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考克罗夫特回国后,向布什总统汇报了访华,尤其是与小平同志会见的情况。7月28日,布什总统秘密致函小平同志,一方面感谢小平同志接见斯考克罗夫特,同时通报了在不久前举行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美国和日本曾把一些非常令人激怒的措辞从指责中国的公报中删去;另一方面又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进行辩护,并试图把中美关系发生困难的责任推给中方。
布什在信中说:“您在接见斯考克罗夫特时提到一句中国的成语:‘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正是我们的难题。您认为我们的行动是‘系铃’。而我们认为,正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才是‘系铃’。我非常尊重中国关于不干涉内政的一贯立场。因此,我也知道当我建议现在可能采取何种行动时,我在冒损害我们友谊的风险。但是,我们双方曾竭力加强的美中友谊要求一种只有朋友才能表达的坦率。目前,美国国会继续试图压我断绝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但我将尽力防止这条船摇摆过度。”
布什总统在信中还说:“请理解这是一封亲笔信,它来自一个希望看到我们共同前进的人。如果我跨越了建设性的建议与‘干涉内政’之间无形的门槛,请不要对我生气。在我们上次会面时,您告诉我,您已将更多的日常事务交给其他人。但我出于尊敬,出于一种亲密和友谊的感情向您求教。您几经起伏,经历了所有这些事件。现在我请求您同我一起展望未来。这是一个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未来。美国和中国对这个令人激动的未来都能做出很大贡献。如果我们能够使我们的友谊重新回到正轨,那么,我们都能为世界的和平和我们两国人民的幸福做更多的事。”
8月11日,小平同志给布什总统复信,首先赞赏他对保持和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视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然后,就“解铃”、 “系铃”的含义,特别做了解释。
小平同志指出,“我说过‘解铃’、‘系铃’的话,意思是:美国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的内政,其后又带头对中国进行制裁,在很大范围内触犯了中国的利益和尊严,由此引起的中美关系的困难,责任完全在美国方面,应由美国来解决。美国对华采取的制裁措施还在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我希望这种情况早日改变,相信布什总统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中美双方领导人就“解铃”、“系铃”的争论,不是一般的词义之争,而是反映出当时两国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中国看来,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给中美关系打上了难解的结。只有美国采取主动,解开这个结,才能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而美方对此却不愿承认,反而将责任推给中方。在打破美国对华制裁的过程中,双方围绕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第六章 黑云压城城不摧“系”、“解”之间
斯考克罗夫特秘密访华,是美国宣布制裁中国后双方高层之间的首次接触。这次秘密访问对防止两国关系继续恶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继续制裁中国,双方关系仍然处于僵持状态。中美关系的“结”并没有因此解开。
这时,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倒是有所改善。两国首脑即将于12月初在马耳他会晤。中、美、苏之间的三角关系,出现了调整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担心中国会重新与苏联接近,于是决定派特使再次访华。
11月6日,布什总统给小平同志来信,表示美国与苏联即将举行的首脑会晤不会损害中国的利益,当初尼克松访华的地缘政治原因依然存在,今天,中美两国在许多重要领域有着相似的利益。为此,布什总统建议,在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会见后,美国将派特使访华,向小平同志通报会晤情况,并探讨如何使中美关系正常化。
收到布什总统来信时,小平同志也在考虑如何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当时,恰好基辛格博士来访。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发展中美关系做出过很大贡献。小平同志在接见他时,提出了一揽子解决中美关系纠葛的建议,并请他回到美国后向布什总统转达。
小平同志一揽子解决的建议内容包括:(一)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解决方励之问题,让方励之夫妇离开美国驻华使馆,到美国或某第三国去。(二)美国采取适当方式,明确宣布取消对华制裁。(三)双方共同努力,争取在较近期内落实几项较大的中美经济合作项目。(四)建议美方邀请江泽民总书记于第二年适当时间正式访美。
这项建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困扰中美关系的棘手问题,使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基辛格博士回到美国后,很快向布什总统汇报,同时,小平同志于11月15日回复了布什总统11月6日的来信。
小平同志在信中说:“我一直把你看做中国的朋友,并非常希望在你任期内中美关系得到发展,而不是倒退。在我退休的时候,改变中美关系目前恶化的局面是我的心愿。读了你的信后,我对中美关系如何共同采取步骤恢复和发展友好关系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我已委托基辛格博士向你当面转达。我希望并相信将能得到你的积极响应。我本人和中国政府欢迎你派私人特使访华。”
美方很快做出反应。12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给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在马耳他美苏首脑会晤后一周内,将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特使公开访华,向中方领导人通报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情况。信中还要求中方对小平同志提出的结束中美关系纠葛的一揽子建议,做出进一步的澄清,表示希望并相信可以找到恢复两国关系的途径。
布什总统在信中表示,他正在为“解铃”而做出努力,请中方也予以协助,共同做出努力。
12月9日,斯考克罗夫特再访北京,主要陪同人员依然是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
与半年前秘密访华不同,这次访问是公开的,进行了两 天。小平同志、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都分别会见了他,我与他进行了会谈。
我与斯考克罗夫特共举行了两次会谈。第一次是计划内的,第二次则是应他要求而增加的。
斯考克罗夫特在介绍了美苏首脑在马耳他会晤的情况后,话题很快转向中方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我向他说明,小平同志提出一揽子方案的考虑是:第一,从两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快结束纠葛,开辟未来。第二,中美间达成的解决办法,必须同步或基本同步实现。第三,将来两国之间如果发生纠纷和争执,双方都应该采取克制的态度,保持接触,解决问题。
我接着说,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个一揽子建议,充分表明了中方解决中美纠葛的诚意,也充分考虑了美方的反应及布什总统来信中的想法。中方考虑的后续行动是:(一)建议双方共同努力,争取在较近期内落实几项较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二)建议美方邀请江泽民总书记于明年恰当时间正式访美,届时应当有一个中美关系比较好的环境。
我特别强调,中美之间不能做相互伤害的事。中国从来不做伤害美国的事,也希望美国不做伤害中国的事。中美之间要友好相处,并要相互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希望美方对我们的建议予以认真考虑,做出反应。如果来不及,也可以在以后答复。如果美方希望以后继续就这些问题同中方讨论的话,我本人愿意在明年初中国的春节(1月下旬)前后去美国访问,继续我们的讨论。
斯考克罗夫特表示,中方的建议很重要,他将带回去仔细研究。随后,他谈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主要是用美国国内情况的复杂性来进行辩解,要求中方理解美国国内的情况。他说,布什总统在这些问题上不是一个不受约束的人。6月宣布的对华制裁措施,是为了照顾所谓美国人民感情上的需要而采取的行动。在目前情况下,如果布什总统实际取消制裁措施,很可能导致国会以总统无法否决的多数票通过立法。对于方励之问题,斯考克罗夫特说,双方确实需要进行仔细的谈判。这最好在北京谈。如果有些对美国非常敏感的问题,可以在美国进行谈判。
我对他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希望美方认真研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问题的解决,当然必须经过双方共同的努力。你们有你们的困难,我们有我们的困难。你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在寻求解决的方法。
斯考克罗夫特此次公开访华,实际上打破了美国不与中方高层官员互访的禁令。在会谈中,双方同意尽快结束纠葛,开辟未来,中美关系一度取得一些进展。
几天后,美国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就中方的建议提出了反建议,表示美方原则上接受中方提出的一揽子建议中四个组成部分的每一部分,同时有以下相应的考虑:第一,为了满足所有有关方面的共同利益,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和中方代表在北京讨论解决方励之的问题。第二,中美关系的其他方面应由中国驻美大使和美方代表在华盛顿讨论。第三,美方原则同意做出认真的努力,就合作项目达成协议,并欢迎中方就这些项目提出建议。第四,美方原则同意邀请江泽民总书记在明年合适的时间访问美国,以完成关系正常化进程。第五,美方愿提出一个双方采取有利于关系正常化的行动计划的建议。
斯考克罗夫特的此次访华,尽管在中美双边关系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美国国内却为他引来了一些“小麻烦”,特别是在我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新闻媒体将双方举杯祝酒的场面拍摄下来,在报纸上登出,又在电视上反复播放,西方媒体一片喧哗。在他自己著的《变革中的世界》一书中,斯考克罗夫特说,那个双方举杯祝酒的场面弄得他在美国十分狼狈。2002年,我到美国访问又见到他时,斯考克罗夫特还特别提到这件事,向我开玩笑地抱怨说:“你们可把我整苦了。”
美国特使是公开访华,中国方面设宴招待,是尽地主之谊,本是正常的外交礼节,而斯考克罗夫特访华之行,完全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外交行动。美国有些媒体和部分人士大肆炒作,实际上,是向当时主张维护对华关系的布什政府施压,显然有项庄舞剑之意。
第六章 黑云压城城不摧一波三折
斯考克罗夫特返回美国后不久,中美关系出现了改善的趋势,就在此时,东欧局势发生巨变。
先是罗马尼亚政局动荡,一夜突变,共产党执政的政府被推翻,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于当年12月25日被枪杀。
东欧一变,国际格局也随之而变。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世界的整个形势,突然变得又不急于与中国改善关系了。
刚刚缓解的中美关系退回到“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出之前的状态了。一揽子方案被放在一边,不再提及。
对此,斯考克罗夫特后来在《变革中的世界》一书中,做了相反的解释。他认为齐奥塞斯库倒台,导致了中国在中美关系改善方面采取了向后转的态度。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没有向后转,而是美国在看到东欧巨变后,大概不知中国能否抗得住此番风浪,因此采取了向后转的态度。
1990年4月,中方曾提出派特使秘密访问美国,一方面通报李鹏总理访问苏联的情况,一方面就两国关系中的问题交换意见。美方则以目前美国国内气氛不适合来访为由,加以婉拒。不久,美方提出,两国官员可以在第三国会面,并听取通报情况。中方认为,特使访美通报情况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在第三国进行,因此,没有接受美方的提议。特使访美一事,由于美方的消极态度而不了了之。
对于美方的短视行为,小平同志于5月14日托来华访问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转告布什总统,提醒他不要因东欧事情过分兴奋,也不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中国问题和中美关系。否则,双方很难不发生摩擦,甚至导致冲突。这对两国都不利。
当时,美苏关系经历了从雅尔塔到马耳他的重大变化,对抗因素正在弱化,合作因素正在增长。同时,东欧巨变,加上苏联国内局势的动荡,使得中美合作的战略基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国内有人认为美国不再需要与中国合作了,开始鼓吹“遏制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美方对小平同志的这番忠告置若罔闻。中美关系重新陷入了僵持阶段。
正在此时,也就是1990年夏季,伊拉克突然出兵入侵并吞并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
海湾危机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切身利益。海湾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三分之二,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的“生命线”。美国知道,如果不及时制止伊拉克的扩张,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中东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损害。
在处理这一地区危机时,美国马上意识到,它非但不是不需要与中国打交道,而是更需要同中国合作了。
美国为了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使用武力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上肩负着重要使命。应付世界上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需要中美两国的协商。两国关系长期陷入僵局不仅不符合双方的利益,也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不得不重新估价中美关系,并又开始试探改善两国关系。中美关系由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8月31日下午,美国驻华大使馆向中方转交了布什总统致小平同志的信。布什在信中表示,美国不会缩小或降低具有重要战略性的中美关系。美国对中国就伊拉克占领科威特所采取的原则立场表示赞赏。
那一年的11月,我计划访问伊拉克。美国国务卿贝克听说后,就表示他那时正好也在中东地区访问,希望双方能在途经开罗时,与我在开罗会面,交换对伊拉克问题的意见。
11月6日下午,我在开罗国际机场的候机厅里与贝克会见。
贝克国务卿表示,希望中国不要阻拦联合国安理会有关授权对伊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包括军事行动的决议。为了换取中国的支持,他承诺美方将寻求机会取消对华制裁,美国也不反对晚些时候世界银行向中国“星火计划”项目贷款1。1亿美元的计划。
我对他说,在经济合作方面,美国的行动已经显得缓慢了,中国与日本、欧共体的合作,都已有了进展。至于海湾危机问题,中方并未将其与中美关系挂钩,无论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中国都将坚持一贯的立场,主张和平解决争端。
随着海湾局势越来越紧张,美国决心对伊拉克动武。为此,能否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成为美国外交上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如何投票,又成为美国能否合法出兵海湾的关键。
贝克国务卿办起外交来,一如经商做买卖。在谈判桌上,他的口头禅是:“让我们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