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杜鹃 白杜鹃 作者:桂恒彬-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正在北上。现在还没消息!”郭述申回答。
曾中生,原名曾钟圣,湖南资兴人,1900年生,1925年入党,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过北伐,北伐军进武汉后担任过《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大革命失败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参加过中共“六大”,回国后出任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和南京市委书记,是一位军政兼优的青年革命家。现在,为了纠正“立三路线”对鄂豫皖苏区的影响,他被中央政治局任命为这里的最高负责人。
曾中生的到来,尤其他面对敌人的“围剿”表现出来的沉静和从容不迫的态度,稳定了特委和鄂豫皖苏区军民的心。
第二天,曾中生在樊家村主持了特委紧急扩大会议,传达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有关鄂豫皖苏区工作的指示,着手部署大别山西侧的反“围剿”工作:紧急动员鄂豫边苏区全体民众,实行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一根柴、一口水井,让白军进了苏区,吃不上饭,喝不到水,睡不成党;将所有的地方武装都组织起来,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村自为战,区自为战,县自为战,对敌人进行昼夜不停的袭扰和伏击,一小股一小股地消灭他们,积小胜为大胜,从精神上打败他们,令其军无战心,自行撤出;紧急派人,去联络红十五军,令他们赶快向鄂豫边苏区前进,参加反“围剿”斗争。
会后,曾中生派人赶往麻城、黄陂边境,寻找红一军,传达三中全会精神和特委紧急扩大会议决议;又派人前往鄂东,迎接红十五军。
做完了这些事,曾中生把苏区“红色补充军”总指挥王树声。政委曹学楷找了来。
“树声,学楷,久闻你们是两员猛将。红十五军没有赶来之前,保卫苏区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身上了!要带领补充军四面出击,到处开火,让敌人进了苏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步一个陷阱,同仇敌忾,准备与敌拼死一战。”
12月上旬,敌肖之楚四十四师、徐源泉四十八师、夏斗寅十三师由徐源泉统一指挥,先行出动。鄂豫边保卫战正式打响!
12月9日,敌四十四师首先由南向北进占黄安。12日,该师先头团占领黄安以西、七里坪西南数十里的河口镇。
苏区军民立即开始行动,坚壁清野,进入深山。与敌保持接触的只有王树声、曹学楷的红色补充军。他们分散成战斗小分队,到处袭扰白军。
进入苏区的白军官兵很快发现,他们所到之处,既见不到一个老百姓,也找不到一粒粮和一根柴禾。他们甚至于也找不到一口水井。
“这些‘赤匪’真坏。”徐源泉闻报大怒,“没有柴禾,就拆他的房子!找不到水吃,你们吃河水!”
白军所到之处,一座座房屋被焚烧,林子被夷为平地。藏进山林的群众看在眼里,恨得咬牙切齿。
曾中生与王树声、曹学楷在一起。透过林木间的空隙,他们望见了山下敌人的行军队列和一座座冒着黑烟的村庄。
“肖之楚来得最快,先打他!”曾中生下了决心。
红色补充军兵分数路,在各县、区地方武装配合下,白天藏匿在山林中,夜晚突然集中起来,向黄安城发起了火力袭击。曾中生、王树声、曹学楷各带一路,在城东、城西和城南埋伏停当,一起开火,枪声此起彼落,大有攻城之势。城中守敌慌忙应战,机枪、步枪、迫击炮朝城外乱打一气,闹了一个通宵不敢睡觉。
这时,曾中生早带队伍转向黄安以西的河口镇,出现在该镇四面的山林里。
“开火!”曾中生命令。
枪声在河口镇四周炸响起来。守敌仓促应战,一个团的人马彻夜不得安眠。
敌团长气坏了。第二天早上,他命令各营抽出一个连,出镇子向四处村庄“扫荡”红军游击队。曾中生接到情报,让王树声。曹学楷将队伍秘密集中到距河口不远的一条山道两旁,埋伏好。
“消灭他一路,让他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他说。
黄昏,一队敌人“扫荡”归来,进了补充军的伏击圈。王树声一声“打”,山头上钢枪、土枪齐放,敌军死伤一片。王树声、曹学楷率领大刀队冲下山去,与敌肉搏。半小时不到,一个连的敌人全部被歼。
打扫了战场,部队迅速撤入山林。
肖之楚四十四师官兵被曾中生灵活机动战法闹得胆颤心惊,不敢继续长驱直入。北线及西线之敌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见南路敌人处处受困,损兵折将,也找借口推迟出发的日期。这样鄂豫边军民就用英勇机智的游击战,迟滞了敌人,为红十五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
曾中生率领鄂豫边军民与敌艰苦战斗之时,一支一千八百人的红军队伍正在大别山北段的崇山峻岭间行进。她就是曾中生日夜盼望的红十五军。
红十五军的前身是成立于湖北阳新的红八军四、五纵队,以及鄂东蕲春、黄梅、广济的地方武装。且正月,中央决定将鄂东蕲、黄、广游击区划归鄂豫皖特区,合并红一军和红十五军为红四军。接到命令后,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即率全军撤出鄂东苏区,北上鄂豫皖,寻找红一军。11月16日,这支队伍在当地党组织协助下,兵发太湖,歼敌六十名,占领太湖县城,准备就此北上皖西,与红一军会合。因敌情严重,北上之路受阻,两日后回师黄梅,12月初改道英山、罗田进入大别山主脉,翻山越岭,几天后进至皖西苏区中心金家寨。金家寨已被敌潘善斋旅占领,他们不得已越过鄂豫边界,进入南溪,仍然没有找到红一军。经过一番休整,这支队伍再次转道西南,翻越大别山主脉,向鄂东北苏区前进。这时,他们离开根据地已一日有余,粮弹两缺,军衣褴楼,从军长到士兵,每个人走起路来都头重脚轻,摇摇晃晃。
“同志们,咬紧牙关往前走!”路上,蔡申熙不断用下面的话鼓舞战士们,“到了鄂豫边苏区,要粮有粮,要枪有枪!”
“军长,到时候只要能饱饱地吃一顿,叫我马上打冲锋也行!”
“还要睡一个好觉!这一个多月”,真把人困死了!”
战士们纷纷地说。
“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咱们坚持走去,找到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同志,什么都能解决!”军政委陈奇说。
蔡申熙,湖南人,1906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黄埔军校一期生,1924年入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此后任过江西省委军委书记,曾组织罗炳辉起义,创建了红六军。后任鄂东特委书记,创建了红十五军。陈奇,湖南桂东人,1904年生,1924年入党,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秋收起义后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岗山,任湘赣边游击大队长,红五军五纵队二大队党代表,红八军四纵队司令,与黄刚一起开辟了鄂东根据地。这是两位有着坚定革命意志和丰富游击战争经验的青年红军将领。
他们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队伍里的每一个人。大家怀着将在鄂豫边苏区受到良好接待的美好愿望,越过大别山主峰,进入了鄂豫边苏区中心。
曾中生飞马赶来,与蔡申熙、陈奇相会。三位革命者,一时十分激动。
“中生同志,快给我们补充点粮食,部队断粮已经好几天了!”蔡申熙急切地说。
曾中生说出了另一番话:
“申熙、祖汉(陈奇原名)同志,鄂豫皖苏区等待你们的不是粮食,而是艰苦战争!眼下苏区群众天天跑反的就有一万多,他们都没有粮食吃,哪里还有粮食供应部队?同志们需要粮食吃,只有到敌人那里去夺!”
他把苏区当前的险恶局势介绍了一遍,蔡申熙、陈奇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中生同志,这样吧,”蔡申熙想了想,说,“粮食没有就算了,我们请你给队伍讲一次话,给大家鼓鼓气,行吧?”
曾中生站到了队伍前面。
“同志们,我是曾中生!我代表鄂豫皖苏区军民欢迎你们!红十五军是一支英勇的队伍,你们辗转千里来到苏区,本应受到热情的接待,但是敌人不让我们这样做,他们的十余万大军,已四面包围了我们!同志们,你们缺粮食,缺子弹,这些东西我没有,敌人那里有,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将这些东西夺过来!你们有没有这个勇气?……”
曾中生的话,让这支极度饥饿疲惫的队伍明白了自己的处境,陡然鼓起了奋起一战的豪气。
鄂豫皖特委经过紧急动员,弄来了二百斤米,给红十五军指战员们熬了几锅稀粥。当晚,这支队伍一路西行,向黄安以西的河口挺进。天亮前,部队到达河口镇外围的山坡上。
蔡申熙、陈奇将各团、营的首长召集起来。
蔡申熙说:“我们没有多少子弹,战士们也没有多少气力,不能跟敌人打消耗战,要趁敌人尚无准备,一个猛冲进去,将其打垮,明白吗?”
“明白!”大家说。
“不要四面包围,避免敌人与我作困兽之斗,能把敌人击溃就行!”陈奇补充道。
天色还是一片昏暗,红十五军兵分三路,摸至镇外,齐声喊“杀”,向镇内扑去。守敌在镇外的防御阵地首先被冲破,镇内敌人仓促应战,一片混乱。红军战士枪里虽没几发子弹,但打起肉搏战来,白军士兵却不是对手。敌团长不知来了多少红军,率先逃跑,他的部下也跟着跑,一顿饭工夫,一个团的敌人跑得只剩下一个营,被红十五军全部解决。
敌团长跑进了黄安城,害怕上司追究,谎报说他们遇上了红军的主力。南线敌人听到这个消息,不避虚实,各部转攻为守,北进之势完全停顿下来。
河口一战,红十五军将敌一个团的给养和弹药全部缴获,军容一新,士气高涨。
“军长,政委,你们说得不错,到了鄂豫边,真是要枪有枪,要粮有粮啊!”战士们吃着白军的洋面,高兴地对蔡申熙、陈奇说。
蔡申熙、陈奇找到曾中生,主动请战:
“中生同志,只要有了粮食和子弹,红十五军便不怕打仗。请特委给我们任务吧!”
北线吉鸿昌三十师、张印相三十一师在南线敌人多次催促下,正大举从光山、罗田南下,越过宣化店,向七里坪进击。曾中生令红十五军火速北上迎敌。蔡申熙、陈奇将部队带至七里坪北部一线山头上,挖掘阵地,做好阻止敌人的准备。
12月27日晨,吉鸿昌三十师先头团率先赶来。作为冯玉祥部下的一名爱国将领,吉鸿昌此时已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三十师接到调令赴鄂豫皖地区与红军作战,吉鸿昌就看出了蒋介石的一箭双雕之计;既打击了红军,又削弱了非蒋系部队的实力。于是进入苏区之前,他便打定主意,与红军取得联络,彼此互不侵犯。但是,直到部队推进七里坪附近,他仍然没能与红军联系上,结果他的这个先头团,便稀里糊涂地受到了红十五军的重创。
团长率残兵退回去,见到吉鸿昌,满面羞愧。“兄弟丢了大哥的人,兄弟该死!让我带人再打回去!”他说。“无能!”吉鸿昌怒冲冲道,“下去休息!”
团长退下去了。
“师座,还打不打?”参谋长问。
“怎么不打?”吉鸿昌一副很生气的样子,说道,“各团就地转入防御,准备迎击红军进攻!”
吉鸿昌的三十师不再前进,张印相的三十一师却在继续向前攻击。在七里坪外围,红十五军与他展开了两天的厮杀。两天后,驻七里坪的鄂豫皖特委、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
曾中生命令红十五军悄悄撤出阵地,连夜向东北前进,隐蔽在鄂豫皖边境的山林中。张印相占领了七里坪,向鄂豫皖三省“剿匪”督办公署报捷。李鸣钟致电蒋介石,声言鄂豫皖红军主力已被“重创”,“国军直捣匪巢七里坪”。
红十五军正向麻城北部的敌据点福田河秘密接近。福田河是北线敌人的后方供应基地,镇子里设有弹药和军需仓库。
“将它打下来,第一可解决部队的冬装和给养、弹药,第二可一举使整个北线之敌的后方动摇,不战自乱。”曾中生说。
12月底的一个深夜,一支技雪的队伍大摇大摆地靠近了福田河。白军哨兵还以为是前方的部队开回来了。
“哪一部分的?”哨兵喊。
“三十师的。”红军前锋回答,同时加快了脚步。
敌哨兵觉得事情不对。“喂,你们给我站住!不站住就开枪啦?”他一边喊,一边就“砰”地朝天放了一枪。
“同志们,冲锋!”蔡申熙一声呐喊,全军发起了猛冲。尖刀连很快突破了敌外围阵地,杀进镇内。全军随后跟进,分头突击。
福田河只有敌一个营驻守,两小时之后,除少数人逃掉,其余全部被歼。
曾中生动员商南苏区群众,搬运敌仓库里的物资。一连搬了两天,才将大批粮食弹药和其它军需品搬进深山。
北线之敌受此打击,急忙将部队回缩。南线敌人闻讯,也不敢再前进。鄂豫苏区,就此恢复了敌占城镇、我占乡村的局面。
蒋介石动员八个师又三个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第一次全面“围剿”彻底破产。
福田河一战,消灭敌人数百,打了胜仗,跳出敌包围圈,红十五军终于同红一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四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全军合编为两个师,红十师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师长刘英;红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每师各辖三个团。留在皖西的第七团改编为军属独立团,全军一万二千五百多人,由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直接领导。这次改编,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改善了军队与地方党的关系,增强了反“围剿”的战斗力。
新任红四军军长旷继勋1895年生于贵州思南,出身贫寒,辛亥革命后人川军当兵,因智勇过人,三年后升为营长。1926年底任团长又加入共产党,两年后他当了旅长,已有少将军衔。那样的时代,一个旅长就是一个可以裂土自封的小军阀,但他却于1929年6月29日,率全旅四千多名官兵在川东起义,被省委任命为“四川红军第一路”总指挥。失败后他去上海找党,曾代理湘鄂西苏区的红六军军长,与贺龙、周逸群一起领导那里的红色割据战争。1930年秋,红六军军长孙德清病愈到任,旷继勋回到上海,旋即被派往鄂豫皖,旷继勋是一位从旧军阀营垒里杀出来的红军战将,与曾中生、许继慎、徐向前这些较年轻的红军将领比较,他的社会经历更为复杂,军事指挥艺术不一定比前者强,但这位出身贫苦,在冲杀中已经获得一定丰厚条件的少将旅长,不为高官厚禄所诱甘为革命献身伟大精神,确是后人无法比肩的楷模。
新任红四军政委余笃三又名余笃山,1887年生于湖北武汉,产业工人出身,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共,成为工人领袖。大革命失败后作为中国“真正的产业工人”代表去莫斯科学习,让他出任政治委员是共产国际在中共党内推行新干部政策的表现。即以工人阶级成分来领导,改造党、苏区和红军。他虽然不大懂得军事斗争,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随后的一系列行动都具有纯洁高尚的工人阶级本质。中共中央新领导派他与旧军阀冲出来的猛将旷继勋“搭档”,体现出党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的高超艺术。可惜这位工人领袖最终被张国焘杀害于大巴山,时年四十六岁。
1931年2月初,鄂豫皖临时特委在黄安杨李家召开扩大会议,进�