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镜子中的陌生人 >

第18章

镜子中的陌生人-第18章

小说: 镜子中的陌生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英国科学家牛顿非常喜欢猫,他有一大一小两只猫,为了方便猫的出入,他在窗子上开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其意图是大洞供大猫出入,小洞给小猫出入。     
    你不禁失笑了:一个大洞足矣,难道小猫就不能从大洞过?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较之于动物更大些。    
    一般说来,人的年龄愈长,学识愈丰富,可能受的影响愈大些。从小到大,我们从无知到有知,学习了多少规则,多少定理,而同时又被多少条“细绳”拴在了并不坚实的“竹竿”上!而这许多的东西正沉入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我们并不知觉。    
    规则是用来干什么的?只能是供我们去打破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破除心理定势呢?    
    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开发。而人类潜力宝库的大门却被“我不能、不可能”等心理定势的“封条”封住了。这些“封条”有的封住了自我意识,有的封住了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找到“封条”是我们首先必须做的事。    
    现在,你可以从自身入手,列出“我不能”“我做不到”等一些想法。比如,有位小朋友说道: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学生,我不可能超过他;有位老大爷则说:我学不好外语……    
        
    再有,找一找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比如,小朋友认为;老师说的当然是对的……此外,你还可以到自己当前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阻碍中找一找。    
    找到这些想法后,先要想一想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如我学不好外语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老师是对的,因为大家都那么认为等等。这些理由都好像很有道理。接着,再问一问自己,这里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年纪大对学外语好像有影响,可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成人的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表明稍有衰退,在90岁时衰退也仅是中等的。众所周知,徐特立52岁学俄文,马寅初、恩格斯70多岁还学外语。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对的,但老师也是凡人,凡人就有错误的时候。    
    最后,明确一点,我没有做到的原因不是我没能力,而是我“认为”自己不能,是这种定势的观念影响了我。    
    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我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打破心理定势,有时只需要做一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扇门,谁就继承王位。”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前,都摇摇头放弃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用力一推,门开了,就这么简单!    
    我们心理的“封条”压在心头,如一座大山,其实也就是一张纸,轻轻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只是一点勇气和行动而已。    
    ××恐惧症    
    闹非典那段时间,大家都异常惧怕发烧、咳嗽等平常极其常见的小病小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媒体上说,这些症状就是“非典”的早期症状。公交车上空空的座位,稀稀疏疏地坐着几个人,此时,谁要咳嗽几声,你就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便都悄然离身而去了。    
    那段时间,医院里的电话不断,总有人怀疑自己得了非典,打来电话求助。    
    一位京郊农民向医院打进电话,说自己发烧已经3天了,体温最高时37。5℃,到卫生院就诊,拍了胸片,做了化验,医生排除其患上非典,但他自己心里很不踏实,他的女朋友也发烧了,他心里紧张得不行……    
    一位母亲则在电话里说,她读高中的孩子发烧两天了,她白天不敢带孩子去医院,因为有三怕:一怕到医院出现交叉感染,二怕引起周围邻居的猜疑,三怕孩子真是非典。她只能夜里带孩子去医院,医生排除她的孩子患了非典,但孩子近40℃的高烧依然使她很恐惧。她不敢出家门,不敢与人接触,尤其害怕邻居的眼神……    
    类似这种因发烧而害怕染上非典的电话每天都有数10个,在这些电话里,发烧几乎和非典划上了等号。尽管有关专家和媒体一再声明发烧不等于非典,但是这种“发烧恐惧症”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    
    由于某种特定刺激形成后,由于心理定势的原因,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同样的条件反应,新的刺激越接近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某人曾被某种虫子咬伤,产生了对昆虫的恐惧,后来发展到害怕一切昆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GK先生是一个拥有8项创意、12项小发明的自学成才者,一直期望能有一张国家颁发的文凭,十几年来,GK连进12次考场而不能通过,听说,最近的这次也就是第13次考试还交了个“白卷”。    
    据说,GK先生“白卷事件”是由晕考造成的。但若简单地将原因归于外部条件所致,是不客观,也不正确的。    
    据心理分析,GK先生自学成才且小有成就,欲获文凭一张,却屡试屡败,这对已近不惑之年的GK先生来说,无疑造成绝大的心理压力和“每考必败”的心理定势。他带着这种心理定势于第13次跨入考场,势必使其产生自卑感和怯考心理,由此而起的心理压力便诱发了潜伏在他内心深处的XOP12型阴性心理变态(俗称“范进中举”式心理变态),在考场极度紧张的氛围中,GK先生产生这种心理变态就在所难免了。这种“范进中举”式心理变态的临床状则表现为白日夜游。    
    患了这种顽症的人,表面上看去与常人无异,但他的行为已不受意识控制,完全由潜意识驱使,GK先生的潜意识是处在两难境地中的。一种意向命令他完成考试,取得成功;另一种积重难返的心理定势告诉他:“你已考过12次,每次不超过50分。”这两种潜意识互为抵制,使处于两难之中的GK先生无从落笔。故而在“白日夜游”的状态下,尽管GK先生持笔时挥动如常,其实他根本没有落笔在纸,只是在踢“凌空球”而已。也许,GK先生的钢笔里根本就没有墨水,即使钢笔偶然落到纸上,也现不出字迹……好可怕的心理定势,检查检查你身上有没有××恐惧症,怕打针,怕吃药,怕与人交往,还是怕……,想想这些心理定势是怎么形成的,必要的时候还是求助于心理医生吧!    
    第一印象效应    
    我们第一次与人相识时,都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但我们可能不知道,第一印象之所以重要也是心理定势的原因。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一个心理学家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他请一些人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是,多数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作为进行后续判估心理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既然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个首因效应在起作用,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首先是面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的推销总是有益处;第三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一切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最后尽量发挥您的聪明才智,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您的判断。    
    第一印象最深刻、也最顽固。一旦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是十分不幸的。花一分钟留下的印象,花一个小时也难矫正。    
    如果,你要去应聘一份工作,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给人印象深刻 ,心理定位高,容易升华为“刻板印象”。良好第一印象一旦形成,用人单位就会产生“录用你不会错,将来你的工作一定会很好”的想法。这样,也许应聘者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事业的门。    
    另一方面,我们同样需要认识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所以,在与人交往时要真正认识一个人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了解,不可单凭一次印象妄加判断,继而错过好人,误交了坏人。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偏颇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第三部分巧用心理定势

    虽说心理定势有利也有弊,但只要我们用得巧用得妙,它就会发挥出你所估计不到的效用。    
    不信,我为你讲个故事。    
    1915年,在讨伐复辟帝制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护卫军因寡不敌众,部队建制被打散。时任连长的刘伯承带着只剩下数十人的连队,冒着绵绵的秋雨,踩着泥泞的道路,在敌人整整一个营兵力的穷追不舍下艰难地开往大足县。行进中,刘伯承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到路旁小树林中休息。夜幕降临时,刘伯承下令部队,将草鞋“倒穿在脚上”,折回原路,继续前进,走上一小段路后,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敌人循着脚印,在他们曾经休息过的小树林内搜索了一阵,毫无所获,在树林外,敌人仔细辨认刘伯承他们留下的足迹,见脚印朝着大足县方向,于是沿着大路往他们前进的方向追去。士兵们不约而同地将敬佩的眼光投向使他们化险为夷的刘伯承。    
    这着“倒穿草鞋”之计,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利用敌人的心理定势,造成敌人判断失误,使部队在比较严峻的形势下转危为安。这便是刘伯承超人的智谋。    
    下面还有一个改变对手心理定势的故事,同样很精彩。    
    曾担任过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洛兹,一次应邀去波士顿发表关于国际联盟问题的演讲。此前他了解到,现场的多数听众并不赞同他的观点,而他又必须说服听众。他知道,如果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将难以奏效,这只能使他同听众更加对立。怎么办呢?洛兹在演讲一开始就有意缩小了他和听众之间不同意见的范围,并把他同听众的不同观点轻描淡写地说成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特意强调他和听众的共识。下面是他演讲的开头:    
    “各位先生、女士、我的同胞们,哈佛大学劳威尔校长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各位面前说几句话,这使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自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关于世界的安全、美国的命运,我们的目标是一致无异的。现在请允许我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说自己的看法。    
    “以前,我曾经用英语多次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可惜有些人对我产生了误解,特别是许多卓有见识的人士,因为对我没有真正的了解而引起了误会,他们甚至以为我是反对任何的国际联盟组织的。其实,恰恰相反,我多么渴望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能联合起来,组成我们的神圣的联盟,只要这个组织真正能够联合各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争取世界的和平,促成世界裁军的实现。”    
    这就是洛兹的聪明之处。可以想像,即使是心怀敌意的听众听了这段演讲的开头也会心平气和的。你不防设想一下,如果不采用这样的开头,而是在演讲一开始就立刻去批评听众对国际联盟的错误见解,大谈国际联盟是怎样的不可靠……那将怎样?听众还能这样安静地坐在下面听他的演讲吗?    
    在口语交际中,听众的心理定势虽然是一种潜在的因素,但它常常会形成言语交际中的一种障碍。说话人只有及时了解谈话对手的某些特点及已经形成的某种心理定势,并有的放矢地设法改变那些影响谈话效果的心理障碍,才能缩小同谈话对手之间的距离,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使谈话获得理想的效果。    
    认识了心理定势的本质、特点,在我们工作生活中,你就可以巧用心理定势助自己成功。    
    在本游戏的最后,我有几道题考考你:    
    “一个桌子有4只角,砍去1只角,还有几只角?”    
    “思维定势”告诉你:3只。    
    正确答案:5只。    
    “树上有3只鸟,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思维定势”告诉你:2只。    
    正确答案:0只,全吓走了。    
    再看下面几个问题: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1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很明显是111。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2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思维定势”告诉你:大概是222。    
    然而,错了!正确答案是2的22次幂。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3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这时,你也许会这样想:看来绝不是3的33次幂。    
    又错了!正确答案恰好是3的33次幂。    
    你答对了几道?    
    我为大家准备的新游戏叫做“我写我名”,很奇怪吧,写自己的名字也能当作游戏做。也许你写自己名字的次数也难以计数了,但这次决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你能写出感悟,写出人生。    
    睁眼睛与闭眼睛    
    做事情是睁着眼睛做好,还是闭着眼睛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