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老子为道 >

第3章

老子为道-第3章

小说: 老子为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中国人应作中国人想,中国人应以传统文化为根本,否则就会丧失自身本有的优势。……    
    这里,我再把这三句话转奉给您们,以作共勉,也可以讨论。我们处世为人确实需要一条人生的底线,而且要时时守住这条底线。有了这条底线,顺境之中不飘浮,逆境之中不沉迷,它会像一块坚实的起跑线,始终使你感到踏实和自信。    
    所以,真正有志向的人,他不会满足于互相攀比和养家糊口,他要向人生更高的境界去攀登。不像动物界,它们中最差的和最好的,优的和劣的,强者和弱者,它们之间的距离拉得不是那么大;但人的优劣的跨度拉得相当大,最明显的像宝塔尖和底座。这就是人生,一格为一道。在同等的教育里面,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不同,优者是少数,劣者还是占多数,优者和劣者,他们是互相衬托的,但人的优劣、人的跨度拉得很大。    
    原因就在学与不学,在于“为学”和“为道”;如果仅仅是“为学”,就容易自满自大,想再向前迈也很困难了;如果能为道的话,那就无止境了,就能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更大的升华,就能超凡入圣。也就是说“为学”只能得到知识,提高你的智商,增强你的智力;而“为道”呢?就能使自己得到智慧,大智慧。区别就在这里。    
    用智慧光照亮人生“道”路    
    前面讲的是求道、修道、得道,现在来讲为自己修道、铺道,探索好每一个道口。有人说:“每一个人前面的路都是黑的”。为什么呢?人人都是从今天走向明天,从明天走向后天,从现在走向未来,但明天怎么样?谁都看不清楚,故说前面的路是黑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有智慧之光,智慧的火炬作为自己的路灯和路标,指引着他的航向,他前面的路就是亮的。    
    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通过为学再通过为道才能得到智慧。明明前面的路是黑的,被智慧之光一照你就能看清楚你的明天、后天及未来会怎么样,从前半生能看后半生,从后半生能看到后代子孙。这就是智慧之光所发挥的作用。既然智慧之光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想得到她?人人都想得,但得之不易呀!所以为学以后还必须为道。    
    为道怎么为呢?这又是一连串的问题。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先要为学,学是学知识,学做人,学了知识是为了用于做人,然后再上升到为道。为道就是刚才讲的,就是借智慧之光,把眼前的路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自己贫困的时候,你自己才能“安贫乐道”;在很得意之时,你也能“居上位而不骄”,在忧烦(不得意)之时,你也能“在下位而不忧”。可见,“为道”就是人生的修炼。人生在“道”中,得道者,得智慧也。    
    


第一部分为道“三段论”之为道成熟阶段—无为(1)

    “无为”之法    
    下一个题目就是“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如果认为是无所作为,那是消极的,所以有人认为老子的东西是消极的。其实这是天大的冤枉,老子当初出关的时候能够留下这篇《道德经》,这五千多言浓缩的精华就是“无为”,“无所不为”。由此又可引伸为“无得而无所不得”、“无求而无所不求”,这多好啊!什么叫“无为,无所不为”呢?这里用一种图示,用一种“有一种……叫作……”的句式来表达“无为法”,也许能帮助你们把其中的辩证关系搞清楚。    
    有一种   教育方法  叫  放手    
    有一种   养身方法  叫  放怀    
    有一种   用人方法  叫  放心    
    有一种   进攻方法  叫  放弃    
    有一种   心理疗法  叫  放松    
    有一种   比赛方法  叫  放开    
    有一种   治学方法  叫  放达    
    有一种   管理方法  叫  放权    
    下面再引用一则经典阐明这种“无为法”。当初释迦牟尼佛在灵山大法会上拈花示众,下面的信众都不知是什么意思,不明白,惟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这就是心照不宣。佛祖说出来的就是经啊,佛经就是佛法,依法施教就是佛教,这些是说出来的。而心里想说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禅。佛心里想的他没法用语言去表达,即使表达出来了,你还是听不懂。用语言表达太有限,一说就错,说出来的是什么,不是什么,一说“是”与“非”就落在两边。只有心里会意,心里去悟道,这才是一种无为。只能会意,不能言传。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佛陀就觉得好了,终于有人明白我的意思了,于是佛陀便将衣钵传给了迦叶尊者。然后告诫迦叶尊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思是衣钵一代一代传下去。在印度单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时,达摩的师傅就预见到了,他说禅宗的衣钵在印度想找理想的传人已经很难了。佛教在印度已经开始衰退了,这里的文化已经没有土壤,你还是到东土去吧,中国的文化土壤很肥沃。你把佛陀的这枝花带到东土去,好好地培养她,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一花开五叶。    
    于是达摩带着衣钵和一个伟大的使命到了中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他面壁九年并不是没事干,他是在耐心地等待理想的传人。等了九年,终于等到二祖慧可,慧可接下衣钵后便一路南下,来到大别山区南麓的司空山和狮子山(安徽省太湖县),在那里开辟道场,并寻找新的传人。于是,从僧璨、道信、弘忍,一直传到了中国的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大师将衣钵带到广东韶关,在那里开坛讲经说法,所以就有了《坛经》。当年释迦佛没有讲的经,现在有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果”就是《坛经》。“不立文字”,反而立得最多,现在凡是佛教方面的经也好,律也好,有关佛教方面的文章应数禅宗的最多。“教外别传”,结果教外热传,惟有禅宗文化能被教外弘扬,现在教外反而形成一种修禅的热潮。如今有现代禅、生活禅、安祥禅、日本禅、基督禅,一时间成为教外最热衷的,这就是最大的无为而无不为啊。    
    


第一部分为道“三段论”之为道成熟阶段—无为(2)

    大机大用    
    事后才可看出来是不是这个道理,当时佛祖如果讲了禅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话,那禅现在也就没法去发展,无法去弘扬了。因为当年佛祖已经讲了是什么,哦,我们只能说是什么了,这样怎么去发展、怎么能发展有五家、七宗,怎么能有这么活泼的禅?所以像赵州和尚,人家问他:“什么是佛?”和尚说:“吃茶了吗?”答:“没吃。”和尚说:“吃茶去。”又来一个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和尚还是说:“你吃茶了吗?”答:“吃了。”和尚还是说:“你吃茶去。”吃了没吃,都叫吃茶去,就这么活泼。为什么呢?因他没有受到限制,没有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这些框框,所以他的回答就这么活泼,这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禅机,大机大用。这就是佛的教育方法。所以,禅在中国能够弘扬,因为中国有知音,“道”和“禅”都是“无为法”。    
    我们再来看看《易经》,《易经》里面也没有讲是什么、不是什么,而是讲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就讲这八种自然现象,而且用一个“阳爻”、一个“阴爻”两种非常简单的符号,这样不断地去变化。因为她没有给你什么概念的东西,就这样无穷的变化。说她是哲学的,她就有哲学的道理;讲她是科学的,又有科学的道理;讲她是艺术的,她就是一门艺术,她有艺术的形象思维。有人说,《易经》是一个很大的载体,包罗万象,什么都可以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是无为呀,她只有一个阳爻、一个阴爻,让你去变化,怎么变化都行。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有为”与“无所为”    
    生活中间也有这种现象。像家长教育孩子时说,你只能这样,一定要这样做。一定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这些都是有为。这样孩子往往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骄傲一点就是不谦虚,不礼貌;谦虚一点,又认为他没有自信心,没有气质。这样就束缚了孩子的发展,使他的发展空间变小了。到最后,有的还会指责现在教育质量不行,老师不行。哈佛女孩刘亦婷,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就是一种无为的,你喜欢什么,你爱好什么,顺其喜好去发展。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了围棋以后,还要学英语,这还不行,还必须去学钢琴,这样孩子的自由和喜好都由父母有为了,限制了。我认为这并不好。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也是这样。企业如果要无为而治的话,那会怎么样呢?比如老总对下面一个部门主管放权,他想怎么干,就让他去干。这就是无为,那么这个主管就会非常地主动,就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将他的部门管理得非常好。这不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吗?假如是一种有为的方法,今天给你指出这个,明天给你指出那个,一点小事就指三道四,那样,这个主管就非常被动了,如此他就没有积极性,他的创造性也没法发挥。他没有创造性,怎么又能给老板创造效益呢?这还不是老板的损失吗?因为有为,最后导致无所为了。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求学上的“无为”又是怎样呢?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小学生守则”;到了中学、大学以后,还要“小学生守则”吗?不需要了。他已不需要这些东西来规范他、约束他,他已经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就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再如在小学时我们必须背“乘法口诀”,不然,这乘法和除法就没法去计算,那时你只要接触乘法或除法的题目时,都得念乘法口诀。到了初中、高中、大学以后,那时还需要背口诀吗?你的计算能力已经到了一种“无为”的境界了,为什么无为了呀?你不需抱着“乘法口诀”了,大脑里面能随时本能地反映出口诀,这也是一种“无为”。    
    我们理解“无为”应是:从“为学”到“为道”;再从“为道”到“无为”。这也是一种阶段,这些阶段绝对不是孤立的,不是我到了为道阶段就不需要为学了,到了“无为”的阶段就不需要为道了,“为学”、“为道”、“无为”,它们是相辅相承的,都是贯彻始终的。在“为学”的时候学得好,也在开始“为道”,同时也有“无为”的时候,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在“为道”的时候,有时一面“为道”,一面还会在某一个问题上,或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候,突然也会达到“无为”。但这个“无为”不是经常性,不是贯彻始终的,不能打成一片,只是偶尔的,这是它与真正的“无为”的差别。如果真正到了“无为”阶段,那就是贯彻始终,打成了一片,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都不会出差错。    
    


第一部分为道“三段论”之为道成熟阶段—无为(3)

    功夫要打成一片    
    无论是什么修行,功夫必须打成一片,才能称之为“功夫”。道家讲的是炼丹,佛教讲修行;艺术家所练的书法、绘画、乐器;体育明星怎样的练他的体育项目,这都是一种修行功夫,这种功夫必须打成一片,能够贯彻始终,这样才能说是达到了一种“无为”境界。    
    下围棋的运动员,他有状态好的时候和状态不好的时候,在状态好的时候他怎么下怎么赢,状态不好的时候怎么下都很难击败对方。这就是他没有达到那种“无为”境界。说明他“为学”、“为道”的境界的功夫不能打成一片,不能持守永恒。这就是功夫的问题。无为阶段,功夫要相当的深厚,要有非常深厚的功底。     
    吴清源被称为当代围棋泰斗,他13岁到日本,在围棋界称霸那么多年,原因是什么?我们就谈两个例子,了解一下什么叫功夫打成一片。第一件事:吴清源的朋友看他不近女色,故意带他去到舞厅,那里有好多年轻美貌的小姐请他跳舞、喝茶,而他的眼睛却盯着一位中年妇女的衣服,而对年轻美貌的小姐一点兴趣都没有。其他舞女不解,很生气,认为那么一位相貌平平的中年妇女,你对她有什么可感兴趣的呢?其实并非这么回事,因为那位中年妇女身上穿的那件衣服是大格子的,在吴清源眼里那就成了棋盘,他心里还在想着一步棋的变化。这说明他心里没有女色而只有棋。    
    日本人喜欢看赛马,有多少人为之激动不已。有一天晚上,他的朋友也把他请去看赛马。比赛开始后,别人都在疯狂地看着赛马的场面,而他却望着天上的星星。他的朋友一看,便问,你怎么不看赛马而望着天上的星星呢?他却回答说:我正在想下一步棋该怎么下。他把天上的星星当作棋子了。    
    这就是功夫打成一片,这就是“无为”境界。象吴清源与一些围棋界的元老如木谷实、秀哉他们下棋,他却不按常规下,别人开头都是金角银边,边上、角上的棋是很重要的,他却下到中间“天元”。围棋不是讲“金角、银角、草肚皮”吗?而他却把第一步棋下到“草肚皮”里,结果他还是胜了。这就是无为的境界,功夫打成了一片。其他各行各业,无论你从事的是哪一个行业,理都是相通的。到了无为境界你才能是无所不为。这就是“为学”、“为道”和“无为”三种境界。    
    


第一部分为道“损益法”之为道的充实——日益(1)

    日半生,夜半生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先讲第一个问题,“日益”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日半生,夜半生”。  日 太阳绕银河系银心一周 等于 3亿多年   月亮绕地球一周 等于 27日又7时43分11.47秒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 等于 365.26日   地球自转一周 等于 23小时又56分   益 1寸光阴 等于 1寸金   寸金 小于 寸光阴   水滴 —— 石穿   积沙 —— 成塔   不日进 —— 必日退  日,是指每一天,朝朝暮暮。我们人人都生活在每一天里,但对每一天的意义并非都能通晓,平时忽视的往往是每一天。而对前天和昨天,或者是一种背叛和忘却,或是一种迷惑和执着;对今天不是无所谓,就是觉得很累;而对明天和后天不是茫然,就是依托或是一种等待。所以有人说“不要迷恋昨天,不要虚度今天,更不要等待明天”。 古人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如果什么事都等到明天去做,那就一事无成了。所以每一天对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不可小视。有句有名的谚语说:“日半生,夜半生,”就是说人生之旅,白天一半,晚上一半。如果虚度了每一天的白天,就等于虚度了一生的光阴。因另一半是用来睡大觉的。许多的美梦都是骗你的,当醒过来时,你还是要向自己要饭吃。 前年,我在日记上记下了一段随想,我给你们念念: 有句俗话:“早上栽树,晚上乘荫”。我看还是改成“中午乘荫”吧,晚上乘什么荫?中午不乘荫,到晚上才乘荫,不是“为时晚矣”吗? 难道古人说话错了吗?其实并没有错。早上是指白天,太阳出来了,表示阳;晚上指太阳下山了,表示阴。一朝一暮,一昼一夜才是一整天。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却不完整。人生是由几万个昼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