为文人士大夫欣赏。顾绣的成就大大
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图405)。

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所穿百子衣,在罗上用金线绣出八宝、各种花草
及生动的百子婴戏图案,婴儿天真活泼,生动多姿,作放风筝、戏猫、捉鸟、
读书等游戏,是现存明代的刺绣精品。

明清由于戏曲的繁荣,戏衣的生产也随之发展,昆剧流行的苏州扬州及
京剧的发祥地北京都是戏装的重要产地。戏衣要求根据不同角色特点而设
计,又要求色彩花纹突出,适合演出效果,从帝王将相的蟒袍到贫民的素褶
子“富贵衣”(乞丐穿的带补丁的袍子)都需美观悦目。戏衣的刺绣则粗细
并用,采用了打子、平金、盘金、堆绫、钉线等多种针法,配色鲜明协调,
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美术增添了光彩。

刺绣在民间极为流行,妇女常用以装饰衣枕鞋帽,图案朴实健康,又常
采用剪纸花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有狮、虎、鸳鸯戏莲、喜上梅梢、
四季花卉及几何图案,极为丰富,并流露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印染织绣也有所发展,并在本民族特点基础上与汉
族艺术互相交流、如苗、侗、壮族的织锦刺绣,维族的回回锦、和田绸,蒙
藏等族的服饰特点都很鲜明。新疆的地毯明清时传到蒙古和北京,而发展成
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特种手工艺。

我国传统漆工艺到明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宫廷贵族及城市富有阶层的
需要而趋于兴旺,技术精湛,花色品种繁多,官办作坊与私人制造的漆器都
竞放异彩。

剔红是雕漆中的主要品种,系在器胎(金、银、木等)上层层髹漆,可
多达百余层,然后用刀雕出花纹。此外根据色彩不同还有明快的剔黄(用石
黄调漆代替银朱)、敦朴古雅的剔黑、灿烂悦目的剔彩(用不同颜色漆分层
漆于胎上,每色都有一定厚度,制作时根据图案设计,分别刻出需要的彩漆,
并在上面镂刻花纹,可造成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的丰富色
彩效果)。根据制法不同又有填漆(在漆地上根据图案刻出低陋花纹,填以
色漆,然后加以研磨,使之光滑平整如画),镶嵌螺钿(将不同色彩光泽的
螺钿嵌进漆面,或镌刻成人物山水花纹,填入漆面,及镶嵌金银珊瑚宝石)
等。各种形式技法又互相结合,如有朱花黑地者,黑地朱花者,。。据隆庆
时黄成《髹饰录》所载,漆器品种分十四类,达四百八十一种。

明初永乐时在北京果园厂设立皇家漆器作坊,聚集能工巧匠,专门宫廷
生产漆器。元末名漆工张成之子张德刚,曾受到永乐皇帝召见录用,并授营
缮所副使,果园厂漆器一直为人们视为珍品,从遗存作品考查,明初雕漆刀
法圆润而不露痕迹,常雕花卉或花鸟图案,构图饱满,刀法精熟,花筋叶脉
及禽鸟之翎毛,细如发丝,山水人物则多刻有锦地,简朴浑厚而生动(图406、
407)。明中叶嘉靖万历以迄清代,刻工技巧更为高超,造型也日益丰富,大
至数尺高的屏风,小到精巧的盘盒,都作的得心应手,但装饰也有过分追求
纤细的倾向。

浙江嘉兴和安徽新安、江苏扬州等是漆器重要产地。出现了不少世代相


传的优秀漆工。宣德时嘉兴栖塘漆工杨埙(字景和)以漆画和仿日本漆器著
名,有“杨倭漆”之称。明代日本和中国造漆器技术互相影响,日本的描金
漆器很受欢迎。杨埙吸收了日本漆器的长处加以发展,不止用金,而且以五
色金钿并施,天真灿烂,所作山水人物漆画,神气飞动,兼善书法,制品多
以泥金题款,技艺精绝,也受到日本人民的称赞。

漆器上嵌金银螺钿等称为“百宝嵌”,盛行于明代后期及清代。相传扬
州一周姓漆工(或谓周翥)精于此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
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绿松石、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珍贵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