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明朝往事(全文)-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月,朱棣带兵回师至北平郊外,在郑村与李景隆军遭遇,朱能大败南军。又进攻南军大营,再获胜利。北平城中军队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了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朱棣命令张玉、朱能等率军十余万迎战,首先占据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三日后南军才赶到。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朱能作为前锋,首先击败南军都指挥平安部。次日,朱能又率领左哨军,连续冲破南军营栅,并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南军在平安的率领下于济南城外的铧山居高临下摆开阵势。朱能派奇兵绕道南军背后,突然袭击,取得胜利,收降万余人。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建文帝改用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打败,大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朱能率小股部队殊死迎战,保护朱棣冲出重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由于建文皇帝不愿意承担杀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军不敢致朱棣于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晋升都指挥同知。
东昌大战后,朱能又于建文三年(1401年)跟随朱棣参加了夹河战役。此战中,燕军大将谭渊战死,先败了一阵,朱能领兵赶到,获胜,军威复振。朱能进而又在藁城三次击败南军,追杀到真定,进而攻占彰德、定州。又袭破西水寨,打败驻守衡水的南军。活捉指挥贾荣。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朱能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攻克东阿、东平,尽破汶上诸寨,进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设伏兵,大败十余万南军。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此战失利后,燕军士气低落,很多将领建议撤军。朱能劝阻朱棣说:“兵家胜败是常事,怎能因为一时的小挫折就气馁呢?当年刘邦屡战屡败,项羽屡战屡胜,可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殿下您举兵以来获胜很多,此次失败不足多虑。还是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只能整兵前进,怎么可能撤回继续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进攻灵璧。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道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此战中,南军合兵60万依潼山而阵。朱能率李远等从四面展开合击,大败南将平安的银牌军。南军都督陈晖来援救,再遭败绩。南军投降者达十余万众,陈晖等南军将领30多人被俘。
此时,朱棣已经获悉南京城空虚的情报,于是决定不再和南军主力纠缠,而是从南军防守薄弱的泗州为突破口,渡过淮河,攻克盱眙,下扬州,自瓜洲强渡长江,直取南京。六月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诸将中,张玉和朱能最为重要。张玉在东昌战死,朱能成为第一功臣。论功封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成国公。永乐二年(1404年),兼太子太傅。
安南国黎苍在明初夺取了国王陈氏的王位,并于永乐元年(1403年)骗取了朱棣的册封。后来陈氏子孙到明朝鸣冤,朱棣派人前去核查并送陈氏后人回国继承王位,不料被黎苍伏兵所杀。朱棣大怒,决定出兵讨伐。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朱能被任命为总兵,征夷大将军,率兵80万讨伐安南。大军进至广西龙州,朱能因病于十月初二日去世,年仅37岁。朱棣听说后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并亲自撰写了祭文。下令葬于昌平州北泽山(今属怀柔)。后来又追封为东平郡王,谥武烈,并赠上三代均为王爵。仁宗继位,下令将朱能作为配祭人,立牌位于成祖的太庙中,享受后人的祭祀。
北泽山地处龙尾,朱能陵墓与成祖的长陵大约同时修建,暗含有在地下继续为朱家天下守卫的含义。
成国公的爵位可以世袭。在世袭的子孙当中,最出名的是朱勇。
朱勇(1391—1449年),字惟真,永乐五年(1407年)袭成国公。后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跟随朱棣北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叛乱,朱勇跟随宣宗出兵讨伐。大军出城后,朱勇建议兵贵神速,应全速前进。宣宗采纳,大军直抵叛军盘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慑于威势,出城投降。宣德三年(1428年),朱勇进封太子太保,主管明朝的中央军——京营。以后宣宗每次到边境巡视,朱勇都跟随前往。
1435年,英宗即位。次年正统元年,命朱勇主持经筵——皇帝定期学习古代治国方略的一种形式。正统九年(1444年),朱勇统兵出喜峰口北进,在富峪川、热水川两次击败蒙古军队,进封太保。
英宗时期,明朝的军事实力下降很多,军政腐败日渐严重。相反,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却日渐强大起来。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农历七月,瓦剌部在大汗也先的率领下,兵分四路大举进犯。也先亲自率领瓦剌主力部队向大同一带进军,企图首先攻占大同,然后进逼北京。驻守大同的明朝军队拼死抵抗,但连战连败,消息传到北京后,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效仿祖先,御驾亲征。
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带领文武大臣,贸然起用50万大军亲征,从北京、宣府浩浩荡荡向大同挺进。八月,朱祁镇来到大同。王振本来以为只要显示一下兵威,瓦剌就会退走。等亲信郭敬把吃败仗的经过一说,王振吓得丧魂落魄,赶紧劝说英宗率师回京。结果,朱祁镇和50万明军只在大同停留了3天,没与瓦剌军队交火一次就离开了大同。
王振是蔚州人,想让大军绕经蔚州,从紫荆关回北京,顺便邀请皇帝光临他的家乡,抖抖自己的威风。明军大队人马进入蔚州境内后,王振又一考虑,这么多兵马来到他的家乡,必然会糟踏他的家园,破费他一大笔财产。于是,他又改变了主意,让朱祁镇从来时的宣府旧路撤退。朱祁镇听任他的摆布,绕道再返回旧路,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给瓦剌军队造成追击的好机会。朱祁镇带领明军回到宣府旧路后,果然被瓦剌军队赶上。明军慌忙应战,结果一触即溃。朱勇和永顺伯薛绶提兵四万前去救援。与瓦剌军队相遇于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监军刘僧不了解地形,在大军阵势没有摆开之前就贸然率部突入隘口。朱勇担心刘僧出事,挥兵跟进,结果中了瓦剌军事先设下的埋伏,大败,朱勇战死。
八月十三日,朱祁镇带领明军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瓦剌骑兵突然从四面冲击过来,明军溃不成军,互相拥挤践踏,死伤数十万人,尸体横堆,惨不忍睹。随军大臣、武将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等五十多人战死身亡。作恶多端的宦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昏愚荒淫的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于谦等人认为朱勇损兵折将,有罪于国,建议削夺爵位。直到1457年,朱祁镇复辟,这才追封朱勇为平阴王。
朱勇以后,朱仪、朱辅、朱希忠等先后袭爵并主持中央军务,至明末朱纯臣,一共传袭了13代,均葬于北泽山下。朱氏陵园建国初期保存尚好,“文革”中石人石马等建筑被炸毁殆尽,只剩下一些残余扔在田间地头。当地的阮氏家族据称世代为朱家守墓,或许是朱能当年讨伐安南时的俘虏,可惜没有充足史料可资证明。 (张金奎)
2005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组织之严密,均达到了当时世界前列,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伟大壮举,成为古代中国强盛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们都知道郑和航海是自南京宝船厂开船,龙江关出水,到太仓刘家港出海,七下西洋始命于南京,历次也均从南京出发,到后来郑和又在南京担任守备,地位显赫,家住南京马府街,他在南京留下了很多遗迹。相对而言,郑和在北京似乎就没有南京那么多的遗迹可寻。然而,如果我们想一想,郑和自小入宫后,被带到北平燕王府邸,他自幼至长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并在北平建立了功勋,才成为永乐皇帝的亲信;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才被任命统帅千军万马下西洋,出使海外的。如此说来,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在这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起家,他的事业开始在这里,他的成长历程也在这里,他和北京的关系可谓至深。当然,起初这里还不叫北京,而是称为北平。
郑和,原姓马,他是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出身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军统一云南战争中,他被俘带至南京,成了一名宫廷内侍,随即派到皇四子燕王朱棣的北平府邸里。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以反对建文帝削藩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意图夺取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进行了四年“ 靖难之役〃以后,才登上了皇位。如果我们以郑和13岁入明宫算起,他年青时代的十几年都是在北平度过的,也就是说,他成长在北平,而在事业上暂露头角,也是在北平。“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派李景隆率领各路军马50多万人来攻打燕王,燕王朱棣与李景隆大战于郑村坝(今北京东郊东坝村),燕军出奇兵直捣李景隆大营,李景隆大败而逃。在这场战役中,马和表现英勇异常,建立了奇功,因此他被赐姓郑,从此有了郑和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今天的东坝村属于朝阳区,今天留存下来的是“东坝村”的界石,古战场早已渺无踪迹,郑村坝地名也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惟有郑和以他的不朽英名,印证着那场战役的存在。
那么,北京与郑和直接有关连的地方; 除了郑村坝,还有哪里呢?在北京德胜门内,有个三不老胡同。胡同不大,也不长,在北京星罗棋布的大街小巷中并不起眼,可就是它与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联系在一起。
据说郑和在北京时,他的府宅就在三不老胡同。
今天,我们知道郑和这个名字,是由于他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他曾经率领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宝船队七次下西洋,与海外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成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可是与他有联系的胡同为什么称作三不老胡同呢?这就涉及到郑和有个名字叫“三保”,或者“三宝”这桩公案了。
说来有意思,从明朝后期开始,就有了“三保”和“三宝”的不同说法和用法。当时人对于郑和叫做“三保”,还是“三宝”,已有种种猜测之说。有一种说法是“三保”是郑和的旧名,有一种说法是“三保”是郑和的小名;有的说郑和下西洋多次,所以称作三宝太监; 还有的说郑和信奉佛教,佛教有“三宝”一词,就是佛、法、僧,所以被尊为三宝太监;我们知道郑和船队中的大海船称作“宝船”,顾名思义,“宝船”就是取宝的船。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铜钱、铁器等各种珍贵物品出使,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也都在船上。明朝有部著名的小说,就是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用的是三宝,是宝贝的“宝”。 后来现代辞典上干脆出现了一种调和之说:“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
其实郑和的名字是三保。明朝时候在北京皇宫中曾经上演郑和下西洋的戏剧,有两种,一种是杂剧,还有一种是傀儡戏。现在流传下来的内府杂剧钞本《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用的就是保护的“保”,而不是宝贝的〃宝〃。剧中郑和角色一上场,就说“小官姓郑名和,又名三保”。因此我们知道“三保太监”就是郑和的又一个名称。既然不是宝贝的“宝”,就与佛家的三宝没有关系。太监是明朝宦官的官名,不是一般的宦官。明朝宦官有“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在明初,内官监的地位最高,郑和就是内官监太监,也就是内官监的主管官员。他下西洋又有“钦差正使太监”,“总兵太监”的头衔。宫中演出戏剧的下西洋时间,是在郑和下西洋的后期,他已经不年轻了,所以剧中人称他是“三保老龟龟”、“老太监”。这个戏剧不仅在北京皇宫里上演,后来也流传到社会上,由明朝人编辑出来,保存了下来。郑和当年居住的地方,起初叫做三保老爹胡同,也就是今天西城区德胜门大街西侧三不老胡同这个地方,再以后叫白了,清朝以后,就成了三不老胡同。
燕王成功登上了帝位,就是永乐皇帝。他在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从南京出发和返回南京,可是下西洋建立的丰功伟绩,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望,在北京得到了充分显示。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皇帝下令迁都北京,此后,明朝就定都北京了。这一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国,也就是在这一年,历史上记载有16个国家、1200人的外国使团汇聚在北京,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真正是使节如云,盛况空前。北京成为当时中国与亚、非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
今天北京的八宝山,在明代称作黑山。那里有大型的宦官墓地,在弘治年间已有“数百冢”,宦官刚铁墓即在此处。刚铁其人充满了传奇色彩,嘉靖以后成为宦官祭祀的圣人,实际上事迹多为后人所编。在刚铁墓前的褒忠祠享堂内,设有刚铁塑像,在其左右,设有蔡伦、郑和等人的牌位。可见郑和在明后期的北京城,由于他的卓越功勋,在宦官中已作为祭祀朝拜的对象了。
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留给我们不少的谜,比如他生于何年?身葬何处?他的船队远航最终走到了那里?有没有绕过好望角,驶向大西洋?那些谜至今还没有完满解答。他在北京也留下了谜,最主要的有两个。
先说第一个谜。根据史籍记载,在北京皇史宬,也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存放皇家档案的那个地方,它的西边有一个观心殿射箭处,它的南边是苍龙门,苍龙门南是昭明门,西南是嘉乐馆,北面有个丹凤门,门前有两个金狮子。进了丹凤门,里边有三个殿:龙德左殿,崇仁右殿,还有居中的广智殿。在广智殿之后,有个飞虹桥。这座桥用白石制造,上面凿刻有狮子、龙、鱼虾、海兽等等,“水波汹涌,活跃如生”。据说,这是“三宝太监郑和自西域得之”, 而且“非中国石工所能造”,据说桥前右边缺了一块,中国工匠补造,竟然是屡补屡坏。此桥还有明人陶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