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对话-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我尖锐地问,陈水扁一方面需要美国的支持,一方面又对美国提出的质疑和不让他举行公投的要求说“不”,这种情况,您(鲍威尔)会否感到困惑?
对这个问题,鲍威尔立即说“不会”。他说,陈水扁对于美国对台独的立场“心里很明白”,对于两岸应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立场“心里很明白”;对于我们反对单方面行动的立场的态度“心里很明白”,布什总统对此立场很直率。
最有意思的是,当访谈时间已到,我请他向全球华人拜年时,我原以为他只说几句场面话,没想到,拜年话说过后,鲍威尔竟然正经八百地谈及中美关系问题。他表示,美国政府一直追求中美关系的改善,以促进两国人民的利益。最后他还讲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美国希望中、美两大国一起努力改善双方的关系,以促进双边政治、经济发展,我认为如此将向亚洲及世界各国送出有力的信息。”至于此“有力的信息”是什么,他并未评述。
据美方官员告诉我,鲍威尔在谈话中之所以自动提及中美关系,是因为他本想在此访问中“主谈”中美关系,但是由于我把问题都集中在台湾问题上,他只好利用最后的谈话,把已准备好的有关中美关系地内容精简地表述出来。换句话说,在鲍威尔的心目中,中美关系才是他心中的“重量级问题”,而且据美国官员告诉我,目前若非陈水扁不时搅和,台湾问题对美国而言简直微不足道,因为美国已全力想在伊拉克、阿富汗等问题上有所突破,以便在大选期间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单。因此,台湾方面有任何可能意料外的行动,美国都不能容忍。
由此次访谈台前幕后的经过,我深深地悟出,新闻工作者本应理性地抽身于新闻时间之外,只报道,不介入,但是,有时候,受局势发展所趋,也难免成了时间发展中的推手,虽然无奈,却也有些参与历史的兴奋。这些,对新闻工作者而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十部分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
现实跑赢了
——访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布拉克教授
美政府必须明白到国家利益何在,
协助台湾时应示意出开放式局面,
不管采取任何形式,
在我看来都会造成本身风险,
造成本身的政治危险⋯;⋯;
风云背景
在美国对东南亚问题有兴趣的学术界人士和媒体,乃至于政坛人士,对布拉克(Jonathan Pollack)都不会陌生,这位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过去担任过美国著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的东亚问题专家、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除了东亚问题之外,他也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现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东亚研究部主任。最近布拉克教授撰写了一连串的文章和著作,分析美国对东亚及对中国应有的新战略思想及新战略趋势。
阮次山(以下简称阮):布拉克教授,你来自学术界,最有资格评估布什政府外交政策表现,让我们先谈谈他对中国的政策。自他上任以来大陆民众多认为,他对北京强硬对台湾则太温和,你同意吗?
布拉克(以下简称布):布什上台时心存某些动机,或至少是某些门面功夫,以推展中美关系。但我认为自布什上任以来,你已经看得出,他对大陆政策的优先次序不断演变,不再跟口号前进,而是针对特定情况以面对现实。例如他上任之初总是强调,中国作为战略对手的角色,后来又发表声明,表明将会尽其所能保护台湾,但此后政策明显调整过来。他考虑到中美关系大局,尤其“9·11事件”及其后遗症令美国等很多国家都调整策略。布什明白到需要与中国建立更复杂关系,不只是按标签行事,不只是寻求有别于克林顿的做法,这样看来布什私底下虽仍有冲动驱使他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但同时亦存在其他影响力致使他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我认为应该继续将中美关系推回更稳固层次并采取中间路线,而不应走向更极端的地步。
阮:你是否认为布什对大陆和台湾不再采取暧昧含糊政策;从表面看这是对的?
布:但按实际情况和内涵则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标签一个口号,在外交政策上确可与众不同,但如何将口号变成现实?我想布什认为暧昧含糊的声明在现实环境中最能派上用场。我要补充一点,在他刚上任时,他早已重申美政策上其他环节,例如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实际情况亦容许政策上有很多调动的空间。当布什明白到美国跟中国开展关系,将要付出的代价时,令他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做出考虑。布什的确曾经说过,含糊政策无助维护美国利益,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美政府不断采取灵活态度,在美政策大方向上清晰范围内,争取某种程度上的灵活性。我不相信美国总统会认为,有需要与中国严重对立,反而他多次强调希望中国不断参与国际间商业活动, 希望中美在战略层面上加强讨论或与总统在政治层面上加强沟通,甚至谋求恢复军事关系。所以,我认为现实跑赢了,制定更清晰政策的目标被压倒了,更有需要采取更复杂灵活的政策,这正是布什政府现时的政策取向。
阮:也许你可清楚说明中方一些疑问,有人认为布什起初不谙外交政策,现在他的态度改变了,由他起初竞选总统至就任后,他态度上转变是出于他本人,抑或出于他的团队,有多少是出于总统本人?
布:据我们所知,他善于听取顾问辩论,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我认为低估他是错误的做法,他有能力根据自己直觉再加上搜集到的资料,以达致结论和判决,以及订出对外政策的优先次序,包括对中国。所以我认为,由此看来,政策的修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在很短时间内,他已理清部分美国政策的目标,并非所有政策而是部分政策。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克林顿和布什中国政策的演变。克林顿上任时高举很多核心信念,他也多番努力无奈成绩平平,直至他连任后方才访华。但布什迄今已两度短暂访华,他注意到中方在反恐上所做的努力,他注意到亚太经合会议的高峰会并不是一个经济性高峰会,反而很关注“9·11事件”带来的威胁。换句话说,“9·11事件”和中美军机相撞意外给布什的中国政策敲响了警钟,响起了警号,肯定是的。你可能会想起布什上台时强调中美关系深具竞争性,其外交政策小组亦一致表明,会大大减少对中俄两国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发展美国与盟国关系上,把焦点放在其他优先项目上。但“9·11事件”和军机相撞事件迫使政府重新考虑问题,明白到尚有很多政策迫在眉睫,包括跟中俄两国有关的政策,以确保和强化中央权力架构。这些现实问题影响着历任美政府的优先次序,迫使领导层和总统顾问们重新估计美国核心利益何在,研究如何与中国等国家达成目标。
阮:你一直研究中美和美台关系,有关一个中国政策,美表示鼓励双方和平谈判,但近期看来布什有亲台之意,这鼓励了台湾远离中国大陆提出的统一目标。你认为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未来将怎样发展?
布:毫无疑问,美国政府,不论在白宫抑或国防部层次,显然致力跟台湾发展更加密切关系,在军事关系上乐于协助台湾,加强接触和合作层次,这明显令大陆方面有所顾忌,尽管在较轻易的范畴,美政府都意识到有所限制。例如最近几个星期,美政府设法理清美台关系上的优先次序。因为往往会存在这个可能性,当你试图澄清问题,到头来会制造更多问题,影响中美双边关系发展。所以美副防长沃尔福威茨声言,美国不会支持台湾独立,看来是把问题明明白白说清楚了。当中有些立场,坦白说类似“三不政策”,尽管他们不会称之为“三不政策”。美政府必须明白到国家利益何在,协助台湾时应示意出开放式局面。不管是采取任何形式,在我看来都会造成本身风险,造成本身的政治危险。明白到这一点,明白到要跟中方保持稳定关系,以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明白在美国处理巴基斯坦问题上北京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大陆在反恐情报上也提供合作,更有需要加强联系对抗恐怖威胁。基于以上种种理由,我认为布什政府明白到,有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令北京政府相信,美国无意与台湾恢复正式关系,更无意向台湾发出讯号,令台湾领导层误以为无论采什么步骤美国都会同意。
阮:现在让我们从更宏观层面分析布什政府外交政策,“9·11事件”后,布什外交政策态度有何改变,对全球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我认为最大的改变是,布什个人意识到,若美国要建立长久维持的联系,要确保重点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持久加强沟通和不断建立联系的基础上,不能建基于单方面一系列目标上,就是必须在政治上建立合作基础。这样的话,布什必须更加投入,十分认真地跟各国领袖沟通接触,介入不同的危机和冲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势,我相信他上任时是始料不及的,所以很明显他花上了更多时间,花上了更多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应付这些问题,出外会晤海外领袖学习不同形势。在我看来另一个后果是,某种程度上他明显改变了较早时对中国的战略性政策取向。他上任之初背后似乎有一个动力将中国定性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但现在我们发现这些考虑在优先次序名单上后调了。我不是说这些问题己永远取消,而是要说明,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呈现新焦点,美国有需要与中国合作。因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国,地缘上又处于关键地位,包括在亚洲和中亚。基于以上理由,布什政府修改了美国政策的重点和取向,我相信由于反恐运动非朝夕之事,这些变化亦不会只昙花一现,反而会长期影响着美政策的演变,直至布什离任,连任亦然。换句话说,他应放弃所谓的单边主义,我认为他必须控制他的一些冲动,上任初期存在的冲动。他必须更确切明白到,美国面临的挑战不单只影响美国,更影响到其他国家,故必须想方设法建立更长久关系,这有需要做出调整,有时更要大幅调整美国政策目标。
阮:在东亚和亚太地区方面,布什该怎样开展他的工作,以示美在反恐运动上居领导地位?
布:一方面美国需要在整个亚太区建立一套更成熟的关系网,看来美亦要对所作所为先知先觉,显然有需要参与和咨询,显然更有需要放下黑白分明的国际关系取向,这无助于对付实际威胁。
第十部分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卜睿哲
对美国重要的是当选政府的政策
——访美国在台协会前理事主席卜睿哲
我想双方政府行政部门明白其重要性在哪儿,
我不肯定社会其他阶层也能如此清楚明白,
我指的是当出现问题时,
双方的人民能文明地面对。
风云背景
1979年美国和台湾“断交”后,根据《与台湾关系法》,美台之间只能维持非官方关系,因此台湾成立了“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派驻美国华府的官员称代表,美国则成立了对口机构——美国在台协会(AIT),派驻台湾的官员称处长。
从1997年到2002年曾出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的卜睿哲(Richard Bash)是一位拥有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卸任后目前担任华府智库“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
卸任不久的卜睿哲谈起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问题如数家珍,尤其2000年台湾大选后政治变天,执政50多年的国民党成了在野党。这段期间卜睿哲刚好担任在台协会理事主席,他对此的观察也就特别敏锐、深入。
阮次山(以下简称阮):卜睿哲先生,你刚卸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我认为你是谈论中美关系、台美关系和两岸关系最合适的人选。过去几个月,台湾的政治状况有点改变,泛蓝阵营终于同意整合,共推一名候选人参加2004年的“总统大选”,你怎样看待这些发展?
卜睿哲(以下简称卜):让我尽我所能来分析那里的形势,我认为国民党和亲民党为了2004年的选举而走在一块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见的,陈水扁在2000年的选举中胜出是因为对手阵营的分裂,因此除非他们联合,共推一位候选人,否则陈水扁很有机会再度获胜。整合符合他们的客观利益。换个角度来看,美国并不特别关注这个发展,不在意台湾民众选谁,对美国重要的是当选政府的政策。关于最近事态的发展,那就是几个月前,两党合作的联合声明反映出他们想共同推出一个候选人的强烈愿望。
阮:以你的经历,我知道你能毫无障碍地与宋楚瑜、陈水扁打交道,你是否觉得与连战、宋楚瑜交谈会舒服一些,因为他们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卜:我认为这三位先生都理解美国对台湾利益的重要性,他们对如何为未来的台湾定位都抱着负责任的态度。但正如我以前建议,谁来领导台湾人民,是由台湾民众来决定的。
阮:我知道也许以下这条问题,你能回答得比较轻松,因为你已经卸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你跟连战、宋楚瑜、陈水扁有没有建立个人交情,谁和你亲近一些?
卜:我尝试和三位先生打交道,因为事前你无法预知谁会成为台湾的“总统”,我们在这场竞选中采取中立。当然,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要保持和他们每一位都有良好的沟通,这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在2000年的选举前,美国和各阵营都有良好沟通,所以我们的关系在选举后仍得以维持。
阮:我有一个好奇的问题,在3月18日前,即选举结果出来前,你或美国政府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陈水扁将会胜出?
卜:我不能完全代表美国政府发言。就我而言,大约大选前两周前,我发现陈水扁很有机会胜出。
阮:所以,3月18日的结果并未使你感到惊讶?
卜:不,没有。选举结果如此接近,我不感意外,我想人人也设想结果会很接近。事实上,连战在选举中表现不大好,那倒使人意外。我认为,人皆认为他的形势较强,但结果落得如此。大概在两年前,我意识到陈水扁或许可能会赢,尽管机会不大,因为国民党有分裂的可能,宋楚瑜会出走,成为独立候选人。但在3月18日前一两个星期,我才发现陈水扁有机会胜出的事实。
阮:你是否由于宋楚瑜的兴票案使你改变看法?
卜:我认为,兴票案在1999年12月曝光,那对陈水扁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因为这件事拉低了宋楚瑜的受欢迎程度,而当时他是领先的。兴票案摧毁了宋楚瑜的受欢迎程度,让陈水扁迎头赶上,这是造就陈水扁胜出的先决条件。但此外,陈水扁还做了几件有助他胜出的重要的事:其一,攻击国民党的致命伤,就是贪污问题;其二,就是向台湾民众保证,若他当选总统,他在对中国政策上不会鲁莽行事。我认为他的这两个策略很成功。
阮: 那时候,你是否有机会与“总统”李登辉交谈,你觉得他打算做些什么?
卜:我在选举后一个星期访问了台湾,实际是选举后几天。我与我以前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