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

第30章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30章

小说: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彩”的。骆奉先赠给仆固怀恩缠头彩后,仆固怀恩打算回报他,想第二天端午节再喝个痛快,然而奉先却急着回去,仆固怀恩就将他的马藏了起来。事实上仆固怀恩一番好意,想要用这种方法留住客人,可是骆奉先却是“受宠若惊”——“朝来责我,又匿我马,将杀我也”,然后连夜就逃走了。仆固怀恩听说之后,立刻去追他,想要把他的马还他,可是这个做法也容易让人误会为想要追杀骆奉先。误会就这样造成了。骆奉先之所以会有戒心,不能不说辛云京的“预防针”起了作用,心理暗示这东西一旦发挥效果,的确是不大好办。 
  八月,骆奉先回到了长安,向代宗报告说仆固怀恩要造反。同时仆固怀恩也上书说明情况,并要求处斩辛、骆两人。代宗既没有认同这方,也没认同那方,他只想和稀泥。然而仆固怀恩被告谋反,处境十分尴尬,绝不是和稀泥就能解决的。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22)   
  仆固怀恩自觉非常委屈,所以上了一道十分独特的认罪表,列举了自己的六大“罪状”:“昔同罗叛乱,臣为先帝扫清河曲,一也;臣男玢为同罗所虏,得间亡归,臣斩之以令众士,二也;臣有二女,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荡平寇敌,三也;臣与男还怂劳觯囊玻缓颖毙赂剑诙仁菇晕涨勘几缫园卜床啵逡玻怀妓第突劓垢凹蹦眩煜录绕剑椭楣病!薄�
  我们无法想像仆固怀恩边写边委屈得唏嘘的情形(尽管可能不是他亲自所写,那时候找个人代替写奏表很正常),但我们尽可以同情他。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远嫁和亲,又曾为严肃军纪斩了一个儿子,在回纥问题上仆固怀恩出了大力,安史之乱中更是“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因此他有资格感到委屈。他不满代宗对此的不置可否与漠然,又想起别的事情,干脆一股脑都说了出来。比如来瑱之事,“诸道节度,谁不疑惧”,很多人招之不来,是因为怕被宦官陷害,而并非群臣的不忠。《唐书》与《通鉴》写诸道节度不来的原因,只怕也是由仆固怀恩的这些话得出的结论。“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诋毁,弓藏鸟尽,信匪虚言。陛下信其矫诬,何殊指鹿为马!”没有一丝矫饰,很明确地指出郭子仪被皇帝猜忌,而今他自己也遭到诋毁。最后仆固怀恩请求“请遣一介专使至绛州问臣,臣即便与同行”。这道奏表,《旧唐书》上引用的是全文。“唯当吞恨九泉,衔冤千古,复何诉哉!复何诉哉!”在我们看来,这是悲愤之作,而官方自然要向着代宗说话,尤其《新唐书》上的描述是:“言词慢很,帝一不为慊。” 
  这次代宗倒是很痛快地派来了宰相裴遵庆。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说自己很冤枉。裴遵庆让他入朝,而仆固怀恩的副将范志诚则认为如果真入朝的话,很可能仆固怀恩就会成为第二个来瑱。仆固怀恩和裴遵庆明确的说他害怕被杀,因此要派一个儿子入朝,结果范志诚又反对。这样的话裴遵庆只好空手回长安去了,而仆固怀恩也失去了向代宗解释的机会。当然,如果仆固怀恩真入朝的话,只怕非死即贬,范志诚的担心是正确的。至于派一个儿子入朝,这是古时诸侯向帝王表示忠诚的常用手段,并无不可,而且代宗担心逼反仆固怀恩,也未必会杀他的儿子。范志诚的这个担心就有点多余了。 
  至此,仆固怀恩只好反了,派出自己的儿子仆固スゴ蛐猎凭!短剖椤飞纤翟凭┐蟀埽蚨凸太‘又攻榆次,通鉴上则说仆固蟀埽ビ艽巍>烤故撬に耗兀炕故乔阆蛴凇短剖椤贰H绻猎凭┳约壕湍芏愿兜牧似凸袒扯鳎⒑罄从趾伪嘏晒右乔叭ィ苛硗猓凸袒扯魉渴蔷彩分业目佳榈模群佣鼐恳恍に阌Ω酶蟆!�
  仆固怀恩反叛的时候差不多与吐蕃入长安同时,所以代宗此时无暇管这件事。等代宗回长安之后,想起当初颜真卿曾经要求去召仆固怀恩来朝,但当时没答应,于是现在旧事重提。可颜真卿却认为,当初去召仆固怀恩的话,他还可以有勤王之功,而今来朝,却是没有理由了,所以肯定不会来。联想到当初代宗任由追击敌军将领的时机白白逝去,再看这件事,可知代宗把握不好时机,见识着实短浅(又想起了建宁王,或许要是他的话会好些)。颜真卿提议让郭子仪去对付仆固怀恩,此时仆固胄猎凭┰谟艽谓┏帧4诙怨右撬担骸盎扯鞲缸痈弘奘瞪睢N潘贩浇克脊缈莺抵辏拚蚋Ш佣谏现Ρ夭晃洹!贝诓蝗衔约河Ω枚云凸袒扯髟旆闯械J裁丛鹑危谒蠢矗馊瞧凸袒扯鞯牟欢浴9右谴用ザ愿镀凸袒扯鳎捎谄凸袒扯髟枪右堑氖窒陆欤渚康背跻捕继诠右牵虼斯右侵挥猛愣×似凸袒扯鞯木摹;褂幸坏阋⒁獾剑褪撬淙皇潜槐品吹模旆醋苁遣坏萌诵牡氖虑椋牟晃纫苍谇槔碇小!�
  仆固ゴ蛴艽尾焕忠蛭约奔て鹬谂峁凰氖窒律钡袅恕F凸袒扯靼颜饧虑楦嫠咚哪盖祝哪盖自鸸炙桓迷旆矗缓笥痔岬蹲纷乓彼拔嵛疑贝嗽簦∑湫囊孕蝗保铱髌凸袒扯髋艿每欤蝗弧蝗灰参幢赜惺隆V皇钦馕焕咸娴暮们亢钒 扯髅挥邪旆ǎ缓靡蛔吡酥6哪盖缀罄幢唤拥匠ぐ玻诙运顾憧推菟嫡展说煤芎茫詈笫僦照蓿岳裨嶂V螅谙纶凸袒扯魅氤狄磺腥脊痪獭U獠灰灯凸袒扯鞑恍牛褪俏颐且膊淮笙嘈拧!�
  但此后仆固怀恩的做法就大错而特错了,引外族攻打自己的国家,怎么都说不过去。如果我们一直可以对他的造反持同情态度的话,那么也只能限于广德二年十月之前。 
  十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军进攻唐的晞州,后来又打到奉天。郭子仪率兵抵御。吐蕃、回纥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久就撤走了。郭子仪也从行营回到了朝中,代宗一高兴封他为尚书令,郭子仪则坚决不受,说“自太宗为此官,累圣不复置,近皇太子亦尝为之,非微臣所宜当”。在中唐诸大将中,凡是功高者几乎都受过猜忌,然而像郭子仪这样几起几落而始终不倒的却不多见。原因是郭子仪非常之谨慎,他不接受尚书令的职位是明智之举,避免自己处于位高望重的尴尬境地。还有,郭子仪是人才,却无人才的“脾气”,他可以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退敌,又挥之即去,无怨无尤,对皇帝来说,还有什么比没脾气的人才更理想呢?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23)   
  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 
  转年也就是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声称代宗去世,郭子仪被鱼朝恩害死,再次引敌人入侵。这次除吐蕃、回纥之外,还有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前来攻打唐朝。带兵抵御的自然又是郭子仪。从这时起,代宗又多了个毛病,就是在京师戒严的同时,派人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送往资圣、西明二寺,让僧人们高声诵读。后来十月的时候吐蕃到了邠州,代宗又派人去讲《仁王经》。这是他崇佛崇到糊涂地步的开始,以后“有寇至则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由信佛走向了佞佛。这其中他的三个宰相“功不可没”,元载、王缙、杜鸿渐三人都信佛,以王缙尤甚。王缙是王维的弟弟,官至宰相。和自己的哥哥相比,王缙多了一分官场上的圆熟,却少了一分做人的清高,最终与元载狼狈为奸,成为大唐三百宰相中很不怎么样的一个。 
  这一次吐蕃等部来犯,仆固怀恩没有看到胜利的结果,在中途遇暴病而卒。据史书上说,代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悯然曰:“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他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 
  从很多事情能看出代宗优柔寡断的一面。仆固怀恩引敌侵犯大唐,代宗“犹为之隐,前后制敕未尝言其反”,只怕更多是他的性格使然,而并非他真的认为仆固怀恩没有罪。比如上面提到他说仆固怀恩父子负他实深,就暴露出代宗的真实想法。而无论代宗指责谁,他从不认为他自己有什么不对。他自认为他的优柔是宽厚,是仁慈,是体恤众将,因此在他看来别人没有理由背叛他,他更没有理由下罪己诏。但回报他最好的一句话便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兵将才一万人,好歹比上次的二十人强了不少。刚到泾阳,回纥、吐蕃数十万骑兵已经从四面八方把泾阳城合围起来。郭子仪则派部将李国臣、高升、魏楚玉、陈回光、朱元琮等人各当一面,自己率二千人出阵。本来回纥听信仆固怀恩的话,以为郭子仪和代宗都死了,现在忽然发现郭子仪就在阵前,知道上了当,气势上就差了一些。为了使回纥能够退兵,郭子仪“单刀赴会”,亲自去见回纥首领药葛罗,一席话竟然把回纥劝得的倒向了唐朝一方。吐蕃听说郭子仪和回纥有来往,心中猜疑起来,连夜撤退,被唐军和回纥联合追赶,最后又被打败。总之,郭子仪费了好一番力气,终于把事情解决了。 
  从这时起,唐朝总算有些安定下来了。从通鉴也能看出来,事情多的时候,一卷记载的时间就短,事情少的时候,一卷能记载好几年。安史之乱最忙的那几年,往往一卷“不足一年”,或是“凡一年有奇”,安史之乱后期一般是“凡二年有奇”,从唐纪四十永泰元年闰十月起,一下子记载了八年的事情。但是,太平之世不太平,更何况本非太平之世呢。 
  十八 
  代宗免去程元振的官职之后,随后任命了鱼朝恩成为新一届宦官领袖接班人。 
  要说此人以前有什么作为——如果大家还有印象,那个害得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引咎辞职的人,就是鱼朝恩。当时他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个“观军容”就是从他开始的。 
  而在代宗出逃那次,鱼朝恩却真的“立功”了。代宗出逃,身边侍卫离散,“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罪恶莫比于反叛皇帝,而功劳也莫如拥护皇帝。因此代宗自此十分欣赏鱼朝恩,把他的官职升了一级,在原先的“观军容定慰处置使”前面,加了“天下”两字,然后把神策军交给他统领。 
  在吐蕃攻克长安之后,鱼朝恩曾提议迁都洛阳。这个提案被大家否定了,认为唐王朝足以对付得了贼寇,“何遽胁天子弃宗庙为?”也就作罢。幸好没有迁都,不然唐朝也要分成西唐、东唐了。如果分析一下的话,迁都问题大有可议。我们看历代王朝建都的地址,往往强盛的王朝不是靠西就是靠北。如西周遭犬戎入侵之后实力大减,只得东迁洛邑,而西汉无疑总体上也要稍强于东汉,北宋固然比南宋强,但当时它面对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国家时也是焦头烂额,在大一统的王朝当中无疑是实力最弱的,他的都城就明显要偏东。元明初期都绝对有实力应付北方外敌,因此都城会靠北。晋似乎是个例外,南迁之后的东晋比西晋时间要长了很多。但也要注意到当时北方的混乱,正是由于五胡乱华,才使东晋得以延续,而淝水之战却又着实有着偶然性。唐初期十分强盛,万国来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然而自中唐后每次战乱对于东西二京的破坏都是比较大的,而长安又确实偏西,离吐蕃、吐谷浑、回纥等都比较近,如果朝廷没有实力自保的话,非常容易遭到侵袭。鱼朝恩提议迁都,就是这个原因。唐后期实力减弱,后来德宗也曾有一次逃出长安,看来似乎的确应该迁都。但迁了都就一定会好吗?周东迁之后,周天子的权势越发地羸弱,连原本使诸侯听命的光环都在NFEFE葛之战中被一箭射掉。而宋南迁之后也从此偏安(当然偶尔也有想恢复中原的皇帝,比如孝宗,但是当时已经无法胜利地进行北伐了)。一句话,如果没实力保住原来的都城的话,迁都也不是个好办法,也一样会保不住。往往迁都和羸弱是相辅相成的,羸弱了才会迁都,而迁都之后愈发地羸弱。这一点上倒是唐初有一个反例,当时唐朝初建不久,时常遭受东突厥的侵犯,李渊曾想要迁都,但遭到李世民的反对,后来李世民即位之后,果然灭掉了东突厥。如果没有信心,那么自然发挥不出来实力。再者,以洛阳的地形来说,做都城是有局限性的。西汉的张良就把洛阳的劣势说得一清二楚,并在和关中做比较之后,得出关中更适宜作为都城的结论:“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如果唐朝迁到了洛阳,那么吐蕃等军队要是侵犯的话,就会更加深入唐朝内地,无疑损失更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唐朝皇帝确实应该坚守在长安。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24)   
  和其他宦官相比,鱼朝恩还是个“风雅”的宦官,史载他“时引腐儒及轻薄文士于门下,讲授经籍,作为文章,粗能把笔释义,乃大言于朝士之中,自谓有文武才干,以邀恩宠”。由于鱼朝恩的定位是个坏人,所以交往的都是“腐儒”、“轻薄文士”,而他自己又只能是“粗能把笔释义”,如果他要是个好人的话,那么所用就不是这些词了,而要用“鸿儒”、“博学之士”,而且“粗能”二字也肯定不会有。让我们把眼镜上的颜色去掉,不看这些带有褒贬意义的词,只看“儒”、“文士”、“把笔释义”的话,那么无疑鱼朝恩还是强过李辅国、程元振的,固然是为了邀宠,但是总比不学无术的强。也许鱼朝恩真的很“强”,因为代宗让他判国子监事,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只是这件事非常之滑稽,而国子监的学生们想必也十分郁闷……于是中书舍人常衮上书说国子监的官员应该起用名儒,而不该用宦官。而代宗不听,依然让宰相以下各级官员去送鱼朝恩上任。 
  至于鱼朝恩的学问究竟怎么样?应该说也许不怎么样,但也比史书上写的“仅能执笔辨章句”要好一些,鱼朝恩不是白当国子监的老师的,而是真的去讲过课,但讲的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鱼朝恩自认为文武双才,而且即使是能言善辩的宰相元载,也并不和他争论——倒不一定是不能,而是不敢。有一次鱼朝恩手执《易经》讲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意思是不能胜任,必致失败,鱼朝恩以此来讽刺当朝宰相元载和王缙。王缙当时大怒,而元载却坦然地笑了,而这笑容在鱼朝恩看来则是那么的深不可测。 
  如果鱼朝恩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没有人能够动摇他的地位,但他说错了一句话,犯了代宗的大忌:“天下事有不由我乎!”然后又有一件事,鱼朝恩直接地触犯了代宗的威严。他的养子鱼令徽年龄还小,担任内给使,与同伴争执起来,觉得受了欺负,于是鱼朝恩请求代宗赏给他紫衣(唐代一二品的官阶才穿紫衣)。然而代宗还没说话,已经有人把衣服送到了鱼朝恩的眼前。代宗看着穿着紫衣的鱼令徽,笑着说:“儿服紫,大宜称。”其实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