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木牙角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竹刻艺术品 二竹刻之技与竹刻之艺有何区别?(图)
答:竹刻是在竹器表面上进行雕刻装饰的技艺,其历史极为久远。我国长江流域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竹子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生长快,再生性强,是人类最早利用且用途广泛的天然材料之一。别的用途且不说,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人将竹子劈成竹片,编缀成片,蘸漆在其上书写文字,叫“竹简”。“惟殷先人,有册有黄”,至少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竹简,直到纸张开始普及的东晋,竹简才消失。又如竹笏版,是官员上朝面君所用礼器,也有记录文字备忘的功能。《礼记·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在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 宋代,竹刻之技有很大发展。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高宗时有巧匠詹成,所造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这是在竹品有微刻的记载。然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竹刻器实物,是湖北江陵拍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三兽足竹卮和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它们都是2000多年前的竹雕实用工艺品。 从明代中期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繁华,文化发达,人们重视物质文化生活,随着房屋、私家园林的大量兴建,硬木家具的流行,书房的陈设时尚化,人们对于文房用具的艺术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人艺术家的参与和提倡下,民间竹刻很快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明嘉靖年间,在嘉定、金陵出现了竹刻艺术的流派,使竹刻上升为一门艺术。从此文人笔记和地方志才开始记录竹刻名家的事迹和有关竹刻之辞赋诗文。到清代嘉庆年间,金元钰编纂竹刻专著《竹人录》,并首次提出竹刻流派:“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这就是明清竹刻艺术分“嘉定派”、“金陵派”的来由。 嘉定竹刻名家是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擅长竹根雕技艺和竹节雕,雕工精细、刀法洗练、题材文雅、构图讲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金陵竹刻名家是濮仲谦。濮仲谦刻竹重天然之趣,不屑于精雕细刻。明代竹刻的“嘉定派”和“金陵派”,自开创至清代,名见典籍记载的竹刻艺术家就有200人,足见影响之大。
竹刻艺术品 二什么是留青竹刻?有何艺术特点?(图)
答:留青是竹刻表现形式之一,即雕刻时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黄竹肌作地子,以青色竹皮作为雕刻纹样的表层,故名“留青”竹刻。从雕刻技法上来看,“留青”竹刻属于减地浮雕。制品有臂搁、镇纸、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留青”刻法出现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空间关系却是由明末张希黄完成的。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认为张希黄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层与竹肌在质地、颜色上的对比,来表现空间变化和刀法韵味的。由于“留青”刻法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成为许多竹刻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 “留青”竹刻制品是以竹子的青皮为装饰色的,也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故对青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须在冬、秋季选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节长无斑者为佳。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器需要,锯断或劈开,入沸水煮约一小时,然后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个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润,竹皮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竹刻艺术品 二竹刻技法有哪几种?(图)
答:竹刻与竹雕有所不同,竹刻是在竹子表层作雕刻纹样的工艺,一般不涉及立体形象的刻画,故竹刻技法并不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1)阳纹砂地 竹刻技法之一。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橘皮地)等。是利用阳纹与地纹的对比。 (2)薄地阳文 竹刻技法之一。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之【左王,右番】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二指较吴之【左王,右番】浅浮雕更浅的阳文。三是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3)陷地深刻 竹刻技法之一。一种深刻,但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中期。 (4)竹刻地纹 竹刻技法之一。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竹刻艺术品 二竹刻“嘉定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图)
答:自明正德、嘉靖至清嘉庆之二百八十余年间,嘉定刻竹名手仅《竹人录》所载即有六十七人。由朱松邻创立门派,以后代代有传人,堪称中国竹刻艺术之都。明代嘉定竹刻除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外,继之者有秦一爵、沈汉川、沈兼。 朱松邻,是明正德、嘉靖(1506~1566)年间人,名鹤,字子鸣,一作字松龄,松邻其号。祖先是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华亭,又六世而东徙,遂为嘉定人。为陆深(1477~1544)客。工韵语、书法、篆刻、兼雕镂图绘之技。所制有笔筒、香筒、杯、罍诸器,尤以簪钗等服饰极为有名,王鸣盛《练川杂咏》记有“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一枝”之句。松邻所作的传世品现在十分罕见,有松鹤图竹雕笔筒传世。 朱小松,名缨,字清甫,朱松邻之子。《竹人录》对他的评价是:“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长卷小幅各有异趣。间仿王摩诘(维)诸名家,云树纡曲盘折,尽属化工。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清初人有咏小松所制竹根文具的诗文:“藤树舞鳞鬣,仙鬼凸目睛,故作貌丑劣,蝦蟆腹彭亨。以此试奇诡,精神若怒生。琐细一切物,其势皆飞鸣。”由此可知,朱小松的竹刻,以形象生动活泼为特色。毛祥麟则赞扬小松“能世父业,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益臻妙绝”,盖有出蓝之誉。朱小松的传世作品有透雕刘阮入天台香筒、浮雕陶渊明归去来辞图笔筒(制于万历三年,即1575年),在艺术构思和刀法处理上确实超过其父。 朱三松,名稚徵,是朱小松次子。陆扶照《南村随笔》评价其竹刻艺术说:“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喜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朱三松所制竹刻器有署崇祯年款者,卒年或已入清。《南村随笔》又记有“疁城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徵而技臻绝妙。”《对山书屋墨余录》则称:“人谓小松出而名掩松邻,三松出而名掩小松。”可见朱氏刻竹技艺,承传发展,—代胜于一代。朱三松的窥简图笔筒和竹根雕残荷笔洗,都是传世名作。窥简图笔筒虽画稿虽取陈老莲《西厢记》插画,但将绘本改为浮雕竹刻,在技法表现上也有许多创造。嘉定竹刻至三松而器物愈备,技法愈精,声名愈盛,而学之者愈众,秦一爵、沈汉川、沈禹川、沈兼,都是皆师法三松而成为竹刻名家的。 秦一爵,嘉定竹刻名人,《南村随笔》误作“秦一姐”,从朱三松学刻竹,艺术成就很高,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沈汉川,嘉定竹刻名人,朱三松的弟子,之后又传艺于弟弟沈大生和儿子沈兼。 沈大生,嘉定竹刻名人,字仲旭,又字禹川,以医生名职业,其师是沈汉川。 沈兼(1617~1675),又名参,字两之,号无诤道人,嘉定竹刻名人。从其父沈汉川学得朱三松竹刻技法,但技艺在其父之上。沈兼的弟弟,也是嘉定竹刻名人。
竹刻艺术品 三明代竹刻“金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图)
答:明代“金陵派”竹刻兴起于明代中期,但金陵刻竹虽亦称“派”,其情况与“嘉定派”人才济济、流传有绪,大不相同,明代金陵竹刻名家只有两人。清人金元钰之所以推濮仲谦为金陵派者,其用意正是王世襄先生所言:“不过是有意制造一个对立面来抬高他本乡的嘉定派而已。”故而金氏会说出“濮派浅率不耐寻味,远不如朱”之言亦不足为怪矣。 李耀,字文甫,金陵人,《竹个丛钞》称其“善雕扇骨,镌花草玲珑有致,亦能刻牙章,尝为文三桥(彭)捉刀。”文彭为文征明之子,卒于万历元年(1573),年七十六。故李耀当是嘉靖隆庆时人。 濮澄(1582~?),复姓濮阳,单称姓濮,字仲谦。生于万历十年(1582),清初尚健在,是当时著名的镂刻名家。张岱《陶庵梦忆》说:“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据此可知,濮仲谦治竹,不耐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即已成器,与“三朱”风格迥然不同。但濮仲谦的传世作品却很难看到,虽然许多竹刻上都有他的名款,但大都是雕工繁琐或题材庸俗者,也有人在无款的古旧竹器上伪刻他的名字。 由于李耀的刻竹风格与濮仲谦根本不同,也没有师承关系和艺术流派的共性,故金陵称“派”确实很勉强。有的评论家还认为“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使成器之刻法为金陵派风格”,只承认濮仲谦为“金陵派”创始人。一百多年后的清代,潘西凤的竹刻刀法与濮仲谦相近,郑板桥也善竹刻,被誉为濮仲谦后一人,所以,也有评论家者把他们划入金陵派之中。
竹刻艺术品 三张希黄为何不入《竹人传》?(图)
答:因为张希黄不是嘉定人,所以以记载嘉定竹人的《竹人录》不收,清人笔记又多不记希黄行实,所以,张希黄的字号里贯遂不详。传世作品中,希黄款下有“张宗略印”,或谓其名宗略,希黄乃其字也。或云为江阴(今属江苏无锡市)人,亦有待考证。 张希黄对去地阳雕的留青技法有独到之处,善用竹青皮层的多少来表现空间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则是公认的。留青之法讲究刀法和艺术构思,后继者甚众。 据清人徐康《前尘梦影录》记载,张希黄曾刻一件盛放挖耳垢的工具“耳消息”的留青竹筒,镌刻一渔翁手执一根钓竿,钓丝末端有一条刚钓上的小鱼,神态极为生动。渔翁腰间系一只鱼筒,旁刻“风约约,雨霏霏,无数蜻蜓立钩丝”,下署“希黄子”三字,并刻钤二枚小印。张希黄的刻竹工细精致,并能曲尽画理,作品流传下来不多。 张希黄传世竹刻,以楼阁山水笔筒为最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张希黄山水楼阁图竹雕竹筒,高10。3厘米,径5。9厘米,刻画楼阁山水图。所雕建筑,甍瓦楞豁,榱桷俨然,栏杆、窗格为何式,都一丝不苟;有的裙板上仿佛还雕有图案,精致细巧;远处刻作崇冈叠岭,逶迤连绵,更有平台峭壁,形势峻峨;山不见麓,似是云气弥漫,画面备觉深远。
竹刻艺术品 三清代嘉定派竹刻的重要代表人物(图)
答:清代前期(1644~1795)为嘉定派竹刻鼎盛时期,名手辈出,堪称大家者有吴之【左王,右番】、封锡禄、周颢三人。 吴之【左王,右番】,字鲁珍,别号东海道人,嘉定人。初居南翔,后迁往天津。是继朱三松之后嘉定第一名手,刻竹年款多在康熙前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传世品有人物、花鸟笔筒,行、草臂搁。天津马令延为上客,后马令去官,从之偕往,遂不知所终。传世实物尚有不少,足见吴之【左王,右番】是一位以竹刻为业的艺术家。 封锡禄,字义侯,晚年自号“廉癡”,与吴之【左王,右番】是同乡同时代的人,只是年龄稍小些。封氏为练水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者,仅《竹人录》所载,封姓竹刻名手有十二人。但以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禄、封锡璋(字汉侯)兄弟三人技艺最好,三兄弟中又以老二封锡禄技艺最好。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锡禄、封锡璋同时被召入京师如意馆,专门为皇帝制作竹刻器,由此天下闻名。封氏三兄弟都擅长圆雕,善刻竹根人物,而以封锡禄技艺为最精。故金元钰有“吾疁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之评。说他的制作的梵僧佛像,奇踪异状,诡怪离奇,见者毛发竦立。他制作的采药仙翁、散花天女,则又轩轩霞举,超然有出尘之想。封锡禄性格落拓不羁,天资敏妙,奇巧绝伦。可惜作品传世很少。封锡禄的子侄辈中也有学习竹刻艺术的,如封始豳,封始镐、封始岐,成就虽不低,但终不及封锡禄的弟子施天章。 施天章(1702~1774),字焕文,嘉定人。早年专攻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后来拜封锡禄为师,学习竹刻技艺,很有成就。雍正年间,他的竹刻作品被织造使者呈送进宫,得到雍正皇帝的喜欢,命他到如意馆供奉,所造益精,一时无两。乾隆初,官鸿胪寺序班,被酒获谴,养马翁山,后回籍。金元钰评其艺事曰:“封氏家法,专以奇峭生新为主。焕文一出,而古色古香,浑厚苍深,骎骎乎三代鼎彝矣。”可见焕文虽得封氏之传,但又自具面目也。 周颢(约1685~1773),字晋瞻,号芷岩,又号雪樵,一号髯痴,人呼周髯。与封锡禄也是同里同时之人,只是年纪稍小些。周颢精于绘画,是一位有名的画师兼竹刻艺术家。由于他的绘画成就很高,所以他刻竹时不分题材,想刻什么就刻什么。他的竹刻山水,评价最高。因周颢将南宗画法入竹刻之第一人。 清代后期,竹刻山水多法南宗,只求笔情墨趣之近似,不讲刀痕凿迹,于是竹刻精品越来越少,荒率简略之作日多,工力又远不及周颢。从竹刻艺术史来看,竹刻风格趋于平浅单一,以再现书画笔墨为最高追求,其始作俑者即周颢。周颢之侄周笠,字牧山,亦有画名,刻竹与周颢齐名,时称“槎南二周”。
竹刻艺术品 三现在摆件猜灯谜(图)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