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克国务卿办起外交来,一如经商做买卖。在谈判桌上,他的口头禅是:“让我们做个交易。”这次也不例外。从开罗机场会晤到后来11月28日深夜在纽约会见,又一直到11月29日安理会投票,他总是把与布什总统会见作为“做交易”的筹码。
此事后来的发展,在本书“飞往巴格达”一章里详有记叙,这里不再赘述。
第六章 黑云压城城不摧贝克访华
1991年10月10日,布什总统约见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表示他决定派国务卿贝克访华,且不附加任何条件。这是他作为总统做出的决定。
布什总统还对朱大使说,尽早恢复中美关系对双方都至关重要,这既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也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希望贝克国务卿访华将成为两国关系的转折点。布什总统特别强调,鉴于目前美国国内政治气候,这次访问只能成功。明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美国国内政治气候将会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双方应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在维护两国关系方面,他将难以有所作为。
同年11月15日,贝克国务卿抵达北京。这是美国自1989年中止与中国高层接触和互访以后,美国国务卿首次访华。
当时,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国的接触仍是十分敏感的问题,而美国国内的气氛更是微妙。
也许是有了斯考克罗夫特的“前车之鉴”,贝克一再向中方表示,他访华是为了讨论和解决问题,希望新闻媒体最好播发他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的照片,而不要拍摄宴会上碰杯的镜头。
我与贝克举行了多轮会谈。在会谈中,贝克说,此次来华访问本身,实际上意味着禁止高层往来的禁令的解除,这在美国是一个极不受欢迎的政治行动,许多人不理解。美国国会正急不可待地要接管对华政策,而那对美中关系来说,将是一场灾难。如果他这次访问无功而返,两国关系的维持将会更加困难。因此,他的访华本身,就是已经“装满了中国的篮子”,现在需要中国给他的“篮子”里装满东西,让他带回去。
我问他,篮子里想装什么东西呢?
他倒直截了当,说他有三只空篮子,一个想装防止武器扩散,一个想装经贸合作,一个想装人权。总之,访问结束之后,他不能空手而归。
李鹏总理在会见时对他说,中方不反对就这三方面问题与美方进行讨论,也希望在这三只篮子里都装些东西。但是,中方也有几只篮子,最大的一只,就是希望美国支持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于是,双方就围绕如何装满对方“篮子”的问题,展开了艰苦的谈判。
在15日晚宴上,贝克主动约我单独会谈。在单独会谈中,他反复强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访问结束后如何向新闻界介绍情况,以显示访问的成果。
我对他说,对此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中方没有获得成果,在国内同样也会产生强烈反响。对中国而言,美方能做些什么非常重要。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前年年底访华时,双方达成了协议,中方采取了行动,但美方没有跟上,有些方面没有落实。这也许与东欧形势的变化有关,美方采取了“等着瞧”的态度。因此,双方在一些方面达成一致,就必须付诸实施;如果达不成一致,也要加以说明。
贝克表示,如果现在中方要求布什总统采取的步骤,远远超过中方可以采取的行动,这将在美国国内招致更大的不满。目前紧要的是,要让此次访问有成果,使美国人感到这次访问的重要性。
17日中午,我和贝克举行了最后一轮谈判。这次谈判异常艰苦。从中午一直谈到下午五点半,以至于美方专机离京时间不得不七次推迟,原有的安排完全被打乱。双方激烈较量,包括两国外长在内的双方谈判人员,都连续工作,不离谈判现场。
最后,谈判终于取得了进展。
美方承诺支持中国入关,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模式来解决台湾入关的时间问题;美方同意取消当年6月16日宣布的中止向我国出口卫星等三项制裁措施,以及取消对中国实施的特殊“三○一”条款;美方还表示,将积极考虑中美间关于设立贸易、经济和科技合作的三个联委会,在明年的适当时候,恢复部长级会议。
我方承诺,在美国取消中止向我出口卫星等制裁措施的条件下,遵守导弹及其相关技术控制体系(MTCR)的准则和参数;在美国取消对中国实施的特殊“三○一”条款的基础上,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
在人权问题上,中方坚持内政不得干涉的原则,同时通报了一些美方“关切”的情况。美方拿出了一份长长的所谓被拘押的“不同政见者”的名单,其中,以讹传讹,错误百出,有的只有拼音,没有汉字,常常不知所指。名单中有“吴建民”其 人,我向贝克说,我们的新闻司司长叫吴建民,正在现场。此时,吴建民答道:“在。”贝克见状,反应还算机敏,马上说:“噢,你放出来了。” 引起哄堂大笑。
访问结束后,贝克国务卿满意,感到不虚此行;布什总统认为,贝克访华富有成果,对中美关系有着积极意义;国际舆论对贝克访华也给予了正面评价,普遍认为,贝克访华本身就是中国外交的胜利。
至此,美国和西方各国对中国持续了两年多的制裁,开始被打破。
第六章 黑云压城城不摧分化瓦解
在联合制裁中国的各国中,日本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太情愿的角色,只是为了维护西方各国立场的一致,才勉强同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制裁中国的决议。
1989年8月1日,我在巴黎出席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时,见到日本外相三冢博。他对我说,在半个月前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为中国做了解释,劝告西方不要使对华制裁升级。随着中国恢复稳定,日本在1990年就恢复了对华第三批日元贷款。
当然,日本这样做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但是,日本作为西方制裁中国的联合战线中薄弱的一环,自然成为中国突破西方制裁的最佳突破口。
当时,我们推动日本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不仅仅是为了打破西方的制裁,而是有更多的战略考虑,即通过实现双方的高层往来,进而促成日本天皇首次访华,使中日关系的发展得以进入新的阶段。
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史上,日本天皇从未来过中国。实现天皇访华,不仅可打破西方各国中止与中国高层互访的禁令,而且对中日关系还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会使日本民众更加支持日中睦邻友好的政策。
实现天皇访华,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要从加强两国外长接触开始,为两国元首互访营造良好的氛围。
1991年4月5日至7日,日本外相中山太郎应邀访华。我在同他会谈时表示,尽管两国关系出现过一些困难和曲折,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过双方努力,两国关系不断得到恢复和改善。今年以来,继大藏大臣桥本龙太郎、通产大臣中尾荣一访华后,中山太郎外相又首次访华。我对日方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并高度评价日本在主要西方国家中率先恢复和改善对华关系的做法。中山太郎外相则希望我在海部俊树首相访华前访问日本,并在我访日时,确定海部首相访华的日程。
在谈到明年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中山太郎建议两国各举行各种活动,包括两国领导人互访。我表示完全同意,并进一步提出,如能在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实现日本天皇访华,将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一定能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也将使中日睦邻友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对中方的这一建议,中山太郎外相表示,日本将在政府内部认真研究。
两个多月后,也就是6月25日至28日,我对日本进行了回访。在与中山太郎外相会谈时,我们再次谈到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纪念活动。
我对他说,20年在中日关系史上是短暂的一瞬,重要的是我们双方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总结过去,开辟未来,认真探讨如何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第三个十年,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此,我建议明年还可举行一轮高层互访,再次表示,中方欢迎天皇访华。
中山太郎赞成我的意见。双方确定了海部俊树首相8月访华的日期。对于天皇访华,中山太郎外相表示,日本政府内部正给予积极的考虑。
1991年8月10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来到北京,成为西方对中国实行制裁后第一位访华的西方政府首脑,标志着日本名副其实地解除了对华制裁,完成了两国关系的修复工作。
由于日本是惟一遭受原子弹伤害的国家,中国理解日本人民对防止核扩散的关切,所以,在海部俊树首相访问期间,中国宣布原则上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海部俊树首相则正式通知中方,日本政府已决定,作为第三批日元贷款,日方将向中国一次性提供1991年度22个项目的1296亿日元贷款。
1992年4月6日至10日,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广泛与日方各阶层接触,强调中日友好,以及天皇访华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消除了日方的疑虑。
10月22日至27日,日本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在杨尚昆主席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明仁天皇发表了讲话。在谈到历史问题时,他说:“在两国关系悠久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我们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痛心。战争结束后,我国国民基于不再重演这种战争的深刻反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
明仁天皇此次有关历史问题的表态,比此前日本领导人有明显进步,虽无“谢罪”之词,但有较强的反省之意。
日本天皇访华,这在中日两千年交往史上还是第一次,使中日邦交关系由此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日本天皇在这一时刻访华,对打破西方对华制裁起了积极作用,其意义显然超出了中日双边关系的范围。
随着中日关系的修复与突破,西方制裁中国的另一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这时也开始松动立场了。
作为西欧一体化的组织机构,欧洲共同体不仅在欧洲经济一体化方面,而且在对外政策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形式是“三驾马车”,即欧洲共同体上任、现任和下任主席国,每半年轮换一次。
按照惯例,每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欧共体“三驾马车”的外长都要与中国外长举行会晤,交换对国际形势和欧共体与中国关系的看法。自1989年西方实行对华制裁后,欧共体国家外长当年中断了在联合国与我们的会晤。后来,欧洲发觉美国虽带头实行对中国的制裁,私底下却与中国接触不断,而日本在改善与中国关系方面捷足先登,相比之下,倒是欧洲落在了后面。由于担心今后失去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欧共体“三驾马车”决定急起直追,由三国外长出面,恢复与中国的接触。
1990年6月28日,意大利外交部通知中国驻意使馆:欧共体都柏林首脑会议决定,“三驾马车”外长希望在当年联大会议期间与中国外长会晤。
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姿态,于是,在当年9月28日上午,与欧共体“三驾马车”外长,即意大利外长德米凯利斯、爱尔兰外长柯林斯和卢森堡外长普斯,在纽约举行了会晤。
意大利当时是欧共体主席国,因此,会谈主要是在德米凯利斯外长与我之间进行。会谈的气氛比较融洽。德米凯利斯外长对我说,尽管过去的事件使双边关系出现了问题,但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同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趋于一致。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没有中国参加是难以建立的。欧共体希望尽快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
他还表示,曾以为西方可以影响中国的制度,现在认识到,适合欧洲的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能够进行良好的合作。
德米凯利斯外长向我透露,作为欧共体理事会主席,他将在 10月份召开的欧共体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议,“完全恢复”欧中关系。
我向他们介绍了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告诉他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并表示赞赏意大利外长关于每个国家情况有所不同的观点,强调人权应从各国的法律来体现,并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
这次欧共体“三驾马车”外长与我在纽约的会晤,实际上意味着欧洲与中国高层官员接触禁令的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外交面临严峻考验的艰难时刻,许多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保持了友善的态度,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西班牙。在当时一片反华声浪中,西方国家中没有随波逐流的是西班牙。西班牙对中国的情况表示理解,并一直执行中西两国已签约的贷款协议和经济合作项目,积极恢复与中国的政治交往。
1990年10月1日,西班牙外交大臣奥多涅斯在纽约主动约见我。会见中,他对我说,西班牙一直支持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对中国与欧共体国家外长在联大会谈的良好气氛感到高兴。他还告诉我,现在欧共体内对华强硬国家的态度有所改变,下周欧共体外长将开会,会就尽快恢复对华关系做出决定。
在这次会见中,他与我达成了两国外长互访的共识。1990年11月,奥多涅斯访华,成为欧共体取消对华制裁后第一个访华的西方国家外长。3个月后,我回访了西班牙。
不幸的是,奥多涅斯先生后来患上了癌症。他曾在中国买过蜂王精,回去服用后,觉得很有疗效,体力增强。我听说后,曾专门托人给他带去蜂王精,希望中国的药品能帮助他提高抵抗力,最终战胜病魔。
在西方对中国制裁不断被打破的形势下,欧共体外长终于在1990年10月23日卢森堡会议后宣布,除政府首脑以上交往和军事往来、合作及军品贸易外,取消1989年6月以来实行的针对中国所采取的其他限制性措施,立即恢复同中国的正常关系。
欧共体会议能够做出这一决定,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不能不说是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是欧共体在改善关系方面采取的关键步骤,也是中国在打破西方制裁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
第六章 黑云压城城不摧患难真情
回首打破西方制裁的历程,不能不提及发展中国家的声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
发展中国家虽然不可能在经济上弥补西方大国对华制裁给中国造成的损失,但在政治上,他们却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尤其是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这些亚、非、拉各国的领导人或外长,对中国的热情友好一如既往,与他们的紧密接触,成为每年我在联合国会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在当时中国受到西方孤立的情况下,尤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