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扯僦梗斓乩濉!庇腥巳衔馐怯敲终茫鞘芳椅酥っ骼詈嗍潜黄热チ槲涠抛隼吹摹N揖醯貌⒎侨绱耍淙痪⌒攀椴蝗缥奘椋肥楸暇勾蟛糠质强尚诺摹N蘼廴绾危词返娜瞬豢赡艿酱λ嬉饴冶啵颐且膊槐厝绱斯簟6杂谡饧虑榈募窃兀比皇裁椿屏嗟氖枪逝椋荡蠓绶缮常蚴欠浅S锌赡艿摹G懊娓缡婧灿龅降姆缟常褂泻罄窗彩分抑心吵≌蕉芬彩且蛭缟车脑倒剩种氐噶烁缡婧彩О艿母舱蕖S纱丝杉耸钡穆の饕淮丫辛讼衷诨仆粮咴某危簿褪撬档笔钡纳肪骋丫贾鸩狡苹怠V皇俏颐遣荒芸猎鸸湃四芄欢没繁#蛘咴倮锤隹沙中⒄拐铰裕羌蛑本褪翘旆揭固贰S谑牵缟澈艽涨傻刈柚沽死詈嗲巴渌胤剑晌嘶厍髁槲涞募住!�
至于李亨遇到的这次将自己人误认作是叛军的事件,则没有风沙来打扰,是真的认错,可见当时双方都已成惊弓之鸟。
事实上,在李亨去灵武的一路上,并不太平,除却这次稍大一点的仗,其他大大小小也打好多次。在这一路上,有两个人值得我们注意。一位便是前面屡次提到的建宁王李倓,一位则是日后的张皇后,这时还是太子身边的张良娣。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6)
先说张良娣吧。史载当时“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不解,还以为她要帮他御敌,就说:“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这就是男女逻辑的不同了,李亨是这样以为的,而张良娣事实上没有想到要怎么御敌,她的办法是一旦李亨有危险了,她就挺身而出。如果当时真的有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不知道她会不会真的这么做,但她有这个意思就已经很难得了。后来到了灵武,“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李亨有些心疼她,劝她歇歇,张良娣则说这不是让她自养的时候,“一切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可以说如果单凭此时张良娣的所作所为,你绝不会想到她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这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的一首诗的后四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人的死固有鸿毛泰山的区别,但有时候则也有时机的问题。比如昭明太子萧统死的就是时候,如果他要是当了皇帝,只怕比萧绎他们强不到哪里去,而元帝则只留下“破国烧书”的黑色笑话。
而对于建宁王来讲,从马嵬坡到灵武的一路上,是最能表现他才华的机会,但也可以算是最后的机会了。史书关于这次路途中建宁王的作为的记载也不过寥寥几行:
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上。
这时给李亨充当先锋的便是建宁王李倓。虽然这里没有直接写他武功如何,但敢于血战御敌的话,自是不差。凭经验我们知道在皇宫里长大的龙子龙孙们,往往文才更胜武功(当然也是相对而言),而李倓能够把武功练好,实属不易。再加上建宁王也很仁孝,“上或过时求食,倓悲泣不自胜”,所以“军中皆属目向之”。前面建宁王几次提出应对之策,而且又表现出军事上的一些才能,堪称文武双全,于是不禁令人遐想——建宁王以后会不会建立什么功业?可惜的是,历史并不总是垂青有才能的人,人并不是具备了实力就能够一展鸿图。
就这样,李亨打打杀杀、悲悲惨惨地终于到了灵武。
不久,裴冕、杜鸿渐二人便劝太子登基。不用说李亨肯定又要推脱一番。一般来讲,似乎约定俗成都是要推三次,李亨则又比三次多推了两次。但不管推让几次,都不过是个过场。当然了,不推让的话也确实不合适。一切烦杂的形式过后,曾叫过嗣升、浚、绍最终定名为李亨的大唐第若干任太子,终于在灵武城的南楼登基为皇帝了,他就是唐肃宗。朋友们,我们说了这么半天,终于和肃代两朝挂钩了……
不过肃宗的即位大典肯定是比不上唐代其他皇帝的,一来不在都城长安,没有华丽的宫殿供他举行盛大的仪式,二来又是兵荒马乱之际,一切只能从简。就在南楼之上,肃宗流涕殻ъぃ喟玖耸冈兀沼诓莆砑烊眨薜谜耸蹦懿患ざ俊�
那么好,既然肃宗即位了,眼前这混乱的形势,他该如何应对呢?
六
肃宗即位,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要把“蛋糕”重新分配。
首先是玄宗的身份问题,既然肃宗即位,就只好请玄宗再高升一级,成为唐代第三位太上皇。接下来本应该封皇子们为王了,但由于肃宗即位不正,所以只好等到把太上皇接来之后才能加封——如果太上皇要是永远不来呢,难道永远不封吗?也不是。反正既然有了实,又何必担心名呢?只是有了这么个缘故,使得建宁王在生前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了。
家人都封好了,然后就该封大臣了。这一点上,得位不正的肃宗还是有其自主权的。当下肃宗把拥戴他即位的那些人都封了高官: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然后又封了其它一些官员,大多是太守、节度之类用于防御的武将。
在肃宗即位之初的那段日子,境况比较惨淡,很多兵将人员都被派出去御敌了,留下来的文武官员加一起不满三十人,全部都披着草莱站在“朝堂”上,加上制度草创,因此武将们便骄慢起来。这算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往往最容易骄慢的就是武将。倒不是说文臣就不会骄纵,只不过文臣更文雅一些,也更懂得礼数,而武将则粗犷了许多。汉朝初建时也是这种情况,不过还要糟,甚至有人醉酒后会拔剑击柱,和这个相比,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唐初虽然没有这样,但有一次大将尉迟敬德竟然当着太宗的面殴打江夏王李道宗,也是奇闻一件。而在肃宗面前,大将管崇嗣“背阙而坐,言笑自若”,也有失体统。当时李勉便立即弹劾,经过这件事,总算煞住此风,于是肃宗叹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
李亨是七月辛酉(初九)到达灵武的,三天后也就是七月的十二日(甲子),当时仍为皇上的玄宗到达了晋安,同一天肃宗即位,又过了三天,即七月丁卯(十五日),大概尚不知自己已晋升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仍以皇帝口吻下了一道“诏书”(此时应该称为“诰”了),命令太子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四节度都使,收复长安和洛阳,然后又分别命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各领几路节度使平叛。
这道“诰”历来被认为是唐玄宗不甘心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让永王李璘他们起兵以牵制李亨。不错,是可以这样理解,谁让历史上发生了这么多次父子兄弟争权的事件呢?但是细思量的话,却觉得单纯地把它归到争权那方面去似乎又有问题。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7)
问题就出在时间上。这三个比较重要的日期,辛酉、甲子、丁卯都是确定了的,通鉴、唐书上均明确记载,而且也明确记载了玄宗真正得知太子即位是八月的癸巳,那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玄宗是否真的想过要牵制太子呢?
我们先抛开这个复杂的问题,先来说说这道诰造成的结果,那绝对是玄宗不愿看到的。当时由于只有永王李璘出阁赴任,所以三王中真正执行了玄宗命令的就是李璘。想必李璘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都知道他最后以失败告终,因为李白就是受他牵连流放夜郎(当然后来遇赦没去成)。永王招兵买马,的确是奉玄宗之命,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平叛,还是骚扰一下肃宗的皇权,就不大好说了,总之,官方的记载是写他有“异志”,却又“未露其事”。其实,手握兵权,即使没有异志,也不容易说清楚,但何况兵权这个东西又的确容易让人滋生野心。这种情况下,肃宗让李璘回到蜀地,应该说这个措施并不十分过分。只是李璘不识相,或者不愿意识相,又或者不能识相,这样便有了当涂之败。于是乎,玄宗也只好在大骂李璘一通之后把此时已被杀死的儿子贬为庶人。
李璘不愿听肃宗命令的三个可能,即上面说的不识相、不愿意识相、不能识相。第一个是他真的不识相,不懂宫廷斗争;第二种可能,即不愿意识相,则是由他自身野心所致;第三,不能识相,这就关系到玄宗了,毕竟这是他的命令。真实的情况,也许这三个方面的可能都有,唐书里就很明白地写了“璘生于宫中,不更人事”,而野心又是在那样地位的人很难避免的,他们又不是圣人,一旦有了机会,怎会不心动(要注意,心动和行动是不一样的,行动是可以约束的,而心动就无法控制了)?最麻烦的要属第三种可能,那就是玄宗的诰到底有没有牵制李亨的意思——这样,我们的问题又转回来了。
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帝王将相的心思哪里这么容易猜测?
如果单看玄宗那道诰的话,绝瞧不出来什么问题。这份诰,并非玄宗亲自所写,而是贾至的作品,收录在《全唐文》中,题为《元宗幸普安郡制》(清时编全唐文,避康熙的“玄”,所以“玄”一律成了“元”,这也是房“元”龄、李“元”霸的由来)。里面的内容比通鉴上引用的可要多了许多。诏书中往往在要给谁封赏加官的时候,先称赞其人一番,玄宗这道诰中也不例外。从称赞的话来讲,绝对有利于肃宗,因为待遇都不一样——太子被单独拿出来称道一番,而三王则并列一起称赞了两三句。如果我们注意唐初高祖的诏书的话,其中太子和秦齐二王往往都是各自被夸奖一番的,那么可见,肃宗的地位高出三王许多。但由此来推断玄宗并无为难肃宗之意,有个致命的要害,就是这只是表面文章。
所以,我们只有将这层表皮撕开,才能探寻这温情脉脉的表面下,到底隐藏着什么。于是,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份诰,分析着,联想着——大概古时的文字狱就是这么产生的。
如果像上语文课那样来一次全方位的解析,我们可以分段阐述,然后概括各段大意,最后来个总结。但我们不是庖丁,没必要解牛。这道诰中前一部分是很没有意思的,无非就是“话说隋朝末年是多么地腐败,我大唐王朝又是多么地得人心”的套路,《通鉴》中将这段删去还是很有必要的。
废话不多说了,玄宗这道诰的主体是分别让四个儿子去平叛(尤其是太子和永王),重要的在于如何分配他们的势力,即这一部分:
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以长沙郡太守李岘为副都大使,仍授江陵郡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
如果在地图上划分一下势力的话,肃宗在长安、洛阳这条线以北,永王则在这条线以南,另两王由于没有实际出动,没有讨论意义。李璘既无法控制李亨的后方,实力也比不上北方四节度,又无法直接交兵(中间还隔着安禄山呢)。如果玄宗真是指望李璘牵制李亨的话,只怕这个希望注定是要落空了,因为他没有给永王足够牵制的条件。再联系他此前此后的一贯态度,也都是比较统一地偏向太子一方,所以,玄宗的本意,至少主要是平叛。假如说他要是想在背后挖墙脚的话,就不该痛快地肯定太子的即位。他完全可以说那不是他的本意,至少不该表示支持,因为一旦承认的话,即肯定了太子的行为是合法的,这样在道义上、舆论上也都对肃宗有利。
既如此,肃宗为什么还要迫不及待地先安定内部呢?因为他得位不正,势力不稳,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动摇,因此他积极打击一切威胁他地位的人或事,实属正常。不过肃宗在平叛之前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先把自家人干掉了,大大出乎其他人的意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
八月,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到了蜀中,据《通鉴》描写,上皇此时很“高兴”地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接着为自己被动地光荣退休找了个台阶,第一次以太上皇的名义下了正式的一道诰令,将军国大事统统交给肃宗——事实上,交也是这样,不交也是这样,没什么区别。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8)
其实,玄宗一直以来积极地配合肃宗,无非是想今后儿子能对退位的自己好一点。想玄宗当年何等英雄,何等威风,而今年迈的李隆基,站在城楼之上,向长安的方向望去,心中是怎样地凄凉呢?也许,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睿宗,又或许想到了自己的高祖父,那也正是大唐的“高祖”。但不管是李旦还是李渊,固然晚景凄凉,但毕竟是颐养天年。而未来的自己,又会如何呢?
七
颜真卿像
我们前面一直说李唐这边的事,下面也该说说安禄山了。
从起兵到进入长安,虽然总体来看一路还算顺畅,毕竟一年的时间就打到了都城,不过他也碰到过强有力的对抗,于是有时安禄山也会抓狂一下。
有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清朝的曾静就是一例,像他那样的谋反真是幼稚得可笑,雍正帝没杀他也不代表就有多仁慈,只不过对于这样的造反,的确没必要认真(乾隆不能容忍有人对自己父亲的谋叛,那得另说),结果就是搞出《大义觉迷录》这样类似于笑话的东西。但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不能以单纯的文人来看待,当然他更不是造反,而是为了维护唐朝的正统反对安禄山,此人便是颜真卿。颜氏一家在安史之乱中可谓悲惨之极,有三十多个人死难。颜真卿有名的“天下第二行书(第一当然是指《兰亭序》了)”《祭侄文稿》就是诞生于此时。颜真卿化悲愤为力量,就在安禄山起兵节节胜利之时,坚守住了平原,成为河北二十四郡中唯一的“忠臣”(玄宗曾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千年之后,每当人们看到看似有些笨拙却又极方严正大的颜体字,对于人如其字的颜真卿能不敬佩?
不过,平原毕竟只是一座孤城,无法阻止安禄山大军西进。这种情形颇有些类似于唐初的尧君素——尧君素是隋朝的臣子,至死都在为隋守城。以唐初那种攻无不克的形势居然都拿他没办法。
安禄山在进军过程中曾遇到过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人令他头疼了好一阵子。只是可惜的是,他二人并未掌握唐朝的主力,力量有限,又赶上潼关失守,所以基本上此前的抵抗都白费了。
到了长安,该杀的杀,该抢的抢。于是玄宗没有带走的亲人们便遭了殃,和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的死相关的人员几乎都被杀了。其中就包括霍国长公主,还有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同党。凡是安禄山看着不顺眼的也都被杀了。
安禄山和杨国忠在演义中的脸谱像
剩下来活着的人也并不好过。很多大臣早上上朝时忽然发现皇帝不见了,再然后就是安禄山进京,他们随之成了阶下囚。
安禄山怎么处置这些人呢?和那些被杀的人相比,对他们可谓优待,很多人在唐朝做什么官,到了安禄山这里仍然做什么官。当时主动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