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从乞丐到元首下 >

第17章

从乞丐到元首下-第17章

小说: 从乞丐到元首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林是这个现实的创造者,但从不让自己受现实统治。
    离开大使馆时,克莱斯特好一阵沉思。显然,阿斯塔霍夫是在把克里姆林宫的一个信号
转给里宾特洛甫。但是,让克莱斯特奇怪的是,令他唱这场戏的开场白的里宾特洛甫这时却
让他避免与阿斯塔霍夫再接触。“我并不认为元首希望这个对话继续下去。”
    斯大林采取了下一个步骤。4月17日,苏联大使阿列克塞·梅利卡洛夫拜访了里宾特
洛甫的主要下属冯·威兹萨克男爵。这是10个月以来俄国人的第一次来访,以一件原由较
低级官员处理的事为来访的借口。谈话快结束时,梅利卡洛夫问威兹萨克对苏德关系有何看
法。他的回答是:德国历来希望与俄国建立双方均满意的商业关系。梅利卡洛夫大使的回答
,毫无疑问,是希望建立友好关系的信号:俄国没有理由不与德国在正常的基础上共存。”
从正常这点出发,关系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苏联又在讨好另一方。但是,张伯伦并不愿意匆忙与苏联建立更加密切的外
交关系。他无法相信苏联也怀有与英国同样的目的和目标,更谈不上对民主有什么同情。首
相坚信,与俄国结盟会分裂巴尔干各国抵抗德国的力量。于是,在与苏联玩弄“很难得到”
的同时,张伯伦用答应援助罗马尼亚的办法,加强了支援波兰的保证。
    4月19日,罗马尼亚外长格里戈伊里·加芬库到总理府拜访了希特勒,从希特勒口中
了解到了关于他对这一建议作何反应的第一手材料。一提到英国,希特勒便从椅子上站起来
,在室内走来走去。他喊道,英国人为什么看不出他所希望的无非是与他们达成协议?英国
如果想要战争,那就让它要吧!“这将是一场破坏力大到无法想象的战争”,他警告说,”
战场上连两个武装齐备的师都凑不出的英国,怎能看到现代战争是什么样子?”
    次日,4月20日,是希特勒50岁寿辰。近日来他常怒形于色,说明他已没有耐心了
。时光在飞逝;他相信,自己只还有数年有健康的体魄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与通常一样,1
939年希特勒的生日是通过盛大的阅兵来庆祝的。场景雄伟壮观——国防军三军以及武装
的党卫队均有代表——目的在于警告敌人。应希特勒的明确要求,表演了最新式的中型炮、
重型坦克炮、高射机枪和空军的探照灯。一队队战斗机、轰炸机从头上轰鸣而过,又多又吓
人。出席阅兵式的外国使节,对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阅兵,各有自己的印象。他们也没有
忽视把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作为主宾、放在希特勒身旁的意义。
    此次阅兵虽使许多人吓破了胆,但是,见到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大部分德国人均引以
为自豪。50岁寿辰也是掀起另一次颂扬希特勒的宣传浪潮的借口。
    对许多崇拜者而言,他是德国的救星:“元首是本世纪唯一能掌握上帝的霹雳并为人类
而重新改造它的人。”对其他人而言,他胜过弥赛亚——上帝本人:“我的孩子们把元首看
成是为万物发号施令,安排一切的上帝。在他们眼中,元首是万物之主。”
    小学生也被教会了唱颂歌:

    阿道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
    在辽阔的世界中,他最高尚,
    为希特勒而生,
    为希特勒而死。
    上帝就是希特勒,
    他统治着勇敢的新世界。

    希特勒甚至禁止使用“第三帝国”这样的字眼。对于日益发展的个人崇拜情形,他也曾
对内层圈子里的人抱怨过——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崇拜的情况已发展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在
党新近布置的学习班上,一个女老师十分认真地讲述过她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头会说话的
狗。当被问到“希特勒是谁”时,狗回答说:“我的元首”。有个纳粹分子当场大怒,插嘴
喊道,“你竟敢讲这样荒唐的故事,太可恶了!”那女老师作答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这个聪明的动物知道,不准活体解剖。犹太人做宗教仪式时不准宰动物的法律,是阿道
夫·希特勒叫通过的。所以,出于感激,这条小狗的狗脑便认出阿道夫·希特勒是它的元首。”
    教会虽未把希特勒看成弥赛亚或上帝,但也对他的50寿辰表示庆贺。日耳曼人的每个
教堂都特地做了许愿弥撒,“祈求上帝保佑元首和人民”。梅因斯的主教还号召各教区的天
主教徒特意为“帝国的鼓舞者,扩大者和保护者元首和总理”祈祷。连教皇也给他发来了贺
电。
    这些荣耀丝毫未减少希特勒对罗马尼亚大使的愤慨,也未减少他对英国的怨恨。特别令
希特勒愤怒的是,不久前,在美国出现了《我的奋斗》的缩写本。这个缩写本未经许可便排
印成书,且收进了人人认可的美国版本中删去的各段落,以及由艾伦·克兰斯顿撰写的,提
醒读者注意希特勒的歪曲的评论文章。缩写本以袖珍本成书,定价为10美分,10天内便
销售了50万册。封面上印有这样的字样:“不给阿道夫·希特勒一分稿费。”(B元首的
代理人立即上诉,理由是,他的版权遭到侵犯。法庭作出了有利于希特勒的判决,勒令出版
商停止印刷和发行克兰斯顿的版本。“这是在实际中民主的漂亮一例”,现当上了代表加利
福尼亚州的参议员的克兰斯顿于1974年说。他承认,法律上,希特勒是对的,他是错误
的。
    “但是,我们所销售的50万册书却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美国人,使他们看清了希特勒的
恐怖政策是何等的错误。正是这些政策不久便把我们抛进世界大战中去。”)一次冒犯来了
,另一次又来。这一次的冒犯者系罗斯福总统:他同时致电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刚侵略阿尔
巴尼亚),呼吁他们保证不再进一步侵略。“您曾一再断言,您与德国人民并无战争的愿望
”,罗斯福对希特勒说,“这如果属实,那就无需战争。”
    这可惹了希特勒。4月28日,他对此作了回答。他的演说从未有过如此多的听众——
不但在全德和欧洲进行广播,而且还通过主要的广播网在美国转播。与希特勒在维也纳时的
景况相比,这是无法令人相信的:那时,希特勒愿意给任何愿意听的人讲演——假若树木能
听,他也愿意。那时,他的听众常对他之所云置之不理,或取笑他。现在,世界在发抖。
    听众如此之多使他受到了鼓舞。威廉夏伊勒就发现,元首从未如此雄辩过。讲演一开始
,他便为他的外交政策辩护。
    他不但辩护得很成功,而且还转而谴责英国的外交政策。他攻击说,英国的外交政策废
除了他们1935年的海军条约的基础。这是没有想到的:他自己当年如此急于求得的条约
,一下子被取消了。接着,他又对波兰进行毁灭性的攻击,取消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原
因是,波兰人“单方面侵犯了”它。
    希特勒撕毁了两个条约后,又在继续宣称,只要条款平等,他欢迎重新谈判。“想到这
个情景”,他说,“谁也没有我高兴。”
    这阵大脑体操确实做得非常出色的,却又被他对罗斯福的攻击所超过。这个攻击——至
少是为了取悦于德国听众——是讽刺和挖苦的杰作。这是早年的希特勒,是酒吧间侍者和辩
论者的希特勒。他将罗斯福总统的电报逐点予以反驳,像中学校长那样,逐点将之抹去。他
的重重的讽刺和挖苦,令国会内人人听来顺耳;每次反驳后,笑声和鼓掌声一次高过一次。
带头捧腹大笑的是会议主持者戈林。(B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把这个讲演的电影再次放给戈
林看时,他再次大笑不止。)当元首最终接触到总统要求德国应保证不再进行侵略的问题时
,他的回答是嘲笑和反击——这使人笑得更加开心——却未能回答这个问题:他是否会侵略
波兰?
    这篇演讲的目的,与其说是说服敌人,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他的手下。他所需要的是时
间,以使波兰问题获得有利的解决。他觉得,自己的讲话已达到了目的,便跑进他的半官方
别墅贝格霍夫隐居起来。在尔后的酷夏中,他一点儿也不愿触及波兰,但对于俄国,他却张
口就来。克莱斯特一边喝茶一边狡猾地提出的初步友好的问题现正发展为真正的热恋。在爆
炸性的国会演说后不久,在苏联报纸的后版上出现了一条似乎不惹人注目的消息:马克西
姆·李维诺夫的职务已由V·M·莫洛托夫接替。这是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最欣赏它的莫
过于德国大使馆了。当晚,德国的临时代办便打电报给威廉大街说,外交委员会未对此事做
出解释,但李维诺夫(他的夫人爱维是英国人)之被解职看来是他与斯大林之意见分歧的结
果。李维诺夫本人系反对轴心国的集体安全的象征,他的下台因而意味着斯大林已放弃了这
条路线。犹太人李维诺夫被非犹太人替换一事表明,对英国之初步建议业已不相信的斯大林
,已将大门向其在柏林的反犹伙伴打得更开了。然而,有件难堪的事不但俄国人对希特勒瞒
着,就连他自己的外交官员也对他瞒着:莫洛托夫的妻子是犹太人。
    听到李维诺夫被莫洛托夫替换的消息,希特勒如同“中了炮弹”。希特勒与斯大林,两
人均强烈憎恨和恐惧犹太人,这是共同的。此外,长期以来,希特勒就对斯大林的残忍多少
有点儿佩服。即使如此,希特勒仍不相信与斯大林合作是明智的。5月10日,他将一名俄
国事务问题专家召至贝希斯特加登,研究斯大林是否准备与德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一题。具有
20年对苏经验的古斯塔夫·希尔格,现在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任经济随员,他听了这个问
题后,不禁多少吃了一惊。希尔格“向希特勒提供了一个自1933年以来德苏关系的小结
。他提醒希特勒,在斯大林上台后的头几年中,苏维埃政府曾常表示希望能维持旧日的友好
关系”,但又有所节制。他无非是在提醒希特勒注意斯大林在两个月前,在苏共党代表大会
上所作的苏联没有理由与德国进行战争的声明罢了。令希尔格奇怪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
里宾特洛甫,谁都记不得斯大林讲话的内容。
    希尔格长篇大论地说明,苏联并不是一个军事威胁,因为她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去搞经济
建设。希尔格一走,希特勒便说,他自己已“有点儿俄国味道了”,还可能听信于俄国的宣
传。“不过,如果他是对的,我便不能同意斯大林的和平建议。我必须尽快中断那个巨人内
部巩固的过程。”他令里宾特洛甫在对苏关系中原地踏步。
    斯大林则令阿斯塔霍夫恢复对德的贸易谈判。5月20日,莫洛托夫插手这一谈判,把
德国大使冯·舒伦堡请到克里姆林宫。平常脸孔冷峻的莫活托夫,此次却成了和蔼可亲的主
人。但是,在亲切的外表下却埋藏着一副铁石心肠。正式谈判一开始,他便抱怨说,希特勒
显然不太愿意签订新的经济协议,这给苏联人一种印象,就是说,德国人并非真心诚意,而
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在谈判中玩弄花招。
    元首更关心的是加强他与墨索里尼的关系,至少目前是如此。墨索里尼对阿尔巴尼亚的
突袭虽然使他难过(希特勒要的是取乐,而不是真干),但自那时以来,他一直在与意大利
谈判,以缔结一个更有约束力的轴心条约。此条约于5月22日签订,仪式还相当隆重。它
被称为《钢铁条约》,把意大利的命运和德国的命运无可挽回地捆在一起。对希特勒而言,
这项条约系外交胜利的产物,因为它保证,在战争期间一方“将用其海陆空三军的全部力量
”支援另一方。令人难于相信的是,由于急于取悦于希特勒,墨索里尼甚至未让其内阁或政
治和法律专家们去核对条文内容——此条约甚至没有明文规定:只是在遭敌进攻时本条约才
有效。这样,墨索里尼便大意地把意大利的命运置于他的伙伴的掌心。
    这条约的签订,好像使希特勒拿到了冒险发动战争的许可证似的。次日,信心十足的元
首便把高级军官召至总理府内的书房。他解释说,解决德国经济问题的方法与德国和波兰的
分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泽根本不是争执的目标。这是我们向东扩大生存空间的问题,也
是取得食品供应和解决波兰的争端的问题。”
    因此,波兰(尽管与德国有友好条约)必须被消灭。“我们不能重复捷克事件”,他警
告说,“那会出现战争的。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只有在西方不参战的情况下,对波兰
一役才能告捷。因此,他把发布进攻令的最后权力保留在自己手中。“这若办不到,那还不
如进攻西方,并同时将波兰解决。”
    他的矛盾言辞,令听众摸不着头脑。正在此时,忠实的凯特尔自我解释说,元首的意思
不外乎是要向各将领表明,他们的疑虑是没有根据的,战争不会真的爆发。希特勒还说,他
作一勇敢预言,要与英法打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我们可轻易逃脱的想法是危险的,
不会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必须破釜沉舟,同时,这也不再是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
关系到八千万人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基本的目标是让英国屈服。“我们不会被迫进行战争
”,他说,“但是,我们无法避免一场战争。”
    这决不是着了征服迷的某人的胡言乱语,而是一次招供:不进行战争,德国不能再作为
一个大国继续下去。只有东方无穷无尽的资源才能拯救帝国;另一个选择,即与西方将就下
去,却包含着各种风险,而这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他向世界暴露真相,就是说,他一直在恫
吓和逃避战争的较量,那末,德国的威信和力量就会像泄气的气球,很快消失。
    众人步出冬园时,凯特尔和雷德尔可能除外,大家都非常震惊。元首呢,则神彩奕奕地
跑到上萨尔茨堡躲难去了。中途还在奥格斯堡停留,观看了当地演出的《罗安格林》。即使
在贝格霍夫休息,希特勒也在探讨与东方达成交易的可能性。
    对英国在莫斯科谈判一事,虽然他令舒伦堡“要坐得住”,自己反而坐立不安了。假若
他们先行与布尔什维克签订了协定,那该怎么办?果真如此,德国入侵波兰时,斯大林会采
取什么行动?这,他必须搞清楚。5月26日,里宾特洛甫向舒伦堡发出指示,要他通知莫
洛托夫,如果希特勒能得到保证,即苏联已在事实上放弃了反对德国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如
同斯大林在最近的讲演中表明的那样),那末德国将放弃其先前反对共产国际的政策。如果
作到了这点,那末,“考虑使德苏的政治与外交关系平稳而正常”的时刻便到了。
    希特勒是愿意延长其生存空间的梦想的。他要舒伦堡说服莫洛托夫,让他相信德国根本
无意扩张至乌克兰。对新近签订的《钢铁条约》,俄国人也用不着恐惧,因为它完全是针对
英法两国的。舒伦堡又进一步获得指示,要他向莫洛托夫说明,如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对波兰
动武,苏联也不会遭难。再者,与德国签约要更加实用得多,这一建议是诱人的。因为,在
外交辞令后边,还明明白白地邀请苏联去瓜分波兰。英法两国不能或不会及时援救波兰的论
点,对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