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禅是一枝花 >

第12章

禅是一枝花-第12章

小说: 禅是一枝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圜悟注云:前打一掌是据虎头,后打一掌是收虎尾,这两记打得好不干净爽阔。
  没有一点儿怠慢,没有一点儿人情,像天道的无容赦,此所以威严。原来万事之机都是这样崄绝的。这颇像一清的打人。
  一清才两岁,外婆带他去百货店玩。百货店屋顶有儿童游艺场,许多乘物与打靶掷滚球等,纳铜元二枚玩一玩。外国小孩有三人一淘在掷滚球,大的已有五六岁,顺序下去,最小的一个大约与一清同年,也是两岁,一清挨近去看掷滚球,被那小孩用肘推开他,一清倒也罢了。后来在下楼梯时,那顶小的一个有这样坏,他还拦着扶栏不许一清走,一清一举手连打了那小孩头上脸上三记,如电光之疾,再赶拢去,吓得那三个小孩一齐都逃走了。一清的身体好,运动神经非常发达,他尚只一岁多时常爱向外公头上一记。他见外公坐得低低的,就跑拢来,一掌打在外公头上,笑起来,妈妈连连喝止,他还夹手再打一记,动作之快,且是小孩落手重。现在一清打了那小孩回来,外公问他,他的语力尚未能叙述,带说带用手势动作比拟,‘一清,彭彭彭!’激烈地,壮健迅疾。我为他的美而感叹,那是生命的真正的威严无比。云门禅师的打那僧一掌,便如同一清的打那小孩。
  而外婆是当场见一清打了那小孩,叫止一清:“可以好了!”这又如雪窦禅师的说“且放过一着。”一清的不过是小孩玩耍罢了;虽然也是非常的认真。我们只可以把大人的人事升华而为小孩的认真,不可把小孩的事看做了大人的人事一般。那僧是猜谜式的学问上失败了,但是也可以把这且放过,却来到于最稚幼的猜谜,譬如一个女孩子展两手或匿一手在背后叫你猜,虽然什么事故都没有,你只觉得非常好,那就是了。但是你连连叫止,云门夹手又打那僧一掌。
  且放过一着的话,可以拿一桩事来说:郭家一次有人送来一只椰子,且是碧绿生青好看,底部有两处黑色,也黑得发亮好看。这家惟郭先生吃过椰子,就由郭先生来破,两个女儿二小姐三小姐、和太太和我都在一旁守候着,看爸爸用厨刀把蒂盖处切削,好不容易切出一个洞,望见里边的水了,大家一声欢呼,又忙把玻璃盏摆齐,又拿来一只大玻璃杯。而及至倒出汁水来却是不多,尝了一尝有馊气。原来这椰子的那两处黑色就是坏了的了。大家都惊异的笑起来。郭太太笑道:“馊气的事且放过一边,这椰子已够兴趣了,不见刚才大家都好紧张呵!”那僧虽然馊气,但是已引发了云门禅师的杰作之一。二小姐道:“下次再买一只好的椰子来破。”
  云门禅师此则公案,是以行动打开猜谜式的问题,不是解答。而是走了出来。虽然没有到得第二门造形的学问,但是已从第一门猜谜的学问走了出来了。原来从临济禅师起盛行喝与棒打,就已是露了此中消息。
第五十五则 宗智生死不道
  举: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与弟子渐源至一家吊丧。渐源拍棺云:生邪死邪?师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云:为什么不道?师云:不道不道。同至中路,渐源云:和尚快与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师云:打即任打,道是不道。渐源便打。后师迁化,渐源到石霜山庆诸禅师处,举似前话,石霜云:不道不道。渐源于言下有省。渐源一日将锹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石霜云:作什么?渐源云:觅先师灵骨。石霜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觅什么先师灵骨。(雪窦禅师着语云:苍天苍天!)渐源云:正好着力。
  (太原孚上座云:先师灵骨尚在。)
  生死的问题在印度佛教里是已悟彻了的问题,禅宗何以还要问生邪死邪?因为禅宗有个根本想法与印度佛教的不同。禅宗的是,死生问题生出思想来,而不能以思想去处理死生问题,若没有死生,则亦没有了思想。思想是言语边事,死生却不是言语边事。故曰:“不道不道。”
  死生边上事是惟有以死生来了。后半洪波浩渺一段,是一首壮阔的诗。凡好诗必有好思想,但非以理论来写,而是以诗来写。可是说明诗,却要以理论。而宗智禅师迁化后,是不但在言语边上事之外,亦更在死生边上事之外了,渐源又何处可求先师灵骨?雪窦颂曰:可比达摩的‘只履西归曾失却’。而圜悟于此作了有力的一翻。曰:只履留在这里。所以禅宗又肯定现实。
第五十六则 钦山一镞破三关
  举:良禅客问温州钦山文邃禅师:一镞破三关时如何?山云:放出关中主看。良云:恁么则知过必改。山云:更待何时?:良云:好箭放不着所在。便出。
  山云:且来阇黎。良回首,山把住云:一镞破三关即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拟议,山打七棒,云: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此则公案是讲格物。格物不是格物的形,要格物的象。象是物的法姿。万物有象有形。八卦是物之象,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人物则是物之形。形之类众,而在形背后之象则简。象虚而形实,如乾坤是象,天地是形。乾象通于圆、天、君、文、龙、马等形。常时我们看花。花是形,然而对花如对美人,见花如见我身,则是形背后的象了。形虽各异,象有可以相通。所以譬如绘画,是要通过画花之形,而画到了形背后之象,则画此一花亦即是画了万物了。诗文亦是如此,写一个题材,可以亦即是写到了人间万事。
  银河是形,其背后还是有着象。形可以知识来对处,象则惟可以悟识来感知。今虽火箭到达得火星,但只识得了火星的形,识不得火星背后的象。钦山禅师说的关中主即是这象。火星的象,火箭放不着所在。
  雪窦禅师颂曰:
  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头。
  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求形是后天的致知,求象是先天的格物。你若不知象,莫说一镞破三关,便是把原子核都击破了,亦是找不着真正的对象,到头自己也发生疑惑,不知所为何来。
  但是画花背后的象,亦是要通过形,要用到画笔的,所以钦山禅师叫良禅客:你试发箭看。箭就是可比这画笔。良禅客却不明白他的意思,所以被打七棒,曰:且让他去疑。可是如今的世界形势已没有三十年可以让你去疑了。
  形是无常的,靠不住的。好的诗文书画音乐器物等造形的永生,乃是在其背后的象。卦爻是象,不随形以俱灭,数亦是象,所以数亦不灭。
第五十七则 赵州什么处是拣择
  举:僧问赵州从谂禅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赵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僧云:此犹是拣择。赵州云:田库奴,什么处是拣择?僧无语。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赵州禅师称此语,意思是说万物一一皆是绝对的。万物皆有我,此我字是一一物之存在。那僧听了不懂,却不知自己去细想想,即刻表示不以为然,说道:此犹是拣择。他是把唯我独尊这句话解释作我比谁都尊,有比较岂不是拣择?但是赵州禅师不许他有作这样的说明的机会,只听了他说此犹是选择一句,就当场喝止:什么处是拣择?那僧只得无语了。
  依现代的教育法,是赵州禅师不民主。但赵州禅师的才是真的教育方法。大法难闻,如来难逢,先要知道法庄严,师庄严,那僧听到师的教示不懂,也不晓得把来肚里过一过,轻易发问反拨,那态度先已不好。
  所以雪窦禅师颂曰:
    似海之深,如山之固。
    蚊虻弄空里猛风,蝼蚁撼于铁柱。
    拣兮择兮,当轩布鼓。
  现在学校里惟数学科的学生少发问,多是自己去想。如文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科的学生,就不知自己去想,却先来发问反拨。中国向来经史子集的学问,原来是海样深阔,山样不动的,现在的文化人尚未去读,先已纷纷来异论反论。似稻田里一阵蚱蜢的风雨声。又似蚂蚁撼石柱,蚂蚁的阵势移动,致人错觉,以为倒是石柱在移动了。你们议论拣择与不拣择,且听‘蓬蓬蓬!’赵州观音院又在击大鼓,从谂禅师要升座说法了。然而不是为你们这班文化人的。
  现在是要再建中国的经学史学与文学,至少要如数学的尊严。同时再建一般学问的教学法。都要使学生知道少发问反拨,多去自己思想。
第五十八则 赵州五年分疏不下
  举:僧问赵州禅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时人窠窟否?赵州云:曾有人问我,直得五年分疏不下。
  碧岩录第二则已是赵州无拣择,今第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三节又来讲这个,然而并不是重复。第二则是讲的对信心铭的翻案,而这里的三则即是讲的学道者的态度。亦即学问的态度。
  凡是好事,最怕列为成例。凡是好语,最怕变为俗套。如‘唯嫌拣择’这句话,当初三祖说出,是有它的新鲜意味儿在前,这句话倒是结果。后人再来引这句话,先要晓得那新鲜意味儿,才可翻出新芽新句来。譬如打水撇,你拿一片扁平的小石向水面横掠过去,它会像蜻蜓点水的打着水又弹起来,一连串的在水面跳跃而去,至二三丈之远,一片小石可以打出十几个水撇,一机接一机。祖述前人的话亦要能像这样的一机接一机。自己已曾解答过的问题比答新问题更难,因为再答时必要以新的言语。所以唯嫌拣择这句熟话,赵州禅师反为五年分疏不下。
  雪窦禅师颂曰:
    象王嚬呻,狮子哮吼,
    无味之谈,塞断人口,
    南北东西,乌飞兔走。
  真是,古昔圣贤,皆是贵人中之贵人,作家中之作家,所以出口成章,而时人引用,则顿成无味之谈。天地茫茫,岁月悠忽,你赵州禅师何在?那好句何在?
第五十九则 赵州头长三尺
  举:僧问赵州禅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和尚如何为人?
  赵州云:何不引尽这话?僧云:某甲只念到这里。赵州云:只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赵州禅师对三祖所云唯嫌拣择,提出了‘有拣择?’的问题,全文已见于碧岩录第二则,那僧不念尽这话,只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这一句念了就来发问,所以赵州禅师即以唯嫌拣择这句话来责他的为学态度不虚心。
  写王昭君,只拣她的琵琶来写,不如连她的风沙憔悴一齐写进。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可只拣他的成就处来表扬,也要提出他的失败处来说,才得其全人。雪窦禅师颂赵州的全人:
  水洒不着,风吹不入。
  虎步龙行,鬼号神泣。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
  前四句实在是威严,后两句却又滑稽得好。头长三尺像日本铁斋画的南极老人星,穿的红袍,矮身。独足立又像山魈,是庄子里的丑貌圣贤。
第六十则 云门柱杖化龙
  举:云门禅师以柱杖示众云:柱杖子化为龙吞却乾坤了也。山河大地,甚处得来?
  印度人与中国人皆知有究极的自然,所以气概比天地还大。佛经说阎浮提世界之在于究极的自然,只如大海之一沤。但是印度人主于寂灭,不如中国人的主于行动。西游记里孙行者骗小妖,说自己的葫芦能装天,与‘薛仁贵征东’里徐茂公献瞒天过海之计,都有一种喜乐活泼。云门禅师的柱杖化为龙吞却宇宙,亦像这样是动的发想,不是印度佛教的。
  中国人的囊括天地的想法,不是说天地小,而是说人的气概大。如果天地是小的,你虽比天地更大亦何足道。天地大,气概更大,这才成得诗。曹操观沧海诗里有这样的好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辰灿烂,若出其里。
  使人读了只觉大海就是我的心境的开阔。若在西洋人,是虽乘火箭离了地球,亦没有这样心境开阔的。
  但是云门禅师的柱杖化为龙吞却乾坤,不如小孩把那柱杖当作竹马来骑了,与乾坤嬉戏,更为可爱。云门禅师说的乾坤都吞却了,山河大地甚处得来?也不及李白诗里的说把君山铲了。李白诗:
    铲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两者相比较,是云门在佛境,不及李白在人间。
  再看雪窦禅师颂曰:
    柱杖子,吞乾坤,徒说桃花浪奔。
    烧尾者不在拏云攫雾,曝腮者何必丧胆亡魂。
    拈了也,闻不闻?
    直须洒洒落落,休更纷纷纭纭。
    七十二棒且轻恕,一百五十难放君。
    师蓦地拈柱杖下座,大众一时走散。
  雪窦禅师大概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所以把乾坤云云,只一句带过。而只就柱杖化龙这一点来取其热闹。三月桃花开时黄河水激浪奔,许多鲤鱼在龙门峡逆流跳跃,其中有的一跃成龙,被雷火烧焦了尾巴,有的被冲下浅滩里曝腮伤鳞。好像平剧白蛇传演水漫金山,许多虾兵蟹将与天兵天将随着波浪滚滚出没,舞台上有甩大旗,那些兵将一个一个的,也有两个两个的,也有三个四个对冲的,都是一路筋斗翻掷过来,就那大旗的掠地飞翻里更一记筋斗翻了过去,真个是成功的被雷火烧焦了尾,失败的暴腮伤鳞。再看那战斗,天将刀劈枪搠鞭打,虾兵蟹将就顺着那刀势枪势豁一个虎跳,打一个着地盘旋,更随着鞭势,腰身像绕着那鞭旋转似的翻筋斗,一连几鞭,就是一连圈的几个筋斗。原来雪窦的七十二棒一百五十鞭也并非责罚,倒是成全。讲思想不如讲风景,雪窦禅师的颂里即只是风景,当下把吞却乾坤云云的问题来解消了。如西洋的戏剧,观客看完后是把问题带了回去。中国戏看完了,却是没有问题,然而有得可以使人思省无穷。所以雪窦禅师拈柱杖下座,大众可以一时走散。
第六十一则 风穴若立一尘
  举:汝州风穴延昭禅师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蹙;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恬。(雪窦禅师拈柱杖云:还有同生同死底纳僧么?)
  禅宗比印度佛教少讲慈悲,扶强者不扶弱老,为智者不为愚人。老子庄子孟子都是如此。孟子言譬如弯弓,引满,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禅宗是一片智能的刀光,姚广孝对燕王曰:「臣知天道,何论民意。」一言打响了古今历史。这里延沼禅师说的立一尘与不立一尘,无视野老,苏诗有:「野老苍颜一笑温」,野老只是不识世有先知先觉。
  这立一尘的话,亦非印度佛教所有。这一尘是可以指的唐末五代的胡氛兵尘,亦可以指的新建宋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间历史上的消息几微,岂是野老所知,亦非如今时的民意代表们所知。
  而当时多少豪杰,都是乘天下之乱而起,可比是同条生的,但后来不同条死。如刘邦之与吴广陈胜项羽,刘秀之与赤眉绿林,李世民之与李密王世充,赵匡胤之与钱镠李璟等,皆是同条生,不同条死。同条生纔是开了历史,不同条死纔是成定得天下。连韩信这样的功臣,后来也遭诛戳。
  所以雪窦禅师颂曰:
    野老从教不展眉 且图家国立雄基
    谋臣猛将今何在 万里清风只自知
第六十二则 云门灯笼佛殿
  举:云门禅师示聚云:乾坤之内,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山门来灯笼上。
  这则的说话又十足是中国人的乡谈。中国乡间有得宝的传说,地下藏的金元宝、银元宝,前山松树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