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

第34章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34章

小说: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是一次故友重逢的好机会,却变成了生者的痛悼…… 
  那首《哭孟浩然》短短二十字,却是声泪俱下,情意回荡不已。千百年下,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也不禁为着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不已…… 
  五、辋川风月 
  从南方归来的王维彻底地可以“独善其身”了。 
  朝廷里的情况,任谁都清楚,王维也是。他买了宋之问的别墅——辋川。于是,后面的日子,他多与裴迪一起在这里悠哉游哉,赏景赋诗。 
  辋川真是个好地方。明月竹林,白石清滩,空山青苔,古木衰柳,飞鸟夕岚相伴,欹湖箫声飞扬。王维和裴迪就像两只迷上花香的蝴蝶陶醉于此。 
  是啊,他是在逃避,也难怪有人会批评他。 
  可是,他除了这样,还能怎么做呢?难道让他以一个词臣的身份像魏征那样犯颜强谏?这样做的把握几乎等于零。他没有魏征所拥有的尊重与地位,而李隆基此时也没有了当年奋发的心情。这样做的的结果,只能是大唐少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又多了一起惨案。这倒符合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王维也像一只自己跑来就戮的羊羔成为祭祀的牺牲——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 
  他不想与李林甫等人同流合污,不愿跟着他们做坏事,又没办法扭转乾坤,他所采取的办法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应酬还是有的。不知是哪一次皇帝带着大臣们去骊山温泉,皇帝写了首诗,于是大臣们奉和,奉和的人中居然还有李林甫。于是王维写了首和李林甫的诗——《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天子幸新丰……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清……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诗的确是不怎么样的,却成了王维向李林甫投降的铁证。可是,细细品味一下,有些地方真的很有意思。 
  看过一本书,书中写到这时,分析说王维是有意讽刺李林甫。因为李林甫“仅能秉笔”,而王维却说他“词赋属文宗”。过分地吹捧就成了讽刺,王维的用意正在于此,而且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有,李林甫曾教训谏官们说:“明主在上,群臣根本就不用多说话。不然就会像马厩里不听话的马一样被哄出去。”这个就是“上古无为化”了。那本书中有一句说得十分精妙:中国的士大夫与喜欢罢工抗争的外国人不同,他们更喜欢用的是消极怠工。 
  王维正是在消极怠工。 
  自然,他是软弱了一点,可是,他毕竟是有正义感的,没有在混浊的官场中被染黑,进而同流合污,他的正义感没有被辋川风月销磨。他就如同一汩清泉,无声无息地流淌在阴暗的黑林里,任阳光被遮挡,依然清冽…… 
  六、秋槐叶落凝碧池 
  大唐的盛世终于走到了尽头,这回,充当改变历史的人变成了安禄山。 
  “安史之乱”一下子让依然沉醉于大唐雄风的人们醒了过来。 
  于是唐玄宗醒了,带着他的爱妃、儿孙逃了出去;长安的大臣们醒了过来,金殿之上却已无皇帝的踪影。他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便成了安禄山的俘虏。 
  有些人投降了,成为名副其实的伪官。他们有的简直是厚颜无耻,当初那么不服安禄山的哥舒翰如今也跪地求饶。还有陈希烈,主动甘心改事安禄山,还有深受玄宗信任的张氏兄弟,也背叛了大唐。除了他们,别的官员则被带到了洛阳。在东去的人群中,就有王维。 
  王维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环刃交加。在来之前,他本想逃过去的,“服药取痢”,可是不容分说,仍被带了过来。没办法,树大招风,他虽然不是政治上很重的砝码,但是却是“天下文宗”,名气很大的,安禄山要的就是这个。 
  王维像 
  王维也很想逃,可是逃不了。他没有杜甫那样的人身自由。他是被看守着的啊。那段日子一定不好过,   
  笑倚清风立秋水·诗人王维(4)   
  有一次,凝碧池头发生了惨案。雷海青忍不住内心的愤慨在演奏中把乐器摔碎,向着玄宗的方向恸哭。结果被残忍地杀害了。裴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王维,王维听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这首《凝碧池》(原名《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中,他的政治态度极其明确,他是站在大唐这一边的。这首诗当时在暗地里流传,竟传到肃宗那里。王维也许当时不会料到,就是这首诗日后救了他一命。 
  然而,在刀剑的逼迫下,王维还是接受了给事中的伪职。这也就是他备受后人指责的原因。宋人甚至认为王维人品不好,连他的诗也不要看了。这又何苦呢? 
  王维是软弱了一点,没有杀身成仁的大义凛然,当然谈不上是烈士。可是又与主动投降的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恐怕那些指责王维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也未必比他做的好。当然,会有人很有气节的一死或是矢志不渝地直奔到肃宗所在的地方,也有人参加了讨贼的队伍,像雷海青、杜甫、李白就是(李白是想要去讨贼的,只是加错了队伍)。雷海青自是比不上了,可要是他也有自由的话,他应该也会逃出洛阳的。 
  对于这一点,唐朝的人们看得很开,尤其对伪喑和凝碧之事,评价都是很高的。就拿杜甫来说,他对王维极其同情,曾写诗为他辩白: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他把王维比作庾信,而与陈琳不同。说来真像,王维的遭遇和庾信还真的很相近,都是迫不得已。由此也可见唐朝的开放与宽容,对于像宋之问那样的人尚且没有因人废诗,何况王维呢? 
  然而,王维自己,却是很痛苦的。从此之后,陷贼一事犹如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伤口再也愈合不了。 
  从此,王维才真正沉溺于佛理与山水之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七、秋水芙蓉,倚风自笑 
  王维精通佛学。单看名字就能看出来,至少是很信奉佛教。这与他的母亲也有关系,他母亲崔氏就信佛。 
  王维悟性很高,也难怪会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与大师们论道,倒真有些维摩诘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会贯通,融到了诗中,还有画中。 
  他曾画雪中芭蕉,还有,画花的时候,很多不同季节的花都画在同一张纸上,有人讥他不知时令,我看倒是王维要笑他不懂神韵。 
  王维的多才多艺,前面也曾提到,他除却诗画,在音乐上也有造诣。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幅画——《按乐图》,王维看了一眼,笑了笑,说:“这是《霓裳羽衣舞》第三叠第一拍。”有人不信,然而再次看此舞之时,却惊讶地发现,第三叠的第一拍竟然和这幅画如此相似…… 
  在王维的有些诗中,有时也不自觉地融入了佛家的理念,尤其后期的有些诗,读完之后甚至会使读者也产生那种寂灭的心理。不过总体来讲,他的诗中还是富贵气息更多些,这也就是同为信佛的诗人,他能够超越贾岛而为诗佛的原因。而贾岛的诗中则寒苦的僧气较浓,没有盛唐王维的雍容与高华。 
  都说诗是穷而后工。而王维一生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来讲,一直在做官,可称是富贵了,而且他官至尚书右丞(魏征就曾做过这个),职位不可谓不高了(唐代的官品可不是明清时期那样滥赏的,整个唐朝的一品官员都并不多,即使是宰相尚书左仆射,也是二品。尚书右丞是正四品下,确实算是比较高的了)。然而诗依旧写得这么好,比做了高官后诗才下降的高适来是强了不少。 
  王维在当时声名很高,被称为“天下文宗”。他流传下来的诗将近四百首,其实是很多了,但是遗失也是很多的。天宝年间,因为战乱,据说十首诗中存下来的不足一首。当看到“十不存一”这句话时,令人心中隐隐作痛。如果遗失率没有这么高,那么,其中一定有很多好诗。可惜啊…… 
  王维本人多才多艺,写的诗也是各种体裁、题材,样样俱全。 
  唐诗品汇中评道:五古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而七律,实际上是唐朝的一种新体,到武则天时才刚起步。先不说初唐诗人写的太少太少,从质量上也是不好的。在王维的四百首诗中,七律就有二十多首,看起来不多,可是在盛唐却是首屈一指。而且这些诗质量也很好。像那首《早朝大明宫》,压过了贾至、杜甫,和岑参各有胜负,有的说岑更好,而有人则说只有亲身经历大唐盛世的王维才真正写出了盛唐之音。当然,杜甫后来是七律圣手,可是要放到七律的发展史中来看,王维无疑是走在杜甫前面的先驱者。 
  还有,六绝自古少见,王维却一连写了七首,很是有名。其中之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春晓》几乎意境一样,堪称姊妹篇。 
  题材上王维的诗也是多种多样。田园山水自不必说,他比只写了六首边塞诗的边塞诗人李颀还多写了十多首。此外,送别诗、爱情诗……只要你能说得出来的,几乎都能从他的诗集里找到。   
  笑倚清风立秋水·诗人王维(5)   
  还有一种诗,差不多人们从来都不会注意,更别提喜爱,就是应教诗、应制诗。偏偏王维又是写这种诗的高手,把应制诗写得也那么可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又是一句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佳句,就出于《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诗的末尾说“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蕴涵规讽之旨,赵殿成称:因事进规,深得诗人温厚之旨。作为应制诗,不谀上,不拘泥,体态雅正,实属难得。因此,把王维单纯归到田园诗人当中实在有点不公平。 
  说到雅正,我觉得王维的确是文人的那种雅致。就连等待友人到来,都是那么从容。《待储光羲不至》中,从早晨他就一直在等着友人,最后疏雨过春城,明知友人已经不会来了,可依旧临堂空复情。没有急躁,还是那么端庄。 
  王维的诗中有意气风发,有奋发向上,有怀才不遇,有……可是,你看过他的诗中有怒目金刚式的愤恼吗?……最厉害的一次,恐怕要属这首《酌酒与裴迪》了: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诗不为很多诗集所收,尤其是现在的诗集。可能与诗中的消极情绪有关吧。可是这实在是一首好诗,读来十分顺畅,当然这对深谙音律的王维来讲做到这点并不难。诗中对于人情翻覆有着愤懑,有着不满,可是你只能从读后的心理感受来了解这一点,而诗的表面却是极平和的。而且到最后,更是“世事浮云何足问”,这也是他一贯的处事和处世方式。 
  《诗人玉屑》中评王维是: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实在是很好的评价。王维一生清高宁静,正像芙蓉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他的诗也是一样,澄清精致,贵在于洁。王维的诗中神往着淳朴,更有着雍容的气度,是他作为士大夫的风雅与自矜。 
  闻一多先生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 
  公元761年,王维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诗还有他的故事,却令后人说也说不尽——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盛世歌者谪仙人(1)   
  盛世歌者谪仙人 
  我拿起笔,又放下,然而又拿起来……虽然我知道,这个人曾被无数人赞叹过,歌颂过,但我耐不住心灵的感召,终于写下这篇文字。 
  【追月】 
  李白像 
  公元前二百多年,在一条江的江畔,一位老人望着滚滚向东逝去的江水,沉吟着。他想到了自己的贬谪,也想到了国家的命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苦笑着,听到渔父在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哦,他是在劝自己应该变通。 
  然而,志高洁者,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于是,他又听到了渔父来时唱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他抱起一块大石头,向江中的清流望了望。然后,闭目——那一刻,他与清清的江水融为一体,他再也不必担心世间的尘埃会玷污他的圣洁,他再也不必为自己孤独寂寥而抑郁。 
  那一天,是阴历的五月五日,那一条江,被称作汨罗江。 
  千百年后,我们在这一天,仍然在江上划着龙舟,并向江水中撒下一种名为“粽子”的食物。然而行舟江上,已不是为救投江的诗人,投下粽子也并非为果江鱼之腹。 
  这一切,都只为那个熟悉并感动着我们二千多年的名字——屈原。 
  是啊,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开创的楚辞至今为人传诵。这已经足够值得我们怀念了。 
  在屈原投江的一千年后,在另一条江的岸边…… 
  一位老人独自酌酒。甘醇的美酒顺着喉咙而下,一杯复一杯。身体泛起一阵暖意。一阵清风吹来,有说不出的凉爽与惬意。 
  站起来,觉得一阵头晕……大概是有些醉意了。但他知道,自己的意识还清醒,这种似醉非醉的情形,无疑是饮酒的最佳境界——他曾经乘着随酒兴如泉水般汩汩涌出的诗兴,伴着朦胧的醉意,写下无数篇佳作。 
  抬头望见了明月。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月亮,笑道:“老朋友,今晚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喝酒吟诗了。” 
  于是,他翩翩然起舞,口中随意唱着脑海中泛起的诗句——即便只是随意而成,竟也是令人倾倒的佳作,或者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刻意雕琢的诗才算天成。 
  吟着,舞着,忽然间看到地面上那个随自己身形而动的影子,竟似在随着自己的韵律而伴舞。他笑着指向它说:“哈哈,差点把你也忘了。老朋友,来,敬你一杯。”说着,将杯中清冽的酒洒向地面。 
  吟够了,也舞够了,身上泛起了微汗。觉得十分尽兴,于是轻轻拭去额上的汗,迎着清风,走到了离江咫尺的岸边,硬撑起迷离醉眼,懒懒地张望过去。 
  江面上,月亮银色的光洒了一片。风吹着水面,漾起粼粼细波,打碎了冰轮的倒影。 
  “咦,怎么,你原来是在这里啊……哈哈,每次都是我邀你饮酒,这回,你也要请我一次喽……今晚我们不妨饮个痛快!我们还可以赋诗,还可以放歌,还要起舞……”他回首,笑指着地面,“你也跟我一起去吧,我们三人一起作乐该有多畅快……” 
  只见他纵身一跳,江面上立刻溅起细浪,月影更加凌乱…… 
  那是大唐安史之乱即将平息的前一年的一天。 
  追月,投江——他似乎太任性而为了,杜甫不会这样做,王维也不会。似乎只有那个人…… 
  对,这里的“他”就是李白,就是那个浪漫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