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作者:怀特-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它被关闭前,有数百人发了疯,三人丧了命。
第二个情节是关于出现在天文台的一名宗教狂,拉蒂莫25,为执行破坏实验的使命,他混入了天文台。他与“卡尔特”的首领们都认为实验是亵渎神灵的。
当最后一颗太阳出现日全食,整个星球陷入一片黑暗时,故事达到了高潮。200年来第一次,人们看到了星星。他们所见的,并不是我们在地球上透过被污染的大气层看到的点点繁星。拉加斯星球处在一个巨大星系的中央,夜降临时,天空被阿近无数颗明星照得雪亮。
《夜幕》之美,在于阿西莫夫选择了一个深得读者之心的宇宙主题,我认为这也是这篇作品成功的关键。它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使拉加斯居民发疯的黑暗,如果只是这样,那是很肤浅的;它揭示了一种突然的领悟,一种对宇宙中还有其他星球、可能还有其他文明存在的认识。拉加斯人领悟到,宇宙并非只有他们居住的星球那么大,它是无限的——对从未意识到这一点的拉加斯人来说,这是很可怕的。
《夜幕》的故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阿西莫夫成功地缩短了读者与外星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认识了与你我完全不同的拉加斯人。同时,故事又兼顾到了一部刺激之作应有的速度。
阿西莫夫还在故事情节中溶入了历史深度。我们了解到了拉加斯的科学发展情况——他们近期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又比20世纪的地球科学家高明得多。当然,这是有可能的。在一个拥有6个太阳的星球上,计算引力效应肯定比牛顿发现引力时要难得多,毕竟地球只有一个太阳。
《夜幕》是个阴惨惨的故事,全骗给人一种下意识地做恶梦般的感觉。我们预见到了主人公所不知的结局,故事未结束,我们就意识到他们不会喜欢将要看到的景象。在故事的结尾,人们开始疯狂地放火焚烧一切,企图遮住可怕的星星。文中最后一段话让人不寒而栗:
在窗外的地平线上,在沙罗城的方向,一片红
光开始冉冉升起,越来越亮,这不是太阳的光辉。
漫漫长夜已至。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夜幕》,载《惊奇》杂志1941年9月。
所有的希望统统破灭了。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在这部短篇中,阿西莫夫笔下的人物更有深度、更有个性、更有人情味。
评论界对阿西莫夫最普遍的批评是:他似乎不会表达人类真实的情感,无法通过人的表面揭示其内心。他总是对机器、技术、科学正确性、阴谋与巧妙的计划更感兴趣,而对任何与感情有关的东西或真正富有哲理的东西漠不关心,但这部短篇是个例外。
文学评论界与曾出过一本评论阿西莫夫作品之书的小约瑟夫·卜帕特罗奇博士都认为《夜幕》稍稍有些生硬。但我不这样认为。阿西莫夫的许多短篇确实如此,他的说明总是太繁琐,人物缺乏生气,为追求情节而忽略了一部好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其他方面的细节,但《夜幕》不在此列。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甚至可以原谅他蹩脚的英文语法(这些错误不仅仅出在《夜幕》中),在我看来,《夜幕》是阿西莫夫最优秀的短篇。我衷心地希望,在下一个50年代中,它仍能保持“最佳科幻短篇小说”的桂冠。
坎贝尔对《夜幕》也很满意,在做了小的改动后,他按例为《惊奇》收下了这篇作品:他从不给阿西莫夫去信,告诉他作品已被采用,而只是给他寄张支票。
阿西莫夫在4月24日收到了这张金额为150美元的支票,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按每字1美分计算,《夜幕》共计12,000宇,就是120元,坎贝尔显然多付了。阿西莫夫是个非常诚实的人,他马上打电话给坎贝尔,指出这个失误。令他高兴的是,坎贝尔并没有算错帐,因他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所以按每字1.25美分付了钱。不仅如此,《夜幕》还上了《惊奇》杂志的封面,阿西莫夫三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阿西莫夫对《夜幕》的一个小失望也与坎贝尔有关。坎贝尔未征询阿西莫夫的意见,便擅自在终稿上加了自己写的一小段。阿西莫夫对此作法有三个不满之处。
首先,他不同意坎贝尔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进行编辑改动的行为。公平地说,坎贝尔很少这么做,即使作了改动,也比许多其他编辑审慎得多。第二,在坎贝尔添加的段落中提到了地球。阿西莫夫正确地指出,这与故事的其他部分不一致。拉加斯星球上的人显然对地球的存在一无所知,因为阿西莫夫在故事中小心地避开了地球。尤其令阿西莫夫生气的是,许多读者与评论家后来都以此段落为证,称阿西莫夫能写出富有诗意的东西,尽管他一再申明自己没有这种才能。
阿西莫夫指出,这一段落不合他的本意,他提到地球是个极为严重的文学错误。坎贝尔在星星出现后插入了这么一段:
这些不是地球上能看到的3600颗闪着微光
的星星。拉加斯是一个巨大星群的核心。三万颗
巨大的恒星冷冷的放射出援人心魄的清辉。它们
洒下的阵阵寒意,胜似这荒凉冷漠的世界上吹过
的刺骨寒风。
这显然不是阿西莫夫的风格。很可能这就是坎贝尔对它施以厚爱,而阿西莫夫却未将其列入自己最喜爱的五篇作品之列的原因。
在开始《夜幕》的创作前,阿西莫夫已写了三部机器人短篇。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它们是:《罗宾》、《理智》与《撒谎者》。其中的第二部《罗宾》刊登在1940年9月的《超级科幻故事》上。当时该杂志的编辑是阿西莫夫的朋友弗雷德·波尔,他慷慨地付了39美元的稿酬。
《罗宾》(以《陌生的玩伴》为名刊登在波尔的杂志上,阿西莫夫后来又将其改回《罗宾》)无疑不是第一个关于友善的机器人的短篇。阿西莫夫坦率地承认,他在写这部作品时,大量借鉴了曾发表在1939年1月《惊诧》杂志上的依安多·宾德的《我,机器人》。
1939年5月10日,阿西莫夫开始创作自己的机器人故事,这些故事发表后激起了读者的共鸣,并从此开创了一个系列,这些作品后来成为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罗宾》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地球。罗宾是阿西莫夫塑造的机器人中最简单的一个。它不会说话,能力也极为有限,但阿西莫夫赋予了它可爱的性格,使读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不幸的是,《罗宾》暴露出了阿西莫夫在写作上的稚嫩。他开始创作这个短篇时,刚满19岁,对女人几乎一无所知,除自己家外,几乎没有别的家庭经历。与他两年后的作品相比,《罗宾》显然属于他少年时期的作品。作品还显得呆板,并且总表现得过火,过分情绪化。格劳丽娅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而怕老婆的威斯顿先生与大权在握的威斯顿太太则是可笑的固定模式。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威斯顿太太担心女儿太依赖机器人保姆,便将它交还给了制造商。格劳丽姐当然是大哭大闹,威斯顿先生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问题。他一边得讨得任性、难伺候的女儿开心,一边还得讨好更任性、更难伺候的老婆。
最后,威斯顿先生设法为女儿领回了罗宾,并躲避了悍妻的怒火,这简直就是个童话故事.令人难以置信。这个短篇不过是个无足轻重、轻松、文雅的小故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篇不错的童话。
1939年5月23日,阿西莫夫将《罗宾》交给坎贝尔,几天内便被退了回来。这部作品在阿西莫夫的抽屉里呆了将近一年。直到有一天.已是《超级科幻故事》杂志编辑的弗。雷德·波尔邀请阿西莫夫共进午餐,并提出他想在自己的杂志上登出这篇故事。这着实让阿西莫夫吃了一惊。
自坎贝尔拒收《罗宾》后,阿西莫夫没再尝试过写别的机器人故事。他已开始集中精力创作其他作品。其中包括:《混血儿》——他的首部中篇小说,刊登在1939年12月《惊奇》杂志上,《偷乘者》与《相同的太阳》——刊登在1939年12月《惊奇》杂志上,阿西莫夫认为这一期的《惊奇》是“黄金时代”最优秀的一期科幻杂志。
直到第二部机器人短篇小说《理智》写成,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才真正有所起色。这一故事的诞生极为偶然,
并且又受到了坎贝尔的巨大影响。
坎贝尔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贯彻“人类是最优秀”的这一原则,而且要求其麾下的作家在创作中也应遵循。他崇拜人类的锐意进取精神,对于那些讲述外星人最终统治人类、丑化人类或将人类置于配角地位的作品,概不录用。而且,坎贝尔的哲学还不仅仅止于此。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歧视情绪,这一情绪比他在作品中表露出的泛银河种族主义观点要强得多。他认为美国人与欧洲人比其他种族优秀,并为此与阿西莫夫发生争执,甚至发展到在阿西莫夫(还有其他作者)的作品中添油加醋地阐述这些观点的地步。这些擅改的行为显然是违背作者本意的。尽管坎贝尔是个优秀的编辑,但阿西莫夫在认识他多年以后,开始意识到他同时也是个讨厌鬼。
阿西莫夫之所以认为坎贝尔的观点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他自己曾尝过种族歧视的苦头。他根本无法对坎贝尔所认同的那些发动席卷大半个星球血腥战争中的人类产生丝毫的敬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并避开坎贝尔的无理要求,阿西莫夫将眼光投向了机器人。
1940年10月23日,阿西莫夫向坎贝尔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创意:一个机器人拒绝相信自己是由人类制造的,因此必须纠正他的观点。如阿西莫夫所料,坎贝尔同意了这个创意。
这就是《理智》的诞生。阿西莫夫在这篇作品中首次塑造了迈克尔·唐纳文与格雷商里·鲍威尔这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后来频繁出现在其他机器人小说中。这两名卫士受雇于全球机器人的制造商美国机器人公司,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机器人出了问题,都将由他们负责解决。《理智》的故事发生在5号太阳站上,那里安装着一台能量转换器,它能汇集太阳能并将它反射回地球。机器人QT-1(柯蒂)带领着一组机器人负责该站的维护。在一次适应性的测试中,柯蒂认为它不是由低能的人类造成的,能量转换器才是它的上帝。
唐纳文与鲍威尔被派往太阳站解决麻烦。在故事中,阿西莫夫将两人写得极为情绪化,甚至发出一灼热的土星啊,我们得对付一个机器人疯子!”这样的感叹;而且他们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极为美妙——“除非铱都变成了小行星!”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理智》,载1941年4月《惊奇》杂志。
尽管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企图让柯蒂明白自己可悲地误入歧途,但柯蒂根本不听他们的。如果不是在她们们抵达太阳站时将发生太阳风暴,这也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这场风暴将使能源光束消失,由此将给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柯蒂认为,地球只是个光的幻象,并非它的制造者居住之地。为了让何蒂保护能源光束,两人苦口婆心地劝说柯蒂,企图让他相信自己是人类制造的,但他们最终发现。根本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劲,因为机器人定律保证了柯蒂必须执行设定的程序,不管他信仰什么。
《理智》这篇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巧妙地攻击了原教旨主义。比如,当我们无畏的卫士将机器人的注意力引向飞船上的图书室及人类历史文献时,柯蒂声称,这些书是由“主”——能量转换器放在那儿的。
坎贝尔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不仅是因为情节引人入胜,而且阿西莫夫让人类最终取得了胜利。故事于1940年11月18日交到坎贝尔手中,他马上就收下了。这是阿西莫夫创作的第二部机器人短篇。从这部作品完成到第三篇机器人短篇《撒谎者》诞生之前这段时间中,阿西莫夫对机器人故事的整个构想改变了许多。
许多读者是通过《我是机器人》这篇短篇小说集才认识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的。这部小说集由高曼出版社于1950年首次出版,其中收集了阿西莫夫在1939-1950年期间创作的9个短篇,分别是:《罗宾》、《四处奔波》、《理智》、《抓住那只兔子》、《撒谎者》、《迷失的小机器人》、《逃亡》。《证据》与《不可避免的争执》。
艾萨克当时正忙于应付学业并进行新的创作,《我是机器人》这部书就由杰特鲁德打了出来,最初的书名定为《心与铁》。在进行最后编辑时,负责出版这部集子的马丁·格林伯格提出用《我是机器人》这个名字。阿西莫夫同意了,但指出,依安多·宾德曾在1939年1月的《惊诧》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同名小说。格林伯格对此的反应是“让依安多·宾德见鬼去吧”。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记忆常青》第591页,纽约双日出版社1979年版。
数年来,阿西莫夫创作了《机器人与帝国》、《黎明时的机器人》、《完整的机器人》及其他一些机器人作品,但除了《其余的机器人》外,没有一部能与《我是机器人》相抗衡(《其余的机器人》是《我是机器人》的续篇,1969年由双日出版社出版)。
《不可避免的争执》在杂志上登出不久,《我是机器人》便出版了。在《空中卵石》确立了阿酉莫夫的地位后,这部小说集中的故事又被编成了一个系列故事。一些人对《我是机器人》这本集子耳熟能详,但却不是很留心10年间发表的原作故事。对他们来说;阿西莫夫直至开始创作《撒谎者》,才真正总结出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可能有些令人吃惊。
这三个定律诞生于1940年12月23日,阿西莫夫在坎贝尔办公室内与这位编辑进行的一次交谈中,这已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了。
阿西莫夫去坎贝尔那儿与其探讨一个故事的构思。这个故事将围绕一个机器人展开,因为生产线出了故障,这个机器人具有了看透人的心思的能力。坎贝尔喜欢这个构思,但在阿西莫夫叙述情节时打断了他,说:“阿西莫夫,你必须记住,任何机器人都必须遵循三条定律。首先,它们不能伤害人类;第二,它们必须执行命令,而同时又不能伤及人类;最后,它们必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①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四处奔波》,首刊于1942年3月《惊奇》杂志。
这些启迪使阿西莫夫想到了制定“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可能性,但几乎直到一年后,即1941年10月4日,他开始创作第四篇短篇小说《四处奔波》时,才正式阐述了这三大定律。这部短篇对三大定律是这样阐述的:
机器人三大定律
1、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因不运动而使人
类受到伤害;
2、机器人必须执行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
令与第一条定律相抵触;
3、在不违背第一、二条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
必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乍一看,这三条定律实在过于矫揉造作了,但我们所读的是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通过使用“不运动”这样的字眼,照猫画虎地模仿了牛顿的三大机械定律。然而,阿西莫夫是个科学家(他创立这三大定律时还只是个学生科学家),他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