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

第100章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100章

小说: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槎傅厍浊小K泵Ψ銎鹂腿耍
  “先生莫非是程颢伯淳公门下的邢郎和叔!”
  “谢大先生还记得晚生。敢问大先生,晚生恩师伯淳先生近日可好?”
  “伯淳大安,清逸之风如故,体健之状有加,仍是言不虚发,发必中的。”
  “大先生称赞晚生恩师,晚生也觉心底生暖。夜风颇凉,请大先生坐榻赐教。”说着乖觉地搀扶司马光坐在床上,移被作倚,取毯护膝,执礼甚恭,并挪椅于床前,居下侍奉,借话恩师程颢的往事趣闻,密切与司马光的感情,讨个近乎。
  邢恕的深夜跟踪来访,是受右相蔡确指使的。皇帝赵顼驾崩的第三天(三月七日),太皇太后为避免朝廷纷争的爆发,为消除左相王珪与右相蔡确、门下侍郎章惇、中书侍郎张璪的冲突激化,便诏令王珪为山陵使,专治皇帝赵顼的丧葬事宜,把中枢大权交给了蔡确,以便借蔡确而控制章惇和张璪。此时的蔡确实际上已成为朝廷代理宰相,大权在握。
  代理宰相蔡确,自有一副曲折心肠。今日午后司马光出现于京都,在黎庶人群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种“震动”继续在京都蔓延着,蔡确立即预感到一种严重威胁的逼近。表面上,他镇定自若,以对待文彦博、席汝言、孙固、韩维等致仕遭贬老臣的冷漠对待司马光的出现,但在内心里,却急剧地筹划着对付司马光的办法。他知道神宗皇帝赵顼在世时,就有起用司马光的打算,他知道太皇太后对司马光有着特殊的信任,他更知道司马光贬居洛阳十五年间慎独自处,洁身自律,矢志精诚在人臣中赢得的威望和一部巨著《资治通鉴》在朝野赢得的信誉,已使司马光处于人望的顶峰。如果说今后年幼皇帝需要一个顾命大臣,必此人了,此人若出现于朝廷,现时朝廷的一切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他也看得清楚,司马光也有着天公难助的劣势:一个两次中风、右肢偏瘫的六十七岁老人,终归是风烛残年、来日苦短,即使拚着老命逞强一搏,也不会躲过命运的“天数”,未来毕竟是不属于他的。但这“天数”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一年?两年?三年?谁能说得准?何况那些病殃殃带死不活的人,往往都是长寿者。真是人为怪物,参悟不透。他更看得清楚,司马光十五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委屈和愤怨,随时都可能爆发,人总是受感情支配的,这位固执的“陕西子”也有感情,如若真的为其未曾实践的抱负理想“拚着老命一搏”,必将使大地变色,江河倒流,像自己这样资望浅薄的人物,是不会保持现状的。司马光毕竟不是志大才疏的王珪啊!惶恐之无奈,蔡确把希望寄托在司马光病魔缠身、心力将竭的自察自省上:安安稳稳地度个晚年吧,何必再为已不属于自己”的事呕心沥血呢?蔡确是个聪明人,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涯已教会他在复杂的纷争中变幻面孔,绝境觅生:如果不能阻止这位可怕的老人东山再起,那就结交这位已不久于人世的老人为自己所用。人到晚年,大约都有一种不自察的毛病,耳根虽皮老起皱,却爱听深沉的吹捧和求教式的奉承。蔡确熟知官场上人际关系的奥秘,便利用司马光与程颢的友谊,把程颢的门生、司马康的朋友、有着曾强烈反对“变法”特殊经历的邢恕,派进了“春官居”,探知司马光现时的所思,并相机传送他友好的讯息。
  邢恕以其特有的乖觉和机巧的辩才,在表达了对恩师程颢“一日门下,终生为父”的深厚感情后,便为司马光解愁消间地谈论起恩师程颢在教学中“执简忘路面碰壁”、“呻吟入理而流泪”、如醉如痴于“太极、无极、理、气、道、性、命、象、天、心、有、无”的学究趣闻,引得司马光欢笑而叹:
  “果若伯淳,果若伯淳,邢郎知其师啊。”
  邢恕见司马光已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戒备,便吹捧起来:
  “现时京都学子,崇敬向往而热于议论者,唯当代两人。一为江宁荆公介甫,一为洛阳司马大先生。”
  司马光神情专注了。
  邢恕侃侃谈着:
  “荆公介甫,以霹雳手段推行新法,威慑天下,名扬四海,轰轰然朝野惊服,遂成当代叱咤风云之人,然终是以力取信于人,力竭而民心尽失,伟业灰飞,凄凄然退隐于江宁半山园而无闻,善始而无善终,令京都学子扼腕吁叹。大先生欲以循序渐进之策兴邦,虽不见用,仍矢志不悔,贬居洛阳独乐园十五年,虽默而无语,然天下形势之进展,均应了大先生的预言,且埋头书案,耕耘播种,《资治通鉴》成而朝野仰止,以德取得民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故有今日京都黎庶拥马狂呼之状,‘司马相公留居京都’乃朝廷百官、京都黎庶仰大先生之德而祈求大先生扶危救世之心声啊。”
  司马光似已察觉邢恕在贬介甫而褒己,神情不安,厉声打断了邢恕的奉承:
  “和叔言之谬矣!介甫‘变法’,急行躁进,举止过激,欲速不达而致祸民,遂导致民心丧失,然心底纯正,志在兴邦,决非以力威慑人心,断不可因‘变法’衰落而污其介甫人格。光谨小慎微,目光常视脚下实地,有弥补屋漏瓦落之心,无介甫改弦更张之志,或许可免小过小失,断不会有介甫惊天动地之作为。光年已黄昏,齿发愈衰,赢老抱疾,此刻的心境是:治心以正,保身以静,进退有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在天,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司马光此刻所流露的心志颓丧,恰恰符合了邢恕心中之所企,他佯作惊讶,慌张站起,深深一揖:
  “大先生著如此心寡欲清以待世,不仅晚生惶恐无依,京都黎庶将失望困绝矣!现大行皇帝弃世,幼主新立,国策未定,‘变法’遗害仍苦天下,左相王珪已任山陵使,右相蔡确已总领中枢,朝廷弊端积重难返,蔡确已有捉襟见肘之窘,困境思援,极寄希望于大先生,近已奏知太皇太后,急召大先生入朝主政。”
  司马光惊骇:
  “这,这如何使得!右相蔡确欲置司马光于火炉之上啊。”
  邢恕急忙拱手解释:
  “右相蔡确深怕大先生责怪,且深知大先生节风高雅,屡辞高位,特遣邢恕趋前恳求:为天下计,为朝廷计,为黎庶计,太皇太后将待大先生以异礼,请大先生万勿推辞。”
  司马光终于明白了邢恕深夜来访的用心:程颢的门生邢郎,居然也成了说客,真是官场改变人啊!他根本不知蔡确的为人,更无法判断邢恕传送的消息,是一种善意还是一种阴谋?便凝目注视着邢恕,笑而不答。
  突然,一阵喧天闹地的嘈杂声从“春官居”门外传来,接着是门前禁卒杀气腾腾的吆喝斥叱声,司马光和邢恕都惊诧地愣住了。
  喧闹斥叱声同时惊醒了隔壁房间里熟睡的范祖禹和司马康,他俩一轱辘翻身下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迟疑片刻,稍作分辨,范祖禹急忙向“春官居”门前跑去,探知吵闹情状,司马康急忙走向父亲居住的房间。
  司马康推门而入,突见一盏灯光下相对坐着发愣的父亲和一位发愣的来客,一时也愣住了。邢恕一声亲切的呼叫“公休”,才消解了刹那间的紧张和疑惑。司马康正要与久不相见的邢恕交谈,“春官居”门前人群有节奏的呼喊声传来,在宁静的深夜显得格外清楚响亮。
  “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司马光神情慌乱,踱步徘徊,喃喃作语而不知所措……
  司马康知道,父亲居洛迟迟不敢来京,怕的就是出现这样的局面,这个局面果然出现了。他不敢插话,怕扰乱父亲的思索。
  邢恕在一阵慌乱之后,很快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京都黎庶这么一闹,将逼迫司马光作出最后的抉择。他借机向司马光逼去:
  “大先生,这是民心啊!京都黎庶喊得清楚:‘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我百姓。’朝廷百官、宗室王公、太皇太后都会听到这种声音的,你能忍心使京都黎庶失望吗?”
  司马光终于忍不住了,住足而仰天呼号:
  “民心沸腾,惊扰宫阙,乱由我起,祸缘我生。我不该来到这京都啊!”
  范祖禹急步闯入,神色慌乱地禀告说:
  “老师,‘春官居’门前已聚众万余,有街巷黎庶,有瓦肆艺伎,有商贾官员,有宗室王公,也有厮波、撒暂、闲汉之类的人物,众口同声请见老师,请老师留相天子,主持朝政,造福生民。‘春官居’司宾吏郑磊一口咬定‘春官居’绝无司马光其人,并请得皇城司出动铁骑数百,阻人群于门外。现时,人群激情难抑,禁卒执戈勒马,若有人借机捣乱挑唆,一场厮斗流血之事随时都可能发生……”
  司马光情急,一时失去计较,转身要走出房门:
  “我,我这就去会见黎庶百姓,请他们立即散去……”
  司马康急忙跪倒劝阻:
  “父亲,这万万不可!人群情绪激越,是不会听你解释的,再说,聚众万余,乱乱哄哄,你对谁解释啊!若万一出现厮斗流血之事,父亲不就成了倡乱者吗?”
  司马光一下子僵在门口,挪不动脚了。范祖禹急忙走到司马光身边,低声说;
  “事已至此,唯一的办法是:走!”
  “走?”
  “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返回洛阳。”
  “好,好!可‘春官居’门外,禁卒守护,人群塞巷,如何走得了?”
  “我刚才勘察过了,此屋左侧百步处,有后门可出。”
  “门上无锁吗?”
  “‘春官居’重地,后门怎能无锁,且有一根门杠拦腰,长约七尺……”
  司马光泄气了:
  “这……”
  范祖禹压低声音说:
  “老师,锁锁君子,不锁小人,我们就当一回小人吧!”
  邢恕十分赞成司马光深夜逃离,这么一“逃”,也许就再不会返回京都了,蔡确盼望的不就是这个结局吗?他顾不得刚才还在极力留人,也压低嗓音拊掌而呼:
  “好一个‘走’字,‘走’能消灾,‘走’能避祸,‘走’能保全大先生的一世名节。大先生,这取锁开门的小事,晚生承担了。”
  司马光低头思索着……
  “春官居”门外的呼喊声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人群开始涌动,向吆喝斥叱的禁卒逼近。排列在“春官居”门前的数百铁骑,不再吆喝,勒马执戈以待。
  正在此时,一队大内禁卫铁骑呼啸着涌入界月院街口,为首的是着装威风的大内宦侍头子梁惟简。梁惟简手持金色御诏高声呼喊:
  “太皇太后懿旨,诏司马光进宫议事……”
  这声懿旨真灵,喊声到处,人群跪伏欢呼“太皇太后万岁千秋!”人群骚乱稍平。
  梁惟简进入“春官居”,司宾吏郑磊跪于马前迎接,梁惟简跳下马鞍,厉声询问:
  “司马光何在?”
  郑磊回答:
  “司马相公确实不曾来到‘春官居’……”
  “有从洛阳来的老者吗?”
  郑磊傻眼了:
  “有,有,有一个老者名叫卓仁人,不叫司马光……”
  梁惟简沉思片刻,忽地眼睛闪亮,脱口吟出:
  “‘初时被目为迁叟,近日蒙呼作隐人’,他正是司马光啊!现在何处安歇?”
  郑磊一下子蔫了:
  “在,在马厩平房里……”
  梁惟简闻声大怒,抬脚踢向郑磊:
  “混蛋!还不爬起来带路!”
  郑磊带着梁惟简来到马厩平房,室内空空,马厩里的三匹马也无踪影,在西头一间房内的桌子上,放着十两白银。
  梁惟简摇头叹息:
  “我来晚了。”
  司马光三月十九日夜半逃离京都,急驰五十里之后,便缓缰而行,遇店打尖,日落夜宿,于三月二十二日午后未时回到洛阳独乐园。谁知人方解带,马方解鞍,梁惟简就驱车来到洛阳,闯进了独乐园的柴门。司马光在钓鱼庵里得到老仆吕直的禀报,一颗刚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他敏锐地感觉到:太皇太后可能说话了,自己将被迫作出最后的抉择。
  司马光没有猎错,梁惟简确实是捧着太皇太后的“手书”来到洛阳独乐园的。
  太皇太后摄政半个月来,右相蔡确、门下侍郎章惇、中书侍郎张璪的阴影一直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几个行事诡诈,把握不住的重臣。她虽然调开王珪任山陵使,以中枢大权安抚和笼络蔡确等人,但她的一颗心日夜都是紧张不安的。三月十九日,司马光出现在京都,并在黎庶人群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公勿归洛,留相天子,活我百姓”的狂呼声,立即应合了她久欲重用司马光“革故鼎新”的夙愿,也应合了皇帝赵顼弥留之际,“以司马光、吕公著为师保”的嘱托。她从京都黎庶、文人学士、宗室王公、瓦肆艺伎对司马光狂热的欢迎中,看到了力量和“革故鼎新”时机的到来,便迎合着黎庶人群的请求,派梁惟简飞马“春官居”,用“诏司马光进宫议事”的一纸谕旨,把形将骚乱的一股力量拉到了自己一边,为自己所用。她欣慰自己的果断决策,更欣慰自己对朝廷人事的判断:除了司马光,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承担这斗转星移非常时期的朝政重任了。但司马光悄然逃离“春官居”,给她带来了一丝忧虑:十五年来,大行皇帝亏待了这位“朝臣典范”,司马光也是人,”而且是一个坐在冷板凳上失去了鼎盛年华的老人,纵然十五年来修身自律,心中无太多太厚的怨愤,但一颗长久遭受冷落的心,还愿意拖着一副举止不便的躯体为自己即将开始的“革故鼎新”拼老命吗?她深知司马光的性格和为人,柔中有刚,谦和中含有傲骨,威不能屈,势不能逼,位不能移,利不能诱,也许只有天下生民的苦衷和社稷衰危的忧患,才能使其抱疾而出。她特命梁惟简带着自己的手书前往洛阳独乐园恭请,但愿自己真心实意的哀国之思,能够感动年老体弱的司马光。
  三月二十二日入夜,司马光为梁惟简接风洗尘的便宴在弄水轩举行。席间,司马光夜宿“春官居”并深夜仓皇逃离的狼狈,成了谈论的主要话题。这个话题是梁惟简提起的,自然谈到太皇太后对京都人群在“春官居”门前聚众踊跃一事的英明处理。便宴结束之后,范祖禹、司马康和梁惟简的车夫、随员都离开了,弄水轩里只剩下司马光和梁惟简两人,大宋历史上所谓的“元祐更化”就从这里开始了。
  夜阑人静,梁惟简取出太皇太后的手书交给司马光:
  “司马公,太皇太后心焦如焚啊!”
  司马光接过“手书”,面东而执大礼遥拜,然后打开恭览:
  ……邦家不幸,大行升遐,嗣君冲幼,同摄国政。公历事累朝,忠亮
  显著,毋借章赞予不逮……
  司马光恭览完毕,神情凄然。梁惟简神情真挚沉重地说:
  “司马公,我在朝辞来洛之时,太皇太后授‘手书’于我,曾怆然而语:‘昔日朝廷有负于司马君实,君实积年之志,郁屈于怀,兴邦之言,滞于口舌,良可哀也。往者已矣,今黎庶哀苦,社稷累卵,君实当淋漓心志,快马莅京,共议革故鼎新之策,以解当务何所为先之疑’。司马公,太皇太后寄重如此,公能默居弄水轩而无动于衷吗?”
  司马光泪湿青衫,闭目沉思着:
  “‘积年之志,郁屈于怀’,太皇太后知我啊!‘淋漓心志’,我何尝不想倾吐为快!可现时是说话的时候吗?‘变法’‘虽已败落,但十七年来形成的世风世情,能用几句空话改变吗?‘变法’十七年间,朝廷官员更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