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藷疏序(明)徐光启-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舆'2'之内,山陬海澨'3',丽土之毛'4',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5'。即章矣,近之人习用'6'之,以为泽居之鱼鱉、山居之麋鹿'7'也,远之人逖'8'闻之,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9',坐是'10',两者'11'弗获相通焉。
余不佞'12'独持迂论'13',以为能相通者什九'14',不者什一'15'。人人务'16'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17'。或嗤笑之'18',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19'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20',耕获菑畬'21',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岁戊申'22',江以南大水'23',无麦禾,欲以树艺佐'24'其急,且备异日'25'也,有言闽、越'26'之利甘藷者,客莆田'27'徐生为予三致其种'28',种'29'之,生且蕃'30',略'31'无异彼土。庶几载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32'也,欲遍布'33'之,恐不可户说'34',辄以是疏先焉'35'。
注释:
'1'疏(庶shù)——我国古书的一种体裁。它的意义是疏通或说明。《甘藷疏》就是“甘藷浅说”的意思。'2'方舆——土地。引申的意义为“领域”。'3'陬(鄒zōu)——角。澨(世shì)——水濱。'4'丽土之毛——生长在土地上的植物。丽,附属。毛,草,植物。'5'章——显明。'6'习用——惯常接触。'7'泽居之鱼鱉(憋biē)、山居之麋鹿——意思是说:某种生物只应在某种特定地区才有,例如鱼鱉生活在水里,麋鹿生活在山时一样。泽居,生活在水里。鱉,甲鱼。'8'逖(替tì)——遥远。'9'汶——汶水,在山东中部。貉(盒hé)——兽名。似狸。鋭头、尖鼻。毛色斑駮。《周礼。考工记》说:“貉踰汶则死,地气然也。”这是说:貉过了汶水,受不住气的寒冷,就要死掉。淮——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皖北、苏北。《晏子春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止zhǐ)。叶徒(虽然)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是说:橘树的种子栽种在淮河以北,由于水土的不同,生出的果实就变为枳。总的意义是:生物受着环境的制约,迁移到水土、气候不相宜的地方,不是死掉,就是变质。'10'坐是——因此。'11'两者——远、近两方面的东西。'12'不佞(nìng)——没有才干。'13'迂论——迂阔而不切实际的言论。这是作者自谦的话。'14'什九一—十分之九。'15'不者——“不能相通者”的省词。什一——十分之一。'16'务——谋求。'17'道殣(紧jǐn)——饿死在路上。殣,饿死。'18'或——有人。嗤(痴chī)笑——冷笑,譏笑。之——代词,这时指徐光启自己。'19'艺——种植。'20'致——送来。'21'菑(资zī)——开垦一年的土地叫“菑”。畬(鱼yú)——开垦两年的土地叫“畬”。耕获菑畬就是加以栽培的意思。'22'戊申——即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23'大水——“水”字原脱,据王重民校补。这年六月,从南京到镇江、苏州、松江,都发生大水灾。'24'树艺——种植。佐——救助。'26'且备异日——而且防备将来(的灾荒)。'26'闽——福建。越——浙江。'27'莆田——今属福建省。'28'种(zhǒng)——薯种。'29'种(zhòng)——种植。'30'蕃——茂盛。'31'略——大致。'32'麋鹿自封——是“麋鹿之说自封”的省词。“麋鹿之说”就是前面“山居之麋鹿也”的说法。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不敢用“某种生物只应在某种特定地区才能生长”的说法把自己局限起来。'33'布——傅佈。'34'户说——户一户人家去游说。'35'辄以是疏先焉——就写了这本《甘藷疏》作为倡导。辄,就。
徐光启是十六世纪中到十七世纪初期(明万历、崇祯间)我国的先进科学家之一。字子先,号玄扈,江苏上海人。生于1562年4月24日(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三月二十一日),卒于1633年11月8日(明崇祯六年癸酉十月初七日)。
徐光启对于科学、文化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善于吸收古代的、外国的、民间的所有优良经验,通过亲自的实验来证实它们,并加以推广提倡。他坚持创新,坚持进步。他是第一个大力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到我国来的学者,在数学方面翻译了《几何原本》、《大测》(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割圜八线表》(三角函数表)等,在水利方面翻译了《泰西水法》,测量方面翻译了《测量法义》、天文历法方面编译的书尤多,总编为《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并提倡应用望远镜、时辰钟、西洋火炮等。他又通过自己的种植实践,总结了当时中外古今的农业技术经验,编成了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计十二编,区六十卷,至今是我国农业遗产中最宝贵的一部文献。因此,他和汉朝的氾胜之(著有《氾胜之书》)、北魏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元的王祯(著有《农书》)共同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农学家”。
徐光启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爱国爱民的热忱有为之士,在他活动的年代中,由于东北边境局势危急,曾迭向朝廷筹画防御策略,但处在晚明的腐败封建王朝中,始终不能有机会很好地发挥他的才能。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仅表现在学术文化方面。
徐光启出身于寒素的家庭,从幼勤学苦练,生活简朴。做官以后,仍力持俭约,廉洁自好,平民“冬不炉,夏不扇”,“厅事不能旋马”,全无做大官的派头。在北京去世之日,囊无余资。明廷为了嘉奖他的品德和学问,赐谥为“文定”。
甘藷,现在一般写做甘薯,也称做山芋、番薯、红苕等,是旋花科的一种食用植物。经过长期栽培实践,证明它是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的粮食作物,而且具有耐旱、耐瘠、耐风雨、抗病害力强的特性。它的原产地在美洲中部,到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明万历初年即公元1573年或稍后)才由吕宋(今菲律宾)引种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普遍种植。
当甘藷在闽、浙开始番殖时,徐光启就认定了这是一个益处极多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托人传送了甘藷种到家乡上海来种植,效果很好,因撰写《甘藷疏》一书,大力鼓吹在江南地区普遍种植。这是他在编撰《农政全书》以前的一部农学著作。
《甘藷疏》的特点,不仅在于介绍了这个作物新品种的益处和种法,主要的倒是在于表现了徐光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先进思想。当时人们大多固执地相信一定的作物只和一定的土壤、气候有联系,倘若易地栽植,不是发育不良,就会种性改变。这种不全面的看法在大地妨碍了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徐光启坚决反对这种保守思想,他认为由于人力的措施,也能培育植物的适应性。《甘藷疏序》这篇短文,就充分表现了这一农业先进思想,肯有鼓舞人们积极向大自然斗争,创造美好生活条件的精神,因而它的意义就不仅仅限于甘藷栽培的“南种北引”问题上面。
《甘藷疏》原书已失传。这篇序文保存在《群芳谱。谷谱》卷二里,现在由此录出,并用《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五十四的引文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