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

第29章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29章

小说: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不因权重而移志,光明磊落,不矫不隐,正是令人赞叹之处。此事若干奸狡之徒,能九上‘辞呈’而不投官家之所好吗?”
  皇帝赵顼怔了一怔,认真思索,赞叹道:
  “皇后思虑细致,胜朕多矣!司马光为人迂阔,但不欺朕,朕是越发敬重了。”
  皇后立即离座跪倒在皇帝赵顼面前,叩头说:
  “官家英明,臣妾谢恩。司马光、苏轼俱为大胆谏奏之臣,纸上纵横笔墨,虽气象万千,但与朝政实施无直接关系,听与不听,决于官家一人。唯王安石执掌朝政权柄,驾驭群臣百官,上承君王之意,下制州府之行,且总负‘变法’之责。现一人称病,朝政瘫痪;一人不出,州府无依;若旷日持久,患乱必生。官家,昔日汉高祖刘邦曾恭让于齐王韩信,唐太宗李世民曾谢罪于谏臣魏征,官家今日就不能负荆于王安石吗?”
  皇帝赵顼缓缓站起,徘徊沉思于御堂之内……
  惨淡的烛光照映着皇帝赵顼颀长的身影,照映着皇后一双晶莹、焦灼的眼睛。
  夜半子时的梆鼓敲响了。

  篇十九
  王安石书房
  “天心无私,天下大事不能如此儿戏啊!”
  王安石的偏头疼痛发作了·他在绝望中寻找生路。
  当皇帝赵顼在福宁殿御堂面对皇后黯然神伤的时候,王安石也在他的书房里面对夫人吴氏、儿子王雱、弟弟王安国、王安礼,默默无言地煎熬着。
  王安石与皇帝赵顼的对抗,已经十多天了。朝政瘫痪,百官无依。王安石的执拗和皇帝赵顼的愤怒,已使师生般的君臣关系,出现了极其危险的裂痕。王安石面临着进退的最后选择,王府面临着祸福的最后取舍。皇帝毕竟是皇帝,年轻皇帝的忍耐毕竟是有限度的,而这个“限度”,已被今晚入夜时分曾公亮派他儿子送来的一个重要消息证实了。属于王安石的时间,也许只有一两天的光景。
  今晚入夜时分,退休宰相曾公亮的儿子悄悄进入王安石府邸,神秘而紧张地转达了父亲的八字讯息:“政局有变,速销病假”。
  这八字讯息,立即导致了王家主要成员的连夜商议。
  历史上所有的革新朝政者,几乎都要依从这种命运的安排,在世俗的怀疑中开始,在世俗的反对中前进,最终在世俗反对引起的骚乱中被皇帝抛出,结束其轰轰烈烈的一生,甚至被车裂、杀头。秦之商鞅、汉之桑弘羊不都是这样吗?王安石清楚,如今刀已架在他的脖子上了。皇上在司马光、苏轼、韩琦的压力下,为了朝廷机器的正常运转,为了赢得一些臣子,特别是一些老臣的欢心,也会拿自己开刀的。对此,他心里坦然。“变法”终归是需要有人作为祭物的。悲哀不畏死,便有一种苦涩的豪情:为皇上承担罪责以成全皇帝的“天纵英明”,也是臣子的一种职责啊!因而,他此刻最关心的,是“政局有变”将变到什么程度?执政大权将落到谁的手里?
  他首先想到了司马光。司马君实,道德文章,当世罕有;诚信忠义,人臣之表;怯弱挽强之志,当破金石。但他的治世之策,却如同他的为人一样,缜密周到、图取谨慎、稳健有余,冲闯不足。综观他几十年来的进策、奏表,乃“中和”、“柔治”经纬而成。“中和无偏”乃获票之物,可疗饥养人,却不能治病;“仁政柔治”乃温翁之术,可摄皮止痒,却不除沉疴。君实若仕于太宗、真宗年间,或可阻止贫弱之速成,而于当今之势,是绝不能中兴大宋的。若君实起而执政,“变法”大业定将付诸东流……
  他想到苏轼。子瞻激越狂狷,思维敏捷,才华横溢,心志高远,少年得志,睨视一切。其治世之策《进论》、《进策》,虽激烈惊世,但清谈居多,方略奇少,且类战国纵横之学。若起而执政,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茫然不可知啊!
  他突然想到了吕惠卿。吕惠卿“变法”以来操劳奔波,废寝忘食,鼓吹宣扬,埋头书案,排解疑难,冲锋陷阵的种种身影造现在他的心上。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之所在。若能让这位思辨奇崛、见识高远、文学辨慧、胆略过人的“福建子”接替自己执政,实现自己的“变法”理想,自己就是车裂杀剐,也心甘情愿!
  王安石在闪烁不定的烛光下,怀一颗即将壮别之心,打量着身边神情依旧坦然的妻子;焦躁不安的儿子和两位忧郁、哀伤的弟弟。渐渐的,他的目光黯淡了:安石死不足惧,可不该连累这些无辜啊……
  夫人吴氏当然也察觉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担心着家破人亡的惨剧会在瞬间发生,但她强压忧愁,故作豁达,不愿用自己的愁容泪水使丈夫更乱方寸。此时她见丈夫环顾亲人,似有征询之意,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以宽松心境,微笑言说;
  “朝廷的事情,我不懂,也不问,不外乎是上台下台、进京离京。上台未必是福,下台未必是祸。京城里有什么好?乱糟糟、闹哄哄,没有清静的时分,哪里赶得上江宁府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至于家里的事情,不外乎是钱多钱少,吃好吃坏。看和谁比呗。”若和耕田、划船的黎民百姓比,咱们此时不是在九重天堂,也是八重天堂,就是跌落十层八层,也不会苦到地狱的。再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用不着提心吊胆过日子,到时候听天由命罢了。当然,也有‘人定胜天’这句话,那就靠平甫、和甫执著筹划了……”
  王安石向夫人投去感激的目光,然后转眸向王安国、王安礼一瞥。
  王安国自年前和兄长顶撞争吵之后,心里一直闷闷不乐,很少与哥哥交谈。除年节拜祖祭神来到主宅外,一直把自己关在偏院的书房、寝室里,不再过问朝廷的事情。王安石为了避免这个弟弟再与吕惠卿、曾布等人发生不愉快,两个月来,也不再让他参预有关朝政的商议。兄弟间的关系,更为冷漠了。今晚,“政局有变”的消息传来,事关王府的荣辱盛衰,王安国闻讯后移步来到兄长的书房。二十多天没有见面,大哥憔悴得有些脱形,他的泪水几乎滚涌而出,心里不再是愤怨,而是怜惜和同情了。壮心招来怨恨,忠贞招来猜疑,辛苦招来灾难,上苍对兄长不公啊!他目不转睛地望着王安石。兄长衰老了,脸变得更加黑瘦,脸颊上的那片黑记变得更大更明显,白发增添了许多……他泪水盈眶,视线模糊,眼前闪现一串幻象:囚禁于天牢的兄长,遭贬流放的兄长,被捆绑刑柱的兄长……他心头的凄楚突然变成一种刻骨铭心的憎恨;这都是吕惠卿、曾布之流所累所误啊!他正要发泄心中的愤怒,弟弟王安礼呐响开口了:
  “嫂子所言极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二十年前,‘庆历新政’在仁宗皇帝一道‘兴致太平’的谕旨下兴起,叫喊了两三年,实际折腾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仁宗皇帝又一道‘误朕误国’的谕旨下收了场,新政的推行者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被视为朋党而遭贬离京。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正是当年范仲淹等遭受的悲哀。历史令人难以参悟之处恰恰是,现时逼迫我们处于困难的,除了司马光和苏子瞻,正是当年革新朝政的欧阳修、富弼和韩琦,真是离奇啊!当年范仲淹等人之所以能够幸免于重罚,是由于他们自请‘误上误国’之罪而成全了仁宗皇帝的圣名,从而免去了全家的灾难。大哥,这条道路并无难辩之处,眼前似乎是可以借鉴的……”
  这是要王安石“引咎求安”!王安石没有说话,但眉宇间紧皱隆起的三角形状,已显出这是一副万难吞下的苦药!王雱深知自己父亲绝不屑此举,神情激动地开了口:
  “‘庆历新政’只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根本不能与这次‘变法’相比。范仲淹和富弼当年联名上呈仁宗皇帝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只限于整顿吏治,充其量只能是对当时朝政缺失的一种纠正。而且凡是涉及‘厚农桑’、‘修武备’、‘均公田’、‘减摇役’等主张,根本就没有实施。所谓新政,空名而已,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更为重要的是,范仲淹、欧阳修都长于议论而短于实践,富弼、韩琦都专于边事而疏于内政,根本不可与现时的执政并论。且仁宗皇帝在位日久,锐气已减,因循成习,已不喜风云搏击,更不敢风云击搏,‘庆历新政’之败,势在必然。而当今皇上,春秋鼎盛,心志干云,‘变法’乃即位后的第一个创业壮举,断不会因稍有风浪而停掉。阿爸,依孩儿之见,只要再与皇上相持数日,皇上必然会让步的!”
  大胆的分析、议论、臧否人物、判断决策,年轻的“小圣人”,真有其父之风!王雱以他的尖锐、新颖、单纯和不知畏惧,震动了父、母、叔父。
  王安礼:孺子不知高低!
  王安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吕惠卿之猖狂,曾布之愚蠢,污染有形了!
  吴氏:唉,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王安石蓦地挺身坐直,惊异地打量儿子,眉宇间闪动着喜悦的神色:儿子对仁宗皇帝和当今皇上的比较分析是极有见地的。自己的命运现时已和皇上的创业之举连系在一起,若“变法”中途停歇,皇上即位以来借“菊花会”、“万灯会”大肆宣扬的唯一政绩,也就变为“暴政”,皇上的“英明”也就变为“昏庸”了。这是皇上决计不愿接受的,也是自己可以摆脱眼前困境的唯一缺口。如何借用这个“缺口”向皇帝施加影响,以改变眼前的“政局有变”,以图“变法”继续推行呢?儿子所谓的“再相持数日”,似乎可取。但毕竟如同守株待兔……
  王安石定神思索,谋图寻找一个主动而有效的办法,但心乱如麻,一时难理,他后悔今晚议事没有请吕惠卿参加。若吉甫在此,以其机敏多智之才,定能出奇谋以解疑难的。他在焦虑之中,把目光投向王安国,急切询问:
  “平甫,谈谈你的看法。”
  王安国此时虽然同情哥哥的遭遇,但他的政见并没有因大难临头而有一丝改变,相反,王雱刚才一通吕惠卿式的狂妄议论,倒使他旧怨新怨到了一块儿。不用王安石催促,他也是要批驳不知天高地厚的侄儿的。
  “范仲淹、欧阳修乃一代人杰,虽长于议论而短于实践,但在‘庆历’革新中,还有几个忠贞不二、患难与共的伙伴。而现在呢?兄长身边尽是一些奸巧投机的小人。若此等小人不去,兄长纵然是度过这次灾难,日后也会因此等人物的奸狡妄为而粉身碎骨。
  “仁宗皇帝虽因循成习,但对臣下却仁慈有恩。‘庆历新政’虽中途停歇,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并未因此而消失于朝野,而且名声日隆,之后二十年间,仍几度出入大内,主持政务,执掌文坛。
  “当今皇上,福威难测,喜则赏赐无度,无功者可据要津;恶则惩罚无法,忠耿者亦被贬逐。我此刻所忧者,不唯一人之安危,一家之祸福,而是忧虑全非‘变法’,重臣换班,风云转向,毁誉易位,被贬者杀回京都,泄一年来失职、落权之恨;奸巧小人改变面孔,搅浑水汪故媚新!如此,则混乱将弥漫朝廷,‘变法’之功过是非难以明析,‘变法’引起之祸,将使国家永无宁日。哥,我还是那个主张:远奸佞之人,纳有道之谏,主动匡正缺失,以保全‘变法’之初衷;停止与皇上对抗,勿为善意者所误,勿为恶意者所乘……”
  王安石刚刚借儿子王雱的年轻气盛,在脑中燃一束积极图进之火,刹那之间,被王安国形似周全,实则旧话重提的冷风打得晃了几晃。现在与平甫不是从头争辩的时候,但皇上“福威难测”正是他王安石所忧所虑的。忧虑之核还是在于自己因“威”下台,何人因“福”上台,及其人将以怎样面孔面对“变法”大业?此时,“变法”前途难卜引起的强烈痛苦使他觉得两边的太阳穴膨胀起来,急忙举起双手按住额角……
  就在这时,三十岁的吕嘉问在王安礼的大舅兄、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的带领下,闯进书房。吕嘉问顾不得理睬众人,神色慌张地径直向王安石快步走去。
  吕嘉问,字望之,安徽凤台人,其祖父是御史中丞吕公著,其曾祖父是仁宗朝著名宰相吕夷简,故以荫入官。其人生性机敏而大胆。去年六七月间,朝廷第一次政争爆发,知谏院、权御史中丞吕诲首先发难弹劾王安石,吕公著起而响应,他的弹劾奏表尚未呈上,底稿即被坚定支持“变法”的孙子吕嘉问从书房盗出,并连夜送交王安石。第二天早朝,吕公著在皇帝临朝听政时,第一个举表弹劾。他神情庄穆,照本参奏,声音宏亮,字句铿锵,为了引起皇帝的重视和群僚的赞同,他特意放慢节奏,大有夫子授课之状。王安石听得不耐烦,打断吕公著的朗读,戏曰:
  “吕公所语,某已猜知,容安石代为呈奏如何?”说完,即发挥其过目不忘之本领,仿吕公著之腔调,背诵底稿,竟无一字差错。背诵完毕,向吕公著拱手:
  “请吕公指教,可有疏漏差错之处?”
  吕公著瞠目结舌,全然懵了。
  群臣不知底细,惊骇于王安石先知之才,有人竟然喊出:
  “执政知人知事如此,真奇人啊!”
  皇帝赵顼也糊里糊涂地夸赞:
  “此乃以自知之明而知人,朕惊服矣!吕卿,你还有什么事情要禀奏吗?”
  吕公著仍在懵懂中发呆,根本没有听清皇帝的询问,慌慌叩首回答:
  “臣、臣遵从圣旨。”说完,伸出抖动的双手,把弹劾奏表呈上。
  皇帝赵顼被吕公著逗笑了。他没有计较吕公著的失态,从宦值手里接过转呈的弹劾奏表,笑着说出了两个字:
  “退朝!”
  吕嘉问出卖了老祖父,吕公著随即被罢了御史中丞之职,贬到邓州去了。人们呼吕嘉问为“家贼”,终世为士大夫所鄙视。
  吕嘉问为“变法”立了一功,之后被王安石晋升为提举市易务。
  此人奸佞乎?小人乎?古人看,无疑奸佞中的奸佞,小人中的小人!
  今夜,吕嘉问又匆忙闯进书房,把一个惊人消息,吹进王安石耳鼓:
  “大内传出消息,皇上要诏令司马光为执政了!”
  真是一声霹雳,王安石在这强烈的震惊中,霍地挺身跃起,突然又倒在软榻上。他的老毛病偏头疼骤然发作,“啊”的一声,双手紧紧抱住头颅。
  书房一片混乱。
  夫人吴氏扑上前去,扶住满头冷汗、咬牙呻吟的丈夫,吩咐儿子王雱速去卧室取药。
  辛辛苦苦而闯了祸的吕嘉问,不知王安石何至于此,惶恐地瞪大一双圆目。
  王雱很快从卧室里取回药来,是一小瓶浅红色药汁。吴氏接过药瓶,熟练地把药汁滴入丈夫的左鼻孔。人们都紧张地注视着王安石的反应。
  这瓶药汁,是皇帝赵顼一年前特意赐给王安石的禁中之药。据说是用新鲜萝卜取自然汁与少许生龙脑调治而成,对治疗偏头疼病有奇效。用法是:偏左疼滴入右鼻孔;偏右疼,滴入左鼻孔。
  皇上赐的药果然有效,王安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地吁了一声,头疼缓解了。他向人们挥了挥手,示意大家离去。谢景温、吕嘉问、王安国、王安礼相继退出书房。王雱请求留下来照顾父亲,王安石摇头,王雱也离开了。王安石闭着眼睛轻轻握住夫人吴氏的手。
  此时此刻,王安石的头脑异常清醒,思路异常清晰,而且敏捷、自信。
  司马光登上执政权位之日,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